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龙虫并雕好词好句

龙虫并雕好词好句

编者按:龙虫并雕好词好句,精心整理而来,如有错误或者句子推荐,欢迎留言评论。

●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大家都认真阅读经典”的黄金时代。任何一个时代,最畅销的都是普通大众最热爱的通俗读物;伟大而晦涩的著作,并不一定能被时间检阅出来。许多时候,得依靠各类巧妙机缘才能得见天日。而更多的不幸作品,只能被埋没在时间尘埃里。绝大多数的大众读者,也就是满足于翻翻简介——“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呀”,记几个名词用来吹嘘,摘几个句子刷刷朋友圈和微博,就过去了。 ----张佳玮

●浪漫主义者因为美梦中断而哭泣,因为梦好的梦境一去不回,现实主义者因为美梦中断而哭泣,因为刚才的美梦注定不可能实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往往为了一件事情哭泣,但是理由各不相同。 ----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从古以来就是如此,科学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找新瓶反耽误了装陈酒那样,不能两全其美,而艺术家们则在无忧无虑地坚持着不少表面错误的同时,给人以慰藉和欢乐。这是批评与创造,科学与艺术之间久已存在的力量悬殊的斗争,在这方面批评和科学总是有理的,却未能讨好于人,而创造和艺术却不断在散播信仰、爱情、慰藉、美梦和永生感的种子,而且不断能找到肥沃的土壤。 ----赫尔曼·黑塞《在轮下》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凡一百三十篇,计共五十二万余言。《史记》虽然是记载真实历史的史书,所谓“文章同史”,所以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俗语说:“千古文章两司马。”或说:“文章西汉两司马。”也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如有人问汉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哪部?则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 我人从《史记》这部书已可解决有关西方文学的难题。西方人一直认为道德意识是不能加进文学中去的。如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无不有如此想法。自从《史记》面世以后,其书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却并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即如我国的屈原、杜甫等大家,亦是把道德思想融入于其文学作品中。在文学中可以将道德与人生合一,讲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记》讲的是整个时代的大生活。 ----钱穆《中国文学史》

●一个人的作品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那么他的作品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理解。因为他创作的作品并没有体现自己时代的特殊色彩和气息。艺术史和文学史告诉我们:人类精神思想的最高级的产物一般都得不到公众的欢迎。每一个人都只能理解和欣赏与自己的本性相呼应的东西,与读者本人同气相通的作品最能够获得这个读者的欢心。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必须以生命换取自己的同时代性的诗人,也必须坚定地凝视世纪野兽的双眼,必须以自己的鲜血来粘合破碎的时代脊骨。正如前面所暗示的,两个世纪和两个时代不仅仅指19世纪和20世纪,更确切而言,也指个人一生的时间(需要记住的是,saeculum一词最初意指个人的一生),以及我们在这里称为20世纪的集体的历史时期。我们在诗节最后一句会了解到,这个时代的脊骨已经破碎。就其是同时代人而言,诗人就是这种破裂,也是阻止时代自我组建之物,同时又是必须缝合这种裂口或伤口的鲜血。 ----《藏书》

●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歌德《浮士德》

●年月即久,忘了浪漫主义是一场人事,印象中,倒宛如天然自成的精神艳史。 深夜闲谈,托尔斯泰欲言又止:“我们到陌生城市,还不是凭几个建筑物的尖顶来识别的么,日后离开了,记得起的也就只几个尖顶。” 地图是平的,历史是长的,艺术是尖的。 ----木心《素履之往》

●人们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可他们并没有想过,鸟儿也并不自由,它们之所以飞翔,是为了生存。 ----吉良优《奈克赛斯奥特曼》

●真正给人类挣面子的并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因为能够把人内在的兽性逐渐转化为神性的并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科学只是改善了人类外在的生活质量,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人类的动物本性。而艺术却能够对人类的心灵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从而提升整个内在生命的品质。即使道德说教也不过是被输灌到人头脑里的观念,并不会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意欲,所以道德只是使人变得虚伪。只有那些能够渗透到人心灵里,并且在心灵扎根的东西才能够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内在。艺术正是这样的东西。 ----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所谓艺术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个时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自古延续下来的白昼的理性,被晚霞无意义地滥施色彩所践踏。以为会恒久持续下去的历史,也突然意识到了末日的来临。美,横亘在人们面前,把人世间的一切变为徒劳。每当看到晚霞的灿烂辉煌,看到火烧云翻卷奔涌,就觉得“更美好的未来”之类的呓语黯然失色。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切,空气里充满了色彩的毒素。它预示着什么即将开始呢?什么也没有开始,只有终结。 ----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

●人类的发展其实有两条线:一条是科技线,一条是艺术线,科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而艺术则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今后科学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艺术不会,因为科学是这个世界的伟大,而艺术是我们人类的伟大! ----键客行《(艺术的故事)》

●我们看一件商代的青铜犀牛和青铜觚,犀牛是直觉的美,铜觚的美是抽象型的,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与科学中终极的美不同,在艺术里,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杨振宁

●浪漫主义不满足于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理性,不满足于现实主义的反映论,它把人内在的情感之门,向人们敞开,让心灵的一切,暴露在人们面前。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因为,当文学只像镜子那样反映生活时,却忽略了人自身,这只能导致文学的单调和主体的丧失。只有把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文学才能更深厚。

●许多人过着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生活,那并非他们所愿,也并非别无选择的结局,只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一种钝化,对思维的一种无意识的嘲讽。 ----费尔南多·佩索阿《不安之书》

●“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 我们从不为窃取奇思妙想而感到羞愧……我认为,令麦金托什电脑变得伟大的部分原因是,在它身上倾注心血的是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又是世界上最棒的电脑科学家。” ----史蒂夫·乔布斯

●这是浪漫主义对生活之平庸和乏味的抗议,这些传奇里的趣闻轶事是主人公永垂青史的最可靠的通行证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吴冠中先生发表的“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的观点,其实指的正是关于绘画的社会功能性问题。要让人们看过你的作品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撼,通过你的作品能够得到生活的启悟,透过你的作品能够感受时代的思考,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画家,才是真正了不起的画作。 ----王进玉

●天才和我们相距仅仅一步。同时代者往往不理解这一步就是千里,后代又盲目相信这千里就是一步。同时代为此而扼杀了天才,后代又为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 ----芥川龙之介《侏儒的话》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暗示出:我们的智慧来自于继承。最近的科学实验,把基因物质同记忆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结论证明:我们的基因很可能继承了知识,并在细胞里以核糖遗传密码的形式储存。信息以化学的形式储存,这一观点使人们意识到,人类思维所获取的信息很可能储存在几立方英寸的大脑物质里。换言之,这种极为复杂的模式,能够使人类经验的知识储存在小小的空间里,并且遗传给下一代。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科学是:我有个秘密告诉你
艺术是:告诉你我有个秘密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使得他们的个体特征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同化了,无意识的特质占据了上风。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最伟大的建筑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人类也是这样做的。 ----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菲氏并不是一个旁观的历史家。他纵情参与了“爵士乐时代”的酒食征逐,也完全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栩栩如生地重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气息和感情节奏。但更重要的是,在沉湎其中的同时,他又能冷眼旁观,体味“灯火阑珊,酒醒人散”的怅惘,用严峻的道德标准衡量一切,用凄婉的笔调抒写战后“迷惘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不妨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乐时代”的一曲挽歌,一个与德菜塞的代表作异曲同工的美国的悲剧。 ----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

●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性,又重科学性。单凭艺术家的一片赤诚,往往会对一些作品偏于主观,唯有用冷静的科学态度来冲淡一下直感的热情。不过如果一个读者既无艺术家的热情,又无科学家的韧性,那么他是很难欣赏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的。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也曾像普鲁斯特一样,把一切无以名状的感伤,定名为孤独;像永井荷风一样,为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叶,落花季节风中的钟声,日暮时分山路途中的雪而陷入惘然。许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倏忽而至的感觉,它一直都盘踞在灵肉的泥土深处,是药,亦是毒。
于是,我渐渐变成一个孤独的收集者。气态的、固体的、天然的、人工的、个体的、普世的、初生的、腐坏的、慈悲的、险恶的、迷人的、丑陋的、坦然的、狼狈的、愤怒的、哀鸣的、高傲的、卑微的……唯一没有对应物的,是它的绝对性,毫无相对可言。你可以在他人的目光面前,任意伪装孤独的呈现方式,却无法在孤独的注视中,伪装成他人。 ----郭珊

●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差不太多。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今天的我们生在伟大的时代,从事艺术工作,自然不会有秋海棠、程疯子的遭遇,但也绝非一帆风顺。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诱惑”,更要有“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做文章半字空”的精神才行。
所有的艺术门类,无论是什么样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表现,均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的表达、宣泄功能,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
戏终归是戏,梦总是要醒,抚摸到脸上的伤疤,一切又回到了现实。一切都变得那么的可怕,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狰狞。梦已碎,人欲绝,天地为君歌。

●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 ----卡夫卡《误入世界》

●勇于创新的作家不仅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而且还具有远见卓识。他们将双耳紧贴着历史的墙壁,随着事物变化,感觉出社会趋向未来的方向。然后,便创造出打破常规的作品,并将这些类型带给下一代。 ----罗伯特·麦基《故事》

●所有的欢乐和自由都必须要有一个据点,要有一个岛在心里,在扬帆出发的时候,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回来,那样的旅程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原来,自由的后面也要有一种不变的依恋,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 ----席慕蓉《给我一个岛》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特性有深刻的分析。勒庞指出,如果成千上万的个人因为某个偶然事件而产生了心理及情感上的共鸣,足以使他们形成“群体”。群体一旦形成,“群体中的个人便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集体的无意识代替个体的有意识,成为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
勒庞认为,个体一旦进人群体中,群体的意志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个体淹没于群体之中,独立性变成了盲从性。 ----《博客摘抄》

●天才者的成就是永恒的,时间无法改变它。天才通过其作品确定了自己在地球上的不朽,因而三重地超越了时间。他融会一切的悟性和记忆,完全防止了其经验化为乌有,而他的经验中逝去的每个瞬间都能够永远存留。天才者的诞生不依赖时代,天才者的作品永远不会死亡。 ----奥托·魏宁格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无法创作伟大作品的,去了瑞士也一样找不到灵魂的自由。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找出不同的借口,每个人都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那些天才创造的伟大作品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也许是太陌生和刺眼了,在能够把它看清楚一些之前,人们需要揉一揉自己眼睛,以便于重新调整好自己瞳孔的焦距。不过,这个时间通常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那些天才很难活过这段时间。 ----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对于我们来说值得注意的是,在物语文学中出现的这种唯美主义倾向里,人物自身因袭的道德意识与来自社会惩罚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苦恼似乎很少。众所周知,本居宣长曾经说过,源氏与藤壶虽然在道德上应该受到指责,但紫式部仍然把他们作为“好人”“优秀的人”加以充满同情的描写。宣长就是从这个事实出发,矫正了《源氏物语》评论中那些劝善惩恶论的谬见,这是非常卓越的见解。从艺术自律性的角度来看,这在今天已经完全不成问题了,紫式部本人很好地意识到了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性,并以此写出了《源氏物语》。假如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的或道学的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恐怕就会对这部物语作品发起猛烈攻击,并会对作品的流传普及加以阻止和弹压吧。从这一点上可以想象,那个时代在道德方面还是非常 ----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

●“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

作家天生就应该有三种敌意,对所处的时代、母语和自己。”"这是一个作家和世界的基本关系,一个严肃的作家,必须对自己的写作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反省精神。写作,就是一门孤独的手艺。” ----里尔克

●一个小说家一旦确定基本写作意图之后,纠缠于心的就是如何干好这件活。他们思量的、盘算的、运筹的恰恰是布鲁克斯和沃伦所关心的元素。他们会为一个人物何时出场再三琢磨,会为一个词的出人意料的安排兴奋不已,会为一个绝妙细节的产生快意非常,会为一种新型结构的浮出欣喜若狂。在写作的那些日子,案前、路上、榻上乃至厕中,心头盘旋的都是这些问题,哪里有什么现代性、全球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这一切是不必费心去思考的,他身处的时代、语境,这一切都会自然而然沉淀到文字中去。此时,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在写一篇小说,在做一件艺术品。 ----克林斯·布鲁克斯、美罗伯特·潘·沃伦《小说鉴赏》

●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又在山顶汇合。 ----法国作家福楼拜

●有名的植物学家亚沙·葛雷,脑子里装着两万五千多种植物的名字。
和拜伦同时代的作家华尔特·思考特的记忆力却糟透了,他不但记不住自己写的诗歌,而且居然还记不住自己写的作品,有一次,华尔特把自己的作品当做是拜伦的,并大力夸奖这首诗写的不错,后来在人们的提醒下,他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古典主义,是后人说的。 浪漫主义,是自己说的。 唯美主义,其实是一种隐私,叫出来就失态,唯美主义伤在不懂得美。 象征主义,也不必明言,否则成了谜底在前谜面在后。 现实主义,笨嘴说俏皮话,皮而不俏。 意象主义,太太,意象算啥主义,是意象派吧。 超现实主义,这样地能超,超掉“主义”行不行呢。 ----木心《素履之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