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读后感摘抄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读后感摘抄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是一本由金草葉著作,聯經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8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读后感(一):宇宙探索时代的爱与温情

是看enno的一个采访里,她推荐的书。找来看,没想到会这么喜欢,又很感动。

书中的几篇小说都构建在宇宙探索的时代,有着相似的科技水平和宇宙观。

《為何朝聖者去而不返》:构造了没有偏见的乌托邦,而此时的地球已经成为基因改造的天下,非改造人类在偏见中无处生存。唯一能改变的或许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光譜》:太空旅行的人流落到外星球,遇到智慧生命体,在其中生活。印象深刻的是,每一代路易传承着灵魂,坚持记录和关爱,以及以光的色彩为语言。

《共生假设》:智慧生命体生存于婴儿大脑,也是它们教会人类以道德、伦理、人性。这一切的风景和存在被一位女孩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因为物质利益而消失的太空通行,就这样让家人分离。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我们还如何去爱?科技的发展难道是为了达到如此的结果吗?

《情感的物质性》:将情感赋予实体,人对主动把控以实体存在的情感充满渴望。但为什么有人会想要拥有忧郁呢?

《馆内遗失》:生育女儿后患上抑郁症的母亲金银河,其女儿试图在心智图书馆中寻找母亲却发现索引被删除。只有在怀上孩子后,才开始慢慢理解不得不被剥夺社会关系的母亲所感受的。最终,母女二人得以说出那句理解。

《关于我的宇宙英雄》:作为女性、作为黄种人、作为未婚母亲,被众人指责不能成为人类的代表,成为太空人。经过改造,却逃脱任务,纵身深海。众人的认同,还是对自由的追求。

很喜欢金草叶小说的原因,是她在科幻小说中,探讨着宇宙时代的爱和温情,有一种很浪漫的视角。同时也有对社会问题、对少数群体的关注,如有缺陷的人、女性、未婚妈妈、社会关系消失的妈妈/产后抑郁的妈妈、艰难的母女关系和母女的理解等等。她试图探讨,科技的发展、宇宙的探索,究竟会让人类变得怎样?是好事还是坏事?以及,在宇宙探索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爱和温情?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读后感(二):不要因为是科幻和女性作家,就放低文学的标准

《科幻世界》如此盛赞,我看了之后却如此失望。(《科》推的简体,我看的本繁体版。)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作者问题还是韩语风格的问题(豆瓣上有过相关讨论),第一观感便是小说中使用的语言非常口水化,没有萨拉马戈的功力,使用口语流水账作为书面语就像网文轻小说一般,毫无美感韵味可言。

朴实的叙述风格是无辜的,前提是这种风格能与深厚的底蕴相得益彰。然而本书故事结构和立意太简单了,不是隽永深刻的简单而是单薄悬浮的简单,每篇一句话概括剧情和中心思想还有余,毫无回味空间,甚至阅读中感觉在大量无意义的铺垫文本中浪费了时间: 故事几乎都是围绕一个所谓“金句”前后延伸搭建起来的,人物和金句都很空洞,这种搭建方式有非常强烈的缺乏人生经验阅历而参考流行文化的既视感,如果经常看sf,这种选题就是枯燥、陈词滥调、旧瓶旧酒、老生常谈。

最后,本书以“女性主义科幻”作为宣传,实际既不女性主义,也不科幻。科幻可以稀饭,但不能所有涉及科学的部分都几乎没有科学的成分,科学成分只是一个灵光一现的点子(甚至不新鲜),未来背景成了一种为影射可又与现在现实拉开距离的幻想手段,我认为称为“温情幻想小说”更实在。更不是所谓“女性书写女性主角的故事,女性视角出发更敏感多情”便是女性主义,这样忧愁哀怨自怜自爱又不触逆鳞的“女性主义”能改变女性的现在与未来的状况吗?是的,温情金句与旅行、爱理解与和平可以击中一些人,但我更愿意与残忍的真相共情。

鼓励女性写作,不应该因为是科幻就放低文学的标准,更不应该是女性作者、“年轻的女性作者”就放低文学的标准,那只会更为加强对科幻、对“女性作者创作的软科幻”这种刻板印象。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兼备的女作家一点不缺,无需特地关怀。

请不要在作者姓名前加上“90后天才少女美女大学生”此类头衔,不要在海报上强调本人照片,不要在正文前加名家和网友推荐,不需要。优秀的作品自己能够说明一切。

总而言之,无论从文学性思想性还是作为小说的娱乐性看,本书都差了一口气。诚如评论区某些书友所言,书里很多篇第一眼就可以被sf编辑毙掉。

反思,书中构思也自有其意义,如果换一种定位,或许也不差。但宣传方向偏颇,确实吸引了本不属于它的受众。理解出版寒冬,为口饭不容易,但人各有所志,毕竟不吐不快。

暂且如此,看完最后两篇后如果想法改变再来修改。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读后感(三):对各个短篇的杂记

《为何朝圣者去而不返》

解开三层转述的悬疑框架之后,故事大概是这样一个背景:

基因工程和优生观念结合一些自然灾害造就了一个完美人类与不完美人类对立的世界,其始作俑者莉莉因为先天残疾(面部有伤疤),无法接受这一结果,遂在外星球建立了众生平等的乌托邦【村庄】,但是这并没有终结莉莉对此事的思考,她继续创造了【朝圣】,让乌托邦中的人民都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因何而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小说也是对厄休拉·勒古恩的《离开奥梅拉斯的人》的回应。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些离开奥梅拉斯城的人真的就摆脱了责任吗?他们离开之后又该如何看待自我呢?

《光谱》

《科幻世界》上看过去了,感觉很像《降临》,因此其问题也和这部电影相对于原著《你一生的故事》的问题差不太多,就不多说了。

《共生假设》

跟本书整体风格差距最大的一篇,因为上了《Clarkesworld》(2019年12期)所以能看到一些外网评价,基本意思是说概念有趣但大量信息倾倒,不像小说像论文。从其他几篇出发,个人感觉倒更像是兜了一个大圈子去解释柳拉米德现象,故事其实就一头一尾,也挺完整的。不对路的点主要在于斯人已逝,其他人再怎么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基本是自说自话而已,在这一点上本文遗憾比较大,不如《为何朝圣者去而不返》完成度高。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

星际旅行时代,同为超光速飞行,因为虫洞的便捷性高过曲率引擎,后者慢慢被淘汰,结果参与其中负责攻略长程旅行中的冬眠技术的一项关键问题的科学家失去了前往新家的机会。矛盾找得不错,但总觉得有点刻意——既然虫洞位置固定,难以解决固定航线之外的航运,为何和曲率引擎不混合使用?

《情感的物质性》

很星新一的日式故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转变成一种可见商品,进而应用到心理治疗中。但没有止步于直白的日式讽刺,而是一环套一环地围绕人类对这种商品的迷恋,深入讨论人的心理诉求和欲望,对负面情感的需求的部分很惊艳,赋予了这篇以独特性。

《馆内遗失》

作者说是从图书馆丢书受到的启发,写了一个未来人类意识遗物档案馆“丢人了”的故事。有一个非常大的硬伤:数字系统,特别是以存储信息为主的数字系统,都会有一套操作日志来记录日常操作,而这个日志是恒增的,因此文中的基础矛盾其实很难成立。亮点在于后面的再次追溯的部分,透过遗物去寻找虚拟世界最大响应的区块的原理几乎算是重构了“搜索引擎”这一概念,也同本文的“重新理解母亲”的立意完美贴合。

《关于我的宇宙英雄》

跟弗雷德里克·波尔的《火星超人》可以对读,相比波尔的对男性的剥削,这里更多写的是对女性的剥削,算不上太新但也很有特点就是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