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尼采》读后感1000字

《尼采》读后感1000字

《尼采》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读后感(一):启蒙运动:存在,意志,欢笑和舞蹈。

随便起了个名字,想写短评但是字数超了。

其实是听的喜马拉雅有声书,用这两个月夜跑的时间听完的,每一次都能进入一个多小时的心流体验,感谢主播的声音,周国平老师的激情文字和尼采极具生命力的哲学,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做了西方哲学的通识教育。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所谓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很多老师忠实的粉丝、提前进入实验室体验科研思维并曾引以为豪的虚荣之人,我一直算是科学乐观主义的附庸者,崇尚苏格拉底的爱智慧,并可悲的把智慧认识成逻辑、计划、自律、理性(当然是自己以为的这些概念)并在其中浮沉(能命令自己,但不能总是服从自己,也就是尼采所嘲笑的一类弱者),不太能理解太多心灵的情绪化,不管是欢笑还是痛苦;不太能体验生命的美好,特别是在终将灭寂的前提下,尽管对市民的生活满含热情。 还是向酒神精神汲取一些心灵滋养,可能要再翻翻查拉图斯特拉,读读加缪和陀氏,以及多念念金刚经。祝我早一点找到自己完全信服的人生哲学吧 (为了熬夜做核酸喝了一大杯热美式,心跳好快

《尼采》读后感(二):新的指引

准确地说,是周国平心中的尼采。据说,上个世纪文艺青年人手一本。

周国平在再版的前言里面说:

与尼采相遇,他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找回了人性的语言,终于不必用意识形态语言曲折地表达人生思考了。

我选择去了解尼采是因为在壳里太久了,希望能打碎一些。这个“壳”小到爸爸妈妈的话,大到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技术和理性大发展,上帝死去了,尼采敏锐地发现人们的焦虑和彷徨,试图重估一切价值。他十分推崇自然的、生命的东西,赞扬活力、自由和创造。同时,他的所有解决方案都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幼稚的。读尼采大概只能读一半。

书中说: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与 尼采的『悲剧哲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是一种纯粹消极的『挣扎』;尼采的生命意志是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

我发现,近来,无论是读完纪实作品进行总结,还是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都过多地使用了『挣扎』这个词。我本在想,生命就是处在不断的挣扎之中,认清了这一点,便不必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快乐,而可以更加勇敢地直面。尼采式的积极创造或许应该是我新的方向。

《尼采》读后感(三):那个说上帝死了的人!

那个说上帝死了的人,他要为一切重新评估价值。他就是尼采! 我们身处的社会,在经济极速成长中,听到了身上包裹的旧衣服正在崩裂的声音,我们也在重新评估一切。曾经孜孜以求的,我们已视若敝帚;曾经唾弃的,我们又重新捡起来视若珍宝。价值观在翻转! 但不止是翻转,有些东西,我们彻底地丢失了,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我们不能再依靠偶像,偶像已入黄昏。我们不能再让组织为我们担负责任,组织已经不堪重负而崩溃。再没有神来爱我们,我们只有自爱! 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凝视着突然获得的自由,有点手足无措。就像刚来大学报到的新生,突然没有了家长的管束和考试的折磨,有点轻飘飘的失去了重量,迷失了自我。 于是,我们开始学习知识,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嘛,我们企图以知识的力量来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可是,绕了一圈,我们又迷惑了,究竟是科学为人服务,还是人为科学服务?科学有它的极限,理性有它的原罪! 尼采说现代文明中,生命本能在衰退,精神生活很贫乏。这是自我失落的时代,人们沉沦于世俗之中,好像有意躲避人生的真正使命。人们急于把脑袋藏到一个地方,似乎这样一来他们的良知就找不到他们了。人们匆忙把他们的心献给外部事物,就是为了不再有一颗心。匆忙极其普遍,因为人人都急于从他的自我面前逃逝。 读尼采,有兴奋激昂之处,也有黯然神伤之处。虽然他不是系统的高头讲章,却引发我们反思自己,对比一下尼采提出的自我评价四宗错,我们就知道在认识自己的路上,我们已经走歪了很多: 1、不完全地看自己; 2、虚构自己的特征; 3、感觉自己的等级优越性; 4、不断发明新的价值表。 尼采提出的超人,强健而能负载,给了义务一个神圣的否定,最后的赤子精神是给了生命一个神圣的肯定。这是获得真正自由的三个阶段。

尼采的人生哲学归纳为两点,一是健全的生命本能,二是超越的精神追求。生物性和精神性是人性的两端,一个人惟有两端皆发育良好,拥有健康的本能和高贵的灵魂才是优秀的人。

《尼采》读后感(四):读出一个自己来

木心先生说:尼采的书要深读,你浅读,骄傲,自大狂;深读,读出一个自己来。

2014年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非常纠结,硬撑着读下去,几乎抓狂。因为自己的浅薄,诚如木心先生所言,读出满篇的癫狂自大,尼采你到底想说什么???

前几天逛知乎,偶然看到个帖子—“有哪些值得一看再看的书”,点进去,发现了这本周国平的成名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隐隐觉得可能会帮我接近尼采,于是,毫不犹豫在京东下了单。

果然不出所料。周国平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读者梳理了尼采的思想脉络,之前对尼采只言片语的了解被系统化,我看到一个如此鲜明的尼采,带着他高贵的灵魂,真诚的热情,痛苦的思考,敏锐的洞察,义无反顾的执着,向我走来。

尼采思想的核心:1,健全的生命本能;2,超越的精神追求:

和叔本华一样,尼采骨子里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知道生命的无奈,但不肯屈服,拼命为人生寻找意义,于是,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提倡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用蓬勃的生命力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不仅对欢乐发笑,对失败,痛苦和悲剧亦放声大笑—这就是他提倡的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是我最爱尼采的地方。

尼采自己是个体弱多病之人,但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充沛的热情。他的真诚和纯粹,他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木心先生说:尼采是入世的,所以他疯狂。庄子佯狂,但是他是出世的。佯狂是为自保,尼采不知自保。尼采有哈姆雷特的一面,也有堂吉柯德的一面。木心先生会笑尼采堂吉柯德的一面,但是他又说:二十世纪不配受尼采的影响,以后的世界恐怕也不会受他影响,但是总有这么一个两个艺术家,飞得很高,毕生实践“艺术高于一切”。

尼采自己也曾说:我的时代尚未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尼采就是那个一飞冲天的伊卡洛斯。

备注:尼采对世界的影响: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深度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社会学的始祖;直接影响了茨威格,萧伯纳,纪德,杰克伦敦,鲁迅……等文学艺术大师。

笔记:

1,尼采论成熟:不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实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2,尼采论教育:没有教育者。作为思想者,一个人应当只谈自我教育。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3,尼采论孤独: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灵魂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戏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他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4,尼采论懒惰:懒惰和怯懦是妨碍人们实现“自我”的大敌。人们用自早到晚刻板而绝无创造性的“劳作”来逃避实现自我。“劳作”耗尽了精力,从而排除了沉思,冥想,梦幻,忧愁,爱恋,憎恨,它始终把一个小目标树在眼前,保持着容易的,守规矩的满足。

5,尼采论个人主义:真正的个人主义,不是以获利而是以成长为目的。

6,尼采论自私:健康的自私是健康的生命本能,是高尚的自我保护力量。健康的自私倡导一种自爱,自强,自尊的精神,你自助,然后人人助你。

7,尼采论同情:一般小市民热衷于“同情”他人痛苦,与他们热衷嫉妒他人幸福,实在是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同情与尊重是两种相反的感情,在同情中蕴含着对他人的不尊重。同情,转瞬间就散发出庸众的气息,形同无礼的举止。同情不知道尊敬伟大的不幸,伟大的丑陋,伟大的失败。

8,尼采论道德:奴隶道德最大的特点是伪善,拘于小善小恶,渺小的令人发笑。

(以上为本书摘抄。有些话我猜并非尼采的原话,而是周国平基于尼采的思想总结的内容)

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木心先生说:其实,冥冥之中,艺术一直在保佑人类。在高科技层出不穷,纵横驰骋的今天,也许我们应该偶尔慢下脚步,重回内心,读尼采,或许,读出一个自己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