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线》读后感100字

《金线》读后感100字

《金线》是一本由[英]卡西亚·圣克莱尔(Kassia St Clair)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线》读后感(一):纺和织 纲和维

自打大自然孕育出有机物,纤维也随之产生了。大自然聚合出了多糖和各种蛋白,并将其包装成亚麻,棉花,蚕丝,蛛丝,羊毛。人类进而应用这些高聚物,将丝纺成线,又将线织成衣。

纺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学时老师就教导,绞丝旁的字都跟织物有关,组织,纠缠,纲维。纺织已经深深印在中文文化里。

这本书是一本人文社科类的消遣读物,然而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对一些技术方面的兴趣。作者讲了很多历史故事,都跟织物有关,然而似乎对纺织这项技术本身并没有太大兴趣,也没做太深入的讲解。很多精彩绝伦的结构,作者却只是用苍白的语言去描绘,没有辅以图片,颇为遗憾。讲到近代高分子科技对纺织的巨大影响,人们对尼龙的疯狂,凯夫拉的强大,然而对尼龙的发明者和凯夫拉的发明者未着半点笔墨。我碰到的不少厉害的化学家,最喜欢的化学家都是Wallace Carothers。

一直觉得纺织如果被当代某个人发明出来,一定是个划时代的发明。其完美地利用了小尺度纤维缺陷少强度大的优点,又把纤维织成网状,巧妙地赋予了其柔软乃至伸缩性能,根根独立之纤维,又能防止裂纹之扩展。

《金线》读后感(二):当我们谈论面料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人类已经有远超30000年的纺线史,接着又将线纺成、织成、编成各种了不起的物品。对其中的细节多些关注,这应该不算是过分的要求。

——《金线》作者卡西亚·圣克莱尔

当我们谈论面料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呢?这种面料的产地,成分,克重,织法,裁剪方法,适合的用途,甚至价钱……全都是实用主义的视角。而这本《金线》之所以独特,值得一读,就在于它跳脱出了我们日常的关注,从面料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面料及纺织技术恢弘的发展史。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面料”是广义概念上的,指代任何被用来制作成包覆住我们身体的可被称为衣着的材料。

可是长久以来,除了少数极珍贵稀缺的品种,人类对于面料的态度实在是太过懈怠了。不信我问问你,咱们国内有那么多丰富的考古成果,展览馆博物馆里展示了那么多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当中有多少是跟面料有关的?可是从至少三万多年前起,衣着就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就已经会纺线了。相比于其他考古发现来讲,面料对当时的人来说,很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更为关键的元素,可是一来,面料太日常太不值钱了,二来在漫长的历史中面料极不易保存,所以考古学家和看热闹的民众们都自动忽略了考古发现中面料的存在,也因此,过去的时代被命名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而非“亚麻时代”或者其他面料代言的时代。

打一个拟人的比方,可以说,面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到视若无睹,理所当然,可是不出10个Q&A,我们就要投降。而这本书,就是一部入门级的极简面料史,让我们通过一个个或轻松愉悦或血腥残暴的小故事,快速了解面料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比如说,羊毛贸易是如何影响欧洲政局的?NASA的宇航服招投标,为啥中标的是一家女性内衣制造商?科学家们苦苦求索数十年而不得的一种高精尖面料跟吓人的蜘蛛有啥关系?2009年世锦赛上,菲鱼落败,真的是因为比德尔曼穿了X-Glide泳衣吗?充满了八卦气息是不是?这就对了,毕竟作者可是写出了遗“臭”万年的《色彩的秘密生活》的卡西亚·圣克莱尔。

不过别因为八卦气息就认为它不严肃,事实上,这本书的参考书目和注释也是跟《色彩的秘密生活》一样,密密麻麻,干货十足。如果有兴趣,完全可以据此做一系列专业的延伸阅读。

不过只想找乐子的我是没兴趣的。看完这本书,我只有一个心愿:拜托科学家们尽快攻克研发难关,让我早日拥有一件金色蛛丝上衣。

《金线》读后感(三):织物的力量,织纺的世界

当人类有意识的发觉到裸露的羞耻,我们便开起了织纺的历史。

从羞耻到功能性的保护再到阶级性的地位以至于成为维持经济贸易中重要的一环,织物未经察觉的伴随着人类走过复杂多变的历史,见证了人思想的进步和不断膨胀的欲望,至今仍然如此。我们在卡西亚·圣克莱尔的《金线》中穿越了历史,在文明发生散落各处的群体社会中窥见不同时代的织物造就各种形态的为人所利用的样子。它不单纯是织物,是人类前进的一个贴身的缩影。

《金线》把历史的进程用代表性的织物做以洞见性的延展,让我们得以看到在一个专业领域视角中审视,依然可以放大到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直至今日仍然在不断变化发展,它总是迎合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审美,功能与价值,或更虚无的地位身份。个人感受织物的力量(一个对穿着无要求,工装陪人逛商场者),它装扮并抵御了自然侵袭,安全感与舒适感。但这对于放大织物的功能的人来说,它永远被誉为是首位的。我们常说衣食住行,衣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14世纪的欧洲,法律严格规定穿着的身份上的差别,不能够僭越;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其中的意识间徘徊,动辄千元万元的品牌T恤,也仅仅限于一个胶印的奢侈品logo而已,但它永远是服务了一批“有用的精英”而已,它的价值不在于物品本身,而是人的意识灌输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无法在人类社会的万花丛里被根除,那世俗的物欲被唾弃的越深,人追求金钱的脚步就越坚实,这悖论存活在织物世界里,也在更多人类的物质世界里发挥着巨大作用。

科技带来了织物新的生命。在外太空如何通过科技的力量创造一件适应其环境的较为安全舒适的服装;在更高水平人类极限的体育竞技中,如何用更高超的面料减少空气、水流的阻力;在艺术与自然的结合里,寻求灵感,纺织真正的金线的服饰。历史如何没有瑕疵,在进步中怎能没有实验性的差错与人为的霍乱,但重要的是科技的进步不以人的意识而停止前进,它的逻辑背后需要更好的我们去加以运用,天使与魔鬼或者就在一线之间,它在卡西亚·圣克莱尔的笔下没有更多的延伸,但足以警示思考,我们的网状世界,网不住涓涓细流,却可以筛离碎石,这也是织物所带来的启示。

最后当然要回到织物的经济。我们的丝绸之路带来了人类东西的互通与交流,它产生了最早的世界贸易,对未来有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沿袭着这种开放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它带来全人类更好的互信互利,并发展不同特色的经济形态,它的包容性带着东方智慧摒除西方的暴力,引领未来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这也是织物的力量,我们更愿意在历史中找寻更多未来的答案,而剔除丛林法则、利己主义者和霸权主义,让平和的心态平衡这个世界。

络新妇的金衣

《金线》读后感(四):线的历史

看本书时恰逢东京奥运会。在观看自己喜欢的游泳和跳水项目时,不免浮想联翩。中国跳水梦之队跳水时,动作漂亮,水花很小,入水真的就像鱼一样,如果他们的泳衣向鱼皮一样,是不是会更完美?而在各项游泳比赛中,中国军团成绩也很优秀,但是冠军的震撼没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惊人。究其原因,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鲨鱼皮”泳衣的禁用。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及时穿着“鲨鱼皮”一人夺得八枚金牌。本书的第十二个主题,就有相关阐述。

泳衣的进化

所以我想,如果从奥运会的服装这个点来切入奥运会的发展的话,服装的布料,针法等对奥运会成绩的影响等内容就足够证明人类科技史的发展。

人类历史悠久,无论是从钱币、绘画还是武器、书籍等任何角度来看历史,都会有绵长宏大的感觉。本书从线的角度来讲,是一部用线串联起来的人类文明史,让看似寻常的面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给你超乎想象的震撼!

本书通过针眼观察世界历史,将历史和纺织品有趣地融合到了13个有趣趣又美丽的历史故事中。《金线》的“演员阵容”包括中国的嫘祖,英国的“狮心王理查”和第一位获得格莱美奖终生成就奖的平·克劳斯贝等人,他们带领我们与逃脱的奴隶一起奔跑,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山坡,和宇航员一起在太空漫步。导引我们的目光从远古山洞到浩瀚太空,从近千米长的木乃伊裹尸布到用由120万 只蜘蛛产出的蛛丝织成的斗篷,从有30000年历史的格鲁吉亚植物纤维,到包裹图坦卡蒙木乃伊的亚麻布;从丝绸之路,到帮助维京人比哥伦布早700年到达美洲的羊毛船帆;从激怒清教徒的蕾丝花边,到推动工业革命的棉花和棉布⋯⋯

本书的十三个主题设计原始材料、埃及的亚麻布、中国的丝绸、维京人的毛织船帆、英格兰的羊毛、女王的拉夫领、奴隶和棉花、以及现代高科技面料如防寒透气的绝境中的衣服、宇航员的衣服、运动员的衣服、蛛丝斗篷等。无论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各种面料都在定义、改变、提升、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当我们在谈论“织物”时,除开材质、产地、编织方法、用途、功用等方面,贸易、经济、政治、奴隶、压迫、阶级、风尚、性别、科技都隐藏在经纬交错的织线背后,在本书中,卡西亚·圣克莱尔抽丝剥茧,将众多因素一丝一缕地铺开来讲,“织物”这一既充满历史厚重,又凝聚未来想象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符号和象征,更是一种未来图景,从中我们既可以寻见人类文明的点滴,也可以窥见世间万物的未来,历史与传统、未来与革新,看似千丝万缕的线头,却又总相萦系。

当然,阅读本书时不难体会到:线与布就是女性的纸和笔。这本书并不只是讲述了织物的历史,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千万年来女性劳动的不可磨灭性,织物上留下的痕迹证明了女性的价值与其重要性。即便是海上称霸强悍的维京人,也离不开女性大量的劳动。一艘常规的维京货船及其船员提供装备,包括船帆,水手的衣物和床品,大概需要超过200千克的羊毛和10年的劳动。对配有约70名水手的大型战船而言,数字则大得吓人,它需要1.5吨的羊毛和长达60年的劳动。如此巨大的面料生产数量意味着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工作,其中主要是女性。当然,维京人的船帆制作过程也推翻了以往对维京人凶悍野蛮的印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面料一直陪伴着人类的发展,参与并塑造了人类的文明。而构成织物和面料的金线贯穿历史,为我们讲述过去和现在,也让我们对未来编织出更美好的梦。

《金线》读后感(五):丝线串起来的世界,等你一观

又是一年奥运。由于东道主的缘故,2008年的直播转播看的是最多的,而菲尔普斯勇夺八枚金牌的事迹更是记在心中许久,每每写作文主题“勤奋”“、”刻苦“、”挑战自我实现突破“的时候都要把他拉出来遛一遛。

名人,往往被人记住的就是惊世夺目的一刻。直到我翻开《金线》,才知道在隔年的世锦赛上,因为竞争对手的高科技泳衣他也曾愤怒,也曾败北;才知道一件高科技泳衣由于过于贴合人体,一般只能穿几次就不能再使用--那又怎么样,只要能破纪录这样的消耗是值得的(在一些人眼中)。

九零后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肖复兴先生的《向往奥运》。我们的确向往了好多年,竞技体育有着独特的,迷人的魅力。即使是在家中看转播,只要是关注的项目关注的选手,家里气氛一定变的紧张。然而如果一项项目不是基于运动员日复一日的努力训练,只是因为他背后的团队有财力支撑他消耗高科技的,必不可少的器材,这是人的胜利,还是科技的胜利;以及衍生出的问题:其他运动员代言了逊于A品牌的产品,要不要为了成绩顶着违约的风险与经济压力转而投向A品牌?

或许是人天性慕强的缘故。我们总是给第一名,或者前三名足够的关注,鼓励乃至给予经济合约,商业活动。有人高尚,也有人是拼了命想用成绩获取更好的生活。那么,置身于不同出发点,终点却一致的赛道上,人应该何去何从?

答案就在这本《金线》里。

从”丝绸之路“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千年。固然中国无论是丝织品还是棉的应用都长期处于世界的前沿,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织物的产生,发展却容易知之甚少。书中对于埃及和亚麻的描写令人动容:慷慨的尼罗河滋养了河两岸的土地,人们在绿洲中生活,纺织,亚麻不仅是人们日常穿着的衣物,也是重要的随葬品。可惜在后世对于金字塔和帝王谷的挖掘中对于亚麻制品的保护还未形成意识--探险家和考古爱好者将目光集中在随葬品和木乃伊上,包裹在外的亚麻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现在商品的外包装一样被轻易而粗暴的开启,弃置一旁。虽然只是一部分文物被这样对待,但是仍然让人觉得心中难过。不由想到国内对于墓葬一般采取抢救性挖掘,毕竟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适应了墓室,棺椁中稳定的环境,贸然开启势必会让一些文物受损--木制品,丝织品乃至釉面首当其冲。

文中提到,”考古学家经常将金属物品视为最主要的象征,因为金属留存时间长,虽然木材,织物在人们生活中更为关键,但大多都被瓦解了。“诚然,过往在纪录片中考古学家一般通过墓中的青铜器,兵器乃至印鉴铭文确定墓主人身份,通过墓室内壁画,随葬器身图案了解墓主人生前所处时代的生活面貌,但是却极少能通过织物来判断当时的防治水平--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衣是宝贵而少有的。揭开过去的面纱是艰难而又需要运气的,虽然它们更多是作为礼器或者奖赏乃至人对于过世后生活想象的地下世界所做出的种种准备,通过有限的物品推演出独属于曾经的美,也是一种值得赞叹的生活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