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精选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精选

《日本的餐桌》是一本由(日) 石毛直道著作,铁葫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一):不读就不会知道日本的餐桌了

些许可笑,因为书皮的颜值选了这本书,有被科普些许知识。

1.在中国的道教思想中,天地自然根本之气的能量称为“元气”。想成为仙人必须戒食酒、肉,接着不食五谷,只吃枣与水果维持生命……

2.根据中国的阴阳思想,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一到十之中,最大的阳数是九。

3.灶神:人们在灶神回到天庭的那天会上香并准备供品祭拜,还会用黏糊糊的糖涂在灶神的嘴上。这是为了收买灶神,希望他只报好事不报坏事。

4.口香糖:有种植物名为“口香糖树”,别名吴凤柿,世界上的通称则是“人心果树”。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二):在吃这件事上,我们绝不轻易妥协

说到吃,不得不提到我们勤劳智慧的老祖宗们。就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这天上地下的东西吃得花样百出,以至于现在我们的留学生小伙伴们,随手做一个凉拌黄瓜,都能让歪果仁们吃得渣渣都不剩。所以在吃这件事上,总让人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没办法,实在是段位差太多呀。

不过,幸好,我们还有一位同样善于学习和钻研的邻居——日本。

日本人性格里根深蒂固的严谨和较真放到餐桌上,威力也是不容小觑。比如,他们的碗筷,居然有“男女之分”。配合男女的手掌大小,考虑到人体学,男碗要比女碗大一些,高度也不一样,男性的筷子也会比较长。

所以谈到餐桌世界中的文化,我们的作者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简直停不下来。

为什么平底锅渐渐取代了过去的圆底锅?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用过平底锅呢? 阿拉斯加鳕鱼的卵为什么会被叫做“明太子”? 奈良时代就被日本人食用的莴苣,为什么直到二战后才被做成了沙拉? 涮羊肉和现在流行的涮涮锅有什么“亲缘关系”? 第一个吃到冰激凌的日本人是谁? 口香糖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出前一丁”是怎么诞生的?

餐桌上小小的一道菜背后,有着各种机缘巧合的故事,于是吃东西时,遇到被介绍过的“故人”,会有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啊,好惨,它们本来不会被人吃进嘴里的。(当然,考虑到有我们以广东朋友为代表的吃货在,想逃离餐桌,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三):食物,不仅仅是生存

和食,起源于日本列岛,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以清淡著称,烹调时尽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与食物的生产关系最深的就是风土,风土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产形式是畜牧还是渔业,决定了人们是选择兽肉还是鱼肉,这种料理的样式表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时期内所形成的风土性的自我理解。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共有的具有独特性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喜欢聚餐,西方人喜欢分餐,中国人在餐饮的同时还注重食品色香味的审关效果,西方人则更看重食品本身的自然营养价值等,这就是在餐饮行为中表现出的集体差别性行为方式,这些具有集体倾向的行为差别属于文化范畴。

当我们逐渐把饮食商业化、功利化时,根本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追究食物背后,这些食物由自然界的一种存在变成带给我们存活下去能量的吃食的缘由。如果你在这么忙碌的日常中还对食物抱有一点点好奇,石毛直道的这本《日本的餐桌》能够解答许多我们关于一蔬一菜的疑问。

很多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式的食物结构是“稻米加鱼类’,石毛直道将稻米扩大理解为以稻米为主体的谷物和各类蔬果、鱼类,当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类水产品。与肉类食物的禽兽相比,谷物、蔬果甚至水产品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要大得多。自古以来,长期处于湿润温和、植被丰富、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中的日本人,对日月星斗、春风秋露的细微变化养成了非常纤细的感受力,对周围植物的兴衰枯荣倾注了非同寻常的关切,这使得他们对于食物原料的所谓“食材”有着十分细腻的分辨力。

就像有人议论的那样,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品尝的食品,由于其造型极其精良;是一种做减法的关食料理田地,由于其看待食品原本滋味的无比尊敬;是一种适合人体健康需求的食品,由于其更多考究的是食品相互均衡的准则;是一种通报文化信息的食品,由于其展示了日本孤占的风气和习气。在得到健康的同时,感触日本人对天然的尊敬,对美的寻找。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四):赚点儿酒菜钱吃吃喝喝

大概某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然后有点儿名气又有人找上门来这种事儿便是手到擒来的随便写写赚点酒菜钱吃吃喝喝,然后要是出了书了便又多赚点儿钱出去旅个游什么的了。这种事儿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唯一的想法,当然书里写的东西只要稍微找点儿资料随便码字一两千不成问题的,所谓随笔散文大概是最容易写的东西,而且非常平易近人,可是你又没名气谁看你写如此平淡无奇的事儿?若是有些名气连你小时撒尿看骆驼和泥玩儿之类的趣事儿都是赚钱的把戏。可是像我这样的童年这种东西都不知道让我扔哪儿去了,同时扔掉的还有所谓的梦想,在我眼里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可以解决的。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随便写写就可以赚酒菜钱的事儿,以前我也想过,不够后来发现这事儿想的容易办成太难了,比如写小说儿吧,我连看都没兴趣更别提写了,之前看了一本儿觉得寡然无味,我也能随便写,可是得有愿意出版的,散文也是,再然后便是些带有专业性质的东西火科普,再或者我对于历史算是颇有些看法的,可是又一言难尽。又有人建议我你的看法也算是独到是不是可以写些评论之类的,后来发现想法是一回事儿,变成文字又是另一回事儿。对于文字的驾驭可是太差了,但是也有差的有人欣赏,说多了都是废话了,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有些便是通篇正确的废话了。味同嚼蜡。

是在不知道怎么继续吐槽了,是在下输了。不如说点儿别的吧,看过很多关于料理的番或者电视剧电影啥的,比如中华一番啊,美食俘虏啊,最近的药王食戟之灵啊,深夜食堂啊,孤独的美食家啊,很多很多你感兴趣自己去找吧,不过有一个问题,看人家做饭吃饭,还要掏钱看是不是很残忍啊?可是有人说为好东西买单是应该的,可是这东西百看不厌啊有没有?看一次花一次的钱,可是买书来看倒是可以花一次钱看好多次,但是看不出来视频的感觉,这边是坑爹遗憾的事儿了,好像最近还有一个异世界的美食,门上是只猫的餐厅,好像叫这个。

实在无话可说了,到此为止。

溪川上

2017.09.04 夜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五):餐桌上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分社会阶级、不分年代远近、不分民族地域,作为生命的第一需求,“吃”向来都是头等大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食片不断兴起,人们对美食的诱惑更是无力抵抗。不由想到2012年火爆全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角度描绘,在充分挑动了观众味蕾的同时,全方位展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以及长期流传而来的独特饮食文化。

正是借了影视剧的东风,日韩美食在国内早已颇为流行,每当韩剧里出现烤肉、炸酱面、大酱汤等特色美食,往往让人垂涎欲滴。更别提《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这样的经典美食剧,简直是把人带进日料的深渊,无法自拔。要知道“吃”的基础和前提,纯粹是为了满足“味蕾”的需求,这些也是“食物”所存在的意义,那么除此以外,食物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最近在读的《日本的餐桌》便是一本以食物为主角的故事集,作者石毛直道,人类学家,长期研究各种类型的饮食文化,被誉为“日本饮食文化研究第一人”。尽管书中是从美味的日料出发,却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为切入点,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踏上充满惊喜的冒险之旅,由田野来到饭桌,由耕种谈到烹饪,探索亚洲各地的文化风貌与饮食渊源,几乎囊括一切,有关食物的所有好奇,基本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喜欢吸收各国文化,并将其收为己用的国家。自唐朝统一中国后,日本更是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学习中华文化,并在之后的长期积累下,将大量的中国食材传回日本,再结合本土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日系餐点。以我们熟悉的菊花为例,在我国通常视其为吟诗作画的题材,往往报以欣赏之心,而菊花又有着清热败火的功效,是以人们喜欢将其晒干后泡茶喝。但在日本人眼里,菊花可是绝佳的配菜,或作摆盘的装饰,或烹调后食用,或是酿酒饮用。

不过经历了多方的学习借鉴,日本的饮食文化倒显得颇为繁杂,对餐桌礼仪的要求也事无巨细。每次吃饭前都要双手合十,略微低头说“我要开动了”,表达对食物和准备食物之人的感谢。正式吃饭时,必须一手拿碗,一手拿筷,并把碗举到嘴边吃。因为他们非常享受餐具拿在手里再到入口时的触感,于是为了达到恰到好处的程度,他们会一再细化餐具的各项指标,以适应男女的使用差异,进而做出符合人体学的完美餐具,可见日本人的严谨专业的态度。

对于精致的日料,我们大多向往已久,却不甚了解,这本《日本的餐桌》恰好能指点迷津。书里的文章篇幅不长,内容看似分散凌乱,却始终围绕着餐桌展开,于简单朴素中贴近自然,秉承日系的一贯风格,将有关“吃”的琐碎信息逐一道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