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情緒勒索读后感1000字

情緒勒索读后感1000字

《情緒勒索》是一本由周慕姿著作,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1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緒勒索》读后感(一):《情绪勒索》读书笔记(下)

今晚花了1个番茄钟看完了昨晚看《情绪勒索》剩下的1/3,帮助我解决了一个困惑:

《情緒勒索》读后感(二):界限

买来这本书,是因为一个要好的朋友闹离婚。而离婚原因狗血的好像三流电视剧,没有出轨,没有家暴,仅仅因为她受不了当下的生活状态……

这个朋友自小在我心中就是明理、睿智的代名词,我的所有困惑、不安、伤心,只要倾诉给她,一定可以换来内心的一片清朗。几年前,我们先后步入婚姻,她是传统相亲模式,结婚的时候,她说“相亲多了,感觉每个人都差不多,就这样吧”~这样吧~淡然的态度走入了婚姻。几年后,她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说“我是先结婚后恋爱,人真的是处出来的”,幸福的因子无处不在。眼下闹离婚的鸡飞狗跳,和两三年前的言犹在耳,两相比较,不胜唏嘘~

为什么离婚?孩子不到一岁,婆婆育儿观点不同,丈夫经常站队母亲~多少家庭都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可是落到个人身上,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她的疯狂和任性,让我一度怀疑,这还是我相处了十几年的朋友吗?自然而然地,我想要帮她,怎么帮?化解情绪,是我能想到的首要方法。我知道,她这些莫名其妙的乖张多少都和产后抑郁有关,但单纯的评价一个人为产后抑郁,会让人排斥无法接受。我试着去摸索,希望能有一个合适的可以被接受的角度去和朋友沟通。就这样,我找到了这本书。。。

书如其名,情绪勒索,让伴侣、亲子、职场关系,产生窒息,让人想要逃离。。。我们这些情商没有那么高,无法做到八面玲珑的人,这种状况其实经常会有。。。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剖析了情绪勒索者和被勒索者的特征,最后给出了避免进入情绪勒索恶性循环的方案。对于一个正处于这种情绪勒索的紧张关系中无法自拔的人而言,这本书应该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看过这本书,我有点明白朋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情绪勒索者,也有点明白,为什么我自己有的时候会有一定要满足他人的罪恶感。。。

中国有俗谚“距离产生美”,人与人之间适度的界限,可以给两个亲密的人适度的空间,让人得以喘息,这些,正是本书所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建立自己的界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随便将别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混为一谈。。。试试看,或许整个人都会清爽很多~

《情緒勒索》读后感(三):溫柔的對待自己, 才能輕鬆的看待他人

有一次, 朋友跟我分享他讀”被討厭的勇氣”的心得, 其中一部份讓我最有感觸的是”放下不屬於你的課題”, 例如別人的情緒, 或是想對別人下指導棋的欲望, 不要為了讓在乎的人開心, 而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決定, 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出於愛與關心, 就意圖影響別人的決定, 後來看了這本”情緒勒索”, 多處都心有戚戚焉, 才知道原來我是個隱形的被勒索者呀.

情緒勒索之所以難察覺, 是因為勒索的人往往很親近, 被勒索者真心希望對方開心, 所以相信自己做的是皆大歡喜, 雙贏的好決定, 如果夜深人靜, 獨處時, 可能感覺到懊悔或遺憾, 也是自己的軟弱所致, 與他人無關. 被勒索者既想為別人的感受負責任, 願意為了安撫對方的情緒, 而做迎合他的事, 又事事反求諸己, 不願為了自己的感受提出要求. 長期下來, 被勒索者壓抑或是忽略自己的感覺, 因為唯有沒有感覺, 才不會在順從對方的要求時, 感覺太過受傷.

"在一段情緒勒索的關係裡面, 最大的傷害之一, 或許就是讓我們”失去感覺的能力”. 當你用”合理化”的方式, 去適應這個人或這個環境, 可能會使你的”抗壓性變高”. 但相反的, 你可能越來越難感覺到”自己的感覺”, 例如快樂, 成就感, 以及對自我的看重. “

看到這段描述, 我有想哭的衝動, 彷彿有人說出了我的病因. 從大學畢業以後, 我常常覺得自己團悶悶的火, 雖然會全力把工作, 生活處理好, 但不會主動想要做什麼, 沒有感覺快樂, 也沒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正是上段所述”失去感覺的能力”. 檢視我的生活中, 並沒有出現像書中例子裡, 那些明顯的情緒勒索者, 我覺得我是因為”自我價值低落”, 才會常常自我懷疑, 而在爭執剛要起的時候, 就選擇退縮.

在書中第二章, 說明”自信”與”自我價值”是不同的. “自信”是種”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而”自我價值”是對自我的接納以及尊重自我的態度,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 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困境中. 有些人即使擁有客觀的高成就與大量的成功經驗, 但他們還是無法享受自己的成果, 反而時常感覺焦慮. 他們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的, 但這些”做得到”, 反而成為”應該要達到的標準”. 如果不小心失敗了, 就會覺得"自己好糟糕”, 如果成功了, 也只會覺得”應該的”, 或是認為因為運氣好, 沒辦法好好肯定自己. 要先學習溫柔的對待自己, 才有面對情緒勒索者質疑時的勇氣.

“我為我的情緒負責, 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是看完這本書後, 學到最大的課題. 建立自己的情緒界線, 這個界線不需跟別人解釋或尋求別人認同. 觀察自己會因為什麼事而不舒服, 不舒服的時候, 會怎麼反應? 是什麼阻止自己把感受說出來? 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 “使用拖延戰術, 離開壓力源”是件重要的事, 如果留在原地, 面對對方的說服或質疑, 我們可能會想要回覆或解釋, 而慢慢掉入對方的語言陷阱. “我沒辦法現在做決定’或”我不想要這麼做”是不需要理由, 也不需要說服對方的. 感受自己對自我的主導權, 練習重視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只是捍衛自己的權益, 更重要的是, 我們也在展現對這個世界與他人的信任, 唯有如此, 才能更輕鬆的對待自己, 然後, 才有機會輕鬆的對待他人.

《情緒勒索》读后感(四):非暴力中的暴力

小男孩一言不发,对母亲的叮嘱置若罔闻。

母亲默默的流下了泪水,径直进入卧室,在床上轻轻躺下。之后的数日里,她水米未进,形神枯槁。最终小男孩向母亲屈服了,泣不成声的向她道歉。

小男孩长大成人后,一直将母亲视作一个理想化了的道德形象,并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不断加强这种认同感。他可能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他会用母亲的方式,奇迹的拯救了他的祖国。

他就是圣雄甘地。

甘地大婚之际,他父亲在赶赴婚礼现场的途中出现交通意外。甘地对此心怀愧疚,一直衣不解带的照料父亲。可在一次休息中,他忍不住和怀孕的妻子共赴巫山,在他享受这片刻的愉悦时,传来噩耗,他父亲身故了,而甘地的孩子也最终夭折了。

他在深深的自省中,寻得了今后的道路。甘地源自母亲的自我否定的思考模式,被父亲临终时所经历的创伤体验,无限强化了。他开始抛弃、否定感官上的享受,他瘦骨嶙峋、衣衫褴褛,总在用传统纺车纺纱。最终,甘地创造了一种神圣的、献身的、受难的道德力量。印度人相信甘地是一位完美的圣人,是关于善恶的最终审判者。

一旦他的追随者越雷池一步,他便绝食,将自己置于非同寻常的自我折磨之中。闻讯的追随者对自身的忤逆行为心存恐惧,像幼时的甘地一样,他们也屈服了。

虽然甘地总是审视着自己和追随者的行为,不让牺牲被仇恨和愤怒导引,避免带来一种道德讹诈的印象。然而不少人私下认为,英国从印度撤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是被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力量的“运用”专家击溃了。

有人说:“在非暴力中,蕴含了大量的暴力。”

当我阅读<情绪勒索>时,我脑海中不断闪回上文所述的<革命道德>的相关篇章。虽然<情>一书着眼于亲子、伴侣、职场等场景,可甘地的事实证明,这种力量可以多么强大。

相信人人都对如下的语句有所耳闻:

“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弃之如敝履。”

“你还小,根本什么都不懂。”

“我为什么这么不中用,让你误入歧途。”

“你太让我失望了。”

“你为什么这么不孝顺?”

双亲、长辈、教师和上司一边批评、斥责、挖苦我们,一边不住的抹眼泪。他们十分固执,毫无转圜余地,无视你的感受与底线,步步紧逼,可能他们还会施加自我惩罚的行为,静坐、绝食,甚至撞墙、上吊。

而我们十分心酸,似乎犯了聚九州之铁亦不能铸成的大错。于是我们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

这便是情绪勒索。

身为情绪勒索者,往往自认为处于道德制高点上,由于道德的“高己鄙人”和“推己及人”,情绪勒索者会有咄咄逼人的攻击性。他们内心保持着过度僵化的“准则”,而当准则被违背时,他们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恐惧感。他们会放大自我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忽视他人,将这种焦虑和压力投射、转嫁到被勒索者身上。

他们会如何行动呢?

一、贬低你或你的自我价值;

二、引发你的罪恶感;

三、剥夺你的安全感。

情绪勒索者会以权威的身份,掌控对你定义和评价的话语权。他否定你的感受、性格和能力,并释放一个诱饵:“只要你按照我的要求作,一切都会好的。你有责任和义务,抚慰我的情绪、满足我的期望。”

你可能会讨好、逃避、尝试说服,甚至愤怒,作出抵抗,可是你的善良和软弱决定了你很难摆脱这种焦虑和压力。善良使你有付出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软弱使你畏惧孤独,必须依附于社会主流价值评判体系之中。而为了塑造社会的凝聚力,这些将被不断教导和训练。

尤其是父母和子女的这种彼此界限不清、人格融合、相互伤害的现象,武志红在<巨婴国>中称作“共生绞杀”。武志红将之归咎为中国大多数家庭不甚幸福的原因。

一个人可以通过感受真实的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用<情>一书中停、看、应的方法,摆脱情绪勒索么?

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提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合。自明清以降,中国传统文化中扼杀了“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的成长的历程都在教导和训练中被预设了,毕生冲不破固有观念的桎梏。这部分成长性的需求被抑制在较低层次。而在这些低层次的需求上,名誉、官职、财富,甚至子嗣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评判,可以粗暴的衡量你的整个人生,这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只有匮乏,而几乎没有丰盈的可能。在此情况下,我们不难想象出,“控制”和“服从”,是如何成为人际交往中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甚至是主要的旋律。

我们能远离情绪勒索吗?究竟路在何方呢?唯有时间会给予我们答案。

《情緒勒索》读后感(五):别人的情绪,不应是我的责任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买错书了,但也看起来还不错。

我原本想买的是最原始的Susan Forward写的《情绪勒索》,而这本是2017年诚品销售的总冠军,是台湾的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基于Susan的理论写的自己的解读。

也许是华人的语气更加亲和些,更适合华人世界,而且会感觉“情绪勒索”在华人文化里更为普遍。

“情绪勒索”这个概念是Susan提出的,“情绪勒索者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实用多种(要求、威胁、施压、哭闹、自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罪恶感、恐惧感、挫折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运作发酵,造成身心障碍。”

非常赞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在华人相对粘腻的人际、亲子、伴侣关系下容易出现“情绪界限不清”,以至严重至“情绪勒索”的关系。就好像已经有很多经验,在各种关系中都会碰到些这样那样的情绪勒索,甚至自己也会有意无意的成为勒索者。

进而“情绪勒索循环”也会出现,“代表你愿意接受情绪勒索者的勒索手段;你愿意提供你的资源,以满足他的需求,藉此安抚你心中的不安、换取内心暂时的平静。”

如果有这种经历的话,对这些感受会非常熟悉。其实大家都知道“唯有你接受勒索,这场交易才会成功。”但现实往往是无法主动控制的跌入了“情绪勒索的循环”。

“因为你不乖,所以你都是错的。”

“因为你不乖,所以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让我生气、失望,这都是你的错,所以你就是要满足我的需求,’就是要听我的’。”

这本书这类话非常多,我会觉得非常熟悉,会不由自主的投射到自己过去的经历之中。会感觉就是在“情绪勒索”中长大一般。而且如果多去觉察自己的感受的话,会发现我们也会有意无意的也在扮演勒索者。

因为“并没有好好处理自己内心的恐惧,反而试图控制对方,希望藉由对方不要违反自己的价值观与准则,以此减少自己内心的恐惧。”

作为一个情绪勒索者的一贯做法就是,“要求你为他的情绪负责。”

或者可以说作者在以此来介绍她所推崇的价值观:

“别人的情绪,不是我的责任。

我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是满足我自己的需求。

在不侵害他人权益的前提下,我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最为重视我自己的需求,是没有错的。

请用力地告诉自己:我的人生,不需要为他人负责。”

个人感觉,情绪勒索最关键的元素在于“要求”,也许这就是勒索的本质。非常同意作者提出的标准,我们也有很多合理的正向的要求,而具体还是要看“对方对他的要求是否非常坚持,毫无转圈的余地;他是否无视你的感受与你的底线,步步进逼,且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被勒索者最大痛苦莫过于,被贬低能力或自我价值,被引发罪恶感,以及被剥夺安全感。而在这些面前就是勒索者的诱饵,“只要你按照我的要求/方式去做,我就会肯定你。”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责任’让我觉得你变得’更好’。这个’更好’的标准,是由情绪勒索者决定的。”于是被勒索者就会感觉“我们的人生有’责任与义务’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才显得我们’够好’。”

我更有一个扩散的思考,也许在作者说的勒索者和被勒索者两个角色之外,还会存在一种在寻求勒索的习惯被勒索者。

这会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不用“勒索”换用一个正向的词,比如“情绪影响者”,似乎大家都更容易去觉察其实自己经常是这样。如果用“勒索”也许很多人更多的是一种抵触情绪。

这一条路径看下来会觉得背脊发凉。因为如果你没有类似的经验也许就一扫而过,但凡有一点类似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进行投射。而如果你投射自己是那个“被勒索者”会有更多的负面情绪或者压力,甚至对于“勒索者”之间的关系会有更极端的看法。

其实情绪勒索也可以用精分的观点去解释,勒索就是外在投射到客体被勒索者,同时也是一种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也以此很容易贴上这个标签。

发凉的原因也在于如果这本书不介绍有效的方法撕标签的话,这将会严重影响很多所谓或者自我投射成“被勒索者”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会觉得这本书类似于《巨婴国》,是在撕破最后一层脸皮。但如果只是看了以后对号入座的话,那还是不看为好。但管杀也要管埋。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意识有这个行为,而应该是当我们意识到了如何能够避免这种行为。因此书中的练习部分就非常重要了。

对于练习部分,试过几个,感觉都比较类似,都是一些主动的正向自我暗示,就比如:

练习1、5个问题,在面对别人负面情绪时,“让自己练习忍受心理觉得’一定要做什么’的焦虑感。”

练习2、3个造句,探索“引发你‘习惯性的罪恶感’的信念、规条是什么?”

练习3、4个问题,“注意‘你所想象的恐惧’与‘实际上最糟的结果’的落差”,“帮助你减少‘过度放大’情绪勒索者可能带给你的威胁。”

练习4、6个步骤,建立自己的情绪界限。

练习5、4个造句,以及“打气”的句子,写下“我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大声念出来,“代表那是你对自己的宣言,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练习6、3个步骤,“练习思考’不直接答应’的语句”。

书中主要阐述的情绪勒索最重要的一个关注点在于“自我价值感”。而提高的关键在于从一个被动的“应该”转变为主动的“选择”。很多的练习也都旨在帮助提高这个。对于勒索本身,忽略和合理化都不好,正确应对的办法还是好好感受这些“伤”。

其实把这些练习看到最后会发现会更偏向于感性的操作,也许很多非常理性的朋友会觉得不切实际。因为只是通过简单的一两句言语练习让一个理性的人去回到觉察自我感受的状态还是蛮困难的。

就好像大家可以品味一下下面这几个句子,会有什么感觉,仅仅是念几遍,会有用吗?

“你可以自己选择不用满足别人的需求,只要你不想。

你可以选择不承担别人的情绪责任,只要你不想。

你可以先只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而不用总是要替别人着想,只要你不想。

你可以拥有你自己定义的’情绪界限’,而不需要别人同意。”

当然最后总结的核心口诀:停、看、应,这一定会帮助你改善一点被勒索的状态,但毕竟这是价值观层面的改善,这条路还是任重道远的。

总体来说,观点部分写的非常有共鸣,同时也会有点担心有些朋友会过多的投射进而掉进漩涡。在应用练习部分感觉应用性没那么好,而且力道还是弱了一点。所以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要慎重一些。

2018-10-1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