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精选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精选

《数字化生存》是一本由Nicholas Negroponte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一):利用互联网自我素质教育

学校存在有三个目的 1社会地位升迁和抢夺更多优质资源,因此教育产业化后出现了那么多见不得人的丑事,归根到底是权力,金钱与名声刺激起来了人性里的卑劣 2培养能力在社会混一口饭吃,老大哥也有性价比高的工具之材,归根到底是一个经济活动。不过由于教育资源垃圾和教学质量垃圾,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工具之材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回炉再造和失业的一大片。因此重学中学教材去培养能力是王道,中学知识一旦可以活学活用了,基本生存能力应该没啥大问题 3教育即生长即一个人天赋的自然呈现的过程,我很幸运地大学阶段结束了同一性危机,我没有迷茫和空心的问题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二):如何利用互联网自我素质教育

智能手机相当于人的外接器官,这话毫不夸张。可以说,人与人的一个重大差别,就看TA是否懂得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教育。所以我认为不仅不该禁高中生的手机,反而应该大力鼓励、探索高效地运用手机。 信息不畅通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本原因,在皇权时代,皇帝害怕别人看穿“自己其实也是普通人”,对泄露自己生活轨迹的人严惩不贷,经常搞造神活动,让臣民猜不透他在想什么;商鞅在推行新政后,把那些说新政好话的秦民也予以严惩,就是因为担心秦民们形成了互相交换信息的公共舆论空间,在互相讨论中,人们会逐渐学会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就不会轻信官府的话,而商鞅要的是这样的秦民:官府就算鼓励跳火坑,人们也争先恐后地跳进去,并论证跳火坑的伟大意义。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三):《数字化生存》

因为要研究“数字化”才看本书,简介说本书是了解数字化的入门指南,可以这么说吧,至少据说“数字化”这个概念最早就来源于这本书。本书不是学术性的著作,所以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尤其是它会有很多生动的例子,而这些例子也是我们当前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东西,所以读起来可能会让你比较激动或者很能够感同身受,毕竟这是尼葛洛庞帝24年前写的书了。 作者没有大谈数字化的内涵定义等吧啦吧啦,而是先介绍信息是如何传送的,计算机可以自动处理以0和1组合的符号,生成图像、文字等,也可以处理其他计算机以比特形式发送过来的比特数据。最初这种技术应用在高清电视,使影像的分辨率更加清晰,后来发现,相比清晰度人们更在乎它的质量,而且在电脑上我们也可以看电视,可以缩小它的视窗,不影响干其他的事情,更方便。电视的数字化也促使图像、报纸、影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而且这些技术慢慢的开始渗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租借CD看自己喜欢的体育转播,可以看昆虫学的光盘了解昆虫的结构等。更爽的是可以将声音纳入到这个技术中,动态静图更不用说了。除此之外呢,多模式界面,我们希望电脑可以更像个人,或者准确说像我们的靠谱的助理,它可以比你的家人朋友更了解你,你的表情语气它都能准确的接收到,帮你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当然现在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总之数字技术使我们在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时间更短,更真实,(虽然是虚拟技术,却旨在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还介绍了最初语音技术,人脸识别,私人订制,物联网,网络教育,电子艺术等问题的研究和运用(想想到觉得那时候的人真厉害),作者甚至预言将来我们会“把电脑穿戴在身上”,事实也确实如此哈。所以不得不说作者当时大胆激进的想法有些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现在看这本书可能觉得对于描述今天的生活是“过时”的,但读完除了感叹作者惊人的眼光外,也让我们重新去看待今天的“数字化”生活,数字技术毫无疑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和享受,但它其实已经早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可能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情绪和认知。我只是希望我们能意识到在当下这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下,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去保留的,或者我们在这种方式下如何获取更多的幸福。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四):互联网时代手机被砸的原因

“砸手机”这个话题,校方认为这是对学生好,因为只有砸手机才能成绩好,只有成绩好才能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是学生的根本利益。我们姑且承认这个观点是对的,但光有成绩就能保证大学过得好吗?在不参考大量信息的前提下,一个人如何保证自己不会选一个糟糕的大学和糟糕的专业?比如某些大学的形式主义特别多,校风极其保守,压榨学生成为风气。有人说高考后可以慢慢研究,且不说从高考成绩出来到填报志愿只有十天左右,长期被压抑的人突然拥有了手机自由,又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学会分辨信息? 还有人说,对那些没有自制力的学生,你给他手机他根本不会用来学习,只会打游戏、看h片,不砸能行么?这是搞错了因果关系,学生们享受的是自由的感觉,而不是游戏本身,“禁止即是诱惑”,游戏本身没那么好玩,正是因为学校和家长把很多东西描述的如此可怕,学生才会有强烈的兴趣。在某十年,禁书常常是最受欢迎的书,即使政治压力也无法禁止人们的好奇心。所以,与其让学生们迫于严打压力在“黑市”上进行交易,不如把玩手机纳入常规渠道,比如每天加两节手机课,一节课可以自由地用手机,学校不加干涉,第二节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利用手机完成一项学习活动,或展开一场关于班级事务决策的辩论和投票,或其他任何主题的演讲活动(我知道在县级中学真的有这样的老师)。如果某个学校率先在全校这样做,学生们一定以极大的学习热情来捍卫这来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的成果,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学校,而且很可能终生为上这样开明和有眼光的高中感到骄傲,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其实,现实里就有许多学生因为受到过某位老师的尊重和鼓励,才唤起了强烈的学习热情。可惜学校管理者宁愿花大量的钱送教师们去衡水去“取经”,甚至冒着被舆论指责和违法的风险(砸手机),也不愿探索这种方式。这跟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不是经济落后就可以不尊重human rights,而是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靠尊重human rights来提高积极性,很多人到现在都不懂这个道理。其实,即使在最强调服从权威的军事领域, 民主也是更有生命力的。正如《杀戮与文化》中提到的: 从希罗多德所描述士气对比来看,在这个方面,双方的差距是确定无疑的:自由公民组成的军队是更好的军队,因为他们在战场上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财产挥动武器,而不是为了那些国王、贵族或者祭司而进行杀戮。相较于奴隶军队和雇佣兵团,这些自由民士兵能够保持更好的纪律性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五):万物皆有定时

在定制化信息泛滥的时候,如何平衡好个人的需求与大数据推送的关系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当下已经有了一部分答案,比如已经有一部分人在抵抗消费主义。市场与人的需求总是不分伯仲,人与数字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对立,而是一种在发展之中的平衡。作为人,会努力寻求这种平衡。再一次感叹,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兼具着理性与感性。

这本书最受用的观点是“预知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无论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还是当下某一群体对于过度数字化的焦虑,在未来都会有答案,走在智能时代最前沿的人正在创造答案。人们花了32年的时间才想到在电影里加入声音,改变需要时间。

学识的浅薄总让我很容易感到焦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陷入一种无知带来的虚无感,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一间巨形图书馆里,一生读不完这间馆里的一本书。真理无穷尽,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这些,再赋予个人独特的经验,才能够脱离虚无感。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具有批判思维的,不包括作者对于亚洲教育的讽刺。虽然他也很辛辣的指出了美国教育的问题,其实是通病,只是在亚洲更明显。总之这本书里的日本人被他讽刺的好惨。前面好几篇序可以不看,也不是作者写的,一堆推荐人总结了一些问题,实在不知道罗列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问题却不解决有什么意义。还有一些举例会在认同后产生质疑,例子通俗易懂但也过于个人化,很难不觉得是在被欺骗,应该说任何人想要你认同他的观点这一步都不可或缺,但如果是虚构性和个人化很难使人信服。

读这本书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可能性,这本二十五年前出版的巨著在当下仍然有值得学习并且实践的东西,这一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在交互方面,可以做的有使个人化体验更加丰富、具有互动性和可选择性,把选择更多交给用户,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产品。不单一重视视觉体验,提高整体感官的体验才是一种方向。

当然也会有让人警觉的部分,拿短视频举例,当下的短视频是一种傻瓜式的交互界面,大众接触到的只是最浅的层次,无论从文化还是技术来看,都会让人变得很肤浅。大一上《设计心理学》的时候,老师就曾经说过,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思想有时候是相悖的。

笔者最后指出了过度数字化的问题,但又说自己天生乐观,我也想向他学习这一点。去做吧,我们抵抗不了时代,就像我们抵抗不了大自然的力量。万物皆有定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