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是一本由祝安顺 著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读后感(一):经典教育至关重要

阅读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教育离不开这些经典的著作,而经典教育又与我们个人的成长,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阅读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教育离不开这些经典的著作,而经典教育又与我们个人的成长,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最近我读了《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梳理了从1991年到2021年的30年间的经典教育思想。

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可以在学校接受经典教育,我们也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与中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内容。

关于何为经典,很多人都发表过一些比较独到的见解,我们也可以有一些个人化的理解。

有人说,真正的经典作品就是你听说过它,但是你从来没有读过,而它永远在被人们探讨着。

这样的看法,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但却非常的贴合实际。比如《道德经》被看作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但又有多少人看过《道德经》的全文,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它呢?

在教育学专业中,我们可以将“经典”的定义与范畴聚焦于以下三点:一是从经典的作者来看,应为最高等级的第一流作者;二是从经典的标准来看,应具有古典传统的持续优异性;三是从经典的内容来看,应具有超凡的典范性和权威性,多为学术与学科经典并为圣贤与杰出学者的名作。

由第一流圣贤和杰出学者著述和创作的具有超凡典范权威特性并体现持续优异性的学术与学科文献作品,就是经典。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就非常符合这个定义了。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太多的经典著作,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等。

对于这些经典著作,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往往学到的仅仅是一部分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可以说只学到了一些皮毛。

所以经典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教室之内,倘若我们有一种专业认真的态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也会收获颇丰。

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往往是因为在这些文字中有内在的逻辑,并且一部经典的内容会形成一种思想系统。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现代的教育者对何为经典教育,以及如何来完成经典教育的大业仍然需要有更多的探索。教育是国之根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经典把握的是永恒,专业不过是应时代精神而生的,要使不同时代的精神得以前后相续,就需要水恒经典的一以开之。经典就是教育木身,教育的本性在于人,教育即成人——真是真知灼见!

《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读后感(二):中华经典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需要从教育之中落于实处

前几天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提到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那就是越来越内敛的文化,越来越焦虑的内心,越来越浮躁的生活现状,不但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影响,就连我们的孩子们都无法避免。

不断的有孩子走向抑郁、暴躁甚至自杀的边缘,就是这样的原因,那我们不禁好奇,社会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有什么改变的途径吗?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之中缺少了一些最为根本的核心因素呢?

直到我读到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华书局编审祝安顺的这一本书《中国经典教育30年》,才从书中的相关思想中发现一些端倪:那就是我们在寻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接受西方相关思想理念的同时,丢掉了一些我们传统的优良理念,让我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虚浮的状态,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这也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之中补齐这一课,至少给我们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留下相应的空间,让传统经典可以有机会展现出他应有的思想性,通过学习经典传统文化,认识我们思想的根源。

为什么经典教育对于我们现在依然有意义呢?其实经典教育培养的是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在这本书中,祝安顺细致分析了我国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当我们受到西方思想冲击的时候,也才让我们失去了本应该遵从于内心的本性。

我们在接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至少要把我们自己的传统思维方式融合进我们的思维内里,让我们可以出具有着完整的思维逻辑。 中国经典之中的思维模式又要怎样定义呢?祝安顺在提出了东方思维模式是象思维,是历史思维,而西方思维模式是概念思维。而象思维更聚焦于整体,注重思维之间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中庸思想形成的根基。

而中庸思想恰恰就是把我们置于关系之中,让我们能与众多的人建立起直接和间接的相处模式。坚持中庸思想的人也就在社会群体中有着良好的人缘,当然也就更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思潮。缺少了这一思想的指导,人往往会变得急功近利,这也就是我们文化内卷、社会焦虑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祝安顺提出要提倡经典教育核心思想的原因。

我们中国的经典教育现状又如何呢?经受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呢,未来发展又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呢?这也是这书作者着重论述的内容。 作者在一次推广采访过程中曾经以三个词:梳理、总结和展望,来概括他的这本书,梳理中国百年经典教育发展现状;总结过往经典教育的成就;展望未来经典教育发展的脉络。而这些核心思想成就了这本书,当然也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面向于未来经典教育给出合理化的策略。

《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读后感(三):从经典的含义和意义出发,研究存在的价值

《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有关中华经典教育的书。本书从经典的含义和意义出发,研究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在近现代的发展情况。

单从清华大学和经典教育的名号,足以劝退一部分读者,一是怕书的内容太深奥读不懂,二是担心经典教育枯燥乏味,不好读和不好懂。当然,清华大学和经典教育的名号也会吸引一部分读者,一部分对经典教育有着喜爱之情和保持热爱的读者。

我属于两者之间,喜欢,但又怕看不懂。既然选择读它,那么接下来就分享一下在这本书里的所得。

一、经典与教育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人类文化和思维成果的高度浓缩、集中体现和一以贯之。中国古代经典的书籍包括《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等,每个朝代都有其学习的著名之作,一直延传至今,可能后世人会根据当时时代的背景做一些改动,但大致的内容都是保留了原版的精髓。

在朱自清《经典常谈》里,有十三篇关于经典的常识课,看完那本书后,大致懂得每个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意义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在《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这本书里,再一次印证了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并且还添加了许多教育的实践成果,是经典教育的延伸,同时也是经典教育的历史见证。

教育是什么?经常听见老人说,现在的小孩聪明,比以前的孩子学东西快。实际上是因为现在的小孩看到的接触的跟以往的孩子不一样,对于同样一个东西,你接触得早,你就懂得它的用处,接触得晚,就会错过发展期。聪明的小孩,是因为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

教育是把未成年人带向成年人的内容传授、生活准备、人格养成乃至价值定型的带有社会制度化的过程,通俗点讲,就是要培养一个有用的有信念的人,能在社会上立足。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得有标准,或者说是原则,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那这些原则又从哪里来呢?从经典中来。

二、经典的细分

1、中庸之道。中庸的儒学的根本,但是有些人认为中庸就是没有作为,保持不清不楚的状态,以至于后面中庸一直被人误解和歪曲,变成一个贬义词。

其实中庸的含义很复杂,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运用中和之道,庸是用的意思;二是没有偏差、不可改变的道理,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三是无所偏倚的平常日用之道,庸,平常也。

当读者认真的去分析,就不会对中庸有误解。一个观点,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书写笔下,就会变得有歧义,作为现代的读者,就需要去伪留真。

2、君子不禁欲,不纵欲,提倡节欲。欲望,作为成年人来说,这个词并不陌生,并且每天都会生活在欲望之中。欲望分很多种,物欲、情欲等,现实且最真实的个人感受。

有些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大过于自身的能力。比如,购买奢侈品,一个女人工资五六千,她却想买上万的名牌包包,看到别人有房有车,她也想要,无所不用其极的去争取。这是对物质的一种过多的追求,会让人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之中。

但是欲望又是人作为动物基础的本能,让你像和尚一样六根清净,这也不大可能,所以君子不禁欲,只提倡节欲,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欲望,量力而行,方得安宁。

3、君子有过悔过,有错改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道自己错了,就改正,这是基本的思想。孔子是站在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去想君子的,君子一样的人,是一种美好的向往,道德意义上的君子,是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标准的,所以孔子为他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达到这些要求的人,就是君子。

但是君子也是人,不是圣贤。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犯错,只要能认错,改正,就带有君子的特质,他就可以成为像君子一样的人。

经典的作品有很多,细分下来的内容和观点也是特别多的,大概范围就是人的社会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不能一一分析,且从书中去看。

三、经典教育的发展

本书以1991年至2021年,三十年的经典教育发展过程为一条主线,实际上对于经典的解析与认知岂止是三十年。在第四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百年历程中,可以看到更多关于经典教育在时代面前的发展。

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总结与案例分析,再到经典课程体系的初探和教材体系的构建,再到具体的教学方案,一一举例说明,这是一份详实的答卷,一份作者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和痴情。

在现代教育中,从语文课本里包含的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可以看出,经典文化已被教育重视,它默默地出现在课本里,静静地等待着稚子少年们的诵读。

对于一部分反对的声音,我只能说,在中国文化传播和继承的几千年历史里,它们自然有它们存在的道理,并不是完美,但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写到最后:提倡,或者不提倡,经典就在那里,只要你心中有它,它自然会成为知识的原典,如果你不在乎,就算把书揉烂了装进你的脑袋里,你也记不住,你也读不懂它的奥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