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1000字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1000字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克莱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一):翻译我就服你!作者和翻译双双油菜花!

两点半,失眠的人决定起床,甩开脑中叫嚣的没个卵用的思考,离开床,走到客厅,裹上毯子准备看书。还在一种苍凉而悲怆的情绪中,竟然打开扉页就被赠言逗笑了。。

好像收到宇宙给我一个wink,说他很神秘但也很nice哦,让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和我见面的最佳时机吧[表情]~失眠的人都来看看吧,还有什么比俏皮哲学小金句更能抚慰人心?——《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就又变了》[捂脸][捂脸]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二):岁月增长,阅历沉淀,开始思考人生

这是一本启发式的书,也是一本哲学的入门书。作者用通俗易懂诙谐的语言和形象的案例,把人类历史以来主要的一些哲学门派做了简介。让人脑洞大开。从小到大,都觉得哲学是无聊透顶的东西,学哲学的人不是装13就是loser。看完此书,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对哲学太过于无知。这一方面是中国教育本身导致。从小就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主流意识下长大,加上小时候实在太穷(本人70后),才刚刚把温饱解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面对各种物质的诱惑忙忙碌碌,几乎没有顾及到心灵层面的东西。另外一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甚至于社会层面),中国只有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他都可以说是异端。

在如此的大环境中,在将要奔四的不惑之年,能够有缘碰到此书,真可以说是幸运。或许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沉淀,才会静下心来思索一下人生的意义!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三):别急着解答人生的意义

读完了《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变了》,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就击倒了我。作者作为一个年轻时求学于哲学学科,在各学院进了又退,退了又进的人,他把众多或相似,或对立的解释世界、自我的哲学观点整合在一本书里。

那些人生明明白白的残酷、失望、不安,他都告诉你了,“人为何能快乐,但为何不能再快点一点”、“为什么我们惧怕活在当下,我们为何怕写日计划”、“有太多的选择到底造就了充实还是不安”、“可过的人生模式太多和你的人生到底有没有关系”。

但让人觉得暗自窃喜的是,和哲学打交道一辈子的作者也没法面对一些事实,没法拆分一部分自我,没法解决一些小事。

而“我们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这本书没有解答,你也别急着解答。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四):活在当下

第一次知道伊壁鸠鲁是因为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作者针对不同的问题请出六位哲学家来答疑解惑——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 因为很喜欢伊壁鸠鲁的哲学观,于是看了丹尼尔克莱恩的《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这是看的他第二本书,依然风趣中带着智慧。他用二十岁时摘抄的“金句”,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写成这本书。 二十岁,人家就目标坚定开始对哲学感兴趣了! 想必每个人都有过摘抄“金句”的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吧?那本子还在吗?回头看看,会不会觉得幼稚? 19世纪的哲学家对作者影响比较大,他从这摘抄的39句“金句”一一为读者解读。(为什么不是40句?我这该死的强迫症!) 罗素说: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归在科学里,没有明确解答的问题,组成的残留,其名哲学。 人类对科学的问题,通常假设性得到模糊的答案,于是去验证和运用。 而对生活经验总结出原则,也许就是哲学家好奇心的验证方式和运用记录。 为什么说人要到了一定岁数才去看哲学?也许就是因为只有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看懂哲学里提炼总结出来的原则吧。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五):幸福、快乐、道德、生命的意义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这本书以39个经典的哲学金句为目录,思考了很多重要的哲学命题,比如生与死、爱与孤独、道德与伦理、存在与意义等。用39条哲学“金句”揭示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1.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人造快乐值得追求吗?这本书告诉我们,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持久和平静的幸福,一种是直接和狂放的快感。不论认为哪一种是真正的快乐,都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人为操纵的,人造快乐注定无法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个命题,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在我们的基因里,到底有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这本书提出,道德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利的,或是为了利益回报,或是为了情感满足。但我们的基因里确实存在利他主义的成分,只不过这种利他主义,我们总是留给家人好友,很少用在其他人身上。 3.第三个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这本书告诉我们,生与死的问题是最严肃的哲学问题,想要了解生命的意义,唯一的必经途径是思考死亡。“无意义”往往是逃避人生的借口,事实上,我们能够主导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且必须主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