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河湾读后感100字

河湾读后感100字

《河湾》是一本由张炜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湾》读后感(一):序 / 张炜

这是我写给好朋友的一个故事。在十分困难的时刻,我不知该讲些什么:无从谈起,淤积太多。我用它来作别。

这仍然是对话的持续,不是分手的仪式,不是意气用事。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自己走入了精神和心灵的一个关口,正面临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我不再与你争论。毫无意义。

我记起青年时代读到的一部直率而痛苦的书:关于社会的最小单位,即家庭之书。它记下了时代的椎心之痛,以及人生的至大诱惑。至今难忘那些热烈和冷峻的面容,他们的徘徊与决绝。

我也在讲一个致命的诱惑的故事。像过去一样,讲述一定伴随了自我拷问,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如果不是如此,写作将变得轻浮。

我想说,人的一生仅仅对得起自己的经历,也将是至艰至难的一条长路。人首先背叛自己,然后背叛其他。

让我们在即将耗尽的长夜,在黎明前,做最后的长谈。

人们常常讲到苦难的家世和良好的教育。可这一切未必等同于良知。

最后,我怀疑的是这次讲述的意义:你或已失去倾听的耐心。

《河湾》读后感(二):河湾

河湾,是指河流中弯曲的河段。这本书的河湾隐喻着什么呢,只有读过我们才能感受到。当然还有一本书也是名叫《河湾》,它是奈保尔扛鼎之作,最受关注且最受争议的作品,它写给世事变乱的疾风骤雨中飘摇的生命,是现当代后殖民文学的名著。 此《河湾》非彼《河湾》,本书作者是张炜,他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荣誉。他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古船》,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可谓是一部杰作。 而今他“闭关沉潜”五年,又写出了《河湾》这本长篇小说力作。本书以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为核心展开故事,写尽网络时代的步步惊心与诡谲神奇。讲述了主人公傅亦衔在机关的生活下内心的矛盾。他和珞珈的柏拉图式爱情,终究是没有结果的。同时傅亦衔 看到余之锷与妻子苏步慧他们远离闹市的生活,使他向往。书中大量描写了河湾的相关情况,体现出主人公傅亦衔向往河湾一样的生活,想回归这样美好的田园生活,这也是他所思所想的,但理想与现实终究是不同的,他能安心地生活在这里吗,他能不去想珞珈吗,他能不纠结于以前的生活吗。 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访高图》,那么它是怎样的存在呢。那是主人公傅亦衔向往的生活,虽然在现当代,已经很少有人有古人那种高中身居深山老林,以书、茶为乐,远离尘世的繁杂。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高人“大隐隐于市”,他们是怪人,有着不一样的表现,他们厌倦世俗。前后呼应,突出主题,也暗示着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悲惨。 本书和《古船》一样,直指人性,在河湾处沉淀激情,积蓄更为深刻的哲思,从往日转折流向当下生活,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灵与精神上的触动。 河湾也是一条回漩迂曲的形状,不仅仅是张煒写作长河中的一个回旋,更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迂回。

《河湾》读后感(三):终其一生到底图什么

每每读完一部小说,总有肆意书写的冲动,这种冲动源自于内心深处,也是真实的表达。自然,张炜的《河湾》也不例外。

亦衔的机关生涯,他的半岛往事,自己的家族史,这些足以构建起一个人此生此世的追问:我们穷尽此世,到底追求什么?他与珞珈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从始至终,并没有任何性的接触,堪称现代版本的萨特和波伏娃。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在外面找寻其它异性的关系,牢牢固守着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

在亦衔和珞珈的关系上,读者看不到激情四射的时刻,多的仅仅是平淡。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真的没有肉体的结合,这段关系往往不会持久。而他们的精爱恋,多是因为他们承载着太多的过去,在精神上的压力巨大,从而导致了肉体的虚空。即使相拥,也并没有激情如火。

在小说的结尾,读者并没有找寻到珞珈的归宿。她到底是继续奋进在金融业,还是会跟着亦衔回到河湾?小说没有交代,或许,这正是让读者思考的地方。笔者以为,按照珞珈的风格,她不会屈从,也不会去到河湾,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至极的女强人,绝对不会顺从,更不会依靠一个男子。

沉重的历史袭来,压在一个人的头上,往往会不堪负重。这对亦衔来说,是自己的家族史,是将自己的家族史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即使仅仅是给自己看,这也是一种释放,一种回旋,一种对自己家族的交代。

再来看看,亦衔的工作,他的女上司,他的同事圆圆,还有新来的同事。如果从现代工作环境看,这正是一个真实的写照。有老人,有新人,有找事的,有平淡的,共同构成一个工作的生态,在机关的环境中反复。

工作之外,即是灵魂的归宿,从访高图上的高人和异人,到现实之中的何典。其实,到底何为高人,又何为异人呢?说白了,就是超凡脱俗的,是超越现实的一类人。在这样的一类人之间,人们总是觉得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也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的。

于是,亦衔就陷入这样的理想和现实的挣扎中。现实中,他是机关里碌碌无为的一员。精神上,他却依旧想象着高人和异人的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苏步慧夫妇差点就替亦衔实现了愿望,即回到河湾,建设河湾,是一种归园田居的日子,是与自然为伍的日子。可惜,苏步慧得了绝症,这是因为爱。似乎真的不好理解。却又是真实。

此世到底图什么,河湾这个地点像是精神图腾。宛如无数人的家园。从那里出来,又想着回归。却往往又因为现实,回不去了。即使回去,其实也会面临着诸如苏步慧这样的现实难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即使如此,亦衔也依旧想着试试,回到河湾,回到原点,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回到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半岛。这,多少是精神意义上的落叶归根。

《河湾》读后感(四):人这一生,是一条至艰至难的一条长路

人生之旅就如同河流一般,会流经不同的地方,有的时候弯曲延绵,有的时候也会遇上突然改道或是截流的时候,如果有机会站在河岸两侧溯洄这条河流,你应该也会惊叹于周围的风景,抑或是河流中不同的生物种类吧。山河本身巍峨壮丽的魅力就如同我们的人生,总会有人闪光于世,也总会有人暗淡着默默无闻。

余之锷与妻子苏步慧之间的相处状态就是我未曾踏足过的河流,说不上来好与坏,但是也许总有可取之处。开篇就引入了余之锷想要和妻子见上一面,但在这里却用上了“预约”一词,原来两人之间的夫妻状况和我们普罗大众熟悉的婚姻并不相同。夫妻普遍都住在一起,即便偶有因为工作原因分居两地或是因为情感问题吵架分居两地的,但是我从未见过夫妻二人分居三地。

余之锷与妻子苏步慧都拥有自己固定的住所并且这个住所只属于他们两个,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属于两个人共同的家。两人对外隐瞒婚姻状况,同时每次见面约会都需要提前预约,并且余之锷每次去往“家”的时候都会带花。妻子对此表达的态度是,两个人不会因为婚姻的缘故而改变两人的相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一直保有爱情的热度。所以即便余之锷没有约妻子见面的晚上,苏步慧也不会在家中留宿,她会回到自己的单身宿舍里。

两人之间的交流在余之锷看来并不完善,因为两人从来不会过多地谈及家庭情况,过往的岁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都与彼此无关。两人之间虽然看似出于一种隐婚关系的开放状态,但在妻子看来这是能说明自己足够独立,没有一脚陷入婚姻的困境和围城里。这固然和她从下的生活经历有关,对于她而言,婚姻关系更多带来的是一种束缚,而她依旧想要留下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余之锷的工作情况也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而受到影响,因为上司总觉得一个单身大龄男青年会显得不成熟稳重,只要没有婚姻他就永远是一个孩子。社会的认知就是如此吧,婚姻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每个成年人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一旦你的状态一直维持在不婚,那么就会引发别人对你的偏见。在文中,作者通过余之锷的好友的婚姻状况进行了对比描写,好友的婚姻就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婚姻——两人共同维持着一个小小的家庭,逐渐让家庭变得更大。

可是从来都没有真理能够证明,这样的婚姻是唯一并且绝对正确的,我在我的周围也看到了很多在婚姻生活中过得不快乐的朋友。河流在前行的途中也会噎到各种阻碍,河流会通过改变方向来继续前行,那么人也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河流,也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人生。

《河湾》读后感(五):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个河湾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最大的担忧是,作者成名多年,这本书会不会技法太多而空洞。

读了之后,这种担心消弭无踪。

和三十多年的《古船》一样,作者直指人性,试图探讨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心灵困境。

从人物的刻画上,作者的手法极为精湛,尤其是主人公亦衔。

他高大英俊,长年锻炼,身上散发着满满的荷尔蒙。

可他却爱上了一个自己不能掌控的女人——洛珈。

她如同女王一样高高在上,甚至要求他们在结婚之后依然要分开住。

在她的控制下,亦衔在名利场中奔波着,心灵无处容身。

从文本的叙述来看,亦衔一开始只想当一个有烟火气的人,却一退再退。

洛珈这个人物设定让人既哭笑不得,又感觉都人物背后的悲剧气息。

即便是和亦衔亲热的时候,她也喜欢一本正经用一些书面语。

她试图和原生家庭分离,却又终身在与亲人的斗争中失去了很多很多。

而且她极有野心,一直在工作上奋斗和奔波。

在这种氛围下,亦衔的内心是苦闷的,也是无处发泄的。

直到在好朋友那看到了那河湾。

河湾广阔,动物有灵气,植物繁茂,一下子击中了他的心。

河湾既是一个实体的环境,也是亦衔心灵的梦园。

在这里,他不用在人际关系中缠斗,也不用时时刻刻去思考爱情的虚无。

在到了河湾之后,亦衔想到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模式。

正如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访高图,这种整部书的题眼。

在亦衔的心里,高人们隐逸在山水之间。

他们陋室里烹茶,小溪边抚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当然,这些高人并非脱离人世间,只不过是降低了物欲。

书里不止一次提到了厌倦,这种厌倦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生活去奋斗,更多的是在基础的物质之外,角色们的精神世界是贫瘠的。

例如,书中的女上司就是如此。

她对感情失去了兴趣,时不时撩拨一下亦衔,却也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

一直奋斗在工作里的洛珈也是如此,她有喜欢自己的爱人,却迷茫在名利里。

她以为控制了对方,控制了生活,却不过是一场空幻。

总的来说,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借助于河湾这个“意象”,将各个人物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想读一本触动你心灵的书,它不可错过。

《河湾》读后感(六):张炜塑造了一个镶嵌于现实生活中,但又脱离了现实的另外一理想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河湾》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镶嵌于现实生活中,但又脱离了现实的另外一种理想世界。 《河湾》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的新作。而张炜,我们对于他最为熟悉作品有《古船》《你在高原》等,他也深耕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完成着自己精神的救赎。一部四百多万字的《你在高原》成就了民族、家族史诗级的神话。而《河湾》延续着张炜对于这片土地上精神世界的极致追求。

《河湾》给我们构建的世界一定是一个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存在的世界,“河湾”也就极具象征性的意义。虽然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会单独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交集,但把他们聚集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完全另类的世界了,是一个艺术家所构思的理想世界。 《河湾》的每一个人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得到原型。兢兢业业、高大帅气、洁身自好的主人公傅亦衔;独立、有追求、有想法、不受世俗影响的洛珈;游离于世俗之外,物质成功但又极为追求精神生活的余之锷和苏步慧夫妇;以及一直追求绘制“高士图”画家燕冲;隐藏在世俗之中的高人何典,每一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符合其自身的特点,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有着完美的契合,但他们共同的组合却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追求着物质上的享受,追求着生理上的欲望,又有几人能够完全脱离世俗而追求精神的极致呢?而这种追求即使有,也更多埋藏于内心深处,即使有着精神方面的追求,却也依然会是在物质追求的外衣之下,但把物质完全放下,却很少出现了。

但在《河湾》中,余亦衔就是典型代表,他就是一个挣扎在世俗和精神之间的人物,他可以和妻子洛珈形成隐婚的君子协议,忍受着欲望的煎熬,又可以洁身自好,不受任何外界的诱惑。即使是上司的青睐,其他女性疯狂的追求以至暗示,他也坚持着自己精神世界的信仰,坚守着对于妻子洛珈的忠贞。他在精神世界是高尚的,但他在物质世界也依然追求着自己职场的晋升、物质的提高。

当然,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理想的蜕变,他去接手了河湾,他去坚守那么一片精神家园,走向了世俗世界之外,成了别人眼中所谓的“高人”。 但这样的高人真的能够脱离世俗世界吗?我们看到过现实生活中很多重新走上田园生活的艺术家,但他们在他们的世界生活中真的能够事事如意吗?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但他们的追求,他们走进这片“河湾”一般的世外桃源,他们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河湾》读后感(七):拥有那片山峦和河湾

这本书我更偏爱于后半段,对于我这种身处于体制外的人来说,前半部分读起来有种围城外的小百姓在看着围城里的人的疏离感。

近期有许多类似新闻,不必明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谓的体制内对于普通人的珍贵性,而大部分真正的普通家庭想要供养一个孩子考进体制内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在我身边也有体制内的朋友,时常在聊天中透露出一种对于生活的无望感,觉得每天都是在重复,还要应付围城里各种人的小心思,很是疲惫。

在里面的人想出来,但大多缺乏勇气,在外面的人想进去,但大多缺乏能力。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主人公的好友余之锷与苏步慧这对夫妻身上,他们是一对不缺乏勇气的夫妻,在半路走出体制内去做旅游,主人公一直是羡慕这一对夫妻的,无论是他们敢于走出围城的举动,还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这些都是主人公所可望不可及的。

书中有三个女性角色非常有特点——

第一位是主人公的女上司,上了年纪爱保养,单位中流传着她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她极度关心下属的婚恋情况,有时在言语中透露出一些小暧昧,有些时候却又宛如一个居委会大妈。她有一个颇有地位的丈夫,但是并没有一个足够幸福的婚姻,这可以说是当今一部分女性的真实缩影,她们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但精神世界却是空虚与匮乏的。

第二位是主人公的“妻子”洛珈,之所以把妻子打上引号是因为她或许称不上是主人公真正意义上的妻子。洛珈追求着一种新的婚姻形式,用一句口号来说是“谈一辈子恋爱”,所以他们没有领证,没有公开他们的关系,也没有住在一起,甚至每次见面都要提前预约。洛珈是一位拥有新式思想的女性,同样在事业上野心勃勃,甚至后来在圈子里被称为“女王”,这样的女性有着毋庸置疑的魅力,主人公无法自拔地爱她,但永远无法彻底的拥有她。

第三位是余之锷的妻子苏步慧,她拥有幸福的婚姻,有些可爱与少女心(即使人到中年),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同样追求着一种虚无的浪漫与爱,但与洛珈的是完全相反,爱是她的重中之重。她热爱诗歌,追求着诗歌中的精神世界。在我私心中,她是这本书中我最偏爱的一位女性,因为我的性格中很大一部分与她是重叠的,从她的身上我总能看到我自己。

在主人公心中无比羡慕着好友这一对夫妻的情感与生活,“朝夕相处未必厌烦,深刻的爱情也不会陈旧”,但对于他自己来说“生活的本质是粗俗不堪的”。

所以故事来到了后半部分,好友这对夫妻在机缘巧合下退出了旅游公司,去到了河湾,书中关于河湾的描写真的太令我向往了,那是一种浮躁的人回归到自然中的本真状态,就连他们不愿回国的女儿,在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之后也愿意在未来回国小住。

养一些小动物、与二三好友为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上山,坐在山坡上看着天空,看着花儿,大声读诗或者看书,这世界到处都在吵吵嚷嚷,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人返朴归真。

“山河本身比我们浪漫,它其实是自带光芒的。”

“有人一辈子谨小慎微,待在一个地方不动;有人天生胆大,不断地尝试,像一条不断改道的河。”

“不管怎么说,先离开这里,先拥有那片山峦和河湾,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一对夫妻是较为幸运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一步一步奔向自己理想的同时也影响了本书的主人公,主人公在体制内中不断地思考与质问自己,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拥有怎样的人生?最终他也选择了河湾。

“比起这个世界的核危机,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可能网络传播带来的后果更严重。这已经无可挽回,他是生存和精神品质方面的。”

所以主人公走向河湾是必定结局,因为河湾是他心灵的归宿地,是他重塑精神世界的地方。

只等待一个契机与他长久积攒的勇气。

当然在这本书中也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着主人公与他的恋人祖辈之间的故事,此处就不便于在书评中多说了。

书虽然厚,但看得还是很过瘾,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与地方还有很多,远不是一篇书评能写下的,张炜值得。

《河湾》读后感(八):一股清流在河湾 / 高海平

一股清流在河湾

高海平/文

读了张炜刊发在《花城》杂志第三期上的长篇小说《河湾》后,我脑子里忽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一股清流在河湾。这部作品出奇之处在于塑造了一群生活在城市的“异人”,主人公傅亦衔、洛珈、余之锷、苏步慧、何典、棋棋、圆圆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异质性,与这个时代的异质,抑或与寻常生活的异质。这个调子在作品的开始就定下来了。

作品一开始写到:“我的朋友燕冲善画‘访高图’,几十年里多画同一题材。画中的‘高士’们一个个宽袍大袖,居于山间僻地,面目模糊,束着高高的发髻。”当然作品中不可能出现“束着高高的发髻”的人物,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百态生活是这个社会的主色调,像暴发户德雷令,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有钱以后喜欢搞同学聚会,炫耀自己财富的同时,又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同样是同学的傅亦衔和洛珈,尤其是洛珈,从而达到其目的。如果还无法如己所愿,就采取非法手段,比如绑架洛珈弟弟棋棋,这都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暴发户们的惯用伎俩。与德雷令一条线上的人物还有德雷令的舅舅,一个小科长,职位不高,仗着有个富翁外甥,丑态百出,极尽奸猾猥琐之能事。这些入世极深的人物,被作者描写得活灵活现,他们在作品中只是起到了衬托作用。作品真正描写的是以傅亦衔为主的清流们。

首先看傅亦衔和洛珈这对隐婚人物。平时各住各的单身房间,只有在约定的时间住进二人的婚房。婚房里,也是各自拥有各自的房间,互不侵犯。对外界依然以单身自居。这一切都是由洛珈约法三章的,傅亦衔被动从之。既然认可并从之,说明二人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对待生活的谨慎。傅亦衔始终依从着洛珈,没有因为任何事情而红过脸、吵过嘴。洛珈不管家事、公事,还是是非之事,保持着处变不惊、运筹帷幄的从容和淡定。比如弟弟棋棋被人绑架、德雷令在同学聚会时的公然挑衅,都能气定神闲地面对,这是傅亦衔无法比拟的,也是他们最终分手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当然,最终分手主要是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不同造成的。两个人都有复杂的人生经历,少小时,心灵被打上了苦难的印记,生命的底色无法改变。洛珈的父亲在山村教书,早死,母亲带她一路走过了无数的坎坷不平。后来,为了生计嫁给一位军人,也就是棋棋的父亲。这一层关系又使她经历了更多以前不曾经历的,最后能够由不接受这样一位陌生人到接受,这是人生一个艰难的历练过程。一重重的苦难铸就了她性格的坚韧和隐忍。所以,和傅亦衔相处的日子里,她很少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把感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把理性极度地表现出来。

而傅亦衔同样也是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父亲在深山劳作,他徒步去寻找,一路受过的非人待遇终生铭记,这些都成长为他的骨骼和血脉。后来的日子里,他一直发誓要写一部家族史,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印证了他对历史的无法忘却。不但要用文字记载,更要用骨骼和血脉延续。傅亦衔和洛珈两人都有难以忘记的生命记忆,只是每个人继承和发扬的内核不同。傅亦衔追求一种燕冲笔下的“高士”一样的出世风格,洛珈追求的是事业上的坚韧和隐忍,也就是强烈的入世精神。傅亦衔属于清流,而洛珈不是。二人最终的分手是必然的。

余之锷和苏步慧夫妇,游离于世俗内外,对物质生活有追去,更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苏步慧是一个典型代表,后来能与流浪歌手发生一夜情,主要是她的单纯和浪漫情怀导致的。他们与傅亦衔走动比较近,彼此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爱好山水,追求田园生活,河湾是他们选择的生活地理。还有何典,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式知识分子,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尤其对中药有研究,属于地道的“异人”“高士”。棋棋是个不折不扣的后现代青年,也许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喜欢玩打打杀杀的游戏,而且还假戏真做,成立了相关的公司,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乌托邦式的梦想,这是和洛珈完全不同的性格表现。究其实,应该说,棋棋是一个没有受过一点苦的,他脑子里只有梦幻般的理想主义,而洛珈却不同,虽然是姐弟关系,实际上相当于两代人的差异。

作品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最终走向,并不是由于某种突发事件从而发生裂变,而是自然而然的,静水流深,水到渠成的。傅亦衔在大机关工作,人又长得帅,受到女上司的青睐,并且成为副局级干部的培养对象。傅亦衔没有为此而喜形于色,他只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因为一直隐婚,所以对女上司介绍的女孩子也不温不火,不冷不热,对主动追求他的女孩子更是保持了相当的距离,比如对圆圆,对女性学研究者,这一点和洛珈可以互为表里,也算是绝配。他只是偶尔对洛珈有种强烈的欲望,又不敢表现出来,洛珈是“女王”,是德雷令嘴里的“女王”,也是他心里的“女王”。在世俗面前,傅亦衔活得很憋屈,很无奈,既改变不了洛珈,也委屈不了自己,只能频频地去造访余之锷、苏步慧夫妇所在的河湾。在苏步慧离世,余之锷远走美国和女儿团聚后,傅亦衔毅然决然地回归河湾,接手河湾的一应事务,当起了河湾的主人。作品结尾这样写到:傅亦衔想起一件事,于是拨通了一个电话。“燕冲老兄吗?是我。想请您金秋来一趟河湾,来这里画‘访高图’。”小说由画家燕冲开始,由燕冲结尾,可谓前后呼应,闭环结构。

在这部闭环结构的作品中,作者没有明显要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只是展示了一个缤纷复杂世界的百态众生相。比如,浸淫于尘世很深的暴发户德雷令和其舅舅栽了。狸金商业帝国草蛇灰线的处理,这个看似忽隐忽现,并非可有可无。做事滴水不漏、不事张扬的洛珈按部就班地发达了。被女上司看好马上就要提拔为副局级的傅亦衔,却云淡风轻一般选择了河湾,还把何典也给招来了,画“访高图”的燕冲也统统被他招到了河湾。河湾成为这伙清流们所聚居的地方。

傅亦衔们到底要在河湾干什么呢?作品没有明确告诉读者,但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详尽地描写了河湾的自然生态、人文地貌,以及耗费了余之锷们无数汗水的“秃斑”之地。尤其是“秃斑”,在作者笔下无疑是一个隐喻,是傅亦衔们到河湾后需要面对和改造的目标。如何面对和改造,正是作品留给读者的念想。

2022.6.23

《河湾》读后感(九):人这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

《河湾》是张炜长河式写作中的一处回漩迂曲的景观,在河湾处沉淀激情,积蓄更为深刻的哲思,从往日转折流向当下生活。——编者

1. 关于作者张炜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歌,1980年发表小说。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 21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多部。2020年出版《张炜文集》50卷。发表作品1000余万字,被译为英语、日语、法语、韩语、德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俄罗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罗马尼亚语、意大利语、越南语、波兰语等数十种文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单行本400余部,获奖70余项。作品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获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特等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等。

毫无疑问,张炜是中国当代最富艺术创造力、思想底蕴最深厚的作家之一。在长达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沉浸在历史、现实、自然、人性、风俗、传说、哲学、宗教等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思想、包容的气度、恢弘的胸襟,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文章,以飨读者,这或许就是他最令人敬佩之处。

《河湾》是作家张炜又一“闭关沉潜”的长篇小说力作。

2.关于小说《河湾》

本书以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为核心展开故事,写尽网络时代的步步惊心与诡谲神奇。

主人公傅亦衔在都市某机关工作,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工作之余,他又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仰慕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画家,并与其结为挚友,他欣赏那种不惜余力,力求超越的奇人。当然,他的心中最大的“奇人”是自己深爱的洛珈。

亦衔与洛珈有相同的身世,两个家族都曾置身于半岛的历史迷局中,这也造就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精神上的伴侣。他们之间没有人们想象的激情时刻,他们都是很理智的人,他们顾虑太多,都在维持着各自心中完美的形象,即便深爱着,也不逾越心中的底线。

余之锷与妻子苏步慧同为傅亦衔的挚友,他们算是成功者,他们远离闹市,寻得一处至美的河湾,然而他们并没有想过很多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对于外人来说,他们是成功者,可是对于傅亦衔来说,见证了他们的辉煌,也看到了他们的败落,人生的起起落落,往往就在那一瞬间,亦衔帮不上他们,很多事情不是钱能解决的事儿。

这部小说是开放式结尾,洛珈依然做她的女强人,在金融界奋力打拼,而回到河湾的亦衔独自活在他的精神世界,他幻想着有一天洛珈能来到这里,然而这也仅仅是幻想而已,因为他更加清楚洛珈,绝不会放弃自己做小鸟依人,依附于男人。

3.关于现实中的众生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当你的周围充满了异样的声音,你是继续坚持做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成为别人眼中的“正常人”?

有的人在外漂泊打拼多年,凭借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一定的价值,可是他的心一直觉得是漂泊不定的,他总想落叶归根,他的想法能够实现吗?他的家人早已经熟悉了新的生活,还能追随他回归田园生活吗?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对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喜爱,对那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或许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向往罢了,有多少人还能回到自己的过去,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除非你拥有绝对的财富和自由。

有的人想着落叶归根,还有人向往着更大的都市,向往着繁华,向往着霓虹,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拥有着很多城里人向往的生活,可是他们却非常努力的想逃离那里,他们错了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是充满艰辛,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退缩,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奔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就如小说中所写的人,在机关工作的亦衔,有女上司,有老同事、新同事,他在其中工作同样会遇到各种困惑,毕竟工作中的人都会不自觉地结成各种圈子,每个人都会成为独特的一道风景,亦衔也是如此,他想结识高人,与高人为伍,但是这些人在同事的眼中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与人格格不入的一类人,亦衔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自然在同事的心中也是另类。

还好的是,亦衔也有好朋友,苏步慧夫妇就特别欣赏亦衔,而且尽力想帮亦衔实现愿望,很可惜苏步慧得了绝症,最终想帮亦衔回到河湾,建设河湾,归园田居的日子,只能作罢。

“河湾”这个地方,就是很多外出打拼人的精神家园,他们从那里出来,却又想回归那里,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童年,有他们的挚友,还有他们美好的回忆。在张炜笔下,河湾则是自然之河、生命之河,河湾等同于亦衔心中的“桃花源”。

《河湾》看似写爱情故事,实则作者在探讨更深层次的人生,当一个人身上承载了家族历史,有的人沉沦,有的人爆发。一个成功者本来就应该有大智慧,可是有的人却对眼前的商机视而不见,他还能算成功者吗?在《河湾》这部作品中,既探讨得而复失,也垂怜“失后更有所得”,于充满思辨的行文中,践行张炜对于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考。

《河湾》读后感(十):他一直在为值得爱、可以恨、应当感动的事而写作

他一直在为值得爱、可以恨、应当感动的事而写作

在文学奖方面,中国的鲁迅文学奖和矛盾文学家是其中两个分量很重的奖项,像阿来、张洁、铁凝、王安忆、莫言,都曾经在这里斩获过奖项,而其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人是张炜。张炜在第八届矛盾文学奖上的《你在高原》曾经惊艳了读者,而在长篇小说《古船》出版之后,张炜一直没有停止自己探索的步伐。他一直在为值得爱、可以恨、应当感动的事而写作。几十年来,他在不断地尝试这突破,从高中时代读的作品,再到年岁渐长再来读张炜颇具个人风格的创造性的文风。再到2022年读张炜的《河湾》,在文字的领域里,张炜总是带给中国文学以新的惊喜。从文学价值和意义上来探索,《河湾》体现的不仅仅只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更展现了张炜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人精神变迁的独到理解,他的艺术探索不仅仅只是做独特的思考,而是在故事情节里寄寓他深邃的思想。张炜的作品主题很多时候是对立而归一的,在逃离之后往往是回归,在漂泊之后往往又是精神的救赎,现实与浪漫在他的笔下,总是呈现着丰富而驳杂的思维,这样多维的精神主题,让《河湾》成为了张炜思想深度之余又带上了诗性抒情风格。

虽然从作品的时间看,三十多年的《古船》是我对张炜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因为直指人性而且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探寻一条出路。而《河湾》也保留了这种思想深度,没有固定在眼前的生活和自己的眼界,而是试图从现在开始来探究生活之外的内容,试图探讨在新时代的变化之下,即使时代变迁下人和人的相处不同的,但是人们的心灵困境却始终还是没有出路。

人物的刻画的期间,我们看到了精湛的写作手法,主人公亦衔外貌出色,高大英俊,而且因为长年锻炼,身体的健硕让他身上散发着荷尔蒙,这是爱情的味道。可是,心灵的渴求和他自己的命运是不同的,他爱上的是一个自己无法从现在也无法从未来去寻求掌控的女人。她是洛珈,而洛珈身上的那种让人迷恋的个性和独立的精神,就是他们两个人之间必然要面临的挑战。她如同女王,永远俯视着下面的众生,即使那个人是和他相濡以沫的爱人,她依然保持着高高在上的精神状态,结婚之后她依然不愿意过委屈自己的生活,要求和亦衔要分开住。

而这是,洛珈的影子已经投射到了亦衔的身上了。在洛珈催促和影响之下,亦衔只能在名利场中奔波着,他每天忙碌,时刻都在奔波,始终让他的心灵无处容身。在爱情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为了将初恋进行到底,选择了放弃世俗的基础生活,双方决定约定好自己的生活形式,采用隐婚的方式来结合,但是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算不得爱情,也不算是真正的夫妻,因为毕竟没有登记。在这个都市里,洛珈和亦衔他们居住没有在一起,他们各有住处,生活之间彼此独立。虽然爱情牵绊了他们,但是他们只是偶尔住在一起。

整整20年的时间过去了,亦衔也辞去他孜孜以求的公职,优越的生活的追求开始淡出了他的思考。而《河湾》在这时候出现了在他的生活改机之中,在接手朋友的河湾之后,亦衔在《河湾》这里寻找他自己的生活,开始活出自己,也开始告别以前。

陶渊明的桃花源在他生活里开始映照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开始有亦衔想要的生活的影子。从现实的生活里看,也许你看到的河湾是退却了自己的生活,但是事实上,亦衔在治理山头上问题时,那些难看的秃斑其实是对生存方式的一种另类的独特探讨。生活也许不是仅仅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一种高士远离尘俗生活的精神境界才是我们这里所应该看到的。

也许在《河湾》这里的结局不是故事的最后,商业帝国的女王才是洛珈所渴求的,那种永不止息的追去和淡然远去的隐逸,永远是无法彼此交融的。所以男女主人分手,在最终的爱情之后,甚至连彼此之间富有象征意义的告别也没有。然而,也许正是这种没有告别的生活与再也不见的无声告别,这才是真正的诀别。

读《河湾》的时候,最吸引人的始终还是作品中那些让人读起来觉得奇崛的想象,而在那些让我们觉得完全不同的故事又十分贴合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在极具个性化的叙事语言看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也看到张炜那极具辨识度的审美品格,在我们这里见到的故事里,这始终是让我们看到了真实和美好的人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