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感摘抄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感摘抄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是一本由葛兆光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 / 活字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感(一):历史是被选择的

很专业的一本书,不适合我这样的非学术中人看,但又何妨?它帮我破了一些窗户纸,看问题总能更清楚许多了。例如学到的一点是,葛先生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之透彻,就像他说,要理性区分“文明”和“文化”。

读着葛先生大学时代的文字,忽然又找到了当时文字的氛围和读书的感觉。

普镇的回忆,有我不熟悉的人名、书名、地名、学术名和英文,我凭此想象我的师兄师姐及我的同学们会过的日子,那是我这辈子也不会体验的经历。葛先生通篇显示出他的古文造诣,太多我没见过的质朴又切中的词语。而专业带来的宏大深邃的视野,以及对大量史料的掌握和随手拈来,更让我有种“我不配”的感觉。致敬,这本书我看得很快,但速度并没有耽误我对它的吸收。

一点感叹,1978年,葛先生正值28岁的大好年华,那时方才考上北大,虽然起步晚,但每个人的时间价值却是大不相同,恰是他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珍惜,才成就了今日的学术地位。而那年28的小伙,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如今也已成为一个古稀老人了。书籍把时光压缩,令人有了时空错乱之感。

一点瑕疵是,小虎队的歌不是《星星点灯》,老先生不谙时尚,编辑总该发现。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感(二):读《到后台看历史卸妆》书后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应诗人北岛邀约的随笔结集,因为是随笔,所以本书的行文并未过于学术化,读来颇为顺畅,不过正如葛先生一贯的风格,其论说的事物却使得身处其中而不知的人们重新再去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本书的书名来源于题解中所说的:胡适所谓“历史是一个随人打扮的小姑娘”,说的并没有大错。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两面的,一方面它告诉我们过去发生的真实故事,揭示曾经有过的爱与恨、剑与火、血与泪,提醒后人谨记教训;但另一方面也常常会粉墨登场,演经过权力粉饰过的肥皂剧,赚取观众的眼泪、同情和服从。所以,有良心的历史学者不仅应当讲述真实的故事,而且有必要到后台,去探看卸了妆的历史。但本书的内容也并非单纯的是以历史为主体,相反作者有不少篇章是在讨论历史对现代的影响。以及作者作为一名学者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时所面对的历史叙述。

第一辑所集结的大多是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其中第一篇关于祭祀女娲,第三篇道德经讲坛。针对的就是当时国学热所写,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有意思的是这种热度不单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所降低,反而在不断升温,现在不单有祭祀皇帝,还出现了读经会这类本应为五四先锋所摒弃的礼教糟粕,成功的改头换面成为了国学代表重新粉墨登场,实在令人唏嘘,也更使人想到了作者提到的历史卸妆的样子。

第三辑是作者在研究《燕行录》时的副产品,以异域之眼来重新观察中国,即跳出中国的范畴,以他人之眼来了解中国的变迁。从周边来看待中国,其中关于暹罗改名泰国的文章,看似只是一个单纯的国名更改,但却成为了一个政治性事件,进而当时不少学者纷纷下场来为此事站台,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泰族源流的大争论。而这其中若隐若现的民族主义也引得人们思考,究竟学问是否独立于政治乃至于立场呢?

第五辑则是针对学科焦虑和文化焦虑等问题来解答公众与专业人士的疑惑。作为人文学科的翘楚,葛先生自然对于近来的人文学科衰落有所关注,葛先生指出人文学科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商业化社会对实用性的推崇,另一方面也是政治意识形态对自由人文研究和探索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冲击呢?葛先生认为还是得加强人文学科的自身建设和深化,而非是一直鼓吹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因为讲的太多,会使得这些真理变味,成为陈词滥调。而针对文化焦虑所产生的文化热,国学热,难免不会成为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的学术形式和动员力量,而这也最终会影响到正常的学术讨论,以及可能会演变为一意识形态层面的狂热。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感(三):《到后台看历史卸妆》:鉏麑心事凭谁知

随着年龄的递增,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名家写的随笔文,因为自身不是名家,想通过看名家随笔文章,看看名人与我们普通人有何差别,借名家之经历,反思自身之所为。《到后台看历史卸妆》就是很好的选择。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的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先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中国的宗教史和思想史,历史学,专门史及历史文献学。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2006)、《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等。

书中有篇文章,读后,久久难以忘怀。《史记·晋世家》“鉏麑心事凭谁知”,讲述了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屡次劝谏,于是晋灵公患之,命令刺客鉏麑刺杀赵盾。一天晚上,刺客鉏麑奉命前往赵盾家中欲行使刺杀之事,但是,鉏麑在树后时发现,衣冠整齐神色端肃的赵盾,正气凛然的在等着觐见晋灵公,看到这一幕,鉏麑杀意退却,认为赵盾“这是一个正人君子”,不能杀,但是,想到晋灵公的命令,再看看正义凛然的赵盾,鉏麑在杀忠臣与违君命之间犹豫,最后做出来一个艰难的决定:选择了正义。随后,鉏麑以头撞树而死。

读后,第一反应,基本都是敬佩刺客鉏麑的正义,感慨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但是,有几人会想到:鉏麑刺杀赵盾前并不能预料到自己的选择和结局,鉏麑死前身边也并没有其他人在,那么,鉏麑内心的想法,司马迁是如何得知的呢?这看似是个很小且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但是影响却很大、很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在考验《史记》的严谨性和正确性,而且在提醒着我们:生活在历史长河中,凡事不能仅凭描述就盖棺定论,必须要思考其逻辑性和合理性,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则,否则,生活中,为人处世很容易出现偏颇,也是自身价值观塑造的关键。

书中很多类似的事情,有趣且有警醒意味。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感(四):不畏浮云遮望眼

原本以为《到后台看历史卸妆》是一部历史书籍,看过内容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随笔集。本书的诞生过程颇为有趣,本书作者葛兆光教授在香港遇见北岛和甘琦,他们邀请作者给《今天》编一个“专辑”,然后汇集成册,收入“视野丛书”。

这就能理解为何本书的内容是随笔了,随笔也有随笔的好处,那就是它没有那么学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分为六辑内容,分别为:所传何统、藉史而思、引颈偶眺、普镇锁记、奈何当下、附录。从每一辑的标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其中第一辑、第二辑和第三辑内容最令我感兴趣。

所传何统这部分内容,葛教授主要针对一些文化传统在现代忽然成为热点话题进行的分析。清明祭祀本是常见的事,可葛教授忽然接到河南打来电话,让他参与祭祀他们县的葛天氏,这葛天氏似乎与他也没有太大的关联。可这件事儿却引得他思考一些祭祀问题,为何大家祭祀的大多是儒家仙师和人文始祖?由此他开始探讨炎黄始祖,同时又在思考真实的历史与构造的历史问题。“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有一个悠久的历史”,分析不同国家的历史,葛教授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可是追溯过去的历史学在构建认同和追求真实之间,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其实,今天我们读史,看历史剧,很多时候会面临相同的问题,那就是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每一代统治者似乎都想“名垂青史”,历史经过时间的河流,源远流长,可也在时间的打磨中,淡去了最初的颜色。

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来主要研究的领域。我们认识的中国,和周边国家看中国,有时候似乎是不一样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应当以更全面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才可以在与世界相处中做好自我定位,葛教授以这个点徐徐展开。读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知道以“国家”的名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重新认识古代地图,也可以明辨朝鲜、泰国、缅甸所说的新知问题究竟是不是新知识。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过去”,而对于“过去”,我们无法确信它究竟是怎样的,因此很多时候会被历史蒙蔽双眼。譬如南宋时期,国子监建议,读书人要以《语》《孟》为师,不能传习语录,应当禁止这些语录出版,免得让这些“欺世盗名”的理学家思想坏了人心,由此《七先生奥论》之类的书统统被销毁。南宋邵熙四年又烧毁各种小报。种种类似的事情,以当时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似乎没错,可如今我们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就算被我们成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曾经也被称为禁书……

时代在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也应该随之转换。当然,葛教授《到后台看历史卸妆》所阐述内容颇多,每一篇都值得深究,但我更认为葛教授想告诉我们的是,看待历史的角度,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尤其在如今的社会,人应当明辨是非,不能被一些所谓的历史蒙蔽双眼。

这也许正是葛教授以《到后台看历史卸妆》为书名的原因。葛教授也在书中提到,其实这个书名并不是太合适,但是他期望有良心的历史学者应该去后台看卸了妆的历史。这也是他认为的史学家的责任之一,“就在于到后台看历史卸妆,或者去帮历史卸妆”。

《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感(五):《到后台看历史卸妆》读后

小猫咪很喜欢

在照顾小猫期间断断续续看完。作者葛兆光不必过多介绍,是书是其1997-2019年一些随笔的结集,部分发表过。写得比较浅,所以读得很轻松。甚至太浅了还有点不习惯,大约是因本书属于北岛为《今天》杂志所编试图展示当代中国不同学术和思想的视野丛书,面向读者是大众,选文也就比较浅近。分为五个部分,包含了作者近二十多年关注的学术焦点(例如边缘历史专辑,很明显源自想象异域的研究)、2011-2013年间在普林斯顿客座的随感(这一辑的叙述方式很像日记)、时评和对个人家世生平学术的自述等等。像这种随笔集,不抓住一个点借题发挥的话,很难立足全书来写一篇系统的书评。所以就基于书中关涉历史的一些部分补充一些想法,敷衍成文了。

第一辑“所传何统”,作者称乃针对过去一些文化传统在当代突然走红的现象有感而发。例如对追溯炎黄始祖的讨论。P9所说“没想到九十多年以后,某主管科技的高官居然……申斥那些疑古的历史学家道:谁说中国没有黄帝?为什么不能用黄帝纪年?”作者对此高官为谁,稍为讳言,然而读至此很难不想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发起者国家科委(今科技部)的宋健主任。这个工程启动于1996年,四年后结题,但到如今都还可以说聚讼纷纭,拉开它的专家组成员名单,无疑都是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诸位大佬心态不敢深究。哲学是否神学的婢女不好说,但它的好兄弟文学和史学显然是无法逃脱被政治影响的命运的。

作者在这里点到为止,笔锋一转,开始谈东亚其他国家上演的此类戏码。这里要说的是,为了论证其主题,作者叙述时压缩了时间的变化,有意运用了一些表达技巧。实际上不仅“因此朝鲜国王受明朝太祖之封也并不是什么耻辱”,而且相当引以为荣;李朝朝鲜对清朝中国也不是“越看越不顺眼”,反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不顺眼到顺眼再到不顺眼的过程;看到华夏衣冠换成辫发旗装后“渐渐希望从中国笼罩下挣脱出来”之前,是自居为“小中华”。具体参见孙卫国关于尊周思明等诸研究。

第二辑“藉史而思”关注边缘历史,自是源于作者在写完《中国思想史》之后,将目光移向东亚, 基于《燕行录》等文献生发的想象异域研究。有几篇文章之前也读过。然而我们在使用这类异域文献反观中国时,亦不可不考虑其史料的可靠性。例如p100引朱柳桥称“以前观日本书,我朝天子先世姓源,系日本人,今忘其书名。我邦或传以康熙帝自言云,均不知其信”。此处作者未注明史源,不过以前看过,用的是《得泰船笔语》(田中谦二、松浦章编《文政九年远州漂着得泰船资料》,收入《江户时代漂着唐船资料集》二),以清初的政治气氛,朱柳桥有多大胆子敢说当朝皇帝可能是日本人这种话,日本人出于什么目的记录并刊刻这段文字,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再说一些可商榷处,

P9转录1935年国民党推派张继、邵元冲致祭黄帝一事,文为“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辕轩氏之灵”,我查了下当代方志(《陕西省志》和《黄陵县志》)和专门记载黄帝祭祀情况的《黄陵文典》中所录这篇祭文,均为“轩辕氏”。此处疑误。

p27说董狐“忠实地记载着‘赵盾弑其君’,用真实维护着历史的严肃”,恰恰相反,我以为一字褒贬反映的并非历史真实,而是史学乃至政治理念。杀灵公者赵穿,董狐是因其“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没有尽到正卿的责任而如此记载,故孔子亦叹曰:“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P152“日本副使大伴古【上麻下吕】”,当指“麿”。

p167参照本书标题,“卸了装”当为“卸了妆”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