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经典读后感有感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经典读后感有感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是一本由陈发展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读后感(一):有房住,有肉吃,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2021.09出版

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爱”的:“爱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靠自己无法实现之人性需要的思想意识状态及言行;爱的基础是尊重,即无条件承认和接受被爱者的一切,不挑剔、不评判;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爱的核心是“给予”,关键是“无条件”。

家庭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会有很多的幸福和惊喜、快乐和美妙,也一定需要一些冲突和矛盾,打破平衡,再重建平衡,这就是生活,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不断修复、前进的关系世界中。新家庭的生活刚刚开始,肯定会有挑战,挑战背后其实是幸福。

1.任何人的存在都不仅仅是个体的表达,疾病之外的意义有时候比疾病本身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杰·海利(Jay Haley)认为,生病是我们适应生活的一种策略,当其他方式都无效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生病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目的是控制关系。

2头上有屋瓦,地上养着猪(豕),这便是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住所就无法定居,便不能称之为家。对于家庭而言,猪是财富的象征,是家庭富足的体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小康生活。

有房住,有肉吃,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了。

3.人体的病症大都会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逐渐自愈,或者借助医疗技术帮助实现治愈。家庭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在面临压力时会自我优化,形成有利于家庭成员发展的新的家庭规则和模式。

4.每个人都在两个家庭中获得成长。一个是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生活的家庭,即原生家庭。另一个是与自己的伴侣和孩子生活的家庭,即核心家庭。你的核心家庭,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5.父性的功能包括: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做一个父亲,最好做到:能赚钱养活妻子和孩子,并陪伴他们; 能保护妻子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给孩子传递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至少要强大有力,起码要比妈妈强大有力。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读后感(二):孩子不听话,原因在于家长

常常听到有的家长说:看见孩子调皮、学习差,不听话就一肚子气,要怎么去表扬他?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出了问题的家庭关系。遇到孩子不听话和叛逆时,家长们要静下心审视下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是孩子没有优点,还是家长自己内心充满了自卑。

想要改善家庭关系,第一步要学会的就是:欣赏和表扬。

如果父母只是看到孩子的缺点,而不看到任何优点只能说“家庭关系”病了,只有先厘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这时家才能成为温暖的港湾。

想要弄明白,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妨读读这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心理出版的《为什么家庭会生病》,它由陈发展博士根据咨询的真实案例,从心理学角度,告诉我们家庭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边界不清晰而造成。

家庭边界分为疏离型、清晰型和纠缠型。

疏离型经常以批评、指责的模式互动,导致孩子胆小,怕父母失望或者害怕被批评,什么都不愿意告诉父母;

清晰型的边界中,亲子关系能够做到互相理解、支持、尊重,即便有负面情绪,也很容易被化解;

纠缠型的边界,有时候其乐融融,有时却充满着愤怒的情绪,容易出现依赖、情绪化和不独立的现象。

而父母对孩子的欣赏、鼓励和表扬,可以很好培养孩子的自恋需要,但过分鼓励和表扬,也会适得其反。

比如冲奶粉精准到克,饭点精确到分钟,陪孩子做作业到十七八岁等。

这些关注背后就是对孩子成长失败的恐慌,容易让亲子关系边界不清,从而分离困难。

当然还有另一个极端是,从不表扬孩子,多是批评指责,这样传递给孩子的是失望。

这两种教育和教养方式,背后都是父母的焦虑。还有一种抱怨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抱怨,指责对方没出息,没本事,不愿意让孩子跟父亲一样。

越是有这样的家庭相处关系,孩子就越会活成父亲的翻版。所以在家庭关系中想要和谐,最重要的是要维系夫妻关系,要做一个自信的家长,而避免对孩子太多越界的行为。

要知道“有毒”的父母,才养出“中毒”的孩子。父母停止抱怨和怨怼,停止冷战和愤怒,家庭关系才会改善。

这本《为什么家庭会生病》很值得每一个父母仔细读一读,只有父母先改变关系的相处,孩子才会改变。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生命,家庭怎么改变,生命就会怎样改变。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读后感(三):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肯去上学

前段时间听朋友说起她的侄女,一个初二的女孩因为无法继续在学校正常学习办理了休学。家里人想尽办法,换了一所学校,结果孩子去了几天就继续拒绝上学,说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我在读陈发展博士的《为什么家庭会生病》时,想到了这个孩子,她不想上学的原因,绝对不是压力大这样简单,而是背后这个家庭出现了问题。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既是这个人的问题,也是其所处的环境,尤其是人际系统的问题,而家庭就是非常重要的人际系统。陈发展博士的《家庭为什么会生病》正是从系统的视角出发,基于他本人扎实的精神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心理治疗临床经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案例,讲述了如何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理解自己、家人和疾病,从而促进家庭心理健康,实现家庭幸福。书中专门有一章讲述为什么孩子不肯去上学,剖析了孩子不去上学背后的家庭原因。 我有个亲戚,她家十几岁的儿子自己有快两年的时间不去学校了。本应该在初中读书的孩子,整天在家沉浸在手机中。最初是在小升初时,父母为了追求好的环境,把孩子送去了县城的私立寄宿学校,结果半年之后,孩子就无法正常上学。在家休息了一个学期,又把他转会了离家近的普通学校。可是孩子仍然无法正常上学,只好一直在家玩手机。 作者在书中将2019年9月接诊和治疗过的以“不肯上学”为主诉的案例做个回顾,对5个家庭进行了分析,你会发现原来和我们以为的并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不肯上学的孩子学习成绩都特别差,可是作者分析的5名少年,在不上学前成绩都很优秀。全部就读区重点以上高中,有三名还是市级以上高中。家长们都认为孩子不去上学,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但孩子们却说,压力有,但不是问题的关键。 他们不能正常上学的原因,在于人际关系压力。他们都无法在学校和同学们建立正常的交际关系,害怕和同学交往。而这些少年背后,与父母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5名少年,3人认为父母关注不好经常吵架,1人父母很早离异。唯一认为父母关系很好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 作者指出青少年的家庭是战场。如果家庭出现问题,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这些不肯上学的少年身上反映出的各自家庭存在的问题。亲子问题、发展性问题和婚姻问题混杂在一起,家庭整个有机体出现了问题,往往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上面提到的亲戚家的孩子,父母在他小时基本上都是忙于挣钱,全部由爷爷奶奶照顾,等到孩子上中学时,一是为了选个好的学习环境,二是为了省事,去寄宿学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便花钱把孩子送去了私立学校。青春期的少年,对于亲密和独立是有双重需要的。而他们从小都只是提供金钱满足,很少真正关心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书中指出,让家庭关系变得顺畅和平稳,是第一步。即使夫妻关系不能修复,也需要让孩子明白,他无需对此负责,要放弃凭自己改变家庭的幻想。他要对自己的独立和求学负责。 你赋予孩子什么,孩子将会以此来改变你。作者的这句话指出了家庭关系中的事情。孩子不肯去上学,只是家庭问题中的一个现象。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理解自己、家人和疾病,从而促进家庭心理健康。这是一本心理学专业的书,里面有大量事例讲述家庭遇到的问题,读起来非常轻松,建议对家庭关系存在疑惑的人认真读一读。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读后感(四):父母做到这3点,轻轻松松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博宇是一位13岁的少年,正在读初一,成绩优异,可是他突然就不愿意去学校了,原因是一到学校就感到不安、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并伴有心慌胸闷。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会生病?经过医生的了解,这个家庭的问题看起来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其实是家庭生病了。

博宇3岁随母亲到上海生活,父亲则在老家做生意,这个家庭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父亲在老家还有一个“老婆”和儿子,博宇的父亲大部分时间在老家生活,只是偶尔来上海,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年,他们不离婚,也不将此事告诉儿子。装作不知情的博宇比任何人都辛苦,他的厌学行为,不良情绪显然是面对家庭压力的一种反应。如果父母不去面对和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孩子的的异常表现就会长期存在,从而被塑造成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少年。

最近阅读了这本《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如,孩子不愿意上学、沉迷网络,抑郁、自卑、身体无故生病等等各种问题,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系统的分析,其实问题出在家庭关系上。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是不稳定家庭的替罪羊!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互相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任何人的存在都不是个体的表达,疾病之外有更多我们看不见的事情隐藏其中,家庭是一个系统,它塑造和影响了每个人。

该书作者为同济大学医学博士陈发展,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这本书从一个家庭治疗师的专业视角,通过临床中真实的案例,从自我、和亲子关系的多个方面帮助我们开拓视野、打通家庭人际关系的“ 任督二脉” 。

如果你家里有厌学、逃学、游戏成瘾的孩子,或者总是觉得孩子不争气,对他充满失望,或者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不惜一切代价培养他,那么此时,你需要静下心来看看你们的夫妻关系。

当妻子无法在丈夫那里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时,她只能紧紧抓住孩子,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种紧密的母子关系不是真正的爱与支持,是母亲失望、焦虑、忧伤的补偿,是对丈夫无法胜任的愤怒,是夫妻关系失衡的代偿。

家庭的核心是夫妻,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妻子就得好好的爱丈夫,丈夫就得用心呵护妻子。在有爱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才会运用组织系统雕刻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内部的或者外部的压力,健康家庭的核心是良性的沟通模式与具有弹性和可塑性的家庭规则。

家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天冷了需要加衣,饿了需要吃饭,累了需要休息,合理饮食,健康运动。经营家庭就像照顾自己的身体一样。

你能接纳家人的不足和缺点吗?你能感到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吗?你能看到家人的优点和长处吗?你能欣赏和爱你的家人吗?

改善家庭关系首先要学会欣赏和表扬。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和人,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看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父母身上的闪光点,时常给予言语上的肯定、鼓励和赞扬,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更融洽,沟通更顺畅。

有的家长说,我很难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此时,我们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是孩子没有优点,还是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自卑?

改善家庭关系的第二步是家长的自我成长。

人格独立和内心健康的人才能处理自己未完成的事件和情绪,而不牵涉他人。人格不独立的父母非常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未完成的心愿投注给孩子,孩子并不情愿承受这些本部属于自己的任务和情绪,所以易形成情绪行为问题或身体疾病。

家长只有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才能帮助和引领孩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第三建立家庭规则是必要的。

家庭中要充满理解和包容,但不是一味地纵容,建立家庭规则是必要的。家庭规则是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在不同的阶段,家庭规则是不同的,要灵活变动。

清晰而有弹性的家庭规则让家庭成员即感受到适当的约束里,又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获得力量。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孕育之地,家庭怎样改变,生命就会怎样改变。

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希望我们都能在家庭中收获成长,幸福、快乐和美妙!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读后感(五):网瘾、不上学、自杀,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孩子?

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中国则接近10%,这意味着每10个青少中就有近1个过度依赖网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联合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表明,因“喜欢上学”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2014年,中国教育网调查数据显示,初高中厌学比例高达80%。根据徐凯文老师的分享,北大一年级本科、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

北大医学部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如果你觉得,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只是数字而已,推荐你打开陈发展老师的《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他在书中谈到,“网瘾、不上学、自杀,是我门诊中青少年就诊最常见的三个主诉,也是青少年‘对付’家庭的重要武器。”

01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上学甚至不上学了?

17岁的蔷薇,认为学习无意义,要求从重点高中退学,9位医生都诊断她患上了“抑郁症”。《为什么家庭会生病》的作者陈发展老师,是她的第10位医生,在陈医生的诊室中,这个家庭才真的明白,蔷薇虽然是个孩子,却选择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忠诚卫士,为了拯救家庭,不惜牺牲自我而生病。

成熟的父母之爱,最终必然指向分离。只有从原生家庭中顺利分离,孩子才能形成自我认同,才能走向独立与成熟。可是,许多父母,往往由于家族的代理创伤,无意识中以爱之名,拒绝孩子的分离和独立,看似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却成为了对彼此生命的绞杀。愤怒、攻击委屈、无助,会弥漫在整个家庭中。

孩子要长大,就要反抗,只有打破融合划清界限,才能脱离父母的控制,但是孩子有什么资本可以与强大的父母抗争呢?打破父母最在乎的、最引以为豪的,通常是——不上学、成绩下降、交往坏朋友等。如果父母抱持“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你卑微的成年。”去养育孩子,往往从青春前期开始,一场艰难的独立战争就会打响,这场注定两败俱伤的战争,并不是孩子不学好不自爱,恰恰是他们生命本能推动的必然。只是,还在沉睡的父母,要何时才能够觉醒呢?

02 网络和游戏有什么好,父母还能把自己的孩子抢回来吗?

张先生的儿子,沉迷在手机网游中无法自拔,父亲尝试了所有能尝试的办法,甚至联合班主任做工作,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但孩子短暂的好转后,成绩仍然没有达到父亲的期待。父亲盛怒之下摔了手机,扇了耳光。结果儿子居然割腕了。吓坏了的父亲看着捡回一条命的儿子不上学玩手机,心如刀割。陈老师面对这位悲伤无助的父亲,提醒他重新阅读儿子写下的遗书,找到孩子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些鲜活的、惨痛的咨询案例,比前文的数字更加触目惊心,任哪一位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悲痛万分,愿意付出一切让孩子恢复健康,重回正轨。

陈发展老师指出,在许多家庭中,电子产品不过是替罪羊,父母要思考孩子为何宁可爱上虚拟的网络、游戏,也不选择自己的家庭呢?为什么明明相爱,却每天都上演着相杀的惨剧?

多少父母,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就忙着求医问药,甚至送去所谓的专家那里进行电击治疗、魔鬼集训,而很少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是在告诉你,他遇到了问题,需要帮助。

缺乏温暖、无人理解的不良环境与糟糕的教养方式,让这些所谓的网瘾少年,在遭遇学业困难、人际挫折时,消极地选择了沉迷网络来麻痹自我,逃避现实。

陈发展老师在《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一书中,提醒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如何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而不是将孩子和失败一起拒之门外”。

读《为什么家庭会生病》这本书,请准备好一杯温水,一包纸巾。也许,你的眼泪会来得猝不及防,也许,你的倔强不允许自己流泪。也许,你会从中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伴侣和父母的身影。是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许多不幸却又惊人的相似。陈发展老师在书中用丰富的真实案例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病痛,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创伤,他的温暖共情、精准直觉、专业陪伴,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遇到他的孩子和家庭,是何其幸运!能够读到这本既有专业又有温度的小书,又是多么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