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夜行》的读后感大全

《夜行》的读后感大全

《夜行》是一本由小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7-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行》读后感(一):识君

识君

小米君的性格像一种悖论,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式的悖论。

我在酒桌上见到的小米,我在便利店冰激凌机前见到的小米,我在促膝长谈时见到的小米身上发现凡人俱备的七情六欲在他这里呈现缺失,这种缺失令人遗憾,因为这种莫名的性格缺失,让小米君在具象的世界里成为一个抽象人,不真实,却可爱。至于他性格缺失的部分居然是:愤怒、怨恨、嗔怪这种可以宣泄的情绪,让我一度以为他是一位浪漫的乌托邦帮主,迎着阳光满目中尽是温情。

然而,当翻开那本皂色的布面诗集时,我才知道原来那是一种宽容与隐忍,一种弥足珍贵的对待朋友关系的处事方法论,这让我顿感羞愧。

小米君的愤怒、悲情以及爱在寥寥横排的汉字堆里,逐渐显现,丰满了性格,还原了真实,阳光大男孩里的担当与忧虑,爱恨情仇渲染开来了。

诗歌是心灵对着自己吟唱,吟唱中不看脸色,不听揶揄,不戴面具。于是慢慢的在歌声中我逐渐看到了那个沉重肉身下轻盈尊严的魂灵,在里拉琴悠长的旋律里白衣宽带踽踽独行。

世事维艰,谁也不曾活于真空,只是小米君从不将涩苦抛洒于朋友,或许是在枯灯的夜,或许是在喧闹的酒肆,或许是倦容满满的通勤班车上,回神凝望心灵的小米君将点滴记下,最终成就这本诗书里的篇章。

行在《人间路》上,

总忆起曾经的《衣锦夜行》,

《槛内声》声细雨漫,

横躺着一层层《植物的记忆》

……

浮华乱象中小米君问:你想不想留住一个诗人?

话音落处,

理想主义者的圣山上旭日东升!

《夜行》读后感(二):见诗人,见自己。

为什么诗集的书评我拖了这么久才写出来?我承认在这期间我也看了别的书,但是习惯了一目十行狼吞虎咽阅读的我,一直在努力克制自己,一字一句的去读去感受这本诗集。

在这本诗集中,小米老师扮演的是一个诗人的角色,我更愿意说他是个杂家。一个拥有惊人阅读量的律师,在别人抱着孩子打王者荣耀的时候,他大概是在一字一顿的读着那些常人会觉得头疼的文字。

我们身处极速的速食年代,新鲜的事物朝生暮死,或许文字才是永不腐朽的传奇。

与其说这是一本诗集,或许这更像是他三十几年生活的记录。

诗集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记忆的东西,防空洞,海洋馆,曾经的恋情,做过的梦……那是我们未曾经历或是从未在意的东西,却是他的烙印。

正是这些烙印,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我一直认为,如果可以,每个人都能写诗。诗句或许就是最巧言令色的文字游戏。

我有时也尝试着去写诗,去用晦涩的语句表达难以启齿的真相。但写诗的小米老师是坦诚的,读他的诗集,就像是入侵了他的大脑,与过去的他对谈,把酒言欢或是沉默不语。

我的同事黄老师曾问我,如何去写诗集的书评,我认真的想了想,回答她,大概就是见诗人见自己吧!

有人会不怀好意的问,写诗的时间从何而来?写诗不需要焚香煮茶沐浴更衣三叩九拜之后再提笔庄重的写下一字一句。于如厕之间掏出手机记下脑子里蹦出的词句,哪怕你想要表达的就是便秘的痛苦,或是在KTV别人嘶吼的时候,对着歌词的某一句有感而发。

我们不是仙儿,也要吃海鲜的时候吃大蒜。我们就是“不正经说话”的普通人。

或许,我正在写一篇诗集的书评,但我觉得我更像是在诉说一种理解。诗从来就不应该像我们上学时做的古诗词鉴赏一样去解读。大概李白杜甫苏东坡看着现在跳梁小丑一样的老师和学生,只是笑着捋捋胡子说,老子当时只是喝多了,哪有你们说的那样情感丰沛。

我曾经拿出过《夜行》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说出了我的解读。虽然我也读过一些诗集,但这是我第一次有幸可以与作者对谈。事实上,我发现我的解读与作者的本意充满了错位。难以想象若有一天,小米老师的诗入选语文课本,又会是如何一番忧国忧民的阅读理解?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也许作者想在诗中说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读诗从来也都是一种看似感同身受的自发行为。你会对他平凡的叙述潸然泪下,也会对他杜鹃啼血的诗篇嗤之以鼻。

但却要记得,我们对诗的尊重从来都是,见诗人,见自己。

后记

那日我们爬上信号山,看着拍烂俗婚纱照的新人,我用戏谑的近乎玩笑一样的方式讲起我曾经的某段失败的恋情。

最终那个晚上我们没有吃好看却听起来不好吃的海星。大概是因为它在锅里因我们等待日落被煮了太久,急匆匆的跑回了妈妈的怀抱,而我们被坟墓的笑话侵蚀了大脑,忘记了去折磨这小小的逃兵。

《夜行》读后感(三):《“小米”考》余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群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5216389/

数年前曾作《“小米”考》一文,乃拟小米惯用谐趣之笔法,就其《阅读不死》有感而发;尽管所发之感未必高明,但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着实让同好圈子好生娱乐一番,便是小米自己也不以为谑,且于跟帖中补充了“大头”、“眼镜、“话唠”、“自来卷”、“路痴”等等外貌特征关键词。于是,“小米”的形象便渐次清晰起来。

由书及人,这大抵是读书人的通病?钱钟书先生尝谓,知道鸡蛋好吃即可,何必再去关心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但无论如何罢,那次的所谓“考”虽不很正经,但究竟弄清了小米“非五谷杂粮之一种”,而是《阅读不死》的作者,八O后,男性,一个有着自来卷、戴着眼镜、有些话唠(其实即其出色的谐趣能力的体现)且颇具才情的随笔作者。可是眼下呢,当其新著诗集《夜行》静穆摆上我的书桌的时候,我又该如何“考”他呢。

我不懂诗,其实也还没有抽出时间来细读他的诗,只随手翻到《哈尔滨》,却早被一句“只有呼出的白气,强撑着东北的童话”逼出两行热泪。是的,我对东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数次故地重游都让我产生一种近似于迷茫、失落然而又很不甘心的情绪,但是却导不出小米的“童话”或道不出所以然的情感所系。试想,倘没有生活和对生活深刻而独特的体味,这诗可怎么写得出来。难道小米这首诗是写给我的么,这是一个谐趣的“话唠”的诗么,这就是诗人么?我似乎有些怀疑自己以往对诗人乃至于对他的所有判断。

然而不止于此,《夜行》的封面亦足可乱我心曲。布面精装已然透露出精致、华贵的信息,于是精致而又华贵、奢侈的夜色便向四周无边的蔓延开来,夜声因之变得愈发低沉、缥缈、颓废乃至于色情,这似乎是一个极易令人醉生梦死而又毫无知觉的时间和空间;此时,不知来自何方,一只夜行的猫,却抬头仰望朗朗明月和点点繁星,似乎在思考什么一般严肃、认真。这使我感到一种震颤。的确,类似的黑夜的意象,此前似乎不止一次在我的脑中泛起。鲁迅先生也是喜欢黑夜的罢,他曾颇为动情地赞美过鸱鸮的夜鸣,而眼前的这只可爱的小生灵,是否在仰望星空明月之后,也警醒地“喵喵”自问,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一类的问题,他可曾想到过么,他会像大先生笔下的过客一样继续走下去而最终走向新生么?我如此心神不宁一路悬想下来,或许已经误会了设计者的创意,也未可知;但仅就设计结构来看,此封面也已将各种元素减之再减,满版的纯黑上只有一轮满月、明月映照下的猫头以及几乎看不见的北极星豆,虽几近于吝啬,却也分明体会得到设计者于审美上对简洁的执着追求;而主图与右上角的书名却又再次构成上下、左右的双重对称关系,使得整个画面妥帖、稳当。如此观之,此封面也洵非一般手笔。于是忙不迭打开版权页翻看,孰料这一翻看却让我再一次感到震颤----封面设计者:小米。

至此,我已经无法再行“考”下去。固然,“小米”非五谷杂粮之一种,也非手机之类,但他却写出了书话《阅读不死》,写出了诗集《夜行》,又亲自操刀为《夜行》设计了决不输于一些所谓的“设计师”的封面。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要到那里去?吾之考术既穷矣,已焉哉,已焉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