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读后感100字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读后感100字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一本由理想国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读后感(一):参考宪法第35条

如果可以消除50%的语言腐败,那么我们就有希望消除80%的官员腐败。

很多字面的东西就是如今的部分的写照,

语言的腐败的三种严重结果,破坏语言交流功能,退回人类智力;其次,导致道德沦陷,借用托马斯.潘恩的话说,【如果一个人堕落到宣传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最后,导致这个社会走向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

写得那么生动。。。

不过也写地方写的不认可了吧,时代进步,也不可能归为语言暴力or污染~

这本书,也许看看就好了。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读后感(二):书本身其实不算特别优秀,但读起来能勾起很多启发,读完觉得不过瘾的一本书。

本书是理想国这个团队摘录了2014年他们采访的一些作者、嘉宾的发言。产生了非常多的思绪,甚至读到最后,还有种不过瘾的感觉。

翻了下豆瓣,似乎他们原来准备做成系列,每年一本,但我没找到后续的。

书中的文章,其实相当有启发性,倒不是说这些启发性能带来多大的益处,而是对我们个人的三观能有一定的调整、加固作用。

这本书的书名是克服这个世界,但克服这个世界,太过以小博大了,我们应该从思想上抽身于这个世界,身体上尽可能地追求抽身。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结合我自己的三观,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或者说推导出的:这个世界已经非常大了,人类也创造出了非常多的信息,已经很多很多了,对我个人而言,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我们应该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实在没有再去进行创造。但我们更该做的应该是挑选、是简化。从我们所有能接触的信息中,挑选出可能有用、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最终简化出一套适合自己思维并且是随时可以理性了调整的思维。那样的人生就可以说是更理性、更通透、更有意义的。

这本书我产生那么多思绪的原因是,书中更有很多我非常反对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比如参与政治、过度解读、相信命运是一样的、宽恕。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结合我自己的三观,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或者说推导出的:这个世界已经非常大了,人类也创造出了非常多的信息,已经很多很多了,对我个人而言,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我们应该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实在没有再去进行创造。但我们更该做的应该是挑选、是简化。从我们所有能接触的信息中,挑选出可能有用、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最终简化出一套适合自己思维并且是随时可以理性了调整的思维。那样的人生就可以说是更理性、更通透、更有意义的。

有些作者,就喜欢玩那种文字游戏,或者故作高深,当然也可能作者本人也不清楚具体想表达什么,总之作品本身会陈献出多种可能性,并且缺少解读的共同性,隐隐透露着那种让读者去解读、千人千面的味道,个人来说,不太喜欢,千人千面没问题,但至少应该有一些明显共性的东西。

同样文字的创作,如果是想给别人看,是想具备传播性,是希望影响别人的,那就应该尽可能多、尽可能清晰地去让别人了解,而不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让读者去过度解读。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读后感(三):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本来以为写读书笔记很容易,没想到挺困难。看书的时候,特别是非常有感悟的段落,下意识地在思索:我要怎么去介绍它;看完之后却发现完全抓不住重点。幸而书里有这样一个言论:想要写好文字,首先要不做作,怎样不做作?检查一下,我是不是真的想这么说话。

知道理想国这个出版社竟然是因为看天天向上,有一期里汪涵在介绍一本叫《工艺之道》的书,说是理想国出版社的,嘉宾蒋方舟很热切地回应道,是的,这个出版社的书都很好,我很喜欢。虽然当时对《工艺之道》和蒋方舟都不了解,却莫名地觉得“理想国”出的书,应该很牛。

确实很牛。在陆续看了他们的几本好书后,买了这本。副标题《理想国的话》,起意是出版社把一年来所出版的书,因它们“态度、旨趣,甚至立场”的“有”,从中挑选篇章,编辑成册。这是001:《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其实过了很久我才开始读,因为它并不是本“容易”的书。但早在看到它的标题时,触动便已经开始了:我知道,这是一本我急切需要的书,或者说,这是一个我(或我们大家?)急切需要研习的课题。也许很可笑,最先模模糊糊意识到的问题是:身处的环境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怎么这么大?我为什么越来越易怒、小心眼、对身边的人乃至社会不满?这问题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看看封皮背面(原文后记)就大材小用地解决了:

“人,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跟时代的关系。我们批评这个时代,我们却和我们所批评的东西如此相似;我们与这个时代抗争,而我们抗争的手段却来自这个时代;我们试图逃离这个时代,最终却发现,所谓时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其实就是说:要克服我们自己。而克服,并非简单的批评,嘲笑,抗争,或者逃离。克服,是指来自我们内心的某种觉醒。”

书本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它其实不是寻找答案的地方。某段文字引发的触动或给予的启示在阅读的当下,只给你惊鸿一瞥的震撼,像一束金色光线,转瞬即逝。或许懂得了什么,或许没有,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只要被它照射过,这道光线的反射将永远存在,当某种现实再次来临,透过思想这面棱镜,我们自发地追寻这道光,自己给自己解答。

问题(暂时)解决了,开始认真读书。如果真的有因我的推荐去看这本书的人,建议先看前言(编者的话)、后记,然后从第四部分“想象文艺”的篇章依次往前看。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这是由很多不同作家的不同文章中截取、组合而来的书,所以编者的思想也就变得很重要,后记像一只小小的灯笼,帮助微微地照亮全文主旨(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完后记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想往前翻就更有意思了)。而从后往前犹如浅入深出,更引人入胜。(纯属个人见解)

再往下写便写不下去了,旅游可以用照片、语言或是位置来记录行迹,而用文字来记录文字中的游历是愚蠢的,就只引用其中一段曾令我落泪的摄影师严明的文字吧:

“我拍过的、我遇到过的这些人们,我是爱他们的。我对现实越悲观,对他们就会越爱,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同生同死的众生理当平等,众生应该相爱、相安。”

就像之前说的,阅读时的感悟、顿悟、领悟,是瞬间获得,久存于心却捉摸不到的,尤其是这本,从人类的大爱大痛到市井的小悲小欢,从文字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文字,从与时代抗争过的人到克服了时代的人。。。。。。带着问题或带着灯笼,从每一篇文字轻轻、深深掠过,或感动或思索或自省,或向往或敬佩或迷惑,当你走完,我保证,就算没有获得很多智慧,也会获得很多乐趣。

又:第一篇认真介绍书本的文,文大概不是什么好文(至少确是想说的话),书是真的好书。在以前,推荐给朋友书,只说“好书一本”便结了,好在哪?自己也没总结过。现在边看书边想,看完书再想,其实也是一件有益有趣的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