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去情绪化管教》的读后感大全

《去情绪化管教》的读后感大全

《去情绪化管教》是一本由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 / 蒂娜•佩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一):No-Drama Discipline:一定不要有情绪

其实,看到过很多类似的话,例如下面这句:

遇到不可理喻的事情,接受、处理、远离,不追问。最后这三个字,是生活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三个字。

而且,这句话,本身也蕴藏了另一个意思就是:不要有情绪。毕竟这个世界不为你左右,地球不围着你转。

包括你抚育的孩子。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是美国的教养专家,曾经有幸读过他与人合著的《全脑教养法》、《由内而外的教养》,这两本书的视觉不同,一个是讲如何科学的把一个儿童整合入这个世界,另一个则是将抚育者自身的转变,抚育者拥有优秀的内涵才能抚育出优秀的孩子。

抚育者,这个词叫的有点儿怪异,因为抚育者不一定是父母,父母也不一定是抚育者,所以习惯了鬼佬的这种叫法就好了。

这是我看的他第三本书《去情绪化管教》。

如果一个人清晰化太严重,就会不可避免的把这种情绪的影响施加到其他人身上,特别是那个天然的认为你这个抚育者是他天生的保护者的那个儿童身上。

而无论这种情绪是热烈的还是恶劣的。因为小孩子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也注定是要被改变的,和ta最近亲近人的思维、行为和情绪表达方式都会影响到他的大脑的变化。

其实,情绪化经常的表现很多种,特别是当小朋友闯祸或者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做为一个成人确实很难控制住情绪,毕竟大家都不是感情动物。

因此,这本书虽然提出了“去情绪化”的概念,但其实,连作者自己都经常做不到所谓的“去情绪化管教”。

但是,虽然很难做到,但至少作者还是提供了一些可让我们学习、借鉴的方法,例如先平静、再连接。这确实是废话,谁都知道情绪来了先平静,可是有时候真的很难平静下来,特别是有些人还很享受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些人可能有些变态。不过,确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变态,呵呵。

作者在当你平静下来后,又告诉你一个理性引导的R-E-D-I-R-E-C-T策略,具体如下:

少说话

接纳各种情绪

要叙述,不要说教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

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传授第七感技巧

上面提到的连接、第七感等之类的,其实都是作者自己在其他书中创建的概念。《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也是他的代表作。第七感,按作者的说法,是一种向内观视的力量,体悟他人,从而建立情感连结。有些像佛法,呵呵。

心如止水,不为物喜,不为己悲。说白了就是,没必要情绪化,来来去去,就那么点儿破事儿,有什么值得开心或者高兴的?有那么多闲功夫生气,还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呵呵。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二):和孩子一起去情绪化

儿子三岁三个月,我二胎在肚子里马上八个月。老大正是叛逆期,本来就已经让人头痛了,我又从“健全人”变成了“老弱病残孕”的一员,管教人军事实力锐减,家里鸡飞狗跳,颇不安宁。

真的,我一点也没有质疑我老公——包括是全天下所有做爸爸的男人——带孩子的能力。可是,在我卧床安度孕早期的几个月间,我深刻地领会了孩子必须有妈妈这一宇宙真理。

我并不一定比我老公更爱孩子,但我却更自信能带好孩子。因为相比凭着本能带孩子的男人,身为女人,我更有责任感去学习育儿真经,更懂得学习带孩子的技巧。

《去情绪化管教》就是这样一本告诉你育儿技巧的书。但是,它没那么“神奇”,不会告诉你什么立竿见影的小窍门,甚至连作者自己也说,因为孩子不同、情境不同,所以没有什么办法是一定有效的。看,连作者都这么诚实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读读诚实的人写下的箴言?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不会让你在育儿中变得多么轻松,相反,它给你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什么叫“去情绪化”?就是在你看见孩子把口红涂满大衣、把水放得满地都是、大发脾气、歇斯底里……时,不能大喊一声“够了!”然后把他丢进小黑屋。而是反复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冷静……难不难?做过妈妈的都知道,这比登天还难。

但是,作者反复向我们强调一件事——要记住,当你的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不是他在故意惹你生气(当妈妈的都知道,我们多少次生气于孩子“故意气我”?)而是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也许困了,也许累了,也许无聊了,总之,他绝对不会“故意”气你。如果他能“理性的”选择让你生气,难道他不能想到这会造成什么后果(挨揍或挨骂)吗?

作者在书中以脑科知识为底本——当然,那些脑科知识并不重要,什么叫神经元、上脑、下脑,无关宏旨。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当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让他平静下来,把情绪化转化为理智。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无外乎“理解”、“共情”。

前天晚上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去和一对朋友夫妇吃饭,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很合作。突然,他变得顽皮无比,不停地捣乱,掀碟翻杯。我阻止了一次又一次,可是没有一点成效。“你是不是故意惹我生气!”这句话分分钟就要出口。突然,我想起了《去情绪化管教》中的内容。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孩子中午没睡午觉,而此时已经是7点30了,他已经很累很累了,他不是在故意捣乱,他只是呆不住了。

于是我问:“嘟嘟,你是不是累了,无聊了?”他马上点头:“嗯。”我说:“好。妈妈把这些菜吃完,然后我们就走好不好?来,先把这件衣服穿上。”儿子神奇般的不闹了,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安静地等我吃着东西、和朋友表示晚餐结束。一场暴躁妈妈大战熊孩子的戏码消弭于无形。

当然,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顺利,很多时候,我依然疲于应付儿子的小情绪、小调皮。但是还好,我们之间,从没酿出过什么“世纪大战”,对此,我已经知足——真的,难道我还指望儿子是个天使不成?

这本书,我是打算时常翻翻的。当然不是因为内容多么深奥难解以致要常常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希望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去情绪化,亦即高情商的人,在面临纷繁复杂的育儿难题时,能保持冷静、平静、安静,做一个永远温柔祥和的妈妈。

读一本书,哪怕其中只有一句话让我收益,这本书就是值得的。在这种理念下,本书岂止值得,根本是超值。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三):管教,不仅仅是针对情绪

拜读过作者丹尼尔·西格尔的另一本作品《全脑教养法》并给予五分好评,这一本我打三分:去掉一分因为“啰嗦”,另一分因为较弱的实用性。

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有着引人注目的优点。出于公正的缘故,先把优点放在前面讲。

这本书原著出版于2014年,相较2011年《全脑教养法》,时间上较晚。同时,对比《全脑教养法》主要针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按照作者的原话,处理“那些干扰你与孩子之间的快乐和联结的养育问题”,这本书吸收了《全脑》的精髓,力图构建起较为宏大、全面的教养理念。从书名“管教”(discipline)一词可见一斑。这种管教,有着清晰一致的行为边界,却又充满尊重与爱;管教的过程,不应该充斥的紧绷的张力、激动的情绪冲突和大吼大叫。Yes,No drama。

既然是全面的管教理念,就要从源头开始反思、修改、重塑。作者(在第一章)邀请读者反思“管教”的概念:它的重点应该是“教育”,而非惩罚。从短期效果来看,它能够有效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从长期效果上,它应该构建孩子内在的能力。管教得越好,需要干涉的时机越少。而一系列惩罚的举措,如打屁股、关禁闭/坐冷板凳等,不仅是无效的,长期来说更是有害的。

构建孩子内在的能力,依托的载体是孩子的大脑。大脑的功能,不仅限于最吸引人的、让家长们争相投资早教的“智力”,它也负责决策、自律、情绪管理以及道德等一系列的功能。于是本书的第二章清晰而简明地为养育者们介绍了脑科学的发现,也是作者管教理念的科学基础:我们的管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依据于大脑,作用于大脑。

“去情绪化的管教”具体由两部分构成:情感联结+理性引导,由本书剩下四章来阐述。情感联结让养育过程充满温情,去掉剑拔弩张的“情绪化”时刻;紧接着付诸理性引导,进行管教。这一部分的特色,在于其论述得无比的细致。“情感联结”章节处理得尤为好,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于孩子们幼小心灵饱含的爱。一个被情绪困扰的孩子其实很痛苦,你会觉得感同身受,看向正在发作的孩子眼光都变得不同,看向举止幼稚的成年人也会变得更加宽容。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严厉的家长,更会学会分辨爱与溺爱的界限,知道一部分严厉不过出于自己的恐惧。

情感联结是一个练习“爱”的好机会。让自己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暂停一下,去探究一下原因,探究一下可能的动机。一个拥抱、一个温和的眼神,往往就可以让发作的孩子停止下来,尤其是低龄的儿童。

但正是这种细腻的论证也导致了本书一个明显的缺点:说了好多道理,我们都懂了,但到底怎么做呢?理性引导该如何构建内在的能力呢?

在操作层面上,本书明显弱于《全脑教养法》。《全脑教养法》有11个方法旨在训练大脑,其中大部分可以即时用起来,比如:

本书构建的教养体系也单薄于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正面管教》以温和而坚定作为基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设计情境如课堂会议/家庭会议,成功地让孩子参与了管教,并提供机会锻炼解决问题、人际沟通、共情、头脑风暴等一系列的能力。

所以说,作者的野心很大,最后却没能兑现。甚至就处理情绪问题部分而言,我更为推荐另一本育儿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依旧,这本书没有什么现成的法则,但起码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如何在家庭价值观的框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多详情见相关书评。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四):情感连接,是沟通的第一步,无论跟谁,都一样

近日,被朋友推荐,阅读了一本育儿的书《去情绪化管教》。

「去情绪化」,就是去掉情绪、不带情绪,也就是不要被包括负面情绪、急躁情绪等影响。

家长能够在不被自己的各种情绪影响,以及不被孩子的情绪影响下完成教育,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其不易。

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又是用怎样的一套方法来完成这个目标的呢?

- 1 -

核心观点介绍

既然想知道作者完成这个目标的方法,那么,首先就要清楚这套方法教育孩子的核心目标。

作者在前言中介绍,这套方法的目标,一方面在于让孩子听话,另一方面则在于开发孩子的灵活性,培养其应对各种复杂情境,在这些情景下能够约束负面情绪、避免失控的能力。

而实现这两个目标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让他们具备足够强的能力,以便在出现各种情境时能够用更好的自控能力,做出更好的决策。

有了这些大的方向的介绍做铺垫,我们不禁要问,那么该如何做到呢?

- 2 -

最基本的做法

想要用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首先要重新理解管教。

作者在第一章,通过各种案例的剖析,分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教方法:

接住当下的情绪;

给出当下的处理方法;

后续有恰当的时机时,再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和解决此类问题。

看到第一步时,我就想起《沟通的方法》一书中分享的成人的沟通方法,第一步也是这般。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跟孩子沟通,还是跟成人沟通,无论是管教孩子,还是与下属面对面的沟通绩效,沟通伊始,都需要做到「接住对方的情绪」。

当我们和对方的情绪产生共鸣,当我们的状态产生共振,接下来的沟通就会更顺畅,否则,难免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在作者一个章节有关大脑特点的介绍中,帮助我们了解去情绪化管教的意义,通过培养这个正在变化的(changing),并且可改变的(changeable)的大脑,了解其不同区域负责不同任务的特点后,我们便知晓了去情绪化管教的几个关键技巧:

鼓励孩子与他人共情

给孩子机会决定他们该怎么做

通过不断地、正向地练习,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 3 -

情感连接

在作者的这套方法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情感连接。

通过情感连接,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通过情感连接,安抚孩子的情绪;通过情感连接,让孩子获得共情的体验;通过情感连接,让孩子收获自信;……

当他们有了足够多的情感连接后,他们就能够获得平复情绪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控制自己一时的冲动,去与他人建立共情。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记住,所有的管教都应该从关心孩子开始,给他们一个熟悉、安全而平静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与你建立情感连接,从而获得更多。

情感连接说起来很简单,但却「需要靠尊重、体贴、温暖、关心、合作和妥协来滋养」,需要更多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安慰,在有情绪的时候先表达认同,通过更多地倾听,而不是说教。

- 4 -

管教

管教的核心在于「教」。

教的时候,一定要先等待孩子准备好,无论是情绪还是状态。

然后,再用一以贯之的哲学、要求、态度、规则和目标去教育孩子。

管教不仅要教会孩子分辨对错,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学会我们所遵循的价值规范,让他们更好地处理问题,并且学会变通。

教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并锻炼孩子的洞察力,帮助他们对自己情绪有足够的理解;培养孩子的共情心,对他人的反应逐渐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在发现给其他人造成影响后,挽回局面、弥补过错的意识和能力。

在管教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作者也给出了一套操作性极强的方法,从让我们少说话开始,用叙述而不是说教的方式表达,用一段相互合作的双向对话,让孩子参与到管教的过程,自己给出解决方案,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着重于积极正向的一面,等等。

在书的附录部分,作者除了列出给家长的一些提示,也分享了即使是最棒的家长也会犯的20条管教错误,看到这几条的时候,不由得会心一笑。

我们期望得太多。

我们太为难自己了。

读罢这本书,再一次深深理解作为一名家长,能够教好一个孩子,真的不容易。

而能够用这样「去情绪化」的方式教好一个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分享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给有需要的朋友。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五):30岁的人生危机,都隐藏在童年的管教里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18年1月17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去情绪化管教: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有教养的大脑》。

这本书是由资深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丹尼尔 J.西格尔和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蒂娜·佩妮·布赖森所写。通过点明“管教”的真义是“教”,而不是训斥或体罚,作者阐述了家长要保持理智,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理性引导,将情绪崩溃的时刻变为成长的机会,帮助他建立有助于提高其情商的大脑连接,从而拥有更健康的精神状态。

这次我们重点讲解去情绪化管教的三个好方法,分别是自省三连问、管教最忌一刀切和屁股决定大脑。

『自省三连问』

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爆发或管教,而是自己究竟想怎样。在对不好的行为做出反应前,我们最好花几分钟拿下面三个问题问下自己:

001 为什么我家孩子会有这种表现?怒气一时上头,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都认为“他这都是惯的”或者“他这是没事找事”。但如果我们抛开这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尝试寻找背后的缘由,你会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说有些事情他们搞不定,需要大人帮助。如果我们能通过第一问明白这一点,就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否则在孩子看来,你的所谓管教等同于隔靴搔痒。

002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教会他什么?管教的双重目标包括立即停止不当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构建长期的、内在的、更具适应性的大脑。管教的落脚点始终还是在于“教”。

003 怎么做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不要随意传递消极情绪。起码要做到让孩子不是因为害怕你的粗暴反应,才压抑自己犯错的冲动。在这个过程中,交流中的消极情绪越少,他们不仅可以越快掌握一种不受恐惧左右的能力,而且你与孩子间的情感连接也会越来越牢固。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轻松应对。

『管教最忌一刀切』

三连问不仅是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的,而且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以及各种特殊需求。很常见的情形是某个时刻管用的办法,十分钟之后又不管用了。因此,管教不能一刀切,我们只能不停地观察和思考,并对症下药。这也是人们常叹孩子难管的最重要原因。

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件事很重要,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区分出他是“不能”,还是“不想”。大部分家长都在责怪孩子,觉得他们不省心,不想按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做。可实际上,孩子们真的只是“不能”,他们没有能力按照大人的心意来。只有正确对待这件事,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人减少挫败感。所以下次当孩子难以自控时,首先你自己得琢磨一下,“这个行为和她的年纪、经历、环境匹配吗?”。

1岁的孩子尿了、饿了或者待着不舒服了,就会哭;3岁孩子看你总是忙工作不理他,就会闹;7岁孩子上了一天课回到家里,找不着吃的,就容易发脾气……他们不是不想保持良好的状态,只是不能。讲到这,就必须提到大脑构造了。孩子年幼时,掌管原始功能的“爬虫类脑”很活跃,而负责更为细致和复杂思考的上层大脑却很不发达。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情绪其实来自于没有完全发育好的大脑。

换句话说,在管教孩子时,我们一定得考虑到他这个成长阶段的能力局限、脾气秉性、情绪类型以及当下的情境才可以。

『屁股决定大脑』

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孝顺只是人格构建的一部分,其它人格、特质和精神品质很可能就被打没了。大人们最常用的体罚方式是打屁股。它的最大问题在于会给孩子的身体和神经造成不良后果。

001 激发原始野性。遭受威胁或挨打时,爬虫脑或者说原始大脑就占了上风,我们会自动进入一个适应力很强的“生存”模式,就是“打不了就跑,跑不了就装死”。同样的,当孩子感受到恐惧、痛苦和愤怒时,这种能量流和信息流就会激活他们原始的、愤怒的、憎恨的那部分大脑,与此同时,掌控他们情绪的更为复杂且聪慧的大脑会暂时休眠。

002 酝酿坏习惯。研究显示,虽然打屁股常常可以立即止住孩子的行为,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性情的养成没有一点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孩子反而会在隐瞒行为、对事实撒谎上有了“长进”。换句话说,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体罚的痛苦。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不仅会让他们把谎话当做靠山,成为习惯,而且不再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大人沟通了。

003 紊乱依附。当家长体罚时,孩子就面临着一个无解的生物性矛盾。一方面,犯了错的他出于本能想向家长寻求庇护;另一方面,他又因疼痛,不得不远离家长。这时,他们的大脑非常迷惑,甚至会出现信息处理紊乱的情况。这种心理会逐渐渗透到价值观的确立、稳定性的塑造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总结一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要有目的性,而不是随性而为。粗暴的和一刀切的反馈都不可取。去情绪化管教不仅看重对短期行为的纠正,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帮助孩子自主做出明智决策,控制自身情感,成为强大且可靠的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把你的感想写在留言区吧!

参考书目:《去情绪化管教: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有教养的大脑》[美] 丹尼尔 J.西格尔、蒂娜·佩妮·布赖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剽悍晨读(主编:知名自媒体人剽悍一只猫,ID:piaohanchendu)。每天早上6:30,用一首歌的时间,为你导读一本经典好书,欢迎关注,跟30万读书人一起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