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摘抄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摘抄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是一本由2022-6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一):善待老人,细读《我的白发人生》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至老去的心理学书。在大多数人眼里认为记忆力差,动作缓慢,易吃亏上当这是老年人的特征。但从作者的角度去看老年人不应该被误解,我们更大应该从心理上尊重老人,倾听他们的心声。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呼吁社会给予老年人不仅是物质上富足,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更应该多从老年人多生活、情感及社会的认可、价值的体现多角度上给予更多的认识和满足。

中国社会初现人口老龄化,老年人也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财富。我们应当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善长方面继续散热发光。为中国建设成为宝刀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二):从理解关注开始,让老年人从容老去

有一个朋友,结婚生子后和父母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她很孝顺,经常带父母旅游,给他们买各种东西。但就是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她和父母的沟通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容易了,她很是困惑。

最近刚好读了彭华茂、王大华教授的新书《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这是一本讲授老年人的认知、情绪、态度、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专业但易读的书籍,看后觉得还真没那么了解老年人。

其实,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并不都是随年龄而一定衰退的,他们的复杂认知能力(如:决策)是可以保持在线的。

老年人个体老化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正常老化或轻度认知损伤,但有的老年人却是成功老化,身体状态和认知水平都处于高位,因此不能笼统地评价老年人。

还有一个真相是,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往往有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面对死亡,老年人的态度通常也更加豁达。 但是老年人又普遍喜欢怀旧,害怕孤独……

想知道其中的缘由,以及如何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让他们快乐生活等更多内容,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像是老年人家庭生活的指导手册,理论权威系统,指导具体明确。不但老年人可以读,了解认识自己,实现自我的整合和人生的完满;家有老人的中青年人也可以读,有针对性地做好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和生活照顾,还能学到老人高幸福感的秘诀所在,促发人生思考。

当然,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看的。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三):要想老去的路上活出精彩,必读《你好,我的白发人生》!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这是一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最新出版,针对老年心理学的实用书藉,这类全面探索老年问题,切中当前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书为数不多。能读到这本人生宝典真是三生有幸,伴你老去的不仅仅是亲人,还有《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这本书。 毋庸置疑,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积极应对老龄化,需要整合国家政策、企业机构、社会舆论、个人等多个层面的应对举措,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自然也要涉足其中,为国家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 本书两位作者均是长期从事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她们的研究涉及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和幸福感、家庭生活、生活方式、临终和死亡。编写这本书一是分担国家之忧,社会老龄化已成必然趋势,如何解决民生、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与老龄化的不相适应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二是让老去的人有个正确的认知和好心态,优雅的老去,活要活得精彩,死要死得安然。 作者在书中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在为国家担当方面,从老年人角度,打破关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了解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更好地关怀老年人,书中挑选了有关老年人的认知、情绪、态度、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对老年期和老年人做一些深入的刻画,也希望能为每个人的高质量晚年生活有所建言。 在针对老龄个体来说,本书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事例,与当下诸多社会热点话题,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很接地气的为老人提出了良好建议:在生理健康方面,坚持锻炼身体,选择有能力完成的锻炼方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认知健康方面,让大脑活动起来,平时多进行自发的脑力锻炼也不失为很好的代替方案,无论是阅读,还是下棋打牌,菜场买菜算钱,帮孙子检查作业,都能帮助老年人维持良好的认知能力水平。在习惯养成方面,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喝酒、不摄入过量的油盐糖等都作了细致的阐述。在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方面,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也更可能实现成功老化。老话说得好,人老心不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因而能设定更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拥抱全新的人生阶段和不断成长的自己。 有人认为这是一本老年人看的书,与年轻人关系不大,大错而特错,这本书阅读群体不仅仅是老年人,更应该是年轻人。书的主题思想论证的是我们整个人生,从年轻时就要打好老去的基础。 帮助我们在认识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基础上,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更好的与老年人相处,并使我们得到一些关于让自己如何从容老去的线索,从而启发我们对生命全程的思考。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四):老年

你理解幸福了吗?获得幸福了吗?

大多数人都回答自己没有获得幸福,原因多种多样。因为没有实现财富自由、时间自由、权利自由、情感自由……你表达的真的是对幸福的追求吗?还是表达着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

幸福真的与理解有关。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他享誉世界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一样的新奇体验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度过。几乎每天都会走在上班的路上;几乎每天要做饭、洗碗,有做不完的家务;几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PPT、写不完的报告、看不完的稿子、码不完的代码;几乎每天都要坚持锻炼,且难以快速见到成果。当你怀着懊恼、怨恨、无助的感觉去面对这些每天都需要重复去做的事情时,你就像被众神惩罚,每天都要推着大石头上山的西西弗一样充满无望的痛苦。而如果你能哪怕对每天所做的一件事充满渴望,如读书、跑步或者品尝美食,它就会成为你的避风港,为你带来幸福。渴望重复的事情越多,你的幸福就会越持久而强烈。

而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著作《先发影响力》中,心理学家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方法。心理学家卡斯滕森曾采访过一对住在养老院里的姐妹,问他们怎样应对各种负面事件,比方说,经常在身边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与死亡,而两姐妹异口同声地回答:“哦,我们才没有时间担心那些呢。”

老年人的智慧在这朴实的回答中迸发了出来。我们每个人都会得一种病,病情的恶化会逐渐损害我们的视力、听力和思考能力。我们的味觉将退化,再也无法享受到食物带来的乐趣,消化系统也将受到伤害,只能吃最没滋没味的东西。随着病情的推进,我们的精力和体力都将衰退。最终,我们没法开车,甚至不能走路,再也参加不了自己喜欢的各种活动。我们会越来越容易沾染其他各种疾病,如冠心病、中风、动脉粥样硬化、肺炎、关节炎和糖尿病。这种每个人都会得的疾病就是衰老。

当我们面向衰老与死亡的时候,生命中的一切困扰我们的负面因素,统统不再重要。我们体会到佛教所说的“放下”,无论是因为拿不动而被动放下,还是因为开悟而主动放下,得到的效果都是类似的。我们“向死而生”,放下生命沉重的负担,回归生命本身轻盈、喜悦的本质,感到更强壮、更健康、也更幸福。

如果有人问我:“你幸福吗?”我会坚定地回答:“是的,我幸福。”我已经找到了两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它们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所得与成就,我的幸福来源于我对幸福的理解与践行。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五):为什么说“老了不中用”是不可信的刻板印象?

网络上甚至很多书本上,对于老年人的记述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老年人常常被描绘为轻信、爱占小便宜、被各种“营销号”传言谣言甚至骗子骗得团团转的个体。

真是如此吗?

机械工业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一书。这本书分析谈到,生活中经常涉及到做决策,包括消费决策、医疗决策、社会决策等。老年人确实在许多决策中容易上当受骗,这其实主要是因为相关的决策场景、消费的商品或服务、供给的平台,并不为老年人熟悉;此外就是因为老年人通常对于相对年轻的对象表达出信任。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书中谈到,如果我们将人的认知能力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可以发现,流体智力(负责新信息吸收、理解、转化)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但晶体智力(对于人情世故的经验教训积累)却会有所增进。

书中还谈到,仅就购物决策的效率、效果来看,老年人确实在汽车一类的大件商品购买决策中表现不佳(涉及到较多陌生知识的理解),却在面临健康领域的决策时,表现并不亚于年轻人,他们(她们)很可能耗费更多时间搜索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还能征询同龄亲友(相较而言,年轻人在这类商品、服务购买时很少征询同伴、亲人意见)。

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下结论说,老年人就一定衰老无能,不能做出高质量决策。事实上,老年人在认知、情绪、动机等心理行为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个性与表现,有些表现并不亚于年轻人。这也是《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一书强调老年人应当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中树立信心的原因所在。

当然,如前述,老年人确实更可能关注到与情感目标相契的信息,所以一些营销号、推销员确实就能借助这一点来降低老年人的设防心理。而且,老年人新信息吸收转化能力的下降,使其更可能接受更简单明了的内容,或者与过去所熟悉的信息内容、信息结构相契合的内容,这种状态下,老年人很容易作出非理性选择。书中建议,老年人在决策前有必要主动提醒自己,要小心别人用情感目标跟自己“套近乎”,要全面、冷静地看待问题。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这本书以专业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年人认知、情绪、态度、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知识,引导老年人了解年老过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特征。书作者强调指出,变老并不意味着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直线下降,相反还会有一些特征的改善和提升。

老年人常见的记不住东西、健忘,这其实更多的归于情景记忆本身就会随着记忆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而非仅仅是高龄丧失这方面记忆;而程序性记忆、自传性记忆的延续也很常见。《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书中指出,接近一般的老年人存在主观记忆抱怨现象,其实这是年龄自然增长的正常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病症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按照《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这本书的说法,老年人完全不必有“老了不中用”的想法。有关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包括衰老、疾病、孤独、依赖、消极、吵闹、折磨人、不理性等,其实都是不客观、不全面给出的标签概括。这种刻板印象不仅来自年轻人的认知,而且还受到老年人群体内部刻板印象的影响。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巴格就进行过研究,实验中让老年人看一些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相关的词语、材料;结果发现,一段时间后,这些老年人的行走速度下降了,书写功能变差了,甚至生存意愿都明显减弱了。这意味着,如果老年人自己也接受“老了不中用”的想法,这就是在自我暗示。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六):老年人该如何快乐地过好一生?

看了这本《你好,我的白发人生》后,真的想建议每个有父母的孩子和老年人都可以看看。 这本书主要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生理等角度来我们讲述了:如何过好老年生活?如何让自己的老年丰富而有趣?如何做个会独处的老人?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跟子女相处?如何防骗?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老人的需求与健康,让我们了解老人,理解老人并真正做到该如何去关爱他们。 老年生活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人到老年,不仅要面对心理、生理带来的变化,同时也要面对一系列关系的改变。 如何过好老年生活?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都说养儿防老,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会发现越是优秀的孩子,可能以后能够真正呆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越少。 因此,如若孩子不在身边,老人要想活得幸福,就需要靠自己努力了。 在《你好,我的白发人生》中,作者彭华茂就提到,若想老年幸福健康,就需要做到5点。 1.做自己热爱的事或是年轻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去做的事 不少人可能会说,人老了,脑子不好用了,身体、精力、智力、记忆都跟不上了。 但美国的心理学家就发现,人的智力可以分成流体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以神经发展为基础的,随着神经的衰弱而渐渐走弱。 可晶体智力则不同,它是通过文化教育、社会经验而促成的。 换句话说,如果老年人能一直保持学习或是去尝试新技能。虽然流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但只要他不放弃自己,能够活到老、学到老,他的晶体智力就会相对来说稳定,甚至他可能比年轻人更会思考和理解。 因此,如果你到老了也想自己依旧能拥有年轻人的思维,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不妨多学习,多成长,哪怕只是读书、写字、学习一门语言,或是学习一门乐器,这些都要比那些不学习、不参加任何活动的老人要强很多。 2.每天记录让自己开心的2-3件小事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研究发现:只要每天记录2~3件好事就让自己幸福感倍增。 而记录开心的事不管是对老年人、或是年轻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记录代表着我们的经历以及人生,在记录的当下我们是快乐的。在以后翻阅起来时,内心也会有幸福感萦绕在身边。 对于老年人而言,记录不仅能加强他们开心与快乐的记忆,更能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知足感。 哪怕是再小的事,只要是值得我们开心的,都值得记录。 对于有老伴的老年人,更是可以通过记录夫妻间的有趣、开心的事,来给亲密关系提供更好的连接纽带。 即使你们偶尔起冲突,可是只要翻阅你记录的快乐的事,或许冲突也会迎刃而解。 3.积极独处 对于不少人而言,他们可能觉得,独处就是被冷落,会让人感觉很孤独。在《你好,我的白发人生》中则提到,积极独处其实对我们的老年生活是一种鼓励,会积极独处的老人也是智慧的体现。 孩子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因此,老人学会积极独处,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发现,会积极独处的老人,他们的幸福感更强。 对于孩子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积极独处就更加有意义了。 因为,积极独处能帮助老人自我实现,比如:做自己喜欢的事,钓鱼、跳舞,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子女带来的,而是自己带来的, 因此,这样的喜悦让人幸福感更强。 4.定期怀旧 前不久,王心凌因一首《爱你》勾起了无数80后中年男人怀旧的心,唱着王心凌的歌,跳着王心凌跳的舞,人都感觉年轻了好多岁。 怀旧就是如此,一次怀旧能勾起我们幸福的回忆,或成长的往事。 对于老年人也是一样,怀旧就像一坛老酒,打开来依旧能香气扑人。怀旧能够让老年人重温过去的美好,从而找到更多积极、幸福的因素。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怀旧还能使老年人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岁月,打开未打开的心结,从而接纳自我,正确面对死亡。 因此,想要做个幸福的老人,可以定期怀旧,比如:听听年轻时代熟悉的旋律,勾起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走走曾经去过的地方,看看我们曾经读过的书,再次回到年轻时的感觉,从而真正认识自己的一生,接纳自己的一生。 5.多接触新鲜事物,有时间可以上网 作为老年人,如果儿女不需要你带娃,时间是非常多的, 在这期间,如若想提升幸福感,可以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上网,不沉迷就行。 上网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与焦虑情绪,儿女不在身边时,要学会自娱自乐。这样不仅能让我们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更能让我们不因琐事而烦恼。 人到老年,要面对的东西也很多,比如担心自己会生病,担心自己没人照顾,但不管如何,作为老年人,得学会自己给自己加油。 子女的陪伴不可能是长期的,因此,重要的还是在于老年人自己如何去看待衰老,如何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当然,作为子女的我们,如果无法做到时刻陪伴在身边,那也请多跟父母打打电话,开开视频,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有人关心的。如此,他们的幸福感也会因此提升。 做个快乐而幸福的老人,有时其实也简单,做好自己,儿女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操心。过好自己,快乐健康,其实就是在帮助儿女了。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这本书,其实就是在教老年人如何看待变老的过程,如何经历变老的过程。懂得了如何看待与对待,就懂得了如何让自己更幸福。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七):白发时的幸福,是夕阳中最美的那抹红

转眼到了不惑的年纪,说是“不惑”,其实,“惑”依然很多。

伴随着头顶越来越多的白发,“惑”更加多起来,包括,老年时,可以怎么过?

公婆每日买菜做饭闲聊,爸妈每天逛街比价拣菜,平淡中少了些激情,日常中少了些色彩。

我想让我的白发人生更加丰富、精彩和幸福,如何实现?

这时候,《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这本书到了我的案头。

作者彭华茂、王大华都是北京示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老年心理学方面躬耕多年,建树颇多。

书本内容主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老年心理实验室的微信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的科普文章,

全书内容分为“认识老年人”“理解老年人”“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和“优雅地老去”共4个主题,从认知、心理、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系统总结白发人生所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并大量运用实验结果进行了有力证明:

白发,是经历丰富的象征,而不是无助、失控、低价值感的同义词;

白发人生,也可以有高浓度的幸福感。

首先,渐渐老去时,认知功能不一定必然下降;即便患上老年痴呆,也是可以减缓的。

想起老年人,头脑中可能首先会出现一个眼神呆滞、健忘无助的样子,

因为,很多人会联想起“认知功能普遍下降”和“老年痴呆”,并因此对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多了一些恐惧和对抗,对飞逝的时光多了一份无奈和慨叹。

“ 古往今来谁不老?”有机会老去,比起那些没机会老去的,总是好的,但这个过程如何才能多一些从容、优雅,少一些无助、恐惧?

破除头脑中那些限制性信念,比如,老了就会痴呆,是第一要务。

老了,脑子不一定就会糊涂。

本书从智力发展变化、脑神经科学发展等角度,对老年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介绍。

变老过程中,流体智力会自然下降,但随着社会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晶体智力则会保持相对稳定;

对于大脑而言,灰质萎缩、白质减少,但大脑会通过让更多的大脑区域参与活动,对衰退相对较快的区域进行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相关的认知能力得到较好的保持。

也就是说,大脑虽然老化了,还是有它的方法来维持必要的认知表现的。

确实,老年人更容易感到记忆困难或者容易遗忘,这种“主观记忆抱怨”与客观的认知记忆损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但是,作者通过综合多家著名大学研究结果认为,作为老年人或者老年人的家属,还是可以有意识的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抵御记忆的流逝。

书中提到了很多方法,比如老年人的社交活动、锻炼身体、控制饮食和任职锻炼;比如家人对老人的适当关注、行为帮助、情感支持等等。

这些方法在书中多次提到,是的,不只对老年人的认知问题,对诸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等,这些方法都同样适用。

其次,渐渐老去时,幸福感极有可能得到提升;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要积极面对。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南宋诗人吴潜的“愁”,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也有科学依据?

书中提到,由于年岁无多,老年人会更加关注当下,把情绪调节目标(情绪满意度、内心幸福感、深化关系、欣赏生活)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也就是,老年人的幸福感会更高。

当然,这种“高”是相对于“中年危机”——也就是现在我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的(我有危机感吗?有危机感也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觉察并调整,是一辈子的主旋律!)。

这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结果,也是一项涉及72个国家、50万人的调查研究的结论。

看到这里,我这“未来的老年人”不觉轻松了一下,你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作为老年人,身后那经年累月的风景是他的宝贵财富,还是岁月的羁绊?

我身边的老人,也经常追忆往昔,提当年勇。我可以如何认识他们的怀旧?

书中提到,怀旧,是指怀念过去的心理现象,通常伴随着复杂而充沛的情绪体验。

怀旧不一定就是伤感的,但基本“离不开自我、社会、失去与补救等主题”;老年人的怀旧经常是为了传授经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相当积极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说,怀旧是一件“有着显著的心理适应性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如果年轻人受“好汉不提当年勇”的限制,对老年人的怀旧很不以为然,那年轻人,大可调整一下自己的信念了。

当然,书中也提到,怀旧好,过度了,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了;

还有一种“强迫式怀旧”,个体往往陈旧在愧疚、心酸和绝望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在被他人或情境因素打断时往往焦躁易怒、焦虑或者抑郁。

这种怀旧于身心无益,家人应多些理解、陪伴,多些沟通交流,当事人也应给自己找些生活中的乐趣。

我们生存于世,不只是活着,还要满足归属感、自我价值感等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才是我们行为的深层次动力。

基本心理需求是什么?自我决定论认为,联结、自主和能力这三种心理需求是关乎人们幸福感的基本和核心需求,相应的,孤独、被动和频繁受挫,就是很影响老人年幸福感的三项内容了。

书中对孤独进行了重点介绍,独处不是孤独,哪怕独处,也可以多和自然、和他人、和自己的爱好发展出深层联结,滋养身心。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八):生命体为什么会老去?——读《你好,我的白发人生》有感

老化领域专家史蒂芬·奥斯泰德写了一本书《揭开老化之谜》,一出手就丢来这句话:“老化这个题目什么都是,就是不会令人沮丧”他又说:“老化是生物上一个矛盾现象,只不过很少人懂得欣赏它,它是一个几乎全体物种都有的现象,而且其种类变化可以说是无止境的;一只蜉蝣只活二十四小时,一只苍蝇只活一礼拜,一只狗十年,一个人一世纪,而一棵树可以活一千年或两千年。男人真的比女人老得快吗?海豚和大猩猩也会罹患关节炎或老人痴呆症吗?还是仅有人类才这么‘幸运’?……”

近日幸会《你好,我的白发人生》,本书的两位编著者均为老年心理学专家,他们研究涉及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和幸福感、生活方式、临终和死亡等,本书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事例,与当下诸多社会热点话题,打破了种种关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帮助我们在认识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基础上,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更好的与老年人相处,并使我们得到一些关于让自己如何从容老去的线索,从而启发我们对生命全程的思考。

作者的希望是,每一位朋友都可以把老化想成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不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当然也无法永远贪恋夕阳而假装黑夜永不降临。不过,正像这世间所有的事情一样,老年生活其实也是好坏参半。这好坏并不由我们的观感决定。

一个皮肤吹弹可破的人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情感纠葛、名利纷扰也徒然耗费身心。倘若他的灵魂在半生颠簸之后的某个早上忽而宁静澄明起来,那后面的二三十年,了却牵绊,难道不是轻快自在的神仙日子?美中不足就是:人生的智慧必须以丛生的白发、堆叠的皱纹和浑浊的眼眸来交换。这笔交易,你要不要欣然同意?

老去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该如何更有智慧地帮助到父母及自己优雅的老去呢?

“成功老化”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老年生活的可塑性,老去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受到个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被大家所熟知的成功老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85岁高龄仍然以惊人的身体素质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等领域发光发热。那么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们能做出哪些改变呢?作者给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坚持锻炼,同时参与了社会活动

1.生理健康:坚持锻炼身体

适当的锻炼和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还能够降低老年人患神经退行性疾病,选择有能力完成的锻炼方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我们都可以成为健康锻炼的代言人。

2.认知健康:让大脑活动起来

上老年大学参与有规划的学习活动固然是好的,但在实际情况不允许的状况下,平时多进行自发的脑力锻炼也不失为很好的代替方案,无论是阅读,还是下棋打牌,菜场买菜算钱,帮孙子检查作业,都能帮助老年人维持良好的认知能力水平。

不仅是老年人认知健康,对年轻人同样重要,我们年轻人也可以及早从环境和自身两方面为成功老化做好准备。

3.习惯养成: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吸烟、不喝酒、不摄入过量的油盐糖,及精加工食品占比过高的饮食,对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也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尤其不能熬夜。上述内容,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应该及早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成功老化打好基础。

4.社会参与保持人际交往与社会参与

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越是感觉自己被关心和爱护,也更可能实现成功老化。作为年轻人,我们该常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说说话,给老人更多的精神关爱和陪伴,是增加他们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5.老话态度:人老心不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因而能设定更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拥抱全新的人生阶段和不断成长的自己。我们年轻人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摒弃年老时期只有衰退和丧失的错误观念,保持应对变化的勇气。

忽然想起海明威《老人与海》,老头子圣地亚哥与巨无霸马林鱼搏斗之后遭到鲨鱼群攻击,大鱼被啃得只剩一副骨头。最后仍能安然无恙地回家,我们能说他老了吗?

生活总是充满惊喜和满足感,对于新的事物和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学习的热情,只要开始就不算晚,就像“活到老,学到老”这句俗语所含蕴含的观点一样,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贯穿始终的,幸福充实的老年生活不仅需要其他人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过去的你、现在的你与将来的你共同创造。

曾经某天下午,小区狭窄的道路上,我开车缓缓地跟着一位拉小车的老太太,不忍鸣笛惊扰,她的车里满载着蔬菜,大概是一家人的晚餐。一路凝视她略微佝偻的背影,我不觉出神:如果我七老八十,却仍满怀买菜做饭的热情,这是否说明我仍然有着好身体和好胃口?或者家中还有一位饕餮老伴,而我们仍然彼此恩爱。相形之下,脸上的皱纹和斑点,不单不是可怜的象征,反倒可以看作是人生的勋章呢。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读后感(九):你好呀,我的白发人生:关于幸福、怀旧和孤独

我从来都没想到过有一天我会慢慢变老,正如我对于我的父母已经年逾七旬这件事感到不可思议一样。

我爸已经超过70岁了,但是他的头发只是花白,样貌没有太大改变,在我家郊外买的房子里,他终日在小院忙碌,种他的2分菜地。

我妈身体不太好,年轻时即患风湿,经常腿疼,但在我的印象里,她也只是腿疼、消化功能有点虚弱而已。

我无法将他们的真实年龄和他们联系在一起,直到前段日子我爸住院。

他住院是因为意外,但是这场意外却让他瞬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他的声音变得虚弱无力,医院只允许一个人陪床,且不得外出,于是年逾七旬的我妈被隔离进医院,我只能在早晨医院交接班的空档悄悄溜进病区,简单的送点东西。

他们肉眼可见的衰老,以我不敢想象的速度。又或者,他们不是最近才开始衰老,而是我一直选择性忽视。忽然想到前段时间我还在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忽然感觉有些恍惚——我的那些回忆,都发生在小时候,那时我还是个小孩,而他们也正值壮年。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们已经如此衰老,衰老到大概和我共处不了太多日子。

相比我的麻木,父母自己对于“衰老”可能早有体验,我爸虽然还会干很多活,但他也开始告诉我:以后这房子的维护,可能要靠你了,我爬不动了。我妈还是一如既往地给我送这送那,但她也偶尔会说:“我累了”。

什么?他们也是会疲惫的么?他们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么?

细思极恐。

最近看了一本书《你好,我的白发人生》,这本书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人步入老年后的心理生活。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专业的心理学书籍,但不知为何,在我看时,却总忍不住走神,需要略作平复,才能继续。我知道,是我的恐惧在作怪。

每个人一生忙碌,到底在追求什么?无非两个字:幸福。美国心理学家埃德·迪纳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拥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换言之,幸福感只要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对生活的满意度,二是情绪体验。

大多数人在提到老年时,都会涌起悲哀的情绪,认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正逐渐衰退,生命正在不由分说地走向终点,所以必然和幸福感无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人们对幸福感的体验呈现U型曲线:在生命初期和老年时,幸福感最强,反倒是中年阶段幸福感最低,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机中。

回到幸福感的两个要素,事实上,老年人对于情绪的调节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宽容程度会大幅度提升,这正是很多老年人虽然对身体的控制感日渐衰退,但仍能保持幸福感的原因。

每天早晨我都会去公园,在公园里年轻人很少,老年人最多,他们或散步,或耍剑,或打拳,或翻杠,三五成群,开心溢于言表。

作为老年人,其实并非一无是处,类似的研究还在认知方面得到了验证,比如人的智力,其中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但另一方面,晶体智力却会在成年后保持稳定,它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较大,在老年期依然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换言之,老年人也许反应速度会变慢,但智慧却常常增强。

所以,不管是从幸福感的U型曲线还是从人的智力变迁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命是一个复杂体,没有单一形式的趋向,正如我们“如何看待老年”这个问题本身,就会直接影响幸福感一样,老年期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和各个年龄阶段一样,优劣并存。

在这里也可以引申出幸福的宗旨: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主观的幸福感,来自于“如何看待ta”,而不在于“ta本身到底如何”。

心理学家也给了老年人2个幸福锦囊:

很多老年人喜欢怀旧,正所谓好汉也提当年勇。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老年人喜欢囤积旧物,这与不少年轻人的习惯大相径庭。

事实上,怀旧也被人称为“回归心理”,当我们一直匆匆赶路时,偶尔驻足回望,常常会帮助我们反省过去,汲取情感养料,所以,老年人的怀旧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怀旧对于老年人保持愉快、寻找自我和维系关系方面,都具有稳定和积极的意义。

看了以上内容,身为晚辈的我们是否能理解老年人的怀旧?能否给予老年人更大的包容和允许呢?正如我们自己所希望的那样。

孤独是很多老年人躲不开的话题,尤其在当今这个忙碌的社会,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老年人的孤独感只会比之前更加强烈。很多老年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会显出程度不同的不适应性,进而产生孤独感甚至抑郁情绪。

老年人的孤独感有两种表现,要么沉默寡言,情绪低落,要么急躁易怒,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前者比较容易理解,而后者常常会引发纠纷和反感。事实上,暴躁可能是为了引发周围人的注意,这不由得让人感慨——多么像幼儿时期的表现,用哭闹来吸引注意力。不知从这个角度去重新审视老年人的暴躁,是否可以多几分理解?

有研究表明,长期的孤独感会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更快,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症,寿命也会比孤独感较少的老人缩短约6年。

老年人的孤独感有的来自于社会环境,比如空巢老人、独生子女等,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和亲人尤其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障碍。作为子女,这部分是我们可以做功课的地方。而作为老人,也可以采用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走出孤独。

总之,孤独感和幸福感一样,是一种来自主观的感觉,而这种主观感觉,其实我们是有主动选择权的。选择恰当的策略,积极应对,就可以在人生的晚年依然保持高质量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长辈,而我们每个人也终究会老去。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急速发展,如何应对老年问题,成了越来越迫在眉睫的话题。这本《你好,我的白发人生》涉及了隔代抚养、成功老化、认知健康、终身学习、防止受骗、心理需求、积极情绪、幸福感等多个关键话题,是一本应对老年生活的宝典。或许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但可以对自己的父母更了解,更宽容,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多平台签约作者(全网统一ID:有梦想的唐糖)

❤️壹心理认证作家

❤️外冷内热

❤️热衷深度干货

❤️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后台私信。我为自己写作,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