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读后感锦集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读后感锦集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是一本由铁爱花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读后感(一):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

本书以宋代女性的社会流动为基点,不仅阐述了女性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之间的关系,还从较为冷门的观点来窥探一二。例如:宋代女性士人阶层参与公领域的活动、该群体的、休闲活动甚至是夫妻关系与妻妾关系的问题。

董仲舒将阴阳说与性别联系起来,在《阳尊阴卑》篇更是说道“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他把君臣、父子、夫妇等人均关系均配入阴阳学说中,并由阳尊阴卑入手以立三纲。汉儒后更是加重此现象,至此,这种关联成了女性在传统社会性别与政治文化中整体的劣势处境的缘由。宋儒时期,石介等人提出观点:应当男外女内,朱熹、杨万里等人都认同这种夫尊妇卑,夫唱妇随的夫妇关系,并将“从”作为女性最基本的一项女德,以此规范女性,巩固了男权社会的秩序格局。

宋代旌表诏令或“义夫、节妇、孝子、顺孙”连称,或“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并举,这足以说明木女性是宋代国家旌表规范中的重要一环。宋儒更是将旌表制度作为惩恶扬善,教化风俗的工具。其中主要以“孝行显著”、“贞洁烈女”、“惠及乡里,为地方做出重要贡献”、“忠义爱国,为国家做出特殊贡献”这几种作为旌表对象,这也说明了宋代国家旌表制度呈现了多元包容的特色。除此之外,社会舆论也扮演了规范社会秩序的角色,士人的舆论导向试图通过对女性的赞誉达到激励士风,砥砺风俗的作用。通常以“柔顺”、“孝恭勤俭”、“知书达理而不自显”、“果断刚毅”、“宽容不妒”、“忠义节烈”等词来表彰女性。乡评对女性的评价更为直接,不仅对其女性本身有直接影响,就连对周围女性群体、地方社会乃至后世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总之,在士人舆论和乡评的影响下,宋代士人阶层女性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规范,但想对宽松的舆论氛围也能为该群体提供较为多元的生活空间。

在公领域中,宋政府有劝诱赈济的政策,加上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宋代很多女性信仰佛教,行善布施的观念以根深蒂固,所以士人阶层女性会用奁产、夫家家财或者国家赏赐等钱财来参与赈济社会的公益事业,不仅如此,宋代士人阶层女性在对簿公堂时也有一定优势。虽然儒家给出的秩序格局是“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女性不可避免地都会以“内助”或者“母亲”的身份参预丈夫或儿子的事业中。例如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劝诫丈夫尽心国事等;参预儿子的事业途径更多,例如参预甚至决定儿子对未来事业的选择,告诫儿子为政之道,监督公务,干涉儿子的人际交往等等途径。

宋代女性在阅读内容方面相对略为广泛,除了女教、家训类之外(例如《女诫》、《列女传》)佛道儒经典、史书诗词类书籍也是重要阅读内容。还有天文历算、医药数术、诸子百家、方技小说等,阅读内容较为多元,选择起来也较为自主。当然,这一切都与宋代社会文教发达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书中后面还有介绍夫妻和妻妾关系的章节,总之,本书通过研究士人阶层女性,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国家、士人、乡里以及士人家庭对女性的规范,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生活,较为全面地展开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和人生。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读后感(二):宋代女性难,但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这几年宋朝是个热门主题,但相对于男性立足于广阔天地间而言,挖掘宋代门户之内的女性题材就相对略少,而在这其间还多以贵族女性为主,原因也好理解,只有贵族女性才有可能被夫、被子称颂立传,只有贵族女性才能在历史话语权中占有有限的一点点位置。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这本书有一点不同是,它着眼点是整个士人阶层的女性,如此一来,被囊括进来的群体就更为庞大,我们看到的女性生活样本、样貌也就更为丰富。

先说如何定义“士人阶层”,如书中言,所有宋代的读书人不管有没有功名、是否进仕,只要读书为业,就算做士人阶层。而这些读书人的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等则可称作“士人阶层的女性”。

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士人阶层女性,而非仅仅贵族女性,好处是在女性主体本身之外,可额外理解社会更为丰富的层次。宋代一改唐之风气,尊贵读书人,读书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于个人而言,今朝读书郎,明登天子堂;于整体社会而言,整个读书人的群体通过读书科举进仕这一系列成熟的社会体制实现阶层跃升,整个社会产生流动性,而附着在士人阶层的女性足以起到以点窥面之功,通过她们了解社会变革的另一面。

回到本书内容,第一章是《乾道坤道:阴阳学说于宋代性别秩序》,大略涉及阴阳学说于尊卑秩序的建构,以及衍生出的社会职能上的内外之分,理想夫妻关系模等。此章略冗,不过以前完全没了解的书友来读的话,科普功能倒也好。但书中在理论知识之外,有一点没有提及就是宋代的男女性别关系在宋代这个特定框架内的表现。

以往我们都知道的是,经过唐女皇一事,宋代极为忌惮女性地位置于男性之上,所以,整个宋朝对女性教化的态度是收紧的,尤其程朱理学为主的新宋学独尊之后,女性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符号更是日渐淡化,所以有“闺阃”这样的字眼。

但这只是其一,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内闱》中伊沛霞先生有这样一个观点:宋代与其他大一统的朝代相比,军事对外方面孱弱不举,在举国崇文抑武、大环境逼仄的情况下,宋代男性与其他朝代男性相比更为文气,女性就更被规训的愈加文静、娴雅、静默,以彰显宋代男性之英武。这个观点乍看有些上纲上线,但实则社会对女性的规训确实是针对匹配整个社会结构稳定而来的。在本书中第四章《典范规训:士人家庭与宋代性别秩序》中有更为详细的阐释。

本书中还有涉及社会阶层(特指士人阶层)、地方乡里、家族和女性之间动态互动、互生的部分,此处以士人阶层女性旌表制度为例。

以往对所谓“贞洁牌坊”往往只着眼于对女性的压迫方面看待,但实则牌坊有很多类,除了贞洁还有表彰为乡里做出突出贡献的、夫或子为家眷请封的、朝廷表彰某些女性的等不一而足。从国家层面讲,旌表制度起教化之功,为了构建理想社会秩序;从女性自身而言,使得自己在家族中有道德权威和更多话语权(尤其老年女性);从家族而言,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为家族男性入仕增添声誉砝码也是自然,书中于地方乡里方面有略过不写之处,这里稍作补充。宋代使,整个国家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军事孱弱转变为经济高度发达,贸易繁盛带来了新的社会转型,商人游走四方,经济导致的社会流动性使得以往的“乡故”对人的约束性和归属性都变弱。在此情形下,地方乡里或宗族对于旌表制度的热情变得尤为高涨,这是变相增加乡族的凝聚力,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荣誉,使在外的乡人有更多对乡里的向心力。

这种乡里对女性社会功能的看重,也表现在其它方面、例如女性阅读,有书香门第女性有时不仅教育自身家族后代,也会惠及乡里。

书中还有更多内容,涉及宋代士人女性的方方面面,作为科普向而言,全面又无门槛,不错。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读后感(三):探究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真实生存状况

“宋儒以天地阴阳学说比附人伦秩序,试图建立一个稳固而又长久的社会秩序,因此,在规范性别秩序的过程中,阴阳学说成为宋儒所凭借的主要理论依据。在诠释男女内外区隔的秩序理念时,宋儒认为,女内男外区隔的生活空间与职事分工符合天地阴阳大义,不可僭越。”

纵观中国历史,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纲常名教”等儒家伦理文化和封建礼教思想的加持之下,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男尊女卑的习惯。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铁爱花在本书中为我们探讨了宋儒凭借阴阳学说,诠释和建构理想性别秩序的过程及考察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实际生活面貌等,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真实生存状况和社相。

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在性别秩序的建构与维护中,儒家的伦理规范始终是我国传统家庭的治家理念,而乡邻及亲族等社会舆论始终左右着一个家庭的名声。

宋代士人承担着建构理想社会秩序的使命,女德妇道兼备的士人阶层女性较容易在乡闾的品评中赢得褒扬,获得亲族的敬重与称颂。

因而作者认为,女性活动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社会多元的舆论体系的形成。在宋代士人家庭中,典范女性通常会成为其他女性学习的楷模,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亲族的称颂与推崇是家庭典范女性产生的途径之一。

宋朝有着高度发达的商业和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在南宋朱熹的宋明理学兴起之前,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空间。

譬如,宋代士人阶层女性通过从事社会赈济、阅读休闲、旅行等参与社会公领域的活动方式,成为她们与外界沟通、拓展自身生活空间、增长见识、实现自我价值、丰富精神生活的主要途径。

李清照和二婚丈夫张汝舟为离婚而对簿公堂的诉讼活动,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典型个案。

宋代士人阶层的夫妻关系是多元而复杂的,主要有夫主妇从、伙伴型、冲突型这三种模式。而妻妾关系模式主要分为和平相处型与矛盾斗争型两类。

作者认为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的伙伴型夫妻关系,亦是志同道合的学术夫妻。

其实李清照为赵明诚《金石录》一书所作的长篇后序中,除了记载他们夫妻生活的一些细节,亦出现了有关赵明诚妾室的线索或间接暗示。

譬如李清照追述赵明诚去世前后的状态:“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1129年)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典出曹操临终时嘱咐妻妾的遗言,因而我们从李清照凄凉的文字中,也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她与赵明诚的小妾关系,应该是属于和平相处型的。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丈夫虐妻、弃妻、中年男人三大喜→升guan发财死老婆等社会恶俗和婚姻残酷现实情境……

诚如18世纪英国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所言:“虽然表现的方式和习惯有所不同,但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这本书拓展了我们洞察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研究视野,更新了对宋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是较为难得的女性主义研究学术著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