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然之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然之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然之后》是一本由[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之后》读后感(一):人类和自然一样 无法避免衰败

关于生命,自然,衰败的诗。

看完后,与其说是诗歌,更像是看了一部史诗般的传记文学。

被各种复杂的描述困惑却又感到震撼,

为了尽量理解,读的很慢,还好有很多注释。

人类生命的衰败犹如自然的衰败一样不可避免,又充满悲哀。

如同我们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死去的永远死去,生命源自爱”。

《自然之后》读后感(二):塞巴尔德的写作尝试,以诗歌启航

-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我总是沉迷在他冗繁复杂的长句里,沉迷在作品迷宫一般分岔的小径里,沉迷在诗意的语言隐约流露的哀伤里。

-

这些特点在这部诗集早有端倪。《自然之后:一部元素诗》首版于1988年,包含①《俨然阿尔卑斯山的雪》②《我若在海极留下》③《幽暗的夜晚启航》三组诗歌,它们是蕞初的写作尝试。我感觉,有些段落像叙事散文分行,并不那么“诗歌”,接近随笔札记,也或是因为诗歌的翻译过程总是容易丢失一些。

-

这与三组作品的主题更有关系。

①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瓦尔德的故事。表达受难与哀悼的母题,刻画“圣安东尼的诱*惑”(Mei*毒)对欧洲文明史的塑造。

②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的故事。重写白令远洋探险的幕后历史。

③“我”讲述自己的身世。讲述出生与成长过程中相伴随的人类灾难,以曼彻斯特为背景的工业城市的衰落。

-

每组诗都具备了塞氏小说的潜质,都类似塞巴尔德后来的小说主题,关于族群的历史文化记忆、个体的命运和身份认同,强烈的“乡愁”情结,以及文本所呈现的“互文”特征,以“我”为叙事者的自传色彩,等等。

-

①②③统一在“自然”而且是“自然之后”的名下。三组诗歌所处的时代,从文艺复兴到近代科学的兴起到现代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作家选择了三位主人公作为各自时代的见证者,在人类的进取心面前,“自然”步步消退。塞巴尔德怀着无法复归的“乡愁”,努力传承记忆、构建记忆。他的作品就是一种梗概性的记忆空间。它们符合批评家所说“记忆小说”的典型特征:某个人或者某种文化讲述有关自己过去的故事,以回答“我是谁?”或集体性的“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它们往往构成了对于过去的一种想象性的重构,回应的是当前的需要。

-

艺术家气质、渊博的知识素养和常用的写作技巧,已经出现在这些诗歌中。这些诗歌有大量关于哲学、宗*教、科学、历史的讨论,而围绕某幅画作追溯民族文化,或者围绕照片追溯家族起源,我们在《眩晕》等四部作品中早已领略。把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游记、回忆录、历史作品、艺术欣赏熔于一炉,锻造包容百家、消除界限、气象万千的文学体裁,这就是塞巴尔德。

《自然之后》读后感(三):《自然之后》:温弗里德·赛巴尔德的处女作

《自然之后:一部元素诗》是德国作家、学者温弗里德·赛巴尔德的处女作,首版于一九八八年,收录了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在奥地利文学杂志《手稿》发表的三部叙事组诗:《我若在海极留下》(1983)、《俨然阿尔卑斯山的雪》(1986)和《幽暗的夜晚启航》(1987)。成书时,三首组诗的顺序变了,原来的第一第二首互换了位置。

遇到此书前,我曾没听说过赛巴尔德,甚至看完三首组诗也琢磨不明白书名的意思。根据译者在《译后记》所补充的,“自新民说二〇一九陆续推出赛巴尔德的四部叙事作品之后,赛巴尔德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已不陌生”。

至于已推出的四部叙事作品,应是书中文后的推荐,包括《奥斯特利茨》《眩晕》《土星之环》和《移民》,这四本书也正好是书本勒口中作家简介中所列的代表作。

不仅如此,从作家简介还可以看到,赛巴尔德有着斐然的文学成就,他“曾获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但很不幸,1944年出生的他,在2001年因车祸去世。57,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不得不说,赛巴尔德为我们留下了难能可贵的文学遗产。詹姆斯·伍德曾评价赛巴尔德“是当代欧洲作家中最神秘的一座高峰”。

作为一座“高峰”,本身就让人难以攀登,何况是“最神秘的”,那便是让攀登者着迷的同时感觉愈加困难了。在此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读完三首组诗的感受。

开篇《俨然阿尔卑斯山的雪》是我觉得最难读的一首,因为其中充斥着西方宗教和历史的典故,加上诗的隐晦语言,更让我读不明白了。当然,这就是赛巴尔德诗歌的一个鲜明特点。该诗讲述的是诗歌抒情主体自己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生平与作品的观察。如若不懂绘画和宗教,且不了解格吕内瓦尔德,对诗歌很难有共鸣。

第二篇《我若在海极留下》较为好读,所谓好读,是与开篇比较而来,故事更能读清楚了。此篇讲述的是德国博物学家施特勒的故事,讲他放弃神学转而攻读医学和自然科学,之后跟随船队去做考察,历险种种,最后却受到了当局的迫害。护封背面最上的一段诗歌节选,出处就在这首诗中,摘录如下:

第三首《幽暗的夜晚启航》竟是作者的自传,谈起自己的生命起源,说起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以及之后人生的某个时刻。我读完没什么感觉,只感觉比第一篇流畅,比第二篇更真诚。

诗歌本来就不好懂,何况是赛巴尔德充满西方宗教和历史的叙事诗?要说把一首诗弄懂,一种是做研究地下苦功夫,穷尽诗歌背后意思的所有可能;一种是诗歌与人共鸣,仿佛“顿悟”式地让你明白这是怎样的一首诗,这属于意会,也可能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自然,作为没什么本事的读者,最好的方法是读解读诗的书,去看看别人从诗里发现的玄机,而写这种书的作者读诗的方法,往往是前一种,因为只有采取这种读法的人才能写出有逻辑的有学术感的文字,后一种,化作文字,也就变成了诗,也就不是解读。

《自然之后:一部元素诗》的书名就已经在告诉你,这不是什么好懂的诗,你看书名就如此超然和深奥。至于书名到底什么意思,译者在《译后记》也有写,且自行去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