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维魔方读后感1000字

思维魔方读后感1000字

《思维魔方》是一本由陈波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魔方》读后感(一):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对于一个文科生而言,这么多专业的数学名词、数学公式放在一起消化实在不容易。所以,如果让我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本书,只怕我会掉进无穷无尽的数学陷阱中去。

用悖论的方式思考问题,觉得脑洞开了好多。但也会觉得,悖论的人生太累了。凡事都想的简单一点,不好么?正是因为有了悖论,世界才复杂起来的吧。因为有了悖论,所以凡事都要多想一步,所以凡事都不能绝对相信,所以一切的事情都有了合理怀疑的必要。如此的生活,不知多了多少负担。

可,一切的乐趣,也都源自悖论的存在吧。我以为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所以才有了彼此的猜疑。循环往复,探寻着那点藏在心底却彼此共知的秘密。

既如此,哪里还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不论真理还是谬误,只要我找到理论之称,你总归没办法说我是错的。符合逻辑啊。对的逻辑也好,错的逻辑也罢,总归有着严丝合缝的推理过程。

后会无期里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无非就是这样。想来是不甘心的。可,脑子里的事情,科学家、医学家都没能弄明白呢,我等凡人又有什么办法。

《思维魔方》读后感(二):读后感,

罗素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教科书上的布鲁诺却为了捍卫自己认定的真理而死。

看了罗素的简介,他执着地追求爱,先后爱过至少7位女性,结过4次婚。

我想他一定是富有激情的人,真正的热爱。

罗素先生所处的年代,中国还未改革开放,人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社会的物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关于帕斯卡赌,信上帝有好处,不信上帝有坏处,那为什么不信呢?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样看似正确但却经不起推敲的谬误。

印象中第一次接触谬误是初中时的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好好读书,提出几个公式。猪等于吃喝拉撒,学生等于吃喝拉撒加学习,所以学习如果不学习,那么学生等于猪。

关于忒休斯之船的例子,其实和“我”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我这种人,这样问题的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当增长增长见识吧,体验一下思维的乐趣。

另外书中的三门问题以及白帽问题,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智商不够用。目前我对于智商的理解是脑子运转速度,例如我思考问题时脑子就是浑沌的状态,不够理智不够冷静吧。但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有它的道理所在,我花更多时间过难题过一遍,还是能够理解的。

英国电视剧《黑镜》,电车问题,意外考试悖论,这些都很有趣。

《思维魔方》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体验思维的极限乐趣

“如果说佛祖是万能的,他能否搬起一块他搬不起来的石头?”

这是港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张卫健饰)的一句台词,非常精彩的一个诡辩,也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悖论。

说到悖论,简单讲就是矛盾的故事。专业的解释是“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悖论是逻辑学中最有趣的分支,也是众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领域,而我则把它看做一种让人会越来越着迷的思维游戏。

在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波先生的新作《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之前,我就很喜欢悖论,也会试着自己进行破解。面对这类挑战逻辑思考的书籍,从书中学习,看着文章思考,实在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本书中有许多我看过的悖论,让我重温思考那些经典悖论时得到快感以及无可比拟的思维的乐趣。

阅读时,我发现作者真不简单,他善于使用各种不同的比喻,轻松地带领读者一步一步破解悖论,就连曾经令我大感挫折的问题,他也可以神奇地将其拆解,化成浅而易懂的比喻,然后一一破解,而且几乎完全不需要任何高深的知识也能明白他的比方。

我时常感叹惊讶:作者的功力到底何其深厚,能够把理论理解透彻又运用自如,并以最最简单的方式来让人明白它。这本书不但让我接触到了世界上的经典悖论,透过作者的比喻,还让我得到了思维上的意外收获。

最后,我真心推荐任何追求思维乐趣的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里面的诸多逻辑知识都是用最简单明了的比喻让人明白,几乎不需要任何科学常识,你就可已发现悖论的有趣之处。这是一本让即使不喜欢理科的人也可以轻轻松松看懂它,有趣却令人获益良多的好书——你会徜徉于智慧的迷宫,体验思维的极限乐趣。

《思维魔方》读后感(四):脑细胞正在大面积阵亡

对于<思维魔方>这本书,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进行评述:

一, 该书的结构非常严谨,绝对对得起思维两字.该书的结构单纯可以概括为总分,不论是整本书抑或是某一章节,都是遵循这一简单的结构来完成的,通俗易懂,思维非常清晰,容易理解,这点非常赞.本书从悖论的基础知识开始介绍,然后也由易入难介绍各种类型的悖论,如果能够耐下性子从头开始慢慢仔细的看,这本书绝对能够让人理解悖论的整个发展历程和理论架构.

二, 关于悖论本身,实在太TM死脑细胞了,我记得我在应评这本书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都会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这是NLP技术中的理念,而事实上,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确实非常努力的去找寻这些悖论的出路在哪里,而有些问题确实让我找到了第三条解,这些问题的出路都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对于问题的界定,往往在中间环节偷换了概念,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进行了范围的框定,比方说"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错的",如果这句话是错的,那么这话就是对的,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句话又是错的,而事实上,这句话根本不能用对错来衡量,对错是需要内容,这句话根本就没有衡量的标准,何来对错之分?但是更多的问题是我即使想破脑袋仍然没有找到出路,比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这句话本身不就成了绝对真理,那么这句话只能是错的,但是我们找不出绝对真理来证明.

综合上述两点来看,如果是想了解悖论,了解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悖论,也能够忍受这种悖论哲学的折磨,这本书是值得推荐的好书。这本书没有诙谐的语言写作技巧,我觉得如果在写到苏格拉底这些悖论时,能随便扯几个笑话,那么这本书的可读性会更高,但是作者本身应该是一个极其严谨的学者风貌,感觉就像是古时候穿着长衫的教书先生,一丝不苟,但是句句在理,干货满满,所以,要读此书,必然先要剔除身上的燥气,需要静心才能有所收获,当然该书也不适合枕边读物,看一会估计就头疼了。

很惭愧的说,这本书我没看完,即使给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也还是没能看完,从一开始的一字一句,到后来的通读,到后来大致了解不求甚解,实在是太过明显的转变,如果一如既往认真的读,估计今年就不指望了。关于道德的悖论在哈佛正义课程中也被提及,中间涉及到的因素太多,而有些问题已经超然了逻辑了范畴,更多的已经是哲学的高度,对于具体的事情,我还是信奉必然存在三种以上的出路,但是对于哲学命题,这是论述题,哪有有条不紊的解答过程。

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那么这本书能够让你看清一些疑问,也会加深一些疑问,但无疑,它在促进你不断地思考,即使脑细胞阵亡了一大片,仅此一条,此书便是值得的。

《思维魔方》读后感(五):如何快速系统地了解悖论

古有“白马非马”论,外有“说谎者悖论”,这些论断或谜题纠结拗口,实属烧脑良方。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悖论。“悖论”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但真要说它是什么意思,恐怕没有人能一下子给出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来。要想系统全面地了解悖论问题,入个门装个逼,本书绝对是首选。作者陈波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北大教授,他把这些看似荒谬、违反常理的悖论解释得简单易懂、别开生面。

悖论是什么?不是谬误,也不是诡辩。作者介绍了古往今来关于悖论的各种看法,从“悖论是什么、悖论不是什么”两个方面阐述,得出的定义是“如果从看起来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起来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这样两个命题的等价式,则称导出了悖论。”(这里选取了书中比较松散的说法)

作者将各种悖论分成了12个类型,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悖论,分别介绍其历史原型、各种变体、解决方案等。悖论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宗教信仰、数学、社会学,还是哲学中都存在着经典悖论,而自由意志、因果命定、理性决策、集体审议等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存在的悖论,使得这些话题更加耐人寻味。

举个有趣的例子,连锁悖论中的“谷堆”悖论:一粒谷子不是谷堆,两粒谷子不是谷堆……所以一百粒谷子不是谷堆,不论多少谷子都不存在谷堆。这就是“从明显真实的前提出发,通过微小而难以察觉的改变,或通过直观上有效的小的推理步骤,得出明显为假的结论,或真实性高度可疑的结论。”产生这样的悖论的原因是,“谷堆”是个边界不精确的词语,具有模糊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数学等精确科学以外,具有模糊性的物质大量存在,二值原则要谨慎使用。此外,微小差别不断积累,可造成巨大的差别。

其他还有对无穷的研究(不能用常识的眼光看待无穷问题),对归纳问题的观点(归纳在逻辑上是灾难,在自然科学上却是真理),用哥德尔语句解决认知悖论,“缸中之脑论证”影响产生了《黑客帝国》,用博弈论解释囚徒困境,以及本人看不懂的芝诺悖论等等。这些悖论有的能解决或规避,有的不能,但他们都带来了思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思考,对人类自我认识的思考,这是悖论存在的最大意义。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电车难题的变体:有1个小孩在一条废弃的铁轨上玩耍,有5个小孩在旁边一条正常使用的铁轨上玩耍,此时火车在正常使用的铁轨上开来,除了变道到废弃的铁轨,没有其他办法拯救小孩。你会为了救5个小孩而选择变道冲向在废弃铁轨上玩耍的1个小孩吗?即使那个小孩才是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捉虫:

1.目录,第十四章 后面的页数 391 应为 291

2.预备知识,“逻辑逻辑符号说明”应为“逻辑符号说明”

3.P188,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一条可靠的情报也认料想……” “认” 应为 “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