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经典读后感有感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经典读后感有感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是一本由季羡林 著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读后感(一):万般迷津,唯有自渡

最近我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万般迷津,唯有自渡》这本书,在感叹季羡林先生的通透,智慧,豁达之余,也带给我许多的启发与鼓励。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有可能感到迷茫,我也在感到迷茫的时候有无数次想要得到别人的引导帮助。但事实情况往往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要自己跨越困难坎坷。 作者说,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想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 我们一直在追求自由,而年龄只是限制自由的一种形式。有些人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做某些事情,比如成年之后就应该谈婚论嫁,这样想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我们思维的认知。 一寸光阴一寸金,我倒觉得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否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人的一生大概都是如此,更加复杂的人生经历,或许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人生经验,而这本身就会增加我们的生命厚度。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愿我们都能像季羡林先生一样通透,豁达。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读后感(二):《万般迷津,唯有自渡》:季羡林先生给年轻人的哲学书

最近,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万般迷津,唯有自渡》。 季老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生教授,同时也是国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翻译家…头衔很多,季老说多得让他心烦。 季老的人生旅程有一个世纪那么久(1911-2009),厚重的人生,自然经历过乌云蔽日的黑暗时刻,季老一一坦然去面对,从而更珍惜这世间的暖。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分为五部分: 1⃣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2⃣万物有灵,向阳而生 3⃣思想无/界,行者无疆 4⃣勘探自我,心之彼岸 5⃣万/里星光,一如既往 青春有多迷茫,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本书恰是季老写给年轻人的一本生活哲学书,其实也适合任何一个人看。近百岁老人的文字,有着很多的人生参透。 开头首篇就是“母与子”。这是每个游子生命里最不能面对的疼痛。季老六岁离家求学,投靠叔父,直到母亲离世后,才匆匆赶回家,从此阴阳两隔。 这种对母亲永远的想念和愧疚,伴随了季老的一生。一点的风吹草动,就会想起母亲。他甚至说一个失去母爱的人,必然是心灵不完整或不正常的人。 季老是柔软的。他写鸟写兽,写枯藤老树,写喜鹊猫咪老狗兔兔,无一不让他想起母亲,每每念及总是泪水涟涟。他说这种痛唯有他不在世了,才解脱。母亲不在了,所有的前途,名誉,幸福都是一纸空文。 印象很深的一篇是季老写自己在德国挨饿的经历。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国外也会有这样惨痛的日子。而且季老说自己失掉了饱的感觉,有八年之久。 王小波说自己饿极的时候吃铅笔,吃得津津有味,最后只剩下笔芯,绑起来继续写字。 心态好的人,寿命大都不短。季老看看父辈,觉得自己能活到五十岁。结果八十岁的他在行文,九十岁还在述怀。他自嘲说自己胸无大志,无知无识,麻木不仁,老天拿他没办法。 挑大粪的时候,没人理他,就潜心做译文。八十岁以后,开始在学术研究上做冲刺。天天跑图书馆,完成两部大块头。九十岁,习惯性爬格子。他说如果我一天工作没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 季老把“火车上观日出”这篇短文放在最后一节。平日看日出都是刻意的,唯独那一次是无意间撞上的。连太阳也慌张着风驰电掣,衣裳不整,追逐着火车上心潮澎湃的季老。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吧。很多的不期而遇,很多的求而不得,很多的白驹过隙,还没好好回味,人生已暮年。 分享一下季老的“座右铭”: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 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读后感(三):此生多方坎坷,何以如此安然?

此生多方坎坷,何以如此安然?

如果以文学成就来衡量一个人,在华夏文明史上可以留名的人多不胜数,然而,如果论及近代文学家,那么季羡林必然榜上有名。

他一生的成就可谓斐然,许多的光环让人深感高不可及,即使是“东方学”(注意,不是中国,是东方)专家的头衔,就足以让季羡林在文学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吐火罗文的精研,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的称誉让人似乎忘记了这个人曾经也遭遇过多方坎坷,似乎一路光鲜。然而读了下老人家的《万般迷津,唯有自渡》,才知道,其实,哪有哪一个人的生活是一路顺遂的,只不过他是八风不动,安然待之而已。

这么漫长的人生,从1911年到2009年,这期间有战乱,有饥荒,有斗争,那么多至暗的时间,却始终消弭不了这个人内心的光和热。这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很是好奇,人生的智慧如果只是苟活,那么毫无意义。但如他这般长寿却还是将日子过的滋润而精彩,那么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读一下《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也许你会有所感触,他说:“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的坦然和智慧,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然而《万般迷津,唯有自渡》里收录的,却不仅仅只是这样的人生展现,而是将季羡林的一生做了精要的总结,梳理了人生不同阶段里所面对的事情,也告知了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无法拒绝的际遇。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选录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壹:万般滋味,都是生活”、“贰:万物有灵,生生不息”、“叁:行者无疆,思想无界”、“肆:勘探自我,心之彼岸”、“伍:守望信仰,灵魂之火”,很多文章都是这个百岁老人在沉淀之后写下的文字,也许只是生活的絮语,但是期间流露的,却有很多的人生参透。也许你还年轻,也许你饱经沧桑,也许你的人生刚刚启程,也有可能你已然即将抵达生命终点。这本书的精要,更多的是季老写的一本生活哲学书,毕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必然有所迷茫,其实从生命历程看,适合任何一个人看,也适合任何一个人来感知。

感触很深刻的有很多,其中开篇就是《母与子》,那句“(那张脸不是)令人不适意的吗?为什么它总霸占住我的心呢?”的疑惑,带出了他最深沉的回忆,想来“父母在,不远游”是所有学子的心愿,但是季羡林六岁离家求学,之后投奔叔父,与母亲几乎难以有母子相聚的时光,最后的见面时母亲离世后,他只能匆匆回家奔丧,只不过从今以后天人永隔。大概也是如此,一切的回忆都消弭不了遗憾,所以即使万里星光,一如既往,但是即使是稍微一点的风吹草动,恍惚之间就会想起母亲的脸,甚至,从此以后在人生的内心里就完全欠缺了一块,再也无法完整。后来即使游历了欧洲,家乡已经成为故国,母亲的影子却依然没有办法挥散。读得真是让人心酸。

第二章的“万物有灵,生生不息”则时不时让人莞尔一笑,季老的内心无疑是非常柔软的。他写鸟写兽,写身边的老猫,不是活灵活现的活泼灵动,而是优哉游哉慢慢地走过时光,写枯藤老树,神奇的丝瓜,挂上树梢却始终晃荡,一日的阳光从东到西,一天的日子逐渐消逝,写喜鹊写猫咪写枸杞树,没有一件在生命里出现的小东西是没有趣味的,始终如常,却能够真是生活在现实之中,或许啊,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吧。

后面几章的很多文字都是如此的,即使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季羡林依然天天跑图书馆,即使明知岁月在身上留下的痕迹已经不多了,还是开始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打算,人生最后的冲刺是希望自己可以完善,最后的两部著作,也见证了他的努力和奋勇,不教一日闲过,日子才有味道。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只有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那么,所有的一切才有日子的味道呀,这样的人生哲理书,才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