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的读后感大全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的读后感大全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是一本由判官(李泽澄)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精选点评:

●产品经理的视角和方法论,虽然多数方法论用不上,但让你更东互联网+

●结论:茶余饭后消遣一下 就是个博客合集,差不多评价点评了一些产品,有值得看的点,但也就那样。

●在机场成功学里 这本至少设计上还是有所提升的 内容我没看 毕竟家里有矿不需要看书缓解焦虑

●确实没有什么体系

●现在出书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客观讲就是一些比较零散的对一些商业现象的思考,非常零散的一家之言!还一直强调自己的先知先觉判断准确,当时看来或许是前瞻,时至今日总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因为很多公众号都po烂了

●不是工具书,还是有些启发的,作者的思维模型更值得学习

●我是从公众号上看到判官老师的文章的,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老师点评美团王慧文对互联网产品分类的思考,那篇文章给了我互联网全局形态结构的启发,后续了解到产品觉醒的出版,老师把自己近几年的商业产品思考做了总结,于是第一时间买来看,让我逐渐形成了更客观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后来就一直看老师的文章

●互联网产品思维,发掘巨头遗留空间,寻找高频需求,把产品推向极致。支付宝的社交,微信的商业化,快手的低俗,都是商机。闪送,电话亭KTV都是把特定需求产品推向了极致。互联网产品和传统行业的区别是它要求产品要快速上线抢占市场,通过快递迭代、小步快跑保持优势。用户选择产品是基于需求,而收获多寡则取决于自身能力,所以成功的产品可以筛选到有能力的用户,同样这些用户的成功又可以促进产品的成功。

●文风有点招人烦,耐着性子看到AI相面那里,决定放弃了。

●判官独到见解,值得一读!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读后感(一):把自己作为产品来打造

利益相关:作者本人

所谓产品觉醒,有两层意思。

一为产品设计的觉醒,即以产品的视角看商业、以商业的视角看产品,通过产品设计体现商业价值;

二为产品背后人的觉醒,即产品经理和以产品经理自比的一切职场人、创业者,提升你们的自身价值,把自己作为产品来迭代。

本书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阅读前不妨看一下你的兴趣是否在这两点。

本书的性质是文集,意思是先有文章后成书,所以如果很在乎内容所谓“体系”的读者,可能本书不适合你。

同样由于是已发表文章结集的原因,本文大多数内容成文于2015-2017年,由于种种原因书中没有强调成文时间。如果放弃这个背景,阅读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事后诸葛亮”的印象。实际上,重要的是分析思路而非结果。通过书希望传达的,是结果背后的思路,而非臧否结果。

作为一种产品,图书我是熟悉的,但书的出版过程对我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由于大家懂得的原因,今年图书出版和审查的流程比较复杂,《产品觉醒》这本书在延期三个月的情况下终于上市。但是,这种一审再审的情况下文本仍然存在瑕疵,我十分抱歉。

这类错误,有的是因为审查修订,修改了原意,造成上下文有歧义;有的属于排版和校对过程的疏漏。无论如何,是影响内容观感和阅读体验的。

书籍无法像互联网产品一样随时迭代,后续出版虽然有机会修正,但考虑到早期读者的感受,我在自己公众号“判官老司机”上对第一版的内容做了勘误。以下是勘误正文:

第一章

P3 第一段第四行,“各种产品文章”,“文章”应为“文档”。

第五行,“……销售等请多部门对接”,多了个“请”字

第三段第二行,“一将功能万骨枯”应为“一将功成万骨枯”

P177 第四段第二行,“回国”应为“回顾”

第二章

P53 最后一行“对列”应为“队列”

第三章

P81 第三段结尾,“都还要产品经理干什么呢?”删除“都”

第四章

P101 第二段 “所以虽然用面相来解释比较牵强” “解释”改为“预测人生”

“如影视剧中经典的反面角色”改为“如果一个人的面相较差”

P106 倒数第二段“Optimization”单词印刷错误

第五章

P137 第三段“兴趣+兴趣”改为“兴趣+荷尔蒙”

第六章

P150 第一行最后“……没有太多营销地方的场景”,“营销地方”应为“营养”

P160 第二行,删掉“据调查显示,”

第七章

P170 第三段最后一句“……活得更好的资本而已”,“更好”应为“平凡”; 下一段开头“而它们带来的”,“它们”应为“平凡”

P172 第二段第一句“据调查所知”删掉

P176 第二段最后一句,“但爱好编程”,“编程”改为“游戏”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已经成了老同学的下属”,删掉“已经”

P178 最后一段“……出租车、私家车提供出行服务”,删掉“出租车、”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读后感(二):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关于产品和产品经理的书,我已经阅读不少了,但知道这本书后就赶紧购买,并且“慢悠悠”地阅读。

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呢?因为作者的缘故。

一篇文章《谢邀,这是知乎,刚下神坛》打动了我,在虎嗅上看到这篇文章,出自作者判官,文章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而且潜在的意思我也同样认可,于是加了作者好友。

能够写出那么精彩的文章出来,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更需要深入的思考,还需要专注的去写。我也简单写点文章,但写得比较浅,基本上就是谈一个点,更深入的文章我没有写过,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太花费时间,如果今天我写的浅显的文章明天我能够使用它也就可以了,所以阅读很多文字后我还没有写一本出出来,有点遗憾。

这本书在豆瓣仅有45人评价(包括我),评分仅仅6.8分,数据不好。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吹牛不够大(很多作者写书使用非常肯定权威的语气,而这本书你觉得就是你的朋友写的),再加上没有让朋友帮忙推推的缘故。虎嗅发布《谢邀,这是知乎,刚下神坛》这篇文章一个小时阅读过10万,刚刚我翻了一下虎嗅APP公众号发现这篇文章有11位朋友阅读(其他文章最多4位),当时阅读完文章我行动迅速。

这本书有彩蛋,哈哈,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啊!

作者邀请了行业里的一些朋友,在页脚处分享了他们在产品、创业等方面的一些感悟和观点(字体有些偏小,阅读感偏弱),这些内容都是真刀真枪实践后总结的几句话,可能有些会与你共鸣,可能有些会给予你启示。

苹果手机碎屏的故事值得大家借鉴,官方授权店动辄千元左右更换屏幕,而在中关村店铺150元搞定,这样的差距也太大了。以前我没有想过,我手机没有碎过屏,我只会小心不让手机摔在地上。如果以后有朋友们遇到碎屏问题,我也建议他们到店铺去换屏吧。这个故事引发了上门服务,以前使用过呱呱洗车,觉得洗得还可以,但还是与到店洗车有出入,这个模式很难成功。商家应该深挖二次销售机会,一次销售成本高利润低,如果能够实现多次销售那可就不一样了。多年前看到一个故事,一位妻子生病的男子去给妻子买药,最后是买了鱼竿鱼饵渔船,还有一辆车,当然这个故事比较夸张,但道理很深刻,你如果能够一次卖给用户更多的产品或者服务,你的发展一定能够会很棒。

滴滴司机居然不赚钱,着实没有想到,如果司机不赚钱,滴滴平台赚钱,这个网约车的商业模式就是错误的,必须用高价格或者增值服务来补充司机们对利益的需求。但滴滴与优步之战我与作者有些不同的观点:其实,滴滴输给了Uber,而Uber输给了中国,如果Uber还在,今天的滴滴不会这么差,不会这么多问题,也不会这小体量。现在已经严重证明,赶走Uber是错误的。滴滴在运营层面无法与优步抗衡,用户体验更是滴滴永远追赶不上的。如果现在没有滴滴,只有优步,相信服务也不会比当初差。如果优步还在,两家并存,滴滴也不是今天的滴滴了。详细说一下,优步给司机和用户的体验感超强,手机突然响起很刺激,而且不知道目的地的未知之旅也非常有意思,让司机上瘾觉得好玩。乘客得到更好地服务,因为优步对司机们的干涉更强,评分体系起到作用。经常跑优步的司机和经常乘优步的用户比滴滴司机和用户素质、耐心、热情都高一个档次。优步可以提价,滴滴只能比优步价格低,因为优步有更好的价格支撑体系,滴滴面对优步这个对手无还手之力。

罗永浩做手机,就是自己作死,目前罗永浩积累十多年的势能快要被他挥霍完毕了,本来打造了多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竟然投入手机行业?太多的不确定性在里面,他积累的势能不能推动他走太远,太自不量力了,以小博大、玩情怀可不是这样玩的。关键他还口口声声说不是面子,如果败了就是败了,像史玉柱那样,现在肯定做得很不错了。食得咸鱼抵得渴,用这句书里的话送给罗永浩。

对微信看法,观点与作者比较一致。微信太重了,张小龙希望用完即走,马化腾希望黏住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致使微信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也许哪一天张小龙走了,那时候才是马化腾哭的时候。微信成为腾讯最大的流量入口,马化腾不忍心将这个七星级产品封神后不重用,而重用的结果就是越来越重,再进一步想失去微信,腾讯怎样?我分析2021年微信就不会继续增长,开始走下坡路,走下神坛,商家和用户渐渐离去,那时候的腾讯呢?答案留给马化腾和张小龙吧!

作者剖析的另一观点:微信没有为腾讯创造太多价值远远出乎我的意料,相信很多人如我一样,觉得这么大的流量怎么会不赚得一塌糊涂呢?经过作者分析后,我也同意了这个观点,大家用微信都不缴费。微博上企业推广得花费不少钱,淘宝上商家推广需要购买流量,用户和商家微信没有结合好,腾讯这个社交基因的公司在同时toB、toC的时候多来年束手无策,而老龄化的微信还会有机会吗?50岁的张小龙还有更大的创造力吗?

作者提到的“健身房效应”现象,相信很多人走上了这条道路,健身房挣的,就是大家不健身的钱。相信大家仔细阅读后,会明白自己吃了多大的亏。

创业前,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1、你想做什么事;2、你想怎么做这件事;3、为什么是你做这件事。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再开始创业吧,千万不要糊里糊涂走上自己不擅长走的路。

需求方面,作者建议满足有能力为自己需求付出代价的人的需求、赚想赚钱的人的钱、寻找离钱近的生意,真是实实在在啊,能够做这样的生意,做成的概率一定比其他生意大很多。

随后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几个创业项目,里面包含着清醒的思考和理性的总结。可能这些文章就在作者的公众号里,你可以搜索阅读一下,相信能够有所收获,实践后的总结难道你不想看看吗?

书里作者重点分析的文章我没有讲里面的内容,因为我不会比作者讲得清楚,也没有作者思考的深入,建议大家自己看一看文章或者阅读一下此书。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号,成为微信上的朋友,关注作者内容的输出,如果你有问题还可以请教一下作者,说不定哪天你们还能见面聊一聊呢,最后感谢大家对这篇小文花时间阅读,希望有那么一点点收获,我们都会知足。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读后感(三):一个互联网产品老兵的围炉夜话

----读判官《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

虎嗅创始人李岷给这本书做推荐序,序中说这本书不是系统地讲产品经理方法论的书,而像是多个关于产品的精彩片段的荟萃。

读完之后,感觉的确不是产品经理一步一步照着学的书,而是在琐碎的事件中道出深刻的本义。像是一系列电影片花、一片片精彩剧情在眼前展开。看过的人会心一笑,没看过的人估计还是不了解剧情。这本书就是听一个行业老兵敞开心窝子的嬉笑怒骂,与推心置腹的感悟。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从产品经理基本能力到如何选择职业,以及人生道路。从选择什么样的点子切入产品,到公司上了一定规模后如何实现管理转型。翻开书的目录可以看到,大体上分为洞察、产品、用户、创业、运营、启示几个篇章谋篇。这种文集类的文章天然就不会局限于篇章题目。几乎每一章都会看到意外的内容。

这种意外还体现在作者独到的观点。这和市面上很多“编著”类型的书有很大区。作者认为,所有行业对于初级人员的素质要求几乎都是类似的。高级产品经理类似一个小型创业公司的CEO。如果这个公司只有一个产品,那么CEO就是产品经理了。其工作包括了解用户、洞悉趋势、找资源解决问题。

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行业大佬讲话。但事实上已经功成名就的大佬往往只能讲那些最正确的部分。有的甚至是政治正确。而现实的残酷和猥琐,你是不会在大佬的讲话中听到的。而这样的信息可以从这些行业老兵的嘴里说出来。比如,产品要以用户体验为第一考虑要素,这几乎是政治正确的说法,而这这本书却告诉你:

• 产品是服务于核心任务的。当下的核心任务如果是营收,那么损害一部分用户体验就是必须的。

• 一些老用户使用体验越来越差,对产品越来越不满意,他们就是属于被抛弃的群体。他们的体验和声音就不应该被重视。总之,用户体验是要让位于产品价值的。

作者从事过手机、软件、互联网行业,打过工也当过合伙人。他对于产品分析能力的炼成有很深的感悟。书中透露了这个秘籍:2015年起不断针对知名产品发展进行分析和吐槽,骂着骂着就骂出水平了。那些被骂的产品今天有销声匿迹的,也有发展壮大的。回头来看这些信息,给我们提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看待移动互联网。

而对于产品的理解和体会,作者也愿意下本钱。为了分析网约车,他在每个平台注册,既当顾客,又当司机。虽然最终自己也认为这样的高成本体验是贬低了自己时间的价值,但书中对于网约车后排开零食框的场景描述很细致。只有将细节说了,才说明真正思考过。

这本书文风采用唠家常的方式,没有学院派艰涩的理论名词。但是其道理恰恰又符合当前主流的产品分析方法论。比如将“需求不仅仅是用户想要更要有支付能力”说成是“满足有能力为自己付出代价的人的需求”;而将2B类生意说成“赚想赚钱人的钱”。

治大国如烹小鲜。由于人性的本质是相通的,因此一个山大王管理一个山寨和CEO管理一个公司是有很多相通的。虽然山大王自己可能不知道,但其行为是复合商学院的管理原理的。因此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白了一些经典的方法论。

而对于那些有志于用创业来替代在公司打工不顺的“追风少年”,本书则直接给了两巴掌,外加一瓢凉水。描述这个问题则用了典型的“What, Why, How”的方法论。

What

书中提到伟大的产品往往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描述清楚。这让人想起百度的俞军曾以“百度该怎么做音乐”来筛选产品经理的应聘者。很多人提交了繁复的企划,只有一个人的回答简洁明了“搜得到、能下载”。俞军就选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百度的副总裁——李明远。

How

如何能做成。在纸上都说不清怎么能做成的事情肯定做不成。更进一步,严密推演能成的事情也不一定能成。这就是商业的残酷。

Why

一个生意能成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看人。虽然大家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现实中大家还是会选择有成功经验、背景靓丽的团队。为什么你能做成?一个回答是因为我曾经做成过,一个回答是我失败过,你会选择哪个,答案显而易见。

当然为了让这个道理逻辑严谨,不得不使用长句子,但是读起来却不是那么学院派。比如“所谓价值,是产品和服务摆上网后,传递和分发的效率提升带来成本下降或者利润上升,或者由于参与者门槛降低带来的市场放大效应。”

作者在2013年做了一个依靠微博引流、QQ群转化的异性社交产品。相当于一个Lite版本的世纪佳缘。这类产品往往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地带,有点擦边球的意思。最终形成了产品“旅客”。因此这本书对于社交行业的分析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也让我们对社交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的彩蛋:未来的“马云”的真情感言

大家都喜欢引用马云、任正非的话来说明一个道理,而且也喜欢听。人们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名人名言。而马云自己则坦言,在刚出道的时候对于行业的感悟总结出来后,借用了比尔盖茨的名头说出来,为的就是让接受的人多一些。昨天的马云知道,自己说出来可能没人听,但如果是比尔盖茨说的,听的人就会多很多。今天马云已经到了被人借用名声了的时候了,但是今天的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互联网素人,可能其中就有20年后的马云。而他们的感悟,对于看20年后的互联网可能更有价值。

事实上,像比尔盖茨以及今天的马云,他们的视角不大可能说出在行业产品执行层面的问题了。而书中一共罗列出的上百位业内小有名气的产品经理和管理者、创始人,他们的视角可能没有那么高,但是都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切身感悟。从另外的视角上增加了这本书的价值。随便举几个例子:

• 做2C产品不仅仅是理解需求,还需要深谙人性;做2B产品不仅仅是理解商业,而是要懂得行业。

• 产品经理,不仅仅要做到满足用户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商业利益、人性中找到平衡点,没有商业目的的用户需求,都是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商业利益可以是用户增长,也可以是eCPM,但在每个阶段核心目标有且只有一个。无利益不是做产品,而是做慈善。

• 产品经理的一大乐趣,是基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打造一款产品,投入市场,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收集第一手信息,调整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对未知永远好奇,对已知永远存疑。

京城暮秋,云天混茫,来去匆忙不眠不息的车流人流里,多少年轻人都在寻找着未来的轮廓。而读《产品觉醒》,就是听一位产品老兵聊说他对于未来的勾画。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读后感(四):《产品觉醒》值得看的几章及一些思考

先说本书的优点:

1、作者抛出了许多议题,激发读者发散性思维思考。(这些议题贯穿在产品工作的整个生命周期)

如:

……等等

2、无畏使用经典案例来验证思维(虽然有的看起来像马后炮但也言之成理且有独特的视角、有的就自己打脸)

3、作者对于社交产品的认知和判断较为合理。在经过几年的社交狂潮,能够冷静分析,实属不易。

4、作者的思维方式很有借鉴意义,角度都较为独到,有自己的方法论。(读者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缺点在于:

1、几个大的众人皆知的案例产品被反复提及,缺乏新意。

2、虽然全书贯穿了做产品、创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但是体系框架还未形成,内容较为零散,还可以进一步提炼概括。

如果对产品判断力还较为生疏的,不建议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

此外,想看业内的明里的日常吐槽和从业者都心知肚明的八卦,请翻开此书。

下面的段落会摘抄我觉得比较值得阅读的片段和我的经历中存在空白(或许你也一样)的片段,以至思考。

第一、二、七章是较为有意义的章节,对于产品新人或者在产品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的人有启发。

第一章:阐述一些作者认为的产品思路和视角

除了基本的工具能力,产品的洞察里是很重要的,每个产品都需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对产品与行业的观察(基于事实与数据)。

这一章分析了互联网近几年的经典案例,如020服务、共享经济、内容型社区,从产品的角度分析其可行性,作者的思路值得参考。

其中提到的有的产品现在还活着,有的已经死了,读者可以通过现实的信息收集验证作者的推断。推断准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分析能给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去思考产品决策。

第二章:阐述了“在产品决策过程中,拨开表面看到本质”这种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产品的能力的体现往往体现在有自己方法论,并能根据自己的方法论达到目标,明确方向。有时候分析问题的路径和模型,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这里不写太多,让1000个哈姆雷特自己感受吧。(如果有1000的话hhh)

第三章:阐述创业过程中如何进行关键决策。

3.1 产品的重要能力

1)产品领域的思考深度(?)、项目经验和技术实力(?)比起工具技能更重要。——这里作者并没有展开谈。

2)数据分析能力和执行力、而不是夸夸其谈。

3.3讲的是如何对项目进行商业化分析,看到第三章,会发现作者的思考角度大多是非常经济学的,说人话就是,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产品现在或者未来不能赚钱,就没有必要做。

第四章:主要讲述的是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其中包含了做产品的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这章中比较值得一读的是”产品经理作为创业者“的一些注意事项,可能大多数读此书的产品经理都和我一样,还没有作为创业者的经历,这几张的阐述简单清晰,算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了。

4.4 选择合伙人的5个要点

4.8 我创业者

4.9 我看投资人

1、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2、创业团队的资源互补也很重要

存疑:行业经验是否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很重要?

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和运营相关的一些常用技能和产品策略,如果对这章的主题有兴趣可以扩展阅读《运营之光》。

5.8创业者如何赚钱

1、赚想赚钱的人的钱

2、满足意愿为满足自己需求所付出的人的需求

看到这里要补充的是,作者的观点聚焦于“社交若不能给产品带来商业化的机会,即产品不能从社交的需求中盈利,则这个产品做社交的动力不足,则社交功能相对于其他能够商业化的功能,就会被弱化。(涉及到的章节如5.5)

第六章:前面的章节结束后,创业者的基本工作完成了20%,剩下的20%在于环境、机遇与眼光。

6.1提出了对于支付宝做社交的畅想,虽然有点戏说的成分,但作者的脑洞真的奇大,属于看不出是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类型。

第七章:最后一张,作者放下了模型与案例,以一个谦虚的产品前辈的身份给作者讲述经验之谈。

此书在我迷茫之时给了我一些启发,许多章节的总结,就是那些年我一个人在加班时、需求被拒绝时、被领导指责时、产品没做起来之时的想法和事后的总结。

此书,也在我苦闷之时让我笑出声。特别是对于行业内,人人追捧的当红产品,人人也有质疑和反对的权力啊。有些想法,和作者是想到一块去了。

并不是说“你行你上啊”,毕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上亿用户的产品啊,没有拍过电影谁说就不能做影评人呢。

产品思维能力和互联网人开放的心态反而是反击这种观点的有力手段。如果你的产品方法论足够健全,并且能够海纳百川,实时根据情况变化作出调整,这就是对“你行你上“的小人最好的反击。

此前非常迷茫于自己当初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的选择是否是对的,现在虽然我仍然在给自己寻求一个平衡的解释,但我至少非常感激在这个行业里遇到非常多愿意分享、愿意解答问题的同行,也解释了很多有想法、有抱负的朋友。

“是同行”的感觉是奇妙的,就像翻开这书的前言

这种“会心一笑”的感觉,就“是同行啊。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读后感(五):针对互联网商业和产品的评论与思考,有实践有洞察:3.5星|《产品觉醒》

主要内容是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商业评论与产品思考,也有一些创业的心得体会,是作者发布在新媒体上的文章的集结,写作时间主要集中在2015-2017这三年。这些评论与思考的水平,我认为超过了相关媒体文章的平均水平,有作者自己的洞察。

作者有数次创业经历,项目都不大,书中分享了不少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显然比成功经验更有价值。

作者的一个社交APP项目,看书中的语气算是比较成功,刚才搜了一下最后一版是2016年8月发布的。作者还做过一个人工智能看面相的项目。

总体评价3.5星,还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在这套模型中,产品类型的纵向演化比较容易,横向比较难,斜向则很难。具体来讲,就是社交到娱乐产品的转化,以及工具媒体到电商O2O的转化,都是比较顺畅的,而社交与电商的互相转化是比较难的,因为它们分别处于“主观感性”与“客观理性”的对立产品象限。P7

2:上门洗车这种模式,恰如超市把4.5元的大可乐送货上门,同时失去了搭售高毛利商品的机会。如果做不到上门换屏一样的高毛利支撑,倒闭是迟早的事。P10

3:而滴滴和优步的低价加补贴策略,恰恰动摇了自身生存的基础。价格本来就是很好的筛选器,专车市场的高定价高阶车款筛选出了一批恳意为史好乘车体验买单的价值用户,并且可以为平台带来很好的抽成收人,这是滴滴和优步早已实践证明的。由于专车定位高于出租车市场,对其影响极其有限,可能还能因为解决出行矛盾被交通部门口头奖励。P16

4:我在讨论社交产品时,经常会提出一个观点:熟人社交对互联网产品是最没价值的。P34

5:但很可惜,由于先天的定位和产品边界所限,微信的产品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还隔着很多个陌陌。微信被管道化这个事实比较容易理解,有人在微信上赚钱,不代表微信本身好赚钱,这个处境与微博类似。P35

6:于是,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悖论,即健身房挣的,是大家不健身的钱。如果办卡的客户都以有实际健身效果的频率来健身,那么健身房要么因为人满为患而环境迅速劣化,要么因为无法持续卖会籍卡而现金流出现问题。当然,这两个问题也可能同时出现。P51

7:换言之,早起、爱运动,爱阅读爱学习,并非后天的勤奋,而仅仅是个人的一种习惯或者爱好,本质上与贪吃贪睡并无区别。于是第二个结论就是,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往往聚合了有能力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用户,来制造一种“他们是通过这个 App实现需求”的假象给其他用户看。P52

8:概括一下,即健身类App要赚钱,就聚集一批健身达人做榜样,赚大多数人不健身的钱。P53

9:而近几年的知识付费、读书会、付费社群等名目繁多的学习型产品,本质上都是花钱请别人帮自己嚼馒头,而钱花掉了,馒头别人也替你嚼好了,最后用户都懒得咽下去。近期了解到知乎Live的付费用户到课率仅有7%,可以说是非常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情况。P54

10:于是,在这类产品和服务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奇怪情况:用户或者贡献了钱,或者让产品名利双收。而产品的运营方也很容易用那些有成就的用户作为例子来宣传自己的“疗效”,殊不知付费加执行力,已经是最好的筛选器。换句话说,用户因为本来就很努力和优秀所以花钱参加了培训,而不是因为参加了培训而变得优秀。P55

11:总之,以产品和服务交付的全流程来看,对线下的依赖程度,以及SKU的数量、密度,这两个指标,才应该是当下互联网产品的分类分析依据。P60

12:创业成功本来就是一件低概率的事情,跨界创业使这个概率更是低到了无法预测的地步,一般人是没有勇气去赌的。顺便说一句,别看VC的中文意思是风险投资,但他们在做的,全都是希望投中包赚不赔的项目。P68

13:某著名互联网公司老兵,经常心血来潮跨行业招空降兵给予要职,几个月下来做不出成绩一言不合就开掉,以至于其公司盛产过水大闸蟹,简直成了互联网行业的“阳澄湖”。P68

14:著名的某牛楠创始人连续折腾出五六个项目,横跨餐饮、空气净化美业几个领域,钱没赚到还落了个“传销”的名声,可是他当年找到了现金流业务,旗下的精油产品赚钱赚到手软,不服都不行。现金业务到底有多重要?去看看当今A股或者全世界股市上面的上市公司报表,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P70

15:这几年做微商的人,赚没赚到钱,或者赚的钱有没有留下,都是个未知数,但做微商培训的人,确实有不少赚得盆满钵满。更何况,微商狂招代理再压货的模式,本身也是赚想赚钱的人的钱。P71

16:其中种种,无非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赚想赚钱的人的钱,是比较容易的。对方是否赚到钱不重要,反正你肯定是赚到了。P72

17:只是他提出的诸多需求之一。我逐渐发现,传统行业进人互联网行业的人,对需求的实现过程,总是有贪大求全的执念,与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思维格格不人。并且,这种贪大求全,还不只局限于产品本身。P76

18:我们设计出了一套规则。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微博引流、QQ群转化。对男性用户收费以回收微博的成本,对女性用户免费备案。而男用户进群后,根据缴费金额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社交权限。P79

19:因此,大多数此类产品,在宣传时,都有意无意放大了自身给用户带来的赋能作用。实际上,能力还是用户的,产品所做的事情,无非是筛选出一些具备这种能力的用户作为案例,然后让其他用户认为,产品具备赋能的神奇作用。P80

20:我发现,以出差为代表的出行场景,蕴含着很强的社交需求。P82

21:如果想死得再快一些,就做低频加非标,基本是互联网创业的死穴。在低频和非标领域,线下商业的优势天然存在,因为流量和品牌的可沉淀,使获客成本可控,并且低频加非标往往意味着高利润,在这一领域耕耘多年的传统企业,多半有所斩获,他们仅仅利用互联网开展一点营销活动,是为“互联网+”。具体的例子就不举了,婚庆、二手房等领域,企图从线上打线下,近乎于痴人说梦。P88

22:所谓人之砒霜,我之蜜糖。微信的几乎所有产品思路,对于普通产品和创业者,几乎都是不适用和没能力做到的。 反之,微信所鼓吹或反对的,恰恰是我们这些“光脚”的产品应该重点注意的。P94

23:聊起地图的POI(位置信息点)维护更新问题,他们说,北京的餐饮门面,换手更新率是30%。我问他们,是每年吗?对方说,每月。P96

24:而从创业动机上,又有这么几种情况:我有一个想法、我想赚钱、我有一个好团队想做点事、我有笔启动资金想做点事、我觉得年纪轻轻想做点事、我觉得年纪大了要赶紧做点事,以及我失业了不得不自己做点事。P116

25:中国人有句俗话说得好:嫌货的才是爱货的。有争议的产品,往往才是受欢迎被需要的产品。产品怎么改都没人搭理,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P129

26:最经典的微商更多做的是分销。在微信上的刷屏行为,并非如你所想,很多情况下目的并不是为了拉动终端零售,而是通过晒产品、晒业绩的方式,发展代理和下线。P131

27:这里定义的刚需产品,是指明确服务于用户某个高频场景下的痛点需求,并可被用户感知的产品。衡量一个刚需产品的标准也很简单:在零推广或远低于业界平均水平的推广投入情况下,用户是否会通过口碑、搜索、应用市场等渠道主动涌人。P132

28:当然,今天不只是讨论女性在电商类产品中的表现。女性在社交类产品中也能体现,这就是女性表现出来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晒”。P163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10月31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10月31日)

2018读过评过的书379本(截至10月31日)

我的书单(从700多篇书评整理而来,截至10月31日)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