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戏与理智》读后感100字

《游戏与理智》读后感100字

《游戏与理智》是一本由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7-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与理智》读后感(一):爱利克•埃里克森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6.15—1994.5.12),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尽管埃里克森甚至都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但由于其洞见之深和学识之广,因此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知 名学府破格聘用为教授。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Robert S. Wallerstein)曾经说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此外,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埃里克森在“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高居第12位,足见其影响之深。

《游戏与理智》读后感(二):禁止游戏?你可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 别让补习班浪费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最近反贪大剧《人民的名义》大火,豆瓣评分一度飙到9分,收视率也是全国第一,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可谓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究其原因,除了其对中国官场真实的反应让大家大呼过瘾之外,编剧对各类人群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增加了此剧在老百姓心中的共鸣感。

比如反贪局长侯亮平的妻子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生怕孩子被别人比下去。

《游戏与理智》读后感(三):游戏的重要性

人常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又说“十岁看老”。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这些话带着一定的宿命论和决定论色彩,似是陈腐论点。但是想象一下,儿童似白纸一张,在纸上最初的寥寥几笔无论如何对未来影响巨大,若是依势而变,架构作用自不待言;若要去除影响,重起炉灶,非要下大力气不可。童年的影响对人一生影响重大。

《游戏与理智》是美国心理学大师爱力克埃里克森探讨儿童的游戏对成长以后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的影响。大师以为,成人世界其实构筑在仪式化的作用之下,比如,社团组织,宗教等等都有仪式化在里面,而儿童时代的游戏其实就包含了仪式化的各种元素,在儿童成人之后,这些元素便进化成为社会的仪式化的元素。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游戏与愿景”“生命周期与仪式化”“共同愿景”。虽然全书页数并不多,只有十四章,但是由于作者是哈佛大学有名的大师,所以语意悠远,含义深长。

一开始,我最欣赏第二章,观察者、儿童与考查方式的关系如何令读者信服。学术研究由于研究需要,所以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来考察儿童,外加上观察者在旁边观看,结果是否可信,是否有意义,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作者详述了一个例子,从一个黑人儿童搭积木说起,直到他成年以后从事成功的职业。颇为可信。

本文前身是爱力克教授在哈佛的演讲,汇集成文。每一章似乎是一个演讲的文本,就讲一个主题,语言风格很精练,信息量很大,引人深思。比如,婴儿时期母亲和婴儿独特而亲密的接触,在儿童成长以后成为经验仪式化中的神圣元素,因为这是一种身份认知。儿童时期游戏中对好坏的区别发展成为日后成人经验仪式化中的公正元素;戏剧化的精细描述构成成人仪式化中的正式元素;而游戏中的同等元素构成仪式化中的理想元素。

这是真正大师的手笔。这些东西说出来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大师不说,我们就会错过。比如我们小时候游戏里面就有好人坏人,而谁都不愿意当坏人。这就是公正元素的种子。其实我倒觉得所有游戏都有规则,如果没有孩子们会自己发明出来,一定要有规则,玩的才有意思,这甚至更明显地是公正元素的种子。而戏剧化的精细描述在女孩子的过家家游戏里有更明显的体现。

这些对我们有什么用吗?我觉得还是有用,在现在这个时代,孩子已经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玩游戏了,玩具过剩,全部电子化了。在游戏的设计中,我觉得还是应当适当考虑一下这些元素,让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是将孩子变成怪咖。

《游戏与理智》读后感(四):游戏中寓学于乐

最初知道埃里克森是关于他对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冲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冲突,主动对内疚冲突,勤奋与自卑冲突,自我同一和角色混乱冲突,亲密与孤独冲突,生育与自我专注冲突,自我调整和绝望期冲突,在我理解,这本游戏与理智在很大程度上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相关。

虽然说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越来越关注,更多的限制了他们的自由,让游戏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要总是让补习,作业填充孩子的生活。

在他们的婴儿期和幼儿期以及童年期,他们最信任的人都是父母,可以说,父母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或者是他们对父母的信赖,其实在这个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就是养成他们的品质和个性,而不是在父母的“强迫”下,去参加什么所谓的辅导班,培养什么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能力之类的话。

童年期的孩子是喜欢学习的,但是这个学习并不是父母眼中的那种学习,而是益智类的学习,他们需要的是从生活中获得经验,从游戏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由此可见游戏并不是像父母眼中的那么可憎,而且游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网游,手游,(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难道从小把孩子变成一个网虫嘛,再说埃里克森的那个时候也没有所谓的这么发达的网络),这里所说的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游戏,或者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独立完成的一些东西。

这样的游戏,不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也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了合理相处的时间,增进了亲子互动,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游戏中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而不是父母因为没有时间而用各种玩具来填充孩子的生活。

在书中说通过在积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预知在他们三十或者四十岁的的生活,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后天教育或者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但是这存在一定的正确性,因为有这样一个纪录片《七年》,内容基本上是: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采访了14个7岁的英国小孩,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当时取名《7U p》,初衷是希望到了2000年,能通过这些孩子的人生变化,呈现一部英国生活和西方文化的编年史,但是并没有跟大家所预料的一样,二十年后,中产阶级的孩子还是中产阶级,只有个别到了上层社会,而下层阶级依然还是下层阶级。

但是这样也并不是否认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在父母的陪伴下,在游戏中寓学于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更好的去进一步发展。希望每个父母都可以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快乐而又有意义的童年生活,在游戏中发现理智,在理智中不断成长。

《游戏与理智》读后感(五):重要的游戏

不知从何时开始,游戏开始变成一个贬义词,仿佛沾染不得,孩子触之则毁。然而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却是鼓励游戏的,甚至从一些同步国外的昂贵双语幼儿园课程看来,所谓课程大多数便是引导孩子游戏,甚至有专门课程教导玩乐高。然而很多家长却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让孩子越来越早的学习,幼儿园便开始学习算数与识字。但唯有开放式课堂才允许和鼓励学生“放纵”舞步,并保证智力也在其间同步发展。没有游戏的童年是否能让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商与人格健康呢?

克莱茵大师的《儿童精神分析》中曾说道:孩子有着丰富的自由联想,孩子通常通过游戏和玩耍,以象征的方式表达出她们的幻想、欲望及真实经验。作者埃里克森为新精神分析代表,他与克莱因的理论皆可追溯于弗洛伊德,在某些观点上有共通之处,特别是关于游戏于儿童的重要性。在一期关于猎豹的纪录片中曾看到,母豹在于小豹子的玩耍中教会他捕猎与生存的技巧。回忆我们儿童时期的游戏,是否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捉迷藏掌握交际与团队协作甚至分析技巧,通过积木学会构造设计等等。儿童在与父母的游戏中开始对世界认知,在于同伴的游戏中开始了解社会关系的构成,当他们还无能完全的表达自由的观点的时候,游戏中他们对于人物与空间的构建能够反应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就如文中举例的那个黑人男孩积木游戏。

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仪式化”,在日常生活的仪式化中,作者把仪式化的个体发生划为6个阶段。这几个时期对应的元素可以与社会发展的阶段相对应,如儿童期正义要素是正义,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中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在这个适玩时期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幻想。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会获得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和限制或者直接的忽略,会让儿童感到内疚与形成自卑与封闭。而在这段时期,很多父母的缺少陪伴与引导,花钱送去补习班,把一切责任丢给老师,不过是打着爱与教导的旗号偷懒。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自主意识,然而这段时期或许是有些家长最为头疼的时期,因为这时期的孩子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意想不到的观点。他们开始面对自我意志与外界观点的不同,这样的矛盾让他们开始审视自身,这就像成人世界里自我舒适与规则的对立,看到喜欢的花朵想要摘下是心中的想法却是规则所不允许的,这样的矛盾与对立让家长在这个时期的引导作用便极为重要。

如心理学大师冯特所言,心理学应当分为两部分,即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对独立个体的研究,但是独立个体最终还是要融入社会之中。本书同样是这样的结构分布,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先从“游戏与愿景”开始从个体分析到最后的社会的“共同愿景”,在他看来个人的成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反应了社会的历史发展,个人的成长危机也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作者试图整合个人的大量事实,去实现对日常生活和人性本质的了解,虽然通过了对游戏构建的孩子们,得以在仪式化被应用到国家危机中时指明所有相关的情景,然而个人认为个人的成长虽然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但是个人对于社会的改革和创新显然也有无能为力的地方。

孩童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态度在游戏中积累选择的经验,他们在游戏中构建自己理解的世界与自己想要构建的未来,漫长童年的意义便在于此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