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戏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戏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戏力》是一本由Ph·D·Lawrence J·Cohen著作,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力》读后感(一):创造性思维伴随一生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需要有创造力的父母给予游戏来建立连结和蓄满杯子。当孩子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沿用这种创造力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的观点确实给父母们育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为父母们的创造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本人就是不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会尽力让自己更有趣一些,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的成长。

《游戏力》读后感(二):游戏力---与众不同的育儿书籍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那些简单却又极易被人忽略的真知灼见。作者的理念里充满着对儿童的关注、尊重以及无尽的爱。而这种爱则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体现,大人需要做的很简单,放下身段,把自己的尊严放在一边,做最夸张的事,笨拙的犯错,夸张到极致,把严肃的心情放松,试着去享受乐趣。通过笑声来疗伤、释放恐惧恐惧、化解冲突,通过游戏,打开通往孩子内心的那扇门,从而与他们心心相连。 书中有很多源自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准确见解: 有趣的游戏敞开了情绪的大门,她先是笑出声来,而其他的感受也跟着一起涌了出来。让这些平时没机会哭出来的眼泪排放干净,对孩子的健康有着多么大的助益。过去的积累,通常会借助最不起眼的小事发泄出来,尤其在较长时间的尽兴游戏之后。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哭泣时被拥抱,需要在生气时有人安静的倾听, 需要在愤怒踢人时被温柔而坚定地拦住。充满笑声的游戏能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从而与我们分享各种感受。 孩子利用轻微的疼痛作为释放以往情绪的机会,或许这些眼泪是上一次他伤的较重而你正好不在身边时留下的,或许他觉得一定要身体受伤,才能理所当然地被你安慰和拥抱。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你只需要爱他、抱他,对他释放的情绪表达安慰和接纳。 满足的认真与冷漠的严肃之间,差别在于是否投入。 在评估学校的时候,没有人去问孩子是否快乐,我们忘了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效果 才是最好的。 游戏力可以帮助孩子找回表达情绪的自由,避免因情绪压抑或者发泄不当而造成的潜在恶果。不表达情绪或者表达不当,都意味着孩子被困于无力感和孤独感的堡垒。 跟他们一起享受快乐吧!对你,对孩子,对你们的关系,都会有益。 总之,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每一位父母一读,绝对物超所值。

《游戏力》读后感(三):“游戏”联结孩子,也疗愈我

游戏可以培育亲密,远离孤独感,培育自信,远离无力,培养情绪康复能力,不再深陷悲伤。

“放下身段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大人必须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才能和孩子真正玩到一块儿。第二层含义只是一种比喻,指的是大人在心态要降下来,要跟谁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放下身段,还意味着要加入一些以前我们压根儿就不认可的游戏。”(P29)

我想,我是很愿意通过游戏来帮助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放下身段,特别是第二点。

“在游戏力中,如果你能把所闻所见都翻译成亲密或孤独、自信或无力,那么就会非常有助于解决问题。”(P40)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我能更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抛开事情的表面现象,去理解孩子的内心语言,事态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但我要加强明智回应的练习。

“当孩子和陌生人或者老师在一起时,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把所有不好的感受都暂时储存起来,等到和主要依附对象(比如父母)重逢时再表达出来——‘谢天谢地,你终于来接我!’”(P47)

以前常常很疑惑,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把坏情绪扔给我,现在想来,应该是我给了她安全依附感。我去做承载她这些负面情绪的容器,把她的杯子用安全依附感填满,让她有力量在独处时,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对自己和世界有积极的看法。

“笑是一种疗伤的过程”(P89)

也许是说活或者做事情的方式不对,莫名就会触动孩子那纤细的神经,我不愿她一旁抹眼泪,也不愿无条件妥协,常常会说些笑话或者滑稽的动作来缓和气氛。现在看来,也算是误打误撞吧。只是孩子越来越大,难过着逗笑,也是越来越难,更应该注意的还是说话的方式吧。

“孩子之所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她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她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P93)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我们说几句话,或者放下身段,就能立刻收获一个满意的结果,还要给孩子释放的时间。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哭泣时被拥抱,需要在生气时有人安静地倾听,需要在愤怒踢人时被温柔而坚定地拦住。”(P93)

可是成人不被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所影响,让她们轻松表达并完成情绪释放,也是不易。也许越能理解她,就能做的越好吧,抛开表面,去看到孩子那一瞬间的内心与渴求。

“以肯定代替否定,并不表示你要假装认同那件事。如果你很讨厌某个游戏,你可以表达你的感受,但是试着把以前严肃的‘不,我不想玩’,改变成幽默的哀求:‘求你别逼我玩这个,换个别的吧!’”(P162)

我想起娃爸,每次心不甘情不愿地陪孩子玩游戏。结果时间也花费了,结果双方感觉都不好。原来换个说法,去做大家都乐意的事情即可双赢。说话艺术也是能力的一种,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

“如果我们基于对孩子选择的尊重,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那么不是在放任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东西只是出于害怕他们的情绪反应,或者因为自己的内疚,那么我们就滑向了放任的极端。”(P255)

娃爸常常觉得我在溺爱孩子,但我却觉得仅仅是爱孩子。这里给出了一个标准,可以参考。

书中的许多游戏案例,常常看得热泪盈眶,不知道是温暖了我,还是触动了我。但是很感恩,看到这些案例,使我更懂得和孩子去做联结,同时也去滋养自己心底的那个小孩,和她化解,使她成长。

《游戏力》读后感(四):学一门孩子国的外语,那就是游戏!

全文总结:好书!

以关键词来归纳下我读到的精髓。

关键词一:蓄水的杯子

关于孩子的书大概都会提到依附理论,即孩子会和主要养育者形成依附关系。健康的依附表现为孩子能从养育者身上形成对世界的安全感,并以此为基地,进行外界探索。当妈妈离开时,婴儿会紧张哭泣,当妈妈回归,婴儿情绪能平复,并继续玩耍,这便是安全的依附关系。

作者用杯子来形容此理。自信勇敢的孩子内心的杯子是蓄满的,也许会遭遇困难令杯中水变少,但大人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续杯,接着怀揣盛满的杯子,继续出发。但有的孩子杯漏了,水一直装不满;有的孩子关上了杯盖,滴水不进。作者希望能通过游戏来帮这些孩子重新蓄满杯子。

书中提到孩子的无力感,一种表现为胆小懦弱,一种表现为欺负霸凌,两种极端都是杯子未装满的无力感。书中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作者和孩子见面,一开始的陌生被作者夸张的嬉戏步步溶解,孩子开怀大笑。孩子的笑是游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作者在意的联结过程,是蓄杯的开始。

关键词二:游戏

这个词可不简单啊。

首先是游戏的种类,有体力游戏如掷球、摔跤,有角色游戏如过家家,有艺术游戏如涂鸦等。游戏形式多种多样,还可自创改编。游戏的形式可以参考,重要的是,游戏力是定制化的,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引导方式。

所有游戏都有临界点,一个是体力临界点,低于则跟没玩一样,高于则会太累;一个是心理临界点,低于则是纯玩,无法触及现实问题,高于则让人无法适应,过急过强。因此,游戏种类可由体力轴和心理轴划分出四个象限。游戏疗愈,便在于临界点的把握。

书中所举游戏,一种是发泄用途,用于负面情绪,比如对爱打人的孩子,故意在游戏中邀请打人,来好好发泄这股蛮劲;一种是控制用途,用于安抚或学习自制,比如边单脚跳边打人,以及变速跑或木头人等,还有极端情况下的拥抱时间(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们平静或停止动作)。控制类游戏多数是通过身体上的控制练习来内化成注意力或情绪上的控制。

与其说,游戏力是在发明游戏,不如说作者在将日常互动都加以游戏化,以轻松平等的态度站在孩子立场上,以恰当方式介入引导。

游戏力的一种玩法是跟着孩子走。对孩子说,小兔崽子,今儿想玩什么,都随你!大人所要做的便是尊重和跟随孩子的想象力,以及配合并夸张化自己的反应。该假装中枪倒地时就倒地,该夸大表情时就夸大,在孩子面前无需扯面子。让孩子主导规则,带领节奏,是沟通联结的开始。

还有一种玩法是大人适时引入主题。这个在需要解决特定问题时使用。比如对于喜欢暴力攻击的孩子,引入邀请打人的主题;对于人际关系较差的孩子,引入交往主题,让孩子在玩耍中发泄和认知。当然,这种引入是在跟随孩子的节奏,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的。游戏不仅能帮孩子释放情绪,释放冲动,还提供了现实外的演练场,练习自制、自信、专注力、条理感等,看起来啥问题都可在游戏中解决。

书中有专门针对情绪一章,很精彩。在孩子还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之前,游戏是孩子能用于表达情绪的过度阶段,这个通道却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情绪犹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而一般给孩子的观念是“这么大还哭”“怕什么,要勇敢”“自己去房间面壁”,大人不仅堵住情绪出口,还将孩子孤立一人,让他独自去面对情绪洪水。想起一句话,孩子自己的人生已经够艰难了,我们家长何苦要再人为给他们制造困难呢?和孩子一起游戏,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陪伴成长。玩中学习已成共识,而玩中共情还未被认知。

关键词三:孩子国的语言

游戏为什么重要?不只因为可以玩中学,可以玩中运动,更因为游戏是孩子国的官方语言。要想更顺利地交流,父母得掌握这门语言的玩法。这种沟通式游戏需要父母对孩子内心状态保持敏感,善于观察和灵活回应,而不只追求好玩和创意。

游戏在现实中划分出了一个舞台场域,这里可以有不一样的规则,不一样的角色,孩子可以逃离现实,在另一片梦幻岛上为所欲为。比如书中所提的置换角色游戏很有意思,像是让女儿当爸爸,爸爸做女儿,现实中经常是爸爸离开女儿,女儿无法掌控主动权,而在游戏里,女儿成了握有主动权的爸爸,在这个异时空弥补现实的缺憾,拾回安全感。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最直接的就是指出并教导。比如睡眠问题,哭声免疫法就是父母在教导婴儿,你哭没用,必须得自己睡着。另一种方式是增加高质量陪伴时间,搭建沟通渠道,引导孩子的走向。前一种是教练,后一种是父母。

和孩子一起说孩子的语言,是游戏力所提倡的,也是值得父母去努力参与的事情。

《游戏力》读后感(五):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看这一本书足够了

因为育儿方便,我跟同事一起建了一个妈妈经验分享交流群。里面每天都充斥着暴风骤雨般的“吐槽”。

每天群里好不热闹,一个问题抛出,马上会有妈妈附和道:“哎呀,我家那位也是啊。。。。。”

孩子,永远是妈妈之间聊不够,聊不完的话题。

其实,遇到棘手的育儿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如何缓解育儿焦虑?《游戏力》这本书会给你完美答案。

《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气》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游戏治疗师、亲子关系专家。他总结了自己多年在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领域的实操和经验,写成了《游戏力》一书。这本书不仅曾获得过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还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全球销售。科恩博士还在世界各国常年开办面对父母、教师和早教专业人员的游戏力工作坊。

书名虽然叫游戏力,但旨在跟广大父母传达一种理念: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

《游戏力》用几百种可操性很强的游戏方法,帮助父母解决如何跟孩子建立联结,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解决手足之争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提醒父母们要关注自我成长。

对书中第二章加入孩子的世界很多观念深以为然。游戏为什么对于成人这么难?

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就很少有父母陪玩,父母为了生计就足够艰难。童年时光都是在跟小伙伴的追逐打闹中度过的。电视在当时也不怎么普及,所以,能玩的游戏也就那几样。

现在我们成为父母,都不再游戏,甚至忘记了怎么玩。下了班,总想着吃完饭躺下来玩个手机打发时光。一到周末,顶多去公园或者郊区带孩子溜上一圈。我观察过很多在公园玩的父母,都在旁边紧紧跟着,或者催促着孩子快点。

加入不了孩子的世界,你就不会发现他们世界的简单和多彩,孩子很容易满足。

最近,我跟两个孩子发明了扮鬼脸的游戏,一到晚上,他们就迫不及待把我拉到床上玩这个游戏。

游戏很简单,捂住脸,出其不意想他们出示你的鬼脸。过程中伴有脸部表情扭曲,有多丑要多丑,同时伴随夸张的尖声大叫。他们会假装被你吓到,惊叫着往后退,并开怀大笑。无论是三岁老大还是一岁多老二,都玩的乐此不疲。通过这个游戏,他们还学会秩序感,要轮流接受妈妈的鬼脸恐吓。

玩完后,两个孩子笑到疲倦。接下来的洗漱变得简单,很快两个小家伙就能入睡,睡得香甜。

两个小家伙的手足之争我也会用游戏的方式解决。洗了一盘子葡萄,老大很喜欢吃,不想给妹妹。我提议玩一个看谁吃的快的游戏吧?一听到玩,老大就放松警惕,马上分给妹妹和我。我装模作样喊完一二三后,开吃,老大吃的快,老二重在参与,我只是陪吃,假装吃的很慢。老大比赛赢了之后还想再玩第二轮。

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育儿理论,依然有很多育儿难题。因为看过学过之后我们都忘记怎么去做。《游戏力》里呈现的具体操作方法会给实践带来突破,是一本值得力荐的育儿书。

我把这本书分享到了妈妈群,很多妈妈反响说获益匪浅,能直接上手实践,对改善亲子关系有很大帮助。

美国亚马逊书评:如果游戏力成为你的育儿指南,那么你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说:“我有一个天堂般的童年。”

想更懂孩子,帮孩子更懂我们,帮我们更懂自己。放下手机电脑,放下大吼大叫,看这一本书足够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