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1000字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1000字

《为自己活一次》是一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著作,49.8元出版的16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一):余生最高级的活法,是追寻快乐与自由!

现实中,许多女子被琐碎的日常裹挟着,迷失了自己。 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地问自己:作为一位女性,我们的梦想、期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失的?我们习惯于墨守陈规、波澜不惊的日子已多久了?我们又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 若有思考、期待,就还有改变的可能。改变,意味着成长,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读时目编写的《为自己活一次》,内心很受触动。书中记录了五位女子打破常规,按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故事: 56岁的苏敏逃离家庭驾车旅游,一个叫“招娣”的女孩决心改名,49岁农妇韩仕梅坚持在快手上写诗,56岁心理咨询师颖追星成为妈妈粉,高考落榜的孙玲华丽蜕变为谷歌高薪程序员。 这五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点:走出原有的圈子,去奔赴心灵的盛宴,真正地为自己活一次。 “招娣”改名的执着,孙玲进取的行动,的确令人称赞,但我更欣赏的是已年过五十的三位姐姐:苏敏、韩仕梅和颖。她们以勇气导航,勇敢地在另一方天地里绽放自己的美丽。 最令人钦佩的是颖。她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着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有着稳定的工作,再说也没有需要挣脱的某种现实的困境。她的追星之旅单纯就是一个中年人走向内省的过程。 她不仅勇敢地展示自己,获得抵抗衰老的生命力,同时,她还由追星丰富了看问题的视角,和女儿有了共同话题的交流,拉近了母女间的情感距离,并且还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每月举办一个公益沙龙,探讨追星背后的心理机制。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在助人成长! 作为已婚女性,往往会成为“家庭工具人”,沦陷在为家人、家务的冗杂琐事中。时间一长,精神世界就会迷失。于己于人于家庭,都有影响,甚至伤害。 所以,要懂得经营一份心中所好,让自己拥有一个灵魂避难所。比如读书,绘画,跳舞,健身,出游等,尤其是那些你想做但一直还没来得及去做的事情,应当作为首选。 这样的例子,真的有不少。铜鼓奶奶杨本芬,60岁开始搞创作,80岁成为作家;90岁“神仙奶奶”盛瑞玲还在代言走秀……年龄不是问题,关键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释放自己自由的灵魂,生活才更多彩。 电影《遗愿清单》里有两位病人,在生命被判定还有一年时,他们突然顿悟:要为自己活一次。于是结伴同行,完成一个又一个遗愿:跳伞,飙车,去金字塔,登珠穆朗玛峰,找回失去的爱…… 女性们,不要像他们那样,干吗要等老了,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才选择自由呢?我们现在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应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把自己活成自己希望的模样,那样,我们就会时刻被快乐和自由包围,人生大赢家也就非我莫属了!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二):人生在世,为何不为自己活一次呢?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向往自由的生命和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按部就班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过着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平淡的生活,尤其女性的角色是多变的,在单位是员工,在家庭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但是唯独不属于自己。 我们身上背负着责任与义务,它们就像两座大山压得我们无法喘息,我们只是大军中的一员,我们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一次,哪怕是一天也没有。 难道我们真的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时目所写的《为自己活一次》,在我们灰暗的人生带去了一丝希望,主角都是典型上的“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她们为了家庭勤勤恳恳地奉献自己,每天围绕着一日三餐,跟着柴米油盐走,唯独不是自己,她们并非就这样呗命运的车轮所裹挟,而主动终止了“认命吧”的循环,而是向命运说“不”。 书中的苏敏女士从小在援藏家庭中长大,父母对她管教很严厉,从小都不能为自己做主,但到了工作后,她也不能跟同龄的女孩一起去唱歌,因为她所挣的钱都要上交给家里。 她一直想要逃离像牢笼的家,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逃离家,她以为找个男人结婚就可以逃离家里,这样就可以获得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殊不知,曾不想是一个深渊掉入了另一个深渊,结婚后,并没有如想像中的那样美好,她与丈夫做什么事都是各自分担各自的,连沙发与电视的使用权只有当丈夫不在时才真正属于他。 她在这个家,她不敢多说一句话,也不敢做错事。苏敏的丈夫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更别提把她放在心上。就是这样,苏敏还是没有与之离婚,为了女儿,默默地选择隐忍。 等到女儿结婚后,苏敏又忙着照顾孙女,在一个偶然的下午,一位博主分享了自驾的经历被深深吸引,原来生活可以这样,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

为了这一刻的离开,苏敏准备了一年,买帐篷、冰柜、生活用品等,在照顾外孙的空隙,她在网上寻找自驾的攻略。 为了赚取车费,还偷偷地做菜录短视频,这一切都在悄悄进行,她怕丈夫的冷言冷语,也不好意思告诉自己的女儿与女婿,自己一大把年纪还出去瞎折腾。 等一切准备工作做好时,她终于踏上了自驾游的旅途,她从郑州到小浪底,三门峡,再到西安,在从西安到成都的路上,要绕过秦岭,盘山公路对于老司机来说困难重重,但是对于苏敏来说,她没有胆怯。 在丈夫、女儿、女婿看来,她的决定过于草率与冲动,但对于她来说,这是一种解脱。在之前,她曾被医院检查出中度的抑郁。 苏敏慢慢地不再对自己丈夫抱有幻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一生人总要为自己活一次,哪怕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苏敏从此再也不要取悦别人,有空开着自己的小车一路向南,去海边扎营,去海南过年,将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发到网上,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我们很羡慕你可以开车,但是我们想出去都没有能力。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女性,我们身兼数职,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我们有自己的人生,无论处于哪种困境,我们都不要忘记为自己活一次。 写在最后: 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呢?哪怕只有一次也要与命运说不,大胆地往前一步,也许,你的人生会有另外一个可能。 我们一直在担心晚了怎么办?人生没有迟与早之分,只有愿意与不愿意。 连五十六岁的苏敏大姐都独自开车旅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正是因为我们有心,才会有路,即便你的人生已经到了下半场,也可以勇敢做自己,为自己的一生不留遗憾。 当我们为家人辛苦大半辈子,也要为自己努力地活着,不必取悦别人,只要取悦自己就足已。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三):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勇敢的迈出那一步,为自己活一次

为自己活一次,是我们每个人的念想。 但我们都生活在关系之中,我们有着太多的责任,这些责任又经常以爱的名义要求着我们在既定的生活道路中前行,但这样的生活道路和我们内心需求真的一致吗? 当我们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时候,我们心底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绝大多数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可是也绝大多数人又都没有改变的勇气,改变就意味着承担风险,也意味着面临着未知的恐惧。

但就是有些人迈出了自己勇敢的一步,而且他们还是女性。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多是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恰恰最缺少的就是自己。她们是被社会责任所胁迫最为严重的一群人,他们更需要为自己活一次。 果麦文化旗下的时目编辑团队,找到了这样五位“为自己活一次”的普通女性,用她们的真实故事,用她们勇敢迈出的那一步,来带我们去审视她们为自己而活做出的改变,为自己而活的整个心路历程。 而这本书《为自己活一次》,就是他们的故事合集。

56岁的苏敏,逃离了作为母亲、外婆、丈夫的一切责任,她要去做自己。开着自己的小车勇敢的离开了家,她要去自驾游,要去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她过去的人生故事是悲惨的,而她的为自己而活就是逃离,就是不再去做那个逆来顺受的“好女性”。 25岁的招娣,就因为一个名字背负了太多的偏见,也经受了人生的各种非议。她为自己而活,冲破重重阻碍,把自己的名字勇敢的改了“芊”。

49岁的韩仕梅,在箱包厂负责做饭,但她却是快手平台上的一位诗人她用自己最大的爱好“写诗”来表达着自己的内心。而她写诗也是出于自由,即使她的诗不符合格律,但那又有什么问题呢,她就是在自由表达自己。

56岁的心理咨询师,疯狂的去追星,成了王一博的妈妈粉。不是心理咨询师陷入一种疯狂,而是她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用明星的身份更好的投射出自己的内心。而这也成为她工作的又一助力,心理咨询师本就是了解自己,成为更好自己的开始,去追星也没有什么特别了。

而最后这一位孙玲,我们不知道她的年龄。但根据她的经历,应该在30左右。但她已经完成了从流水线女工到纽约高级程序员的人生蜕变。她的为自己而活,更多是一种奋斗的人生,她将成为激励更多年轻人成就自己最好的榜样。

五位女性,无论她们优秀与否,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找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她们不会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而后悔,而这些决定也将是他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些故事的读者们呢?是否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内心的真实需求呢?是否能为自己而活一次呢?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四):希望你也可以勇敢、快乐、自由。

很喜欢《为自己而活》这本书的封面,浅粉和白色的搭配尽显温柔。

封面上反复浮刻着“为自己活一次”浅浅的印记,像不像你脑海中一次又一次闪过的念头。

本书收集了5位中国女性的真实故事。

1⃣️56岁的阿姨“逃离”家庭的桎梏,一个人自驾沿着公路出发,一路向南,暂无归期。

2⃣️名叫“招娣”的女孩子,终于在25岁时改了名,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3⃣️一位49岁的农妇深夜在快手上写诗:雾蒙山间绕,梦里观昙花。

4⃣️57岁的阿姨也追星,一个心理咨询师成为了王一博的妈妈粉,实现自己的中年内省。

5⃣️一个高考落榜的农村女孩,从深圳的流水线女工,奋斗到纽约高薪程序员,即将到而立之年。

她们都曾是人们口中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

某一天,她们决定为自己活一次……

-

每个人会有两次出生:一次是生理的出生,从此被赋予了各式各样的社会身份;第二次是精神的出生,也就是自我的觉醒。

我所理解的“为自己活一次”,更像是精神层面的二次出生。

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割裂,打碎过去,逃离一切,在废墟上重建一个新的自我。

而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一点点空隙,让真实的自我生存。

就像书中的5位女性一样,在为自己而活之后,她们依然是“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只是在这样原有身份的基础之上,她们活出了更好的自己。

-

我们总是羡慕他人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自由,轮到自己的时候却总是有各种迫不得已、各种理由。

但是梦想唯有付诸行动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不然梦想永远只是空想。

我很喜欢心理学上有个小步子原理,只考虑当下你可以做到的一件小事,迈出一小步,让这一小步的成功成为下一小步的基础,这样一步一步慢慢迈向最终的目标。

其实,书中几位女性的成功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苏敏阿姨为了自家旅行提前攒钱,把所需要的东西一件一件装进购物车,然后一点一点清空购物车,一点一点搬进后备箱,花了两年的时间。

曾经的“招娣”为了改名字,查询了各种攻略,跑了N次派出所,打了四五十通电话,接触了十多个人,才取得了成功。

孙玲为了跳出工厂,报了两家培训机构、三期课程,打了三份零工;她的世界打开了,她学英语、玩飞盘、跑马拉松;后来到了美国,两个月经历了60多次面试,找到了工作。

她们努力奋斗的每一天,都距离梦想更近了一点点。

每一天,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而活。

所以说,并不是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才是为自己而活。

而是当你开始向梦想迈出的第一步,向当下的条条框框say no的时候,你已经成功为自己而活了。

-

有没有哪些事情是你一直想做却还未开始的?

敢不敢立个flag,一起为自己活一次!

希望你也可以勇敢、快乐、自由。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五):足够爱自己,人生才会有更多的余地,更多的精彩

大厅里,哀乐低鸣,庄严肃穆。 悼念词让人群里不断传出唏嘘之声,有人开始抽泣。 她,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她是女儿、妻子、妈妈、奶奶、外婆……

她,是我的一个亲戚 她,一辈子围着身边的人而转。大家都需要她,却从来没有人发现她多重要,直到她再也干不动了…… 她早早辍学,帮忙做家务; 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条件相当的人,和他共同打拼,为他生儿育女,忍受着她认为每个家庭都一样的冷淡、暴力、压抑、专制; 升级为奶奶之后,她又开始理所当然地照顾孙子…… 她就这么走完了她的一生,唯一的殊荣是儿孙满堂,她得以享受一支浩荡的送葬队伍,悼念词里终于有人细数了她的付出和牺牲。 一旁,她的丈夫很平静;儿孙或因繁文琐节显得很无聊而有点烦躁。 她特别安静地睡着了,这一次,她不用设闹钟,想睡多久都可以。 她常说“人哪,就那样呗,活着没什么意思。” 或许,她一直都没活明白,因为,她从来就没为自己活过。 如果可以重来,会怎么样? 或许,她还是会走同样的路。 中国女人思想里存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就是——家和万事兴。 为了维持这个表面“和平”,她们不敢探寻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她们可以忍受着一切不公平、不和谐。年轻时可能还会争吵、冲动、反抗,但掀不起多大的水花,因为老一辈人会参与,会教训,会劝说。 生活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她们也就丧失了勇气,顺从了现状,再慢慢地,连脾气都没了…… 认命的安安静静过,不认命的顶多也是跟自己斗气,唉声叹气也好,苦苦挣扎也罢,这些都是消极的对抗。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种,相当少的部分人!会抗争,而且,用实际行动坚持到底。 她,苏敏,网络红人 2020年,56岁的苏敏“出逃”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好多颗沉寂的心一下子开始活跃起来。 一个简短的句子热了起来—— 为自己活一次啊! 是啊,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一次呢? 这辈子,我们追寻着所有的规章制度长大,好好地扮演着一个个角色。 有多少人,是真正活得自在? 她们迷茫、隐忍、麻木,甚至错误地以为,人生就是这样子的。 不,人生不是这样子的! 活着,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生活,应该是色彩斑斓的,有努力,有奋斗,有收获,有喜悦…… 苏敏说—— 30岁后,他们就几乎没有同过房。 AA制的婚姻……金钱上的算计和分割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疏远。 和他生活在一起,就是压力、压力、压力。 即使透过文字也能感同身受那一份无奈,那份孤独,作为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更喜欢看到她写的另外一些文字—— 想先去昆明,再去丽江、大理,在洱海边露营,听着鸟鸣入睡,最后去海南过年。 开着自己的小Polo,一路向温暖的南方去。 多美好啊! 这样的人生才有生命力,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活着就一次,为什么不尽情绽放?为什么要那么憋屈?那么委曲求全呢?

让自己低到尘埃里的姿态,最终未必会开出幸福的花朵。苏敏如此,张爱玲如此,梅兰芳的原配王明华也如此。

那个叫招娣的女孩下定决心去改名 改名是一件小事吗? 名字不就仅仅是个符号吗? 招娣说,不是的! 名字,是一份美好的期待,是一份尊重,一份祝福。 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伴随着招娣从小到大,这个名字如影随形,时刻提醒着她。 长大后的她不想再承受这一份屈辱和自卑,她坚决要改名,即使没人支持,也没那么容易。 有句老话说: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感受?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名改过来了,这个25岁的女孩觉得她的人生全变了! 新名字叫“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灵气,最重要的是,这是她自己选择的,喜欢的。 还有那么漫长的一生,为什么不可以为自己活一回? 足够爱自己,人生才会有更多的余地,更多的精彩。

觉醒,不论先后 活出自我,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谁都可以成为诗人,农妇也是; 流水线的女工,也能做到纽约高薪的程序员; 失去徐志摩的张幼仪决定为自己活一次,她的胆量、见识和成就让人佩服 …… 时目,时间的眼睛。果麦文化旗下一个关注社会议题的小团队。 他们采访了真人,记录了真事,编辑了这本《为自己活一次》,只想给女性们一个提醒: 为自己活一次,不是与过去决裂,而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留点时间给自己。 不要在自己快耗尽的时候,才选择了自由。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六):《为自己活一次》 | 56岁心理咨询师追星:有惊喜,也有危险

《奇葩说》曾有个辩题是:妈妈疯狂应援男明星不着家,我该不该阻拦?

她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妈妈。

在传统家庭分工中,一个女性一般是相夫教子,照顾家人,承担家务事之外,就不能有自己的追求或是其他的精神寄托?

一边是柴米油盐,一边是诗和远方。二者能不能兼顾?

在《为自己活一次》这本书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哪怕有那么一次机会,也可以主动向命运说“不”。

王颖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在看综艺时发现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主持人——王一博,还会跳舞,高高帅帅。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看一部古装剧,主角正是这位不太爱说话的主持人了。她彻底被圈粉。这一年,她56岁。

从剧中到现实生活中,更是喜欢得不行,刷王一博的剧,综艺等节目。不仅如此,她还跨城市参加大屏打卡活动,只为能抽明星的演唱会门票。

如果不说年龄,恐怕只会以为这是个年轻人,她向外界展示自己这份喜爱时,用视频记录这段旅程,意外走红了。

面对王一博的喜爱,她丝毫不在意外界的眼光,甚至批判,选择勇敢的说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去表达,正是因为王一博说过对自己要坦诚。

不仅如此,王颖还会通过买专辑的方式来支持,一张用来听,一张用来收藏;

在网上看到打榜时,随手投票;

买王一博的人偶,给人偶织毛衣;

只要是他的代言产品,考虑性能和价格,有需要就购买,不疯狂氪金。

明星就像一个投屏,我只是把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在他的屏幕上演绎了一下。我喜欢他,借他的投屏演绎我的人生,这些事情跟我自己有关,跟他没有什么关系。

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年过五十多岁的妈妈粉,很多人带着偏见就做出评判,各种难听的话都有,但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成年人来说,肯定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王颖为自己而活时,并不会介意别人嘴里的定义和标签。

一路走来,她一直按部就班,被教育要听话,守规矩,没有为什么事情而疯狂过。

关于追星这件事,她表露出自己天真的一面,通过追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从而获得一种弄抗衰老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追星也丰富了看问题的视角,走出自我,拉近和女儿的感情距离。在被女儿调侃这些是她玩剩下的。尽管有代沟,回望走过来的路时,却彼此见证成长。

大多数人按部就班的生活,对于命运的安排选择服从。

《为自己活一次》一书中,围绕5位女性的真实故事展开,她们用不一样的方式追求精神生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和打击,按自己内心做选择,为自己做争取,而不是被命运推着走。

苏敏,人生的前半部分是“忍耐”,丈夫冷暴力与冷漠,为了女儿一忍再忍,一直帮忙到外孙上幼儿园。看到网上自驾游的视频,发现人生还可以有其他选项,于是,她一个人独自驾车出行,后来,也让她收获了结婚以来蕞多的笑容。

招娣,重男亲女的奶奶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从开始读书到工作后,这个名字让她受尽屈辱,她下定决心改名字,无论被拒绝多少次都不放弃,在25岁那年成功改掉自己的名字。

韩仕梅,19岁被相中给一个只会简单说些词的男人当老婆。无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有什么清晰和想法时,对方像听不懂似的,从来没有什么回应,在网上看到一首词,给她的生活打开了一个窗口,一束光照进来,从此写诗成了她唯一的精神生活。

孙玲,从流水线工人到谷歌程序员,她用了十年的时间,一开始只是觉得学习能改变现状,多一些选择。后来吃尽苦头,实现当初对工作的期许。

作为一名女性,不该只是成为男性和社会眼中的“好女人”,而是坚定自己,做一个“完整的人。”

真诚面对自己,有时候,自私一点,为自己而活,又何尝不可?

从今以后,走马观花,一心向前,别无它念,为自己而活。

哪怕,只有一次。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七):《为自己活一次》:56岁的阿姨告诉我们为自己而活,多大都可以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表达自由的可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可见自由在生命与爱情之上,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按部就班的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过着跟无数人一样普通而平淡的生活,角色是多变的,在单位是同事,在家里是妈妈,是女儿,是妻子,可独独不是我们自己。

一路走来,我们被生活裹挟,责任让我们无法喘息,五十六岁的阿姨苏敏就是其中一员,她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自由自在的为自己活一次。

01原生家庭的禁锢

苏敏女士在援藏家庭长大,从小母亲对她管教严厉,哪怕是剪头发这样的小事,她也不能够自己做主,工作后,同龄的女孩下班后可以一起唱歌,玩闹,她却没有这个自由,挣的工资全部上交给家里。

她当时的想法就是找一个男人结婚,逃离家里,获得自由,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花自己的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说她在原生家庭里是压抑的,忍耐贯穿始终。就连结婚后,婚姻生活不如意,向母亲诉苦,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落得埋怨,其原因是因为自己找的丈夫帮不了婆家,可以说苏敏在原生家庭是缺爱、缺安全感的。

02婚姻生活的压力与压抑

起初结婚,是因为渴望自由,可没成想再次浸没在黑暗中,用她自己的话是:从一条隧道进入另一条隧道。

婚姻生活中,很少有温情候,吃菜要迎合丈夫口味,家里沙发与电视的使用权只有丈夫不在家时才属于她,连开车的油钱也是各自分担,连女儿结婚的份子钱,也是各出各的。

更过分的是同学聚会,丈夫会将她从餐厅拉走,并告诉她的同学:对不起啊,她精神有点问题,以后同学会还是不要参加了。

在这个家,她不敢多说话,不敢做错事,丈夫最大的乐趣是挑她的刺。苏敏既不在丈夫的眼里,更不在他的心上,可是为了女儿,她忍了。

女儿结婚后,苏敏又忙着给带孙女,偶然的一个下午,一位博主分享的自驾游经历击中了她,生命居然还可以这样,那么我也可以。

03我不想给他们干活了

为了这一刻,苏敏准备了近一年,买帐篷、储物柜、冰箱等,照顾外孙间隙,她在网上寻找自驾游攻略。

为赚取路费,苏敏开始偷偷录做菜的短视频,这一切都在偷偷进行,怕丈夫冷嘲热讽,也不好意思被女儿、女婿看到,一大把年纪还折腾啥,其他老太太不都这么过来的吗?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开始了她的自驾游,从郑州开到小浪底,三门峡,到西安,西安往成都的途中,要绕过秦岭,盘山路连老道司机都怵,苏敏却不害怕,她只觉得自由。

在家人看来她的决定草率而冲动,只有她自己知道:真的承受不住了。之前她曾被查出中度抑郁,最严重的时候,她在家里会不自觉地流眼泪,开始吃治疗抑郁的药。

余华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当苏敏不再对丈夫抱有任何期待,也放弃归因,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一生总要为自己而活一次,哪怕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家庭妇女,

不必取悦他人,开着她自己的小POLO,一路向南,在洱海边露营,去海南过年,她将自己的旅行视频发到网上,得到很多网友的留言:羡慕你会开车,我们想出去也没有能力。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身为女性,身兼多职,而无论什么时刻,也不能忘了自己,不要忘了自己也有人生,无论何时,无论什么处境,也不要忘了为自己活一次。

结语: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指出:“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哪怕有一次主动向命运说不,向前一步,你的生活也将多一种可能性,摩西奶奶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而五十六岁的苏敏勇敢的迈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也收获了她人生的真正自由与开心。

因为只要有心,就会有路。即使到了人生下半场,也可以勇敢活出自己,人生得自己成全自己。

我们总说人生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换一种说法可以是既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琴棋书画诗酒茶。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八):《为自己活一次》: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列夫·托尔斯泰在《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中写道:对于女性,做母亲绝不是最高的天职。

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中写道:女人的生活目标不应当只是一味追求美貌以便吸引到一个男人同自己结婚,而应当注重改进自己的灵魂。

上野千鹤子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写道:不是成为男性和社会眼中的“好女人”,而是我们女人要坚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为自己活一次》这本书讲述了5个有关女性主动向命运说“不”的故事,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网络上已经读过其中的某一篇,但是作为同样身为女性的我,再次阅读时,会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思考。

我第一次阅读这篇故事好像是在豆瓣上,当时也很感慨,觉得这位郑州的阿姨很酷、很勇敢,到了她这个年纪,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逃离现有的家庭和生活,一路向南,绝尘而去。

这位叫苏敏的阿姨在2020年9月23日上午的时候,驾驶着她的小polo,开出自家的小区院门,混入主街的车流,再上高速,她越开越快,直至离开郑州地界,这个时候的她,暂时不再是妻子、妈妈、女儿、外婆,她就是她自己,一名普通的自驾游游客。

这一次,她没有犹豫彷徨,年龄、婚姻、金钱、家庭都没能阻碍她,追求成为独立而又完整的自己。

苏敏阿姨曾说:“阿姨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是啊,从生小孩开始,然后把女儿抚养长大,看着女儿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孩,再帮女儿把她的小孩带到上学的年龄,苏敏阿姨可谓是已经履行完社会意义上的所有母职。

在看苏敏阿姨这30年的婚姻,书中是这样写的:

读了这些片段,我觉得苏敏阿姨应该是很多女性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婚姻和家庭还有很多,但是像苏敏阿姨能勇敢地逃离的,不多。

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大家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真的特别喜欢伍尔夫的这句话,但是很多女性成了母亲之后,就变得不再是自己,反而其他角色显得更重要一点。可是,我们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我们也只有使自己先成为自己,才能更好地和他人一起工作和生活。

年过半百的苏敏阿姨决定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我想这个决定还不晚,我们任何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以为自己活一次,哪怕是短暂的一阵子,不必委曲求全,不必忍辱负重,这样也很好!

我觉得王颖阿姨说的这些话特别有力量。我们小时候也追过星,当然,我们也会衰老,所以,如果追星的话可以让自己开心,能够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那就去追啊!我想80后以下应该都能接受“老了还可以继续追星”这样一件事。

王颖阿姨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做这些事情倒不是想挣脱什么现实的困境,她所追求的是选择对人对事态度的自由。

她也经常会问自己,如果说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的话,那余生她还可以创造出怎样专属于她自己生命的艺术呢?追星只是她遵从内心感受自然发生的一个行为,她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愉快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王颖阿姨他们这些妈妈粉可以和年轻的粉丝一样等候在体育馆的外面,穿着统一的衣服,王一博一出来就开始喊,喊到嗓子都哑了。

她会看王一博所有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甚至于疫情在家,她在网上买了各色毛线,给家里的王一博人偶织毛衣。突然间,我觉得王颖阿姨有点可爱,她就是内在真实地表达,最终自己开心就好。

如果能借着追星,把自己天真的一面展示出来,也是很珍贵的。因为外界的评价不会太美好,比如会有什么为老不尊,钱多了没处花,脑子进水等一些负面词汇不断袭来,勇敢的跨越这些,最终抵达自己的内心需要勇气和决心。

写在最后

正如庆山在《心的千问》中所说:不要慌张。不要着急。按照自己的内在心灵轨道往前走,不要被人推着赶着往前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知道在任何一种结果来临之前,我们必然要付出很多播种和耕耘。否则不过是在自卑、懒散、嫉妒、嗔恨的情绪中虚度时光。

女性朋友们,勇敢走自己的路吧,我们的时间有限且宝贵。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九):当她们开始觉醒,决定为自己活一次,得到的是自己的人生

孙三娘被丈夫休,被儿子嫌弃后,她跟着赵盼儿一起去了东京,在那里她们开始创业,孙三娘也遇见了自己的官配杜长风。

哪知当到东京的儿子傅子方看到自己的娘和杜长风在一起后,竟然骂孙三娘不知道检点,女人就应该三从四德,没有经过儿子的同意,三娘谁也不能嫁。

哪知孙三娘说,她是子方的娘,同时也是她自己,她已经被休了,再嫁也不需要得到谁的批准。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被安排的,她们一直被教导要做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却唯独没人告诉她们应该做自己。

难道女人就不能为自己活一次吗?

当读到时目编辑的《为自己活一次》的时候,让我看到了女性另一种活法。

时目是果麦文化旗下的一个编辑团队,多关注社会议题,这次她们选择了五位女性,选择的是标准是一定要普通,而且之前的人生一定是“按部就班”,命运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却一直在为自己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当一个女性开始觉醒,她决定要好好为自己活一次。

有次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段子,一位老奶奶找到律师,一定要她帮忙帮自己打赢离婚官司,她再也忍受不了和自己的丈夫生活在一起。

在在丈夫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提供了房子。还给她钱花,结果老婆却在这个年纪要和自己离婚,都认为是小题大做。

画面一转,来到了老奶奶和丈夫一起生活的场景,给她钱没错,那是精打细算,只能用来买菜;而且没错做饭都不会等自己,等她从厨房出来的时候盘子里几乎只剩一点菜。更过分的是,他一点也没看考虑老婆还在吃饭,脱了袜子,直接在茶几上面倒腾。

有他在的时候,电视永远不能调到自己的喜欢的台,买菜也不能买自己喜欢的菜,她平生最大的一个愿望,便是一定要离婚,过属于自己的日子。

书里也有这样的一个女性,但是她处于现实考虑,不能离婚,却选择了另一种活回自己的方式。

苏敏已经56岁了,当初嫁给老公的时候以为自己遇见了爱情,哪知婚姻里老公唯一一次心疼她的时候,是在她做月子期间杀了一只婆婆养的鸡,后面的日子让苏敏是度日如年。

丈夫不仅不和苏敏沟通,更是在经济上对她严加控制。

她因为先前工作的化肥厂倒闭了,做过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那段全职的日子里,让她明白了想要的只有自己去努力。

老公每次给她生活费的时候,都会先盘算上个月的花销,每笔钱都要找到依据才肯罢休。

甚至有次妈妈得了病,她拿老公的医保卡买了药,第二天老公就改了密码。

他们的一直进行着AA制的生活。

当初为了女儿没有离婚,后面帮女儿带孩子到了幼儿园,她终于拿赞好的钱买了自驾游的装备,开上自己的那辆小POLO,开始了一个人的自驾之旅。

逃离家庭,她不再被家庭束缚,终于为自己活一次。

招娣、招娣,外人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家人其实更期待的是儿子,而取这个名字的原因也是为了让先出生的女儿带来好运,下一个孩子能够是男孩。

招娣这个名字在她六岁时开始陪伴自己,一直到她二十五岁,一直困扰着自己。

招娣前面有个哥哥,妈妈生完哥哥后已经结扎,但还是意外怀孕生下了自己。

为了躲避生二胎的惩罚,父母把她抱给了外公外婆养,而外公外婆对这个外孙女也是疼爱有加,那时她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娃。

后来知道母亲的独生女,允许她生二胎,其实已经是三胎了,给她带来了一个弟弟。

她六岁那年,该回家上学了,上户口需要取个名字,当时父母在外打工,通讯也不方便,重男轻女的奶奶便随口给她取了“招娣”。

虽然爸妈对这个名字不满意,但从来没想过要给自己的女儿改名,只是因为手续太麻烦。

却没有想到,这个名字让她被同学取笑,最后变成了自卑、敏感、不善交际的人。

直到一次看到一个博主的话:“她说很讨厌自己的名字,也恨那些还叫着这些名字的女孩,厌恶那些宁愿忍受屈辱,让这样的名字跟随自己一生的女孩,因为她们逆来顺受,不懂得为自己争取一次。”

她决定,一定要为自己争取一次。

在网上知道能改名后,她查找各种攻略,耗时三个月,四五十通电话,接触了十几个人之后,终于把名字改为了“芊”,寓意旺盛的生命力。

改完名字的那一刻,她知道她终于是在为自己而活,不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我们知道,女性便赋予最大的标签是牺牲。

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职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自己的朋友、交际圈、为了照顾孩子的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

她们忙忙碌碌操持着一家老小,得到埋怨却是最多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女性有了家庭之后,仍然选择出来工作,只是为了能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工作的时候是在做自己。

梅根·多姆说:“怎样才能让爱充盈自己的生命——那些我的父母似乎没能给到我的爱。我拿定了主意,要把能够给予孩子的爱统统留下,但不给孩子,而是给我自己。”

即使被生活琐碎牵绊,也应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为自己活一次》读后感(十):在女性眼里,怎样才算“为自己活一次”?

在你眼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是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还是跳脱思想下的天马行空,亦或是追求哪怕不是大富大贵依然追求的所谓自由......

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在既定道路上生活得太久,也许我们都忘了生活本来的面目,仅仅是作为“行尸走肉”麻木地活着,但生活的本真不该是让自己快乐吗?

一个人去追求自由,别人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如果说这个人有着五十多岁的高龄,还是女性,那么这种目光里将包含更多的惊讶、好奇和尊敬。

毕竟,在这个年纪,想要放纵一回为自己而活,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在《为自己而活》这本书中,就讲述了5位中国女性的真实故事,在此之前,她们或许曾是人们口中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当某一天,她们毅然决然地下了决定,这一次,为自己疯狂一把。

从独自离家开车旅行的苏敏到历经千辛万苦为自己改名的“招娣”,从在短视频平台上坚持写诗的韩仕梅到成为王一博妈妈粉的王颖,以及高考落榜的厂妹摇身一变为高薪程序员孙玲,她们都重新为自己活了一次。

为自己赋能,坚持学习也许并不难,但要是想活成真正的自我,面临的是一种挑战。这5位女性虽然看似平凡,但是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伟大”。

“为自己活一次”在本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解答,第一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第二种则是改变现有的框架,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56岁的苏敏,暂时抛下了自己作为“母亲”、“外婆”、“妻子”的身份,“逃离”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庭,她要为自己疯狂一次,做回自己。

这一次她不再有丈夫的唠叨,需要照顾的孙子,还得兼职“厨师”的身份,尽管这次的出行面临许多困难,可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是自由且快乐的。

生活在农村的韩仕梅49岁了,得照顾残疾的丈夫,还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平时除了工作以外,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快手写写诗,这是她每天最快乐的时光,

哪怕她的诗没有正确的格律和韵,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她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感受。

正如同她说的那样:和树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苦,她的诗,则是生活中最后的一片乐土。

还有55岁的王颖,她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王一博的妈妈粉,选择追求自己喜欢的。

她的追星很理智,不加饭圈,不疯狂氪金,只是保持心中的那份喜欢,仅此而已。她用追星来映射自己的内心,她把天真的一面展现出来,这种心态弥足珍贵。

另外一种“为自己活一次”的代表是招娣和孙玲,她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改变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不算伟大,却励志得令人佩服。

招娣的名字是她奶奶给取的,父亲对此只是指责了奶奶,并没有引起重视。小时候的招娣还不懂名字的含义,长大后却因为这名字被百般嘲笑、非议。

后来的她终于鼓足勇气选择对抗命运,不论是她往返几十次的去修改名字、打市长热线、收集各种改名的方法,都是她“为自己活一次”的诠释。

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改掉了那个充满重男轻女味道的名字,拥有了自己的新的名字,而她也将迎来自己的新生。

最后一位叫做孙玲,她出生农村,家庭条件贫苦,即使自己不断努力可高考还是落榜,到深圳成为了一个厂妹。

似乎这些标签怎么都和“高新程序员”挨不上边,而她的的确确做到了。通过业余的不断学习,她成功坐到电脑面前,享受空调,成为了人人羡慕的白领。

拿着几千上万工资的她仍然不满足,她想活得更“疯狂”一些。于是,十年后一位厂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纽约谷歌年薪82万的程序员,她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不论是56岁的苏敏,还是25岁的招娣,“为自己活一次”并不局限于年龄、性别、国籍等,它更应该是一种释放、一种蜕变,一种追求。

我们需要这种偶尔的小确幸来排泄生活中的压力,也需要一种勇气来塑造属于自己的伟大。它不是放纵也不是叛逆,只是再向世界宣告:原来生命也可以如此多姿多彩,绽放出不同的颜色。

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责任之担当

正如书中最后托尔斯泰说的那样:

对于女性,做母亲绝不是最高的天职

大多数女性年轻时打着两份工,一份叫事业,一份叫家庭

希望更多的女性朋友可以“为自己活一次”

追求自己热爱的、喜欢的,是作为人的权利

毕竟,在生而为人女人之前,都生而为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