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激情耗尽读后感锦集

激情耗尽读后感锦集

《激情耗尽》是一本由[英]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情耗尽》读后感(一):爱伤害了她

令人激动的小书,它正如主人公斯莱恩夫人在乡间居所的日子,总体轻盈、愉快时而又小涟漪。 本书可以视作一位迟暮之年的女性的觉醒录,但我认为这样的概括似乎有些不合适,主人公一直以来都是清醒、自觉的,她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梦想。她是被迫投入到而后的生活中的。

我认为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写出了在不平等的关系里爱的复杂。

一方面她爱自己的丈夫,但这份爱又让她不得不放弃了自由的人生,一方面她接受成为霍兰德先生的夫人所带来的财富、地位,但这也禁锢了她。「爱伤害了她」!

这部分也是最触动我的,我们容易被概念裹挟,忽视个体真正的生活。这里我不禁在想,女性在不平等的关系(业已存在的)里要如何处理爱和自我的。地位、经济的不平等是否意味着爱不平等,爱的感受也不平等?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子女对母亲的「轻慢」。在多数子女心中母亲是个“没脑子的人”,“他们从未料到,母亲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从未与人提及。”这个问题必然要回溯到前一个问题,但这不禁令我想到此前的热门新闻,孩子眼里做全职主妇的妈妈只是个不上班的人。

丈夫逝去之后,她远离女儿带着老仆生活,获得了难得的平静,但曾经爱慕他的人打破了这份平静。喜欢这个情节,我们得以窥见爱迟暮之年的人是如何处理情感的。经由这条暗道让我们看到这位老妇丰富的内心。也正是因为晚年被唤起的朦胧情感,她得以再次喊出,“我本来可以成为画家”!

《激情耗尽》读后感(二):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另一个结局

在《激情耗尽》出版这天——1931年5月27日,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信给薇塔,邀请她的“dearest creature”下周一来共进晚餐,顺便在末尾恭喜了新书大卖——《激情耗尽》在正式出版之前就卖出了(预订了)4000册。

("Leonard says we have sold over 4,000 copies of A.P.S. before publication. It's a great day for the press.")

那时候战火还没有再次降临,这十年正是她们感情最亲密的时刻。而爱和影响又总是双向而行,所以在奥兰多之外,也会有斯莱恩夫人在文本中显形,从邦德街的花店向汉普斯特德蹒跚。

这就是《激情耗尽》给我的第一感觉:在塞普蒂莫斯、理查德和彼得都死去之后,克拉丽莎的“家中天使”苦役终于结束,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她和巴克劳特、谷谢伦、菲茨乔治谈天说地,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这本薇塔写得极其用心的小说确实有太多伍尔夫的影子。比如,马上要结婚的德博拉发现婚姻对女子的规定苛刻“如此体系之中,哪里还容得下一间画室?”几乎就是对《一间自己的房间》“五百英镑一年和一间自己的房间”的观点进行了转述。但很明显,薇塔对婚姻的认识可能比弗吉尼亚更深:虽然风流故事让她短暂地脱离了斯莱恩太太的生活,但生育之苦和舆论之压也足够令人烦躁和无奈了。也许是为了补偿自己,薇塔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让她笔下的斯莱恩夫人任命了自己的骑士,她的第五个儿子凯——不是兰斯洛特,因为斯莱恩夫人(或者说薇塔)不以格尼薇自居。(而且这应当不是因为兰斯洛特充当了“第三者”的角色,马洛礼的版本的亚瑟王是称赞了“骑士之爱”的。)

也许是因为薇塔的个人性格,《激情耗尽》读起来更矫健、有力,它少了几分迂回和迟疑,和伍尔夫飞蛾一样的文字相比,薇塔的故事更像绳结。我想到了克拉丽莎的第一个结局——塞普蒂莫斯的结局,也是伍尔夫的结局。在结局之后,薇塔写过一首挽诗,很喜欢里面的一句:So did she capture all her moth-like life.

《激情耗尽》读后感(三):优雅,太优雅了

我之前不知道薇塔也写小说的。伍尔夫的光环过于耀眼,在她的人生故事里,薇塔只作为奥兰多的原型被大众熟知。

我对电影《薇塔与弗吉尼亚》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双方权力的微妙转换。前半段的薇塔比伍尔夫强势,直到伍尔夫开始写《奥兰多》之后,攻受之势异也。此时明显能感觉到薇塔的气场弱了大半截。笔象征了权力,书写永远比被书写更有安全感。薇塔给新书拍照,露出半边肩膀,浑身不自在,害怕伍尔夫看穿了她的虚张声势,洞悉其灵魂实际上空虚无物。

这是电影里的描述。但其实,薇塔并不只是一个任人塑造的缪斯。

尽管两人颇有夫妻相,但内相几乎相反。伍尔夫的迷人之处在于软硬交织,坚强包裹的是无处不在的破碎感、纤细感。如大海上幽微的灯塔之光,虽然指引着迷失水手,但其自身有灯尽油枯的风险。而薇塔有更加稳定的内在,她那种无比踏实的秩序感,使其在家庭、事业、人际、创作、爱好等各个方面,几乎取得了各种意义上的成功。

读薇塔的小说,读斯莱恩夫人,我全程都在安静地高呼优雅。这种优雅,并非一种矫饰的表层美学。

美,是娇小的,可知的,顺服的。

崇高,是宏大的,无法掌握的,带有一点可怕的性质。

而优雅,处在它们中间。

优雅比美多了一点破坏和越界的力量,同时又避免了崇高有可能带来的暴力和迷狂。优雅更加人性化。优雅跳脱了出去,却并不与世隔绝,而是有一种联合能力,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桥梁,并允许他们彼此相投。

斯莱恩夫人不急不慌,直到将近40页处,才第一次主动做出一个手势,以示否定的态度。这里刚好是一页的最后一段,在节奏上,是一个适宜的停顿。它让大伙儿一愣,包括她的子女,也包括读者。后面是一些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我不想翻页。我想在这个优雅的手势上停上一小会儿。

无论多亲近的人,都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身在咫尺,却有一些惊人的小秘密。斯莱恩夫人的秘密藏了30年,持续而绵长,没有沸腾,也没有冷却。30年来保持着一个常温的状态,不会将任何人烫伤,也不会偃旗息鼓而引人唏嘘。所以,她的举动,尽管那一刻引来周遭人的惊奇,但在内层逻辑上让人感觉自然而然。就像郊区的杨树、柳树和桦树。有朝一日,当盘旋地底的网状树根露出表面,你不必讶异。它们已经为此准备一生。

这种常温状态的“激情”,与除了伊迪丝和凯之外的那几名子女昂扬的“斗志”不同。比如巴特克劳说他年轻时,没什么比见到一头满嘴獠牙、疾驰而来的野猪更令他兴奋的事情,但他那时毫无斗志。像野猪一样无用的事,才是真正的激情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世俗层面完全躺平。巴特克劳在商界依然全力拼杀,虽然那对于他来说,更多是为了克制和磨炼心性。正如斯莱恩夫人在怀揣小房子秘密的同时,依然尽心尽力,扮演好妻母的角色。

这就是这本小说优雅香味的源头所在。它一点儿也不绝对,永远处在复杂而微妙的中间地带。

斯莱恩夫人认为一个简单的词,比如“幸福”,无法对复杂的体验进行概括。此时觉得幸福,两分钟后就变了,觉得不幸福,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问自己幸不幸福,这没什么道理可言,也毫无必要。她并不怀揣不甘与怒气,认定自己受害者的地位,用一种愤世嫉俗的语调诉说不平。也没有为自己辩解,深怕否定自己前半生的功绩,而变得边界感十足,受不得半点质疑。

她的态度是:你不要说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不至于。但是,我也承认,我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尽管代价如此,我的丈夫尽其所能给了我最好的生活,他无可指责。

斯莱恩夫人既不是爽文大女主,一骑绝尘,也不是拧巴小老太,闷闷不乐。

她是那么富有弹性啊。比二十岁少女还水分十足。

正如50年前,菲茨乔治来看她时,她正跪在地上摆弄一大堆鲜花,她抬起头来看他,此时——一个绝妙的细节——她抬起头来,指尖仍滴着水珠。这一颗水珠,落在菲茨乔治的心尖,50年没有干涸。因为菲茨乔治也具有相同的水的弹性:既隐居,又是俱乐部常客。

几乎所有人生历程都可以简化为一个简单的表达:激情,耗尽。她体验过了,又生了一大堆子女来体验。于是,她看到了他们的未来。她为自己也是这轮回中的一环,同时又作为始作俑者,造成了新一轮的轮回,而感到筋疲力尽。

但是,优雅之人不会陷在虚无的困境里,不会止于凄凉晚景。她必有爱始终伴随左右。前半生有丈夫子女的爱,放下这一切后,又受到三个同龄男性的君子之爱,而当菲茨去世,她以为此后再无奇特的相遇,黛博拉又跑了出来。当黛博拉倾吐心声,她最后一次将自己的元气注入他人的体内,安静而满足地逝去。

“激情耗尽”——这个短语在这里获得了新的,关于传承的含义。

说到底,那是一种怎样的激情呢?

我想,假如她爱艺术,她不会想方设法去占有那些高价画作,她会悄悄退身,一个人跑去荒野,看看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