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者》经典影评1000字

《死者》经典影评1000字

《死者》是一部由约翰·休斯顿执导,安杰丽卡·休斯顿 / Donal McCann / 丹·奥赫里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者》影评(一):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

约翰休斯顿对得起爹对得起儿女,年轻的时候让鲍嘉给他父亲做配,助力老爷子沃尔特得奥斯卡最佳男配,人生后半段又极力扶持子女。自己的遗作,儿子托尼是编剧,女儿安吉莉卡是女主。

祖籍爱尔兰的约翰挑了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它恰好叫《死者》!作为小说集的最后一篇,其实总结告别味道十足。

这部电影也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庆祝三姐妹的学校,兼具庆祝新年,充满了怀旧又不乏凄凉的氛围,因为有聚会就有告别!

老妇人一边说着女儿女婿的贴心,一边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同时又极力维护他!醉醺醺的男子何尝不是爱尔兰人的象征,没有坏心眼但被酒精搞得毫无所成。而女主老公则是另一批爱尔兰人的代表,体面彬彬有礼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但是对爱尔兰不那么上心了,但是不知道妻子也有秘密自己是不知道的!

最后十分钟我还是喜欢的,通过女主的自白,我仿佛看到了整个爱尔兰在下雪,虽然户外的景色有点儿小家子气!女主何尝不是爱尔兰人的象征,体面矜持惯了,不代表就忘记了热血的少年曾为见上自己最后一面搭上了性命,爱尔兰人的血是热的!

《死者》影评(二):《死者》改编的得与失

和看之前的想象差不多,《死者》前2/3是很好改编的,电影改得也很好,加入的叶芝元素莫名很契合。生动暗讽的对话,聚餐、舞会、音乐,电影的视听艺术把原著中无法感知(但又非常需要具像化体验)的部分呈现出来,听到《盛装待嫁》和《奥芙里姆的少女》很满足,歌词都太美了,原文里只有节选的歌词,前者甚至没有歌词。

相比之下,后1/3简直是改编灾难,但问题在于,怎么表现乔伊斯诗一般的语言?怎么展现人物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乔伊斯用诗的语言呈现加布里埃尔对爱情和婚姻煽情的、滥情的回忆和想象,在格丽塔对一个为自己而死的男孩的叙述面前,男性自我感动的可笑,以及小说对这种自大自我的可笑的嘲解,在束手无策的旁白中完全消失了。

电影中加布里埃尔这个角色好糟糕,原著中可能是个有点发福的中年男子,但也应该是个英俊的、文质彬彬的高知形象吧,作为主视角,微妙的情绪变化全都没表现出来,只能看出来晚宴的时候全程魂不守舍,晚宴后对妻子忽然爆发的情欲也没演出来。其实对改编太苛刻似乎有点不公平,小说叙事视角本身就是不均衡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着写着就变成加布里埃尔独白了。相比之下,人物的高光全在格丽塔身上了,还有几个配角,喜欢两位姨妈,还有晚宴插科打诨的布朗和弗雷迪。

至于那个出名的结尾,雪落在所有生者与死者身上,落在爱尔兰全境,旁白加画面也是很笨拙的改编方式,乔伊斯笔下那种超越时间的宏大与厚重感,似乎为他的文字所独有,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分享。

不过看完还是喜欢多于遗憾,晚宴部分很好,音乐也很好,而且感觉自己对《死者》标题的感受更深刻了一些。

《死者》影评(三):悠悠我心,系都柏林

一九零七年乔伊斯在欧洲大陆的一角—的里雅斯特,清贫漂泊中遥望自己的故乡都柏林,完成了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死者》。后世论者根据乔伊斯曾将都柏林这座城市视为“麻痹的中心”,便断定加布里埃尔所遇之人皆麻木不仁,汲汲于琐事不可终日,而我以为此论太过。诚然作者言之凿凿难以否定,但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寻常的一个晚会,各种细节靡不毕集,甚至连如何上菜摆盘他都不肯轻易忽略。真若是嫌憎到唯恐避之不急,岂会如此不惜笔墨复原在字里行间?正所谓人穷而反本,颠沛流离贫困交加之下,去国怀乡、忧思难忘怕也是人之常情。纵然“麻痹的中心”这成见依旧不改,然而此时此刻除了鄙薄之外,或许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由彼及此以今度古,非常三年劫后余生,历尽坎坷终于得以重回桑梓。回顾关河隔阻坐困愁城之时,乡关故园魂牵梦绕,无时无刻不想归入她的怀抱。然而居家日久,浸淫其间渐渐会觉得格格不入。虽然血浓于水亲情依旧,却经不起日复一日龃龉的磨蚀,遮掩了、凉薄了,到头来唯余意气与成见,扼住你的脖颈让你喘不过气,又无处可躲,只好夺门而出,行走在大街小巷,希冀于蛛丝马迹,或可重温旧日的时光。

然而这般的侥幸终究枉然。弹指十余载,昔日一草一木早已湮没于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人物两非。断垣残瓦不见则已,一见如此情何以堪?如果说久在异乡为异客是一种哀愁的话,那么身在故乡为异客便近乎于绝望。何谓绝望?断肠人在天涯是也。天涯穷路蓦然回首方与加布里埃尔(乔伊斯)心有戚戚焉:死者,故也。故乡就是逝去的与正在逝去的人与物之总和。加布里埃尔身在故乡心为异客,晚会上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之状,是故周旋其间近之不逊远则生怨的矛盾与窘迫无处不在:为艾佛斯小姐所激说出厌烦本国本族之语(案:读此真有石破天惊之感!目下牛贺与我纷扰渐炽,激烈比艾佛斯及其语千百倍者有增无减,叹加布里埃尔之窘迫恐非襄王之梦),但在文末终究定下西行决心;鄙薄凯特阿姨,却又甘愿为她驱使,虽深以自恨仍不可免;更有最后对格莱塔情热如火,而格莱塔心怀逝爱凝火成冰;就连莉莉无忌之言都觉得唐突刺耳……究其所源,亦在于此:逝者不复见,死者长已矣。身在都柏林的加布里埃尔远走天涯后摇身一变为乔伊斯,异地而同感——怀其旧也、悲其疏也、伤其逝也,最后都如那一夜都柏林的大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也正是感小说写的精妙,反觉电影改得颇令人失望。这篇小说虽然手法仍属传统,但加布里埃尔思其母时之幽怨,忆热恋时之吉光片羽,凡此种种隐隐已有《尤利西斯》的痕迹,然电影循规蹈矩均未展现。而片中新设之人物曰加布里埃尔的系主任格雷斯先生,吟咏格雷戈里夫人的诗篇,愚浅陋不知其所指。揣度之,格雷戈里夫人生长于戈尔韦,亦是格莱塔之乡,格莱塔或曾闻此诗乎?且待后来者详考。原文通篇未有政见一字,而片中画蛇添足:艾佛斯小姐言己欲赴共和党人之集会,另格雷斯先生愤愤提及巴涅尔(彼之生平可自行百度,这里不再赘述),为凯特姨妈打断。虽然点到为止,我仍以为败笔。乔伊斯笔法细腻,有些片段真如同为光影所设的天然画面:格莱塔谛听民谣,久伫楼梯于半明半暗间,加布里埃尔都认为宛如卷幅,惜乎编导一带而过令人抱憾。又如加布里埃尔与格莱塔归于客栈,此时男主人公内心激情澎湃,细微举动无不情欲暗萌,此时不用特写更待何时?而电影处理的乏善可陈,如同影片全豹囿于传统叙事太过平淡。老导演休斯顿一世之雄,编剧虎父犬子文本缺乏想象力。况收山之作大师已近大渐,心有余力不足亦未可知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