绿林网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100字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100字

《画廊外的天赋》是一部由班克斯执导,班克斯 / Mr. Brainwash / Debora Guett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一):承认自己不是艺术家也是一种勇气

诚然接受自己不是genius、没有创作的能力是需要勇气的。

Banksy 的所有作品都在展示truth,everything but the truth. 最后他说以后再也不会告诉人家do your own art,也许是因为他逐渐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人都只是obsessed with 金钱或者仅仅是artist这样一个头衔而已。当你一心想要do something big,最后呈现的东西就像吃了伟哥一样短暂的膨胀。Life is beautiful在我看来也仅仅像是引用了1997年的意大利电影的标题而已。

我永远记得andy Warhol所说的:只有作品是不会说谎的。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二):中文标题翻译错误,谬以千里

画廊外的天赋?!这什么鬼翻译,和影片名称的意义相差十万八千里。谷歌翻译出来的都比它准确。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指的是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的出口都需要穿过其礼品店/纪念品商店,通过强制性的路径安排,变相诱导游客购物。

影片的标题正是讽刺了这种将艺术商业化的行为,暗合影片的主旨与基调,是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名称。

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如前面一位豆友的标题:

由礼品店出门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三):拿走彼此的礼物,从此不再相见。

泰瑞拿走了名利,班克西拿走了录像。彼此不再相见。

本来看到一半还担心泰瑞被忽悠瘸了,抵押了房产,以后会妻离子散,流落街头,连录影带也买不起了。可故事的走向竟然那么清奇,他的商业DNA动了,突然无耻了起来。雇佣艺术家,租赁大展厅,做广告。唯独,他没有艺术天赋,没有,没有。班克西动了恻隐之心,派人过去帮忙,但也对这个迷弟开始失望。如果说,迪士尼恐怖事件中,班克西对泰瑞的信任和友谊达到了顶峰,那么此刻,就是低谷。两人的感受是如此错位,泰瑞还以为从此他成为了一个艺术家,成为了偶像的伙伴。像不像恋爱中的两个人?一个人只想逃离,一个人还以为在热恋中。

阻隔人们交流的不只是社会地位、金钱、教育,还有天赋。班克西瞬间就看透的事,泰瑞或许终其一生也想不通。而班克西,只能派人帮他完成展览,赚到百万美元,从此不再相见。看着结尾,泰瑞开心的笑容,有同情也有释然。这是最好的结局,没有人流落街头,这就很好,很好。

班克西也非一无所得,他留下了十几年间街头涂鸦的影像记录,足够他再出一部影片。这些录像带在泰瑞那里,也只能在角落积灰。

挺好的,在对方那里不值一提的东西,交换了主人后,焕发了勃勃生机,物尽其用,各得其所。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四):OnlyClichecliche......

当代艺术完全是一场骗局吗?在这部片子之后我或许再也不会这样发问,艺术界不过是拉开了一道门友善地向你发出邀请,你无意窥探到这套系统的“真实”全貌后只能承认,若现实全然是个骗局,那么“骗局”便也不再成立。艺术界不是乌托邦而更像是由一套话语构建出的封闭空间,你选择进场的那刻,意味着要么被卷进,要么撤退。但这套系统的存在以及它的存在对艺术品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是值得被研究的,艺术作为活动能提供一种不同于审美判断的视角——艺术品在得以呈现前所经历的,是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的经营者、媒体推广人员、商务拓展人员乃至清洁人员、安保人员等展览现场琐碎服务的提供者共同搭建的行动网络,是这种集体行动的模式使得一件艺术品能够“如其所是“地形成。最终,展览现场打上照灯,隐去了所有迁就和乏味的肢节,剩下的是各式的光,像一个崭新的虚构空间。

这部片子部分还原了艺术活动的过程,也解释了一种“不合理”如何在已经成熟运作的体制中被完美地“合理化”——当解构本身被再次解构,当反抗性成为货币,当艺术空间变成了楚门的世界,我们依旧需要审视链条中哪一部分难辞其咎:若大众无法鉴别谁有天赋、谁更平庸,那么是机构、评论家还是资本扮演了权威,标准又究竟从何而来?

或许对于涂鸦后的“反抗者”而言,“反抗”不为了彰显,“危险的生活”也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日子罢了。它是一种生存、一种成为,所有表达是为了让某事成为本能,而并非以某事为目的。无论我们怎样区分涂鸦与“艺术”的边界,画廊中都更需要这样的“天赋”和心力,而不是什么别的。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五):关于涂鸦艺术的一些短浅之谈

这部纪录片是英国著名街头艺术家Banksy创作的关于他的朋友Thierry Guetta的事迹,有趣的是原本热衷于拍摄的Thierry与从事街头艺术的Banksy反而交换了身份,并且彼此促成了对方在意想不到的领域中获得成就。

关于涂鸦艺术,它一直被认作为一种对主流艺术“格式化”、“局限化”和“商业化”的反抗和抨击,是一种用于表达自我、宣泄情感而不屑于名利的叛逆艺术,影片中大部分街头艺术家也近乎虔诚地、心无旁骛地创作和表达着他们的态度。但这部纪录片却让我们看到,涂鸦艺术也像其他艺术一样难以避免地被视作商机、被卷入交易市场、被用它们本应抨击的货币价值衡量,甚至讽刺的是,该纪录片的主人公Thierry就是在记录街头艺术行为这一充满先进性的行为之中逐渐发掘出自己的天赋、转而成为了一个用街头艺术成功卷席商业市场的赢家。

这不禁让人思考,街头艺术到底是否需要始终保持其单向的反叛价值,还是本质上也存在被大众市场所融入和改造的必要性呢?

实际上我认为,如果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理解,无论涂鸦艺术向何种方向发展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艺术本身是便是一种“自由”,是人思想的自由、灵魂的自由和创作行为的自由。其本身被创作出来之后便是自由的,由任何人欣赏、由任何人赋予想象,也可以由创作家自身或大众赋予意义——它可以是有价的,也可以是无价的。就像一个城市及其居民对涂鸦艺术对其规整与和谐的文明进行破坏的包容一样,涂鸦艺术本身反叛,因此也当包容对它本身的反叛。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涂鸦艺术对人类艺术发展的警醒,不能在商业化卷席之中忘记了它里程碑式的意义,消费者应当时刻记得他们不是在为潮流买单,而是在向那种批判革新的、叛逆无畏的精神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