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失落的优雅经典读后感有感

失落的优雅经典读后感有感

《失落的优雅》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一):所谓优雅,便是那些最平常的日子

人人对优雅的解读不同,它可以是一种养尊处优,也可以是一种身段、内涵或风采。以我的体会,那应该是一种把自己缩小、天地反而会变大的境界。——阮义忠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二):因为全心付出,就会惜缘惜情

“在我看来,本分真诚地面对自己,坦然无碍面对他人,就是优雅。”

整本书的照片都是平淡风景,没有一张奇观。作者的记录文字里,多是一张照片可以牵出许多的私人回忆。交代为什么会路过,为什么会拍下,照片中人物的处境,照片外人类的处境。

我最感动的,是他拍下那个坐在街边椅上睡着,身躯无可依靠,在即将摔倒的瞬间又本能恢复原先坐姿的老人。

阮是真的用镜头在体谅。

于是此情此景与你何关?他总能用关爱,用足够的耐心,为照片里的风景找到理由。你一定要先看他的文字,再看藏在文字背后的那幅照片,才会过瘾。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三):技艺,人文俱佳

他无意的在地图上寻索地名后,出发。他有意的思索用最合适的取景和构图将瞬间记录(p281:父亲和儿子的呼吸声彼此呼应,吐纳与步伐契合,摇晃的身影与浓烈的暮色愈粘愈紧……组合的可能性太多了,究竟哪个瞬间、哪种构图才是这一幕的最佳时空交叉点?)。画面人文气息分外浓烈,而看那些文字更是感受到他的思想。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四):黑与白的优雅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是优雅?优雅在汉语中意为和谐,优美雅致。优雅与文化陶冶有关,阮义忠先生在《失落的优雅》中则为我们做了不同的诠释。

书中包含四个单元主题:望乡的背影、岁月之矢、必然与偶然、那个时代那些人,每个主题配有数张照片以及对应的文字,记录了作者拍照时的情境和所思所想,同时也是对于优雅的一种影像解读,在阮义忠先生的作品中,怡然自得是优雅,欲语还休是优雅,亲情的偎依是优雅,岁月的蚀刻也是优雅,其实优雅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词,它也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细品这些照片的构图与意境,对于喜好摄影作品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生动的教学,作者的抓拍非常巧妙,在文字中不乏对于摄影手法的讲解,读来觉得颇有意趣,阮义忠先生的摄影作品,多以人为主题,但也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呼应,应该说作者一直在阐述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正逐渐被现代社会从现有文化中剥除,所以这一辑中关于优雅的命题,当然也包括自然的优雅,就如作者所说:优雅是一种把自己缩小,天地反而会变大的境界。在这些照片中,无疑显示出了个人的渺小与孤独。而这正是作者内心完美的比例。

书中展示的作品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拍摄完成的,很多照片都是扑面的时代气息,不得不承认其中凝结的时刻确实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气质,而照片本身也蕴含了台湾急速发展的历史,在作者所配的文字中,也可看出作者对于台湾的热爱,台湾每一个地方的过去与现在,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也因为摄影的缘故,阮义忠差不多走遍了整个台湾,所以才更能感受到不同的时期,各地的现状和变化。在《正方形的乡愁》中,作者找到了与现实和解的出口,而在《失落的优雅》中则更多的是对于逝去的乡、土、人、情以及岁月的怀念,在作者眼中,现在的工业社会节奏更快、更加追求利益,却也失掉了优雅而从容的姿态,作者想展现的不仅是对于何谓优雅的补白,也是对于自身世界观的一种阐释吧。

优雅一直在不同时代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优雅,就如作者所说,他是要将人人都懂的道理落实于生活中、影像上,优雅可以是一次盛放,可以是一种含蓄,可以是一种对于过去的的回望,也可以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而在这些影像中,我们也会重新发现黑白照片的美丽,原来黑与白也是一种优雅。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五):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很有趣。初看去似乎只有几篇文章是点题的,而且内容归根结底说的仍是追不回的过去、道不尽的怅然,世事变迁、漂泊与“靠岸”,沧桑混杂着事理,内容和感慨似乎与另外两本并无二致,“失落”一定是有的,可为什么非要在主题中提及“优雅”?

一开始作者就举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一个是劳动过后、倒在自家院的长椅上休憩的农妇。她随意自在的举动并不因为谁的到来而变化,因为这是她的家,这是她劳作之后的报偿,这自在源于本分,来得坦然,因此作者肃然起敬,而后从她土气的身影和衣衫中看到了道和美,“优雅”这词被她用一种随性的方式重新定义。

另一个则是“八家将”演艺的场景。作者介绍说这种民俗活动团体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因此协作巧妙,契合得体,宛如天人合一,这样相得益彰的团队精神形成了一种莫名的优雅,宛如磁场,令观众沉迷不散。作者感慨道:“从第一眼开始,我就完全被两将一组的对舞摄住心神,肢体动作每次变幻,无论抬手举足弓背侧腰转身,都犹如夹带磁力,绵绵不绝地牵引彼此,扩散到四周。”

这二者表现得截然相反,却都成为作者称道的优雅,我想其原因就像我国一句古话中说的一样,他们都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存在:在属于自己的地盘充分地正视本心,不矫饰不做作,而与人交往中又能讲究分寸和道理,如作者反复提到的“克己复礼”,相互间予以包容,也留有距离和余地,别挨得太近、挤得太疼——外圆内方的一个“和”字,就是我国传统的个人与团队存在之道,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悠长体贴的优雅。

可是,文明的进程总是不等人,工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催促着人们不断奋起、向前,人们被欲望和理想裹挟着,疲于奔命的同时也早已忘记了初心,忘了前行、成功、进步的最终目的,当紧皱的眉头代替了舒展的笑脸,巧饰代替了本真,抗争代替了融合,短视的污染代替了长治久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随心所欲”成了主体,“不逾矩”早被忘得一干二净,无论是城市还是个人,都变得既不像自己也不像意象化的目标,成了别扭、紧张、尴尬却又毫无自知的个性化产物,殊不知世界是一个整体,过度消耗他人,到头来伤害的却是自己。

更何况,这种改变的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作者说:“全世界的淘金故事都大同小异,财尽人散……没赶上歌台舞榭的荣景,倒尝足了寂寥寒酸的滋味……”只是即便如此,当机会再次前仆后继地奔涌而至,原本遭遇过跌宕、理应看透幻象的城市与人,却依旧会“从繁华落尽、返璞归真,再度浓妆艳抹,一日比一日俗不可耐。”

若说失落,这才是真正的失落;而优雅则只能在这样的对比间,孤独、永恒又真切地嵌在记忆中。

因此,我们需要影像,需要记录,需要将一些本来印刻在心里永不会忘的东西做成一件件有形式的事物,隔上好多好多年重新翻看、仔细端详,我们不仅要让自己记得,还要告诉所有人,正如作者所说,“那是最勤奋的年代,孩子们受的是最好的学前教育”,有时候这是唯一能做的事,而这微渺的声音和举动,令人十足心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