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详谈:芦苇》读后感摘抄

《详谈:芦苇》读后感摘抄

《详谈:芦苇》是一本由李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183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023-1-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详谈:芦苇》读后感(一):一点读后感

花了一天时间就读完了这本薄薄的小说,对于也是个写字的人来说,感受最深刻的有三点:

一是芦苇老师对编剧工作的热爱,他揣摩个人物能揣摩几个月,把每个人物吃透。但很多写作的人,对人物根本不太了解,笔下的人物就像一个个影子飘来荡去,根本不清晰。

二是芦苇老师是个很单纯的人(也许搞艺术的人都是如此),心里只想写出好剧本,拍出好看的电影。而不像一些人,没有对艺术本身的坚持,只想赚快钱。

三是开写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做扎实。芦苇老师为了写《霸王别姬》里京剧人物的戏,看了几十本能找到的京剧人物的传记,所以才能写得那么传神。只有底子打扎实,才能写出好戏。

与热爱写作的人共勉之。

《详谈:芦苇》读后感(二):有意思的编剧,这本书好玩的

详谈系列第11本,讲了一个电影编剧的故事。芦苇这个人啊,真是太有意思了,一把年纪的血气方刚的愤青。 芦苇和陈凯歌合作了《霸王别姬》;和张艺谋合作了《活着》;带着王全安合作了《图雅的婚事》,都是过奖的成功作品,但是呢,他在公开的场合里批评了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英雄》;王全安的《白鹿原》都犀利的不得了,以至于后来再没和三位导演合作过,他看不惯的事情真多,但看不惯的都是观众的心声啊,太喜欢这种重视观众的编剧了。 他说:电影是公器,作为观众,我有权说我喜欢不喜欢,不能因为我是你的朋友,我就拍你的马屁,那对你也是误导,对你也不负责任。 他评价陈凯歌是中国导演里最有诗意的,陈对古典诗词研究的最深,出口成章,他这个人很有诗意,但是不懂戏剧,戏剧是需要严格对位的,有明确规定的。诗是可以自由发挥的,天马行空,这也是陈凯歌电影的特点,天马行空,但是顾不上逻辑和现实,虽然剧情可能拍得很烂,但是有诗意。 他说张艺谋的《英雄》就是很烂,简直大倒退,价值观就有问题。英雄被自己要铲除的对象说服,还自杀了,太扯了。 他说王全安15天写好《白鹿原》的剧本就敢拍,简直胆大妄为,根本没有理解《白鹿原》的大背景,生生拍成田小娥传。 他还说自恋是要不得的社会风气,最烦看见电影署名——某某某作品,凭什么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本质就是集体创作的,这是自恋,是狂妄,科波拉和斯皮尔伯格都没写自己一个人的作品,凭什么投资人掏钱,编辑,摄影,美工美术,演员,音乐共同的付出,就是一个人的作品啦?这个风气很坏,不正直。 哈哈哈,芦苇太有意思了,李翔老师写的太薄了,还没看够呐!

《详谈:芦苇》读后感(三):著名编剧芦苇工作心法

1.搞清楚人生的意义。我觉得人生漫长,把要走的路想好。什么是愿意做的,什么是不愿意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可以相信的价值观,得搞明白。对很多青年人来说,只要有碗饭吃,就不是问题。我这个人有点贪心,除了吃饱饭以外,我还希望我的人生有意义。 2.写自己相信的东西。不写我不相信的事情,我写不出来。有人曾给我开了一个很高的剧本价码,高到我当时心里动了一下,为钱也值得。后来一想,钱固然有诱惑力,我根本不相信这个事,得受罪,受罪不好受,算了算了,还是不受罪了,钱不要了。 3.只有一个对电影负责的目的。合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对电影负责。谁说的对就按谁的做,看谁说的有利于创作和影片的质量。合作不是摆谱儿,它是非常具体的工作。道理越辩越明,通过交流和切磋,一般都可以正常解决。电影是公器,作为观众,我有权利说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不能因为我是你的朋友,我就拍你的马屁,那对你是误导,也不负责任。 4.“缓进速战”工作法。“缓进速战”是左宗棠的战术。他平定西北打了六年,战无不胜,因为他准备得扎实、真打仗是半天打完。每次战役,他要准备近一年的时间。这也是我写剧本的方法。我写《星塘的阿芝》,最高一天能写七千字。我写《霸王别姬》前,光京剧人的回忆录我看了一二十本;到写剧本时,为了写一句准确的台词,改了写,写了改,到天亮才写出来。这是编剧的基本功,必须要做的事情。你要对你写的东西负责任才会这么做。 5.知道自己的艺术原则。当一个人真正有学识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局限,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了解。 6.编剧是一个独立的工作者。编剧不是被动的工作,题材是你选择的,你可以选择干,也可以选择不干。一部电影不管怎么样都要让观众能接受并且喜欢你,要是不接受,不喜欢,那就失败了,你哪儿来的票房,成本怎么回来?电影是跟观众的契约,要不你凭什么收人家的钱啊?收了钱就要提供服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