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1000字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1000字

《社交恐惧症》是一本由王 宇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一):社交恐惧症读后感

这是看的第一本关于社交恐惧的书籍,写的是真的很好,字里行间没有展现过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会被陌生专业名词限制兴趣,而完全是一个治疗师以平常的语气给你讲述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方方面面。全文没有给你提供任何一种解决社交恐惧症的方法,读完后却能让你更好的理解症状成因的本质以及我们到底该怎样来面对它,给出的答案即是做自己,直到找回迷失的那个自我......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二):一般般吧

前面写的还行,到后面几本是重复,一直重复强调做自己、要丢掉完美主义的思维,不要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每个人都有缺点,你也一样,你要“理应顺应”的身上的缺点,不要想着治愈这些缺点,你才能放开自己的“心”,也不要对比自己的正常行为,与别人的正常行为,觉得自己的正常行为显得不正常。总之收获还是有的,只是不多。我本身没有问题,阅读了这本书,都觉得自己是个不正常的人了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三):社交恐惧的人,如何自愈?何不尝试这么做

文|琪雪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看到别人就会开始紧张,甚至不敢正视对方; 对周围的人特别敏感,别人随口一句话会让你琢磨好久; 在人多的地方就会很不自在,上台更会紧张心慌; 线上可能话很多,但是一到线下就容易瞬间冷场尴尬。 如果你有以上的经历,那么你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是一种以社交场合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焦虑症,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通常情况下,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喜欢一个人呆着,和人接触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 想要缓解社交恐惧症,首先就要了解社交恐惧症相关知识。而著名心理学家王宇所写的《社交恐惧症》一书就是一本适合社恐们人手一本的自救秘籍。 这本书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切入点,结合了作者多年的一线心理治疗的经验。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社交恐惧症的发展规律及应对措施,帮助你认识自己,最后成为自己。  人为什么会患有社交恐惧症? 《奇葩说》的“辩论之神”黄执中,曾在采访中坦言,他曾经有过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每次班上做自我介绍,他总是沉默不语。当全班同学目光全都看向他时,他更是不敢开口说话。每次都是以老师不耐烦地说“坐下”结束。 其实,像黄执中这样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并不少。根据《社交恐惧症》一书中所说,社交恐惧的成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家庭因素 作者在进行心理辅导中,发现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就是父母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要求很严格,那么孩子长大后容易妄自菲薄,甚至自卑地不想和人交流。  病态价值观 父母的言行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父母对世界持有负面看法,那么我们也会愤世嫉俗;如果父母对自己很苛刻,我们也会苛责自己;如果父母总是金钱至上,那么我们也会用同样价值观处事。 过于渴望成功 在生活中,总有人过于追求完美和成功。可是,极致的完美与成功在现实中是无法达到的。于是,他会在理想和现实冲突迷茫,为不能成为幻想中的自己而自责,甚至痛恨现实的自己。 其实,说到底,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最害怕的,其实是没有那么优秀的自己。  被忽略的社交恐惧症,究竟有多可怕? 最近,社交平台探探联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社科院,面向平台内的用户发起问卷调查,对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用户认为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 其实,早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世界心理问题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在低/中低收入国家,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低,而在高收入国家以及美洲地区,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高。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交恐惧症并不重视。而社交恐惧症最可怕的,是会让人产生无尽的负面思维。常见负面思维有以下几种:  认为“不善言辞”的人,就不会被人接受 书中提到这样的例子,一位男性患者常常因为不会说话被舅舅批评。这使得他总觉得自己口才不好,并且认为好口才才是成功必要条件。因此,日渐沉默,并开始害怕与人沟通。其实,仔细想想,好口才不过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而已,并非必要条件。 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在生活中,人都不可避免会失败。可是,当失败成为一个人的标签时,他就会越来越自卑,使得他在生活中越来越抬不起头,进而产生对他人交往的恐惧。 认为只有成功,自己才算有价值 每个人都喜欢成功,可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比别人优秀的基础上,他迟早会陷入自卑当中。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的那样,生活中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外界你无力改变,可是如果我们可以减弱内心的冲突。我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 卡伦·霍妮曾说说:“分析治疗之路是一条古老的道路,是基于自我了解的重新调整之路—分析者帮助患者意识到身上的所有力量。治疗目标是,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工作和信念中去。只有冲突被彻底消除,才能够实现全身心地投入。不是只有儿童才具有可塑性,所有人都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想要缓解社交恐惧症,首先要做的便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没有那么优秀的自己。 -END-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理工女,用情打动,用文字温暖你。如果你喜欢我就点赞、关注我吧。】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四):学会爱不完美的自己吧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比起外出,他更愿意呆在家里。对他而言,家就是他安全的港湾,宅在家中,是他唯一的选择。还有一些人,在现实中害怕和人相处,害怕一切需要发言、表现的活动;在社交场合做个动作说个话,都会尴尬得直冒汗,也永远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可是,就是这个在现实中常常慌乱恐惧的人,每到网络上时,却仿佛换了一个人。躲在屏幕的后面,他常会一吐为快。 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说不准,恰好你就是这样的人。但请你不用回避。一社交,就焦虑,像这样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真正了解社交恐惧症。说不准什么时候,你就可以帮得上别人,或者是自己。 王宇,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过15000小时。王宇老师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正是他所擅长的。综合大量的社交恐惧症咨询与治疗的案例,王宇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书籍:《社交恐惧症》。在这本书中,王宇老师由浅入深,较为全面的为我们介绍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改变的方法,这本书籍的阅读,会让我们清楚的认识我们自己,改变自己,最终可以真正的成为自己。 社交恐惧症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提到社交恐惧症,人们立马想到的是那些性格内向,且有些孤僻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有可能是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其实不然。实际上,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和社交恐惧症基本上没有关系。一个看上去活泼开朗的,性格外向的人是有可能对社交产生恐惧的。同样的 ,社交恐惧症患者,也不像你以为的,没有朋友或朋友很少。恰恰相反,他可能有很多朋友。 不同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的表现也不相同。有些人只要在人前就会紧张,而有些人只是会在特殊的场合或者是在特定的人面前才会有恐惧的感觉和表现。但不管有怎样的症状,社交恐惧到底是对他们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比如对感知的影响,对思维的影响,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看法的影响。 一个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坠入到社交恐惧的大漩涡中的呢。 1)爱的缺失,以及不正常的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秉性、天赋的潜能,也有其自发的情感,此种‘生命力’最终会让我们成为自己。但不良的后天环境,父母的神经症个性,缺乏爱的成长环境,都将阻碍成长,扭曲情感,扼杀天性,最后让我们朝着错误的方向成长。” 父母不能正确的爱自己的孩子,要么过于的保护,过于的溺爱,要么过于的严厉苛刻,要么又漠不关心。他们的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爱,使得孩子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这样的爱,让孩子失去了内心的安全感。因此不能产生对别人的最基本的信任,不能用真实的自己与别人,与世界相处。 2)错误的执着也是一个原因。 对于名誉、权利、地位等任何可以凸显他价值的东西,一味的执着。以为自己可以做好一切,控制一切,却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时,只有会陷入到幻想中。在幻想中逃避这个世界,在幻想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久而久之,会把幻想中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搞混。不再按照实际的自我来要求自己,而是用幻想中存在而实际并不具备的能力来苛求自己。于是,当不能成为幻想中的自己时,会痛恨现实中的自己,也会因为现实中的一切不是所要的而愤怒。“想要的”与“得不到的”,求而不得中,迷失了自我,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极力维系完美的形象,不愿把真实的,自己认为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由此而焦虑,就陷入到深深的恐惧中。 如何走出社交恐惧这个深渊 患者如果仅仅停留在希望医生帮他消除脸红、手抖、结巴等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希望医生可以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王宇老师说这样的话,恐怕是治不好的。真正的治愈并不是战胜症状。“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关键。解放自己,找回真实的自我,才是终极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要找到如何变优秀的方法,而是要学习接受不优秀的自己。我们不再依赖外界对于自己的评价,不必依赖外界的成功与肯定,而是自信的接受自己,无论自己优秀与否。当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时,那才是真正的治愈。 《社交恐惧症》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胜于很多的理论。愿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你有幸读到此书。愿读过此书的你远离社交恐惧症。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学会爱不完美的自己吧。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五):治愈社交恐惧,不需要方法,只需认清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当众演讲,与陌生人会面 参加聚会 在会议上发言 … 你觉得这些困难吗?如果你的答案为“是”,那你可能就有社交恐惧症。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受繁华都市生活喧嚣与落寞的同时,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心理排斥。由此也出现了“宅男”、“宅女”这类词语。表面上这类人是不喜欢喧嚣,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对于人际的交往产生了恐惧和排斥。 也许你会说我性格外向,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会害怕社交,其实不然,社交恐惧和性格的内向或者外向并没有联系,资深心理学家王宇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就给出了解释。

王宇是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曾兼任江苏卫视等媒体心理专家,咨询案例近3000例的他对于社交恐惧症有着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他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切入点,结合大量治疗实践和案例,全面介绍了社交恐惧症的发生规律、自测方法以及改变的方法等,让我们摆脱内心的冲突,找回真我,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王宇老师的脚步走进社交恐惧,找回真正的自己吧。 1.何为社交恐惧? 当你看到社交恐惧这个词时,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病症的人会行为异常?但恰恰相反,在书中,作者提到,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的伤痛,患者为了避免被别人瞧不起,往往会选择掩饰,所以很多人在他人看来和正常人一样,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社交恐惧症。那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惧症呢?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方法。 作者说要判断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惧,不仅要根据主观体验,也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而且社交恐惧必须影响到生活,引起较大的痛苦,并至少持续六个月。 其实社交恐惧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比如说书中提到的社交恐惧有对视恐惧,口吃恐惧,脸红恐惧等,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些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发生过。而引发这些症状的往往是我们曾经的一些不好的生活经历。 2.社交恐惧的诱因 所有事情都有它的因果,社交恐惧也一样。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同样,也没有毫无原有的病症。对于社交恐惧的病因,王宇老师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第一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不匹配。 正所谓人无完人,没有人会十全十美,所以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书中作者认为,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那当现实中的你出现差错,你就会产生自卑,从而觉得别人会看不起你,这时社交恐惧就会产生。 书中案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却有着八年的社交恐惧经历。从小他就希望自己各方面完美,但现实中他却无法做到,只要身边的人稍微语气不太好,他就会怪自己不好,从而焦虑紧张。 第二是爱的缺失 家庭是我们最初的生活环境,因此,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特别重要。 除了自身的冲突,作者还认为社交恐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不同类型的父母,以及在这些教养方式下孩子的不同。社交恐惧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于父母多孩子不正确的爱,父母的过度专制,把爱变成了孩子的负担,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所以当孩子立于社会,遇到问题变会产生恐惧,感觉到孤独。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还有其他因素,不管哪个,我们都应正确对待,找回真我。 3.真正的治愈 在书中,作者明确给出了社交恐惧的自测以及社交恐惧的诱因,但当你急切的阅读想要尽快找到治愈的方法时,却发现书中好像并未给予具体的方法。 其实,这正是作者想要你学习的地方。当我们身患疾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治愈方法 ,太过于急切的内心有时会让我们失去自我反思的能力。前面作者提过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伤痛,只有你开始认真的反思,你才开始走向治愈。 王宇老师说心理疗法的核心不在于该怎么“做”,而在于“悟”,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关键。所有的症状都来自于你对真实自己的排斥。你希望自己全能,但你实际上一无是处;你希望自己漂亮,但实际上你其貌不扬;你希望自己人见人爱,但其实你不受人欢迎,说到底,对于社交的恐惧就是你不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你不敢直视这样不完美的自己。 当你放下对于完美的执着,当你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你会发现,社交恐惧已不医而愈。

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提供了很多患者咨询的问题及给予的回信,对于有社交恐惧的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相信不完美的你会从中找回真实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