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瞧,这个人读后感摘抄

瞧,这个人读后感摘抄

《瞧,这个人》是一本由[德]尼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瞧,这个人》读后感(一):随感

拖着疲惫的身躯想了想还是在睡觉前看完这本书,看完后我觉得尼采貌似有点反社会人格(我觉得他十分躁郁了),这本书显然以我的智商有可能只看懂了30%[允悲]我很欣赏他的才华和他疯魔又天才般特有的思想,但是境界太高了!!!虽然没有好好的深陷其中…(假如我可以很好的去理解了,那将是我人生新的里程碑,意味着我可能接近天才

《瞧,这个人》读后感(二):这是一个价值虚无主义者的自白

我也崇尚价值虚无主义,但在“无意义”的生命里,学会自己去探索并赋予其自己想要的色彩及厚度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吧~另外,关于对抗和自我管理可能也是赋予过程中需要不断调节并让自己价值观融洽的过程。

。。。。。。。。。。。。。。。。。。。。。。。。。。。。。。。。。。。。。。。。。。。。。。。。。。。。。。。。。。。。。。。。。。。。。。。。。。。。。。。。。。。。。。。。。。。。。。。。。。。。

《瞧,这个人》读后感(三):读《瞧,这个人》观后感

通读全文,关于哲学思考方面的内容未看到许多,倒是看到许多:

“我拥有着纯正的波兰贵族血统,血统里没掺和一滴不良的血,至少没有德国人的血。”

“同情一转眼就会散发出下等人的气息并且看上去与粗俗之人举止相似。”

诸如此类的文字,文中还有许多,便不在此一一列举。

以下为本人对《瞧,这个人》所表达内容的总结:

1、反对宗教的“理想”化世界,人活着不应该是为了追求宗教的“无我”——“否定自己本身”;

2、对德国教育体系的控诉;

3、一个自大妄想症患者的装腔拿调,全文都是一个病人在进行“脱光了衣服,引起他人注意”的“表演”。

《瞧,这个人》读后感(四):尼采与李嘉诚

现在你们了解我了吧?说完尼采就疯了;

尼采和李嘉诚都幼年丧父艰辛长大,

尼采理性到疯狂形而上,自利自强自律以建立无我追求自我,

李嘉诚理性到极致形而下,自利自强自律以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尼采蔑视金钱追求出名高呼上帝死了,

李嘉诚喜爱金钱闷声发大财低喊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尼采不容于世也不容于自己,

李嘉诚游于世也游于自己,

尼采如实观照不屑一顾,

李嘉诚如实观照商者无域,

尼采工作十年写作十年疯作十年共计三十年,

李嘉诚苦作三十年忍作三十年横作三十年共计九十年,

尼采终年56岁,

李嘉诚终年96岁;(maybe)

尼采文无第一如同扫雪总是从无到有,

李嘉诚商无第二如同滚雪球可以从1到无穷,

一言以蔽之,行行出状元,行行皆不同,

男怕入错行,错爱一生,真爱无敌,自得其乐即可;

李嘉诚影响一生,尼采光耀万世,

利来的快去得快,名来的慢去的慢,

尼采内求,李嘉诚外赚,

尼采自传写,瞧,这人!副标题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他自己的?

所以全篇写法非常尼采非常的怪异,潜台词一直强调自己是千年一遇的超人

《瞧,这个人》读后感(五):认识自己有多难?

听瑞典能源专家伯恩特•安德森讲座,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从年幼上学开始,我就很难持久专注地听别人讲话,常常是高频率地走神,和讲的内容、有趣性、相关性都没关系——即用“听”的方式,热交换效率特别低,能耗太高,学习成绩提高一直很难。

但是,如果我是用“看”的方式,阅读写字编辑整理,却可以几小时不挪窝,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我发到朋友圈,得到几个答案,还是比较准确的:

我总结了一下,其实这个和自己一贯性的行为和观念是一致的——

* 三观来讲,自由意志这个选项,在我的基因里比较显性。

* 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写文字里面很多“我”。

* 关注自我边界,对他人的入侵非常反感。

* 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也不愿意别人给自己添麻烦,一些人会觉得你这个人比较自私。

* 对“去影响别人,给别人产生压力”,有克制力。

* 但因为自我意识太重,有时候“自以为是”而不知。

* 不喜欢集体意识与群体一致性的活动,在聚会的时候显得疏离,不合群,因为不适应环境产生扭曲显得不自然。

* 不愿与人发生激烈冲突,遇事隐忍。

* 反社会化,保持与权利的距离。过于自尊。对压力有逃避。

* 能够享受孤独,有一定的抑郁症倾向。

* 不太善于合作,喜欢一个人把事从头干到尾。

* 刻意追求平等,对别人服务自己,尤其是体力上的帮助会难为情。

* 对虚伪很敏感,承认自己也很虚饰,因此能敏感地感受他人的苦衷。

* 对“善意”保持质疑与警惕。

* 对“意义”有饥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