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是一本由薛仁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读后感(一):家庭教育类:摘记+感悟

硬纸,彩插,244页,一贯的元气满满的风格,值得拥有!

p4所谓学习,就是有样学样;教育,也不过是树立一个个的人格典范罢了。……

教育只要“简静”二字。大人朗然清安,小孩才可能吉祥止止。今天教育之所以崩解,部分原因是被大人急坏的。小孩儿还没变坏,大人就先急出了躁郁症。……

这学校没有成日举办活动,也不太要求家长参与配合。学校与家长之间,多多少少仍可相忘于江湖。有这份相忘就好。……那是春天,中午不热,故可以在外头散步许久。说是散步,其实是我走我的,他走他的,我看我的,他玩儿他的。虽是偕行,多半时刻依然相忘。……如此一路观瞧,沿途顾盼。////

p14初中才开始接触文言,对多数人来说已为时过晚。盖因念白话既久,变成惯性,更成习气。人总是好逸恶劳,习于简单轻松的白话文,乍看文言,自然多有不适,于是嫌难畏阻,心生排斥,既有个排斥之心,又焉能学好?至于古诗,更是如此。小孩儿直觉佳,音节韵律感尤强,他们但凡经常诵诗,自然妙韵天成。一旦过此年纪,音律迟钝,直感不再,语文课那种分析式的古诗读法不仅事半功倍,更让读诗变成了一桩苦差事。

《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读后感(二):一点浅思

养过孩子才够格分享育儿理念,当然卢梭例外,他生的孩子自己不敢养,倒写出了《爱弥儿》。作者读大学时彷徨苦痛,养孩子,从事基层教育十多年,所以他说的话一定不是妄言时,某些观念可谓拨开云雾直指要害,值得深思。整个社会都在内卷,几乎没有人站出来说这条路是个错误,大家都进了死胡同。

无论是做父母还是做老师,一定会遇到该不该批评孩子,怎样批评的问题,是以孩子开心成长为目的还是弥补父母的缺憾,或是作为老师,是立威让班级有秩序还是让学生放飞自我课堂欢歌笑语。

有的人对待这些问题浅尝辄止,善良且善于反思的人,则会成为心魔。在“education 爱就开心”’快乐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父母和老师”等教育思潮下,尤其是权利意识的普及,出现了吊诡现象,老师不敢管、父母不敢问。“俺也不敢说,俺也不敢问”,动辄就是维护好亲子关系、与学生打成一片,走进孩子的心灵,这些紧箍咒让父母老师畏首畏尾。我就遇到一位老师带着一腔热血与温柔,采用西方的平等教育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想法,绝不疾言厉色,导致课堂混乱,学生目中无人,该教师因自己教育理想受到极大挫伤辞职。这位老师估计一生意难平,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认为莫非性本善是个谬论。

很多砖家不是父母,或者生而不养,更不是教育一线工作者,读了教育学博士就来谈教育,贻笑大方祸害无穷。

可怕的是竟然从没见到过批判这些怪现象的文章。或者我们早已是铁屋子里的熟睡的人了。

中西结合、中西对话,为了和西方接轨,我们一直在努力学西方,找中西方的共同点,这本书让我想到不同文化是有差异的,甚至天壤之别,人家用起来好的你用起来未必合适。可当我去思考中西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时,竟然毫无头绪,可见书读了几本也是没用的,遇到现实问题时还是两眼懵,再不问青红皂白网络上一顿搜索和学习,只会南辕北辙。

作者也是被折磨过的,但所幸他有厚实而平稳的早年,所以灵魂不至于流离失所,转一圈还是迷途知返。相比较之下,我们就很难了,没有那样的信实的岁月,更多的是苦难和焦躁的记忆。我们才是无根的浮萍。怕是积重难返。

平稳信实的人间,想到寺庙里的香火、或是清明扫墓,说起来是农耕社会的特点,大家有恒产则有恒心,家族聚在一起,婚丧嫁娶有礼有节。不过即便如此我也听过太多劣绅凌霸,欺压小户人家,或是女性身为作者所说的祭祀的操劳者,家庭的被牺牲者,真的也觉得平稳信实吗?鲁迅家庭没落所遭到的白眼、胡适所忆母亲内心的煎熬,甚至《水浒传》里的欺压平民的小吏,难道夸大了人情冷漠吗?

西方思想固然有不足,不能生搬硬套,学英语、看美剧也不能一概否定,作者生命建立于上的儒道释,释不就是泊来品,何以西方的古希腊的不能为我所容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生命气象衰弱的原因,万不可蹈独尊的覆辙。

《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读后感(三):幸福在哪里? ——读薛仁明的《教出元气满满的孩子》

凉风吹过小区的绿荫,穿过我们的房子。墙那边传来老公对孩子耐心的话语,小沭现在有点咳嗽,刚好放端午假,我们没有去医院,就让他好好喝水休息。这几天没什么麻烦的应酬,阵雨间隙,我们偶尔带老人在周边逛一逛。这也许就是幸福吧。

不过,考虑什么是幸福就有些麻烦。工作快十年,成家已经四年,我有很多身份的改变,然而关于幸福的体验和维持,我并没有答案。

“心气平和事理通达”是我对人生状态比较向往的状态。我体验过,却无法持守,我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并没有学习什么是幸福。在朋友圈里,我有一一个偶然的工作机会认识到的校友,沈老师,大概四五十岁。花、书和人生感悟,最打动我的是,她和先生孩子的恬静幸福的脸。最近,我看到薛老师的书,里面描绘的一种育儿状态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描述,也让人平心静气。

幸福与什么相关呢?是知识?荣誉?金钱还是爱好?或者是一种慢生活?

幸福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有关吗?似乎有关系,但是也没有关系。我是一个从农村考出来的女性,有一个并不太幸运的原生家庭。如今,我已经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时代的政策福利获得比较安稳的物质生活,我比较幸运地通过去县城念书而脱离了不太喜欢的家乡土壤,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环境,而差不多成长环境的儿时伙伴,没有念书的人们差不多就成了打工一族,不知道去往何方。从生活物质的稳定上和选择余地上讲,我一定是相对幸福的。而我的母亲似乎也由此感到荣光。特别是这两年,我们的小家庭和事业上相对稳定,在节假日回家,给母亲一些慰藉。

然而童年的生活遭遇似乎化成另一种影子伴随着我。我想,这也应该是不幸的遭遇给人的次生影响吧。我的父亲的家族,总有各种同宗兄弟因为资产分配不均或者养老义务推卸责任等乡村社会扯皮甚至反目的极端事件。而在典型的乡土社会的秩序下,家族的内部不够团结,即使是有个别家庭经济突围的情况(例如我家曾经就是个体跑运输而相对经济宽裕),也无法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父亲的运输事业上突然遭遇车祸撒手人寰,我们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顿,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并不友好的家族圈子里生活,那种被同情和轻蔑的感受经常给人带来绝望。对他人的警惕和竞争感似乎在无意识中牢牢地进入我的心里。

在世俗意义上,我是一个竞争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也饱受竞争之苦。幸福依然是个奢望。关于热爱、兴趣,某些可以放松的东西,我觉得很遥远也很奢侈。最近B站上流传的UP主北大女全嘻嘻的人生让我很感兴趣,她的奋斗史更加励志,她清晰的思辨,干脆利落的表达似乎是经历了很多场比拼之后沉淀和钩沉。这个胜利的雄心勃勃的同龄人也表达出同样的困惑,关于幸福和慢生活等。

那么我有没有幸福的感觉呢?似乎是一种关系吧,是同事关系,是伴侣关系也是亲情关系。这几年,我的工作当然是围绕中学教育展开,为了更加复杂的、精深的教学设计,我埋头很多资料,虽然在很多知识典故和思想中游走,但是似乎并没有深入而全面地体会生活,而与同事的合作也有一些欠考虑的时刻。一个新的关系的建立伴随着很多复杂的关系来临,婆媳关系的问题,夫妻磨合的问题,总是从某个角落里钻出来就会变成巨大的难题,而我在这些关系中不停地摸索解决方案,时而自感欣慰,时而怅然若失。作为一个经营各种关系的角色,我自感做好自我,提升自我的艰难,好在有很多榜样在前示范。

薛老师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处理家庭关系的情绪问题,描述得真实而形象,后来他都能够坦然处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能够勾起我在北京求学的那几年美好时光,我享受了学校放假之余的书院时光。我能够和其他领域的师兄师姐以及上班族一起共度闲适的郊野生活。我们一起徒步旅行,去读经典,听讲座。旁听杨汝清山长和其他长辈的闲聊。有时候听到“燕京读书会”的庄子会睡觉。我很享受一段不带任何功利关系的友谊,纯粹而真挚。而薛老师将这种纯粹而真挚的特点赋予了具有烟火气的家庭和教育,这一点,活泼泼的状态,我困惑而尚未找到法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一 湖北武汉

2022060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