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香梅女皇》读后感精选

《香梅女皇》读后感精选

《香梅女皇》是一本由淡月清桐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梅女皇》读后感(一):淡月清桐的梦幻仙境

想想自己12岁的时候,还是个跟着哥哥们在田间地头疯跑的笨小孩,最羡慕的是班里每次作文都得高分,甚至在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的才女。多年过去,充斥在学术论文、策划方案里不能不能自拔的时候,碰巧遇到了这本《香梅女皇》,遇到了这个善于编织童话的12岁小俞宙。

这个有着古典笔名“淡月清桐”的小孩儿,用一本《香梅女皇》,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奇诱惑的爱丽丝仙境,在这个仙境里,多的是自由和满足,没有刻意地循规蹈矩和条条框框。我想,也就只有如孩子般天真才能描绘这样纯净的世界,大人们虽善文笔修饰,但过分雕琢却容易丢掉本真的美好。

这本薄薄的小书,仅仅157页,但却涵盖了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读之前,我还抱着一种对小孩儿的作品不要太过苛刻的想法,能够驾驭这么多的体裁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没想到的是,书里的每个体裁都被轻松地驾驭,而且不得不给个大大地赞,被驾驭地还是那么地好。

从作品的结构和人物构造可以看得出来小俞宙外国文学的阅读量惊人,她的阅读量恐怕比我至今为止的都要多。西方文学从理论上来讲,对激发文学想象力和思维逻辑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中国古典文学依然是锤炼文字运用能力的最佳范本。个人给小俞宙提一个小小建议,以后能够多读一些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小说,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或许下一次看到她的作品就是带有古典色彩的另外一个世界。

祝愿这个灵性、单纯的小姑娘能够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长,同时也祝愿她的世界永远这样充满爱与保护。

《香梅女皇》读后感(二):冬天用旧了,我闻到了春的气息

我想说很羡慕这个孩子,12岁的孩子,在这个压力这么大的社会里,还能有这么好的想象力,肯定跟父母的教育分不开。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我妈还在鼓励我背古文,而这个孩子在这个年纪写出来的东西,已经能看到西方知识的痕迹了。

我也是从小爱写东西,我爸妈也很支持我,当然不会支持到帮我出本书的程度。我妈都是鼓励我给纸媒投稿,而12岁恰恰是我刚开始投稿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投稿,都是抄在稿纸上,我妈帮我改,再抄好邮寄给各纸媒。大部分都会石沉大海,偶尔有被采用,都是莫大的喜悦。

回到这本书,整本书不厚,但是一个12岁的孩子,能写出这些本来就不容易,何况这本不厚的书,不说别人,我肯定是写不出来。由三部分组成“小故事”(或者叫小说)、诗歌、童话。就像序言里写的,究竟是什么文体不重要。看得出文学基础打的非常好,小故事部分充满了想象力,诗歌充满感情。而童话看得出来外国名著的阅读量一定很大。修辞、语言、句式都规规矩矩。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能写出这些文字,这个孩子一定读了非常多的书。如果她能阅读一下中国古典文化,我觉得这些文字会更有深度,当然这是后话,对一个12岁的孩子要求还是太高了。

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从一个小朋友的视角,对大人社会的理解,这些理解不一定对,但是都是充满了求知欲和感情。作为父母或者即将做父母的人看这本书,可能会从中发现孩子理解这个世界的角度。

衷心的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在她喜欢的领域里得到她想要的快乐,而这些她努力写出来分享给大家的作品,带给我的是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像她诗里写的“冬天用旧了,我闻到了春的气息。”那些想象力和感情,像雨后的空气,带着潮湿和泥土的味道。

《香梅女皇》读后感(三):孩童眼中的世界

最经典的童话往往都由成年人下笔写就,是他们自己多年的出世梦想经由成熟的笔触传达的成果,像格林兄弟那样,干脆就是把民间长久流传,经过口口相传反复锤炼的故事整理出来。结果本质而言,都是成年人讲给孩子的故事。其高度成熟的叙述方式背后的代价就是,看多了以后发现内在模式往往千篇一律,这种世界不同地区却共同存在的相似模式甚至已经被人类学家写成论文了。

但是,真正的孩童的话语,却完全不受这种局限。这本书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翻开它,我感觉自己忽然间掉入了一个天然而成的仙境,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不受重力的束缚,也没有任何法则的限制,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熟悉的那些词语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排列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世界,让我每一步都是全新的感受,每一幕都是神奇的体验。专业的作家是可以预测的,但孩童笔下所传达,却是无法言喻的无限奇妙。

我尤其喜欢这本里面的诗歌,诗歌本身即是激情、是灵性,这成了展示作者身上那种不可捉摸的特质的最好的方式,每一次我在诗中看到超出自己预想之外的意像,都不由得想去了解作者背后的意图,然而我探寻的思路却总是迷失在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世界的神秘之中。

斯蒂芬•金老师曾经借自己的书中人物讲过一句话,“一个好作家只是听对了曲子,唱对了歌”,非常谦逊地表示作家只是世界奇妙旋律的忠实聆听者和转达者,在这个意义上,还有谁比睁大了眼睛的孩童们更善于聆听世界的旋律呢?这让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系列职业抽象画画家和优秀的儿童涂鸦作品之间的对比,在儿童画作浑然天成的柔和绚丽面前,职业画家的抽象画反倒只是对这种天人感应的拙劣模仿,无论如何都遮掩不住笔触中人为训练的生硬痕迹,以及构图上的刻意而为,反而尽显失却了感应能力之人的尝试在真正的天然神秘面前的徒劳。

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就是相似的东西,是只有孩童才能完美表达的艺术形式——但是,却又远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表达出来,都能尽情展现的那种完美,而作者能够做到,这是她的才能和幸福。而我非常好奇的是,这位小作者在未来会写出什么样的新作品呢?会产生什么样的成长和变化呢?我很期待。

《香梅女皇》读后感(四):幻想在飞翔

作为作者的第一本文集,虽然只是薄薄一册,但内容上包括了童话、诗歌、小说、剧本等的形式体裁各异的作品。说来,该书的内容方面让我多少想起了国内那个童话作家周锐,一样的净顾着在作品的思想上力求深刻,过于追求内涵了。加之作者的年纪所限,勉强写来总给人种无病呻吟,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过于成熟的味道。当然,这种中国式童话中的深刻思想,本来也不讨读者的好就是了。真正好看的故事才不需要什么复杂到让人看不懂的情节,也无需什么深邃的崇高思想境界来拔高,像《格林童话》那样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或许被某些人讥诮为浅薄,却是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百看不厌的。

从书后面部分的小说中,倒是很明显的能够看出作者所受的西方文学名著的影响,就算是不看那些明晃晃的的外国人名字,单看故事结局什么的就很有种虚无主义的风格。作者想象力的确丰富,只是文笔尚有些稚嫩,对故事的掌控力明显不够。童话或者诗歌之类的短篇作品还好,这个缺点暴露的不算特别明显,到了后面的小说部分,也不知道是这些作品过于意识流了,还是因为太长作者干脆都无法掌控了,读起来实在有点乱。让人看得头大,还不知所以然。

看得出来,书中的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精挑细选出来的,只是依旧不脱练笔之作的青涩。毕竟作者的年纪摆在那呢,有些事物,是要经过时间岁月的沉淀,方才能够历久弥新的。所有作者的文笔不都是如此的嘛,纵然写作是要看天资的,但是文笔还是要靠时光的日积月累,一点点的砥砺出来,有天赋,从来就和文笔的老辣并非等号。这方面年纪小的作者就有些吃亏了,反正以后的人生路漫漫,只要不放弃的写下去,总是会越写越好的!

考虑到作者的年龄和阅历,也算是倚老卖老的给个建议吧,——现在也完全没必要碰诸如高尔基、雨果之类的西方名著,还不如多看看那些时下流行的文风华丽的诗词赏析之类的作品,虽然这类的不大讲究思想性,但是其行文中对于文章节奏的把控和布局方面,都有许多令作者可资借鉴的地方。等作者再过个几年,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感情更深刻了些,再去捣鼓这些深刻的东西吧。其实作者的天赋不错,只是太急切了。相信再多等个几年,多些积累写的会更好。

《香梅女皇》读后感(五):很喜欢这个孩子,并被她感动着

这是一本12岁女生写的文学作品,其想象力丰富的令人乍舌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张力,每一句话都把读者的神经扯到你想不到的地方去,就连每一个主人公的名字,都充满了外国文学的风情。我不知道12岁的作者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风景,但我相信她的思想见过,这令人惊叹,更令人欢喜。

我是很偏爱有灵气和有特殊才华的孩子,因此乍一看到12岁女孩的文字,心里对她的欢喜更大于对文字的欢喜。能想象到作者对外国文学似乎颇有偏爱,阅读量之大令人赞叹。作为一个成年人,特别是一个渐渐丧失了联想能力的成年人来讲,每一篇文字都鲜活而领导,每一个字都显露出独特的想象力,行云流畅的故事矛盾与起承转合,对故事与文字的把控力将作者的脑力活跃度跃然纸上。很想知道这样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甚至于我也想要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我想起我写文章的小时候,第一次写是小学三年级,主题是写运动会。我搬着小板凳在厨房守着我妈,我妈说一句我写一句,用了很多华丽的词汇和成语,让老师大为惊叹,感觉我就是那一届学生里最无法想象的神手奇葩。为了维护神坛的地位,我只能让我妈继续保持帮助我的姿势,小学时候这样去做真的很累,因为心底知道一旦失去家长的帮助我就完蛋了,于是开始发奋读书。各种作文选不离手,各种杂志月报纸都订上,加上可能也有一点文字的敏感度,到初中时候,已经能够写3000字的小说去发表,各种文章也相继被录入各种文集。只是那时候,我没有珍惜过自己在文字上的能力,随便放弃,随便跑向了别的领域。当课业的负担一点点加重,我终于在大学时候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如果说我在小时候还算有点天赋的话,我们都被考试撞昏了头脑,再也保护不了自己的爱好。

我也想过,如果我有自己的孩子,将会用怎样的仿佛去教育他,去保护他的天赋,发展她的特长,留住他灵魂深处的灵性。我现在还不知道,我不知道在面对天赋与现实的时候,我会怎样选择;即使我选择了天赋,那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将会有怎样的推动或羁绊。我不知道,也无法设想,但我很喜欢这个孩子,并被她感动着。

这个社会需要天才,更需要敢于保护天才的父母,和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