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虫语》读后感精选

《虫语》读后感精选

《虫语》是一本由唐志远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虫语》读后感(一):虫之斑斓 语之动灵

光影一霎,留住了心之所爱;叶节一方,滋育了虫之斑斓。翻阅此册已十次有余,然不厌百读、获益良多。

初读此书,以之为介绍小虫之册。其间众多细腻影像令余久久难忘,触须、花翅、细毛不禁感叹小虫之震撼与光影之魅力。

熟读深思过后,发觉吾之粗浅。《虫语》一册看似以影集解尽虫之隐秘,实则道尽先生与虫和光影之机缘。先生爱摄影,亦爱小虫,故将镜头照向它们。以往昆虫之册,仅以影像展示虫之姿态,观赏者未得与虫言语二三;先生之《虫语》,将拍摄日记附于册上,故读者有幸与先生为伴,共赴小虫之约。

虫之生无异于人之灵,回顾生活点点,与虫之交际不过捉捕一直彩蝶、驱赶一只蚊蝇……未曾想却有一日能与虫儿对话,走进虫儿内心。豆娘飞舞、尺蛾戏水、小麦迎春,虫儿亦是自然界的宠儿,在虫儿的世界里,人类亦是万千亚物种之一。先生带领我们走近它们,同样也带领我们走近自己。一场视觉盛宴背后实则是跨物种的内心狂欢。

吾独以为《虫语》之趣有三:一则光影之琦铉,二则虫旅之新奇,三则先生之深情。论先生于虫,可谓好之爱之。先生摄虫不惜历经万难。每每展示虫之动灵,必附以原创插图与历时真情,图文之间漫溢着先生之爱。此情此意令此册尤得真切,亦使读者念之受之从而向心一笑。

除却以上尔尔,对于理解此书,本人有三两拙见。其一,虫语,乃虫儿与人之语,小虫本无语,然能与人对曰,此则生灵之约、物种之言。其二,先生爱之细腻亦增虫之奇美。换言之,虫之美不仅在于其本身,亦在乎先生于虫之爱。其三,阅读此册,读者不再是读者,作者不单为作者,二者皆为虫之宾客,亦为途旅陪伴。与虫对曰之时亦与作者对曰,传受本位之变,亦是本书动人之处。

《虫语》读后感(二):原来,世间万物皆可爱

《自然之声》无疑是上半年入手的最佳图书,系列分《虫语》《陆上水中》《万物生》三本,凝结了中国国家地理御用自然摄影师唐志远老师20年的沉淀。

印刷,排版,内容都能看出作者的用心热爱。每个拍摄对象第一页最左边都会有图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有07年早期的拍摄,也有最近的。

同时会细致描述拍摄观察的合适时间地点,拍摄中的小故事和一些实用拍摄小技巧。

最让我动容的是最后不长的后记,唐老师讲为什么去拍,讲到自己的童年,也让我想起晚上去抓蟋蟀,下雨天去抓“爬嚓”小时候。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样一份对自然的热爱

“留心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美,

自然而然,你会爱上世间万物,

原来,世间万物皆可爱。”

《虫语》读后感(三):《虫语》:中国顶级昆虫摄影师唐志远镜头下的昆虫世界

提到昆虫,我不会想到美,想到萌,第一反应是害怕。但是,看了中国顶级昆虫摄影师唐志远的昆虫图鉴《虫语》后,我对昆虫的感受改变了,原来昆虫的世界这么有趣,原来昆虫有我想不到的“美”和“萌”的一面。

唐志远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地理摄像师之一,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博物》的摄影师,是北京昆虫网、绿镜头生态摄影论坛的创办人,其摄影作品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唐志远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他走上了自然摄影这条职业道路,《虫语》就是他的精心之作。

在《虫语》中,唐志远用500多幅摄影作品及手绘、文字展示了昆虫的各个形态、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生存环境等。当然,书中不仅仅有昆虫知识,还有唐志远昆虫摄影的一些心得,这本书制作精美,16开的大开本,很厚,封面还有一层透明膜片,特别高级,是昆虫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不过错过的珍本。

如何制作好看的昆虫图鉴

唐志远在书中展示了自己制作刺蛾(俗称洋辣子)图鉴的一些心得。

生物图鉴多为集纳属性,表现丰富多彩的感觉。但物种太多的话,看起来就会比较乱。要拍昆虫图鉴,最好选择同一物种,拍摄时,尽量选择同一角度。

唐志远拍摄刺蛾时,选用了黑色背景,这样看起来更高大上。之后的具体操作如下:

“把刺蛾幼虫赶到玻璃上,手持玻璃板与地面上的黑布平行,用支架固定好两个闪光点,分别安置在玻璃板两侧。

这样平行布光,让光源集中在刺蛾幼虫两侧。

若光源高于玻璃会反光,光源低于玻璃又会出现眩光。

相机镜头平面正对玻璃板上的刺蛾幼虫背部,

尽量缩小光圈,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它们身上的细节”。

这样拍摄好后,多拍一些,后期选好图片,用修图软件就可以做成图鉴了。

一些昆虫知识、摄影知识及图片背后的故事

在拍摄蝉的羽化时,唐志远老师是用闪光点打一束逆光,来表现崭新的翅膀。

为了拍摄海南捕鸟蛛,唐志远老师多次去海南拍摄。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捕捉到两次海南捕鸟蛛的活动。海南捕鸟蛛是中国最大的蜘蛛,成年的海南捕鸟蛛足展可达20厘米,能盖满人的手掌,而且极具攻击性。

为了拍好“小麦”(黑脉蛱蝶),唐志远坚持数年持续观察拍摄,最后才呈现出书中那几页精彩的图片和文字。

《虫语》中,唐志远用妙趣横生的自然故事和精美图片,教读者重新认识大自然。他的摄影图片,让我看到了昆虫被忽视的美和萌,让我看了一个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

《虫语》读后感(四):唐志远三个字就是品质的保证

唐志远。 这三个字就可以是你入手的理由啦。 这位昆虫拍摄界的大神,以一己之力拉动了中国的昆虫拍摄事业,著名生态博主小亮,就曾经说过,自己是受唐志远的影响,才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的。在这本儿《虫语》的前言中,小亮(张辰亮)也满怀热情写了自己与唐志远的20年“虫缘”,热情的为自己的老师同事好友打call。 唐先生的魅力,真是是谁接触谁知道啊。 前一段时间看了唐先生的《我的1000位昆虫朋友》,被圈了粉,就又入手了一本唐先生的大作《虫语》,看完之后,成为唐先生的铁粉了。

《虫语》重达3.2斤,一只手抱起来都非常的费劲,好在这本书采用的是锁脊装,放在书桌上就能够自然摊开,让你能够充分的享受对开拉页的魅力。 《虫语》,虫,顾名思义就是以各种昆虫为主角,“语”从何来呢?

唐先生拍的昆虫,不是静止的唯美照片儿,如果单求唯美的话,许多摄影家也能做到,但是唐先生镜头下的虫,有着充分的活力,有着充分的动感,这些虫仿佛都在用它们的方法诉说着什么,这大概就是“语”字的由来了。比如117页的这一对半黄赤蜻,作者抓住的就是他们飞行的瞬间,看到这个画面,有一种孙悟空舞动金箍棒的动感,棒赶棒的感觉,你仿佛看到在非常好的阳光下,这一对儿蜻蜓拍打着翅膀飞行,他们的身上仿佛写着两个字:悠闲。 除了图片之外,作者还会在图片旁,配上昆虫的特点和拍摄时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当时拍摄的心情,这三者都让人非常惊叹,从不同的角度惊叹。

一个是从生物专业的角度去看作者对于昆虫的细节把握之精确,比如作者写蜻蜓羽化的过程,翅膀只有在平展开来,而且不断煽动的时候,才变得逐渐的透明,这个时候要是用手电光照射,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彩虹。观察之细腻,令人惊叹。(p111)

一个是从摄影的角度介绍拍摄的不容易,比如拍摄蜜蜂脚上的花粉,虽然模特众多,但是想预判蜜蜂会光临,哪一朵花还是很难的。唐先生换了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去拍摄蜜蜂从一朵花离开的瞬间,这就给初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拍摄思路。(p235) 我最喜欢的还是第3个方面,就是唐先生对这些虫类的爱护之心。网上经常传出一些摄影家为了拍到一些独特的画面,人为的去制造一些“精彩”,比如把一些虫子的部位用大头针钉在某个特定的位置,违背生物的原则,让虫类举起手来做敬礼的姿态,以博得眼球和转发量。唐先生从来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在他的心中,虫子也是自己的好友,也是平等的自然之物。 整本书中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得到满意的图片就尽快离开,不要给蜻蜓过多的打扰,长时间飞行对它们的消耗是非常大的。” 悲悯之心,发出圣洁的光芒。

最后再随意选择几张书的照片,大家感受一下吧。

《虫语》读后感(五):万物皆美,虫虫世界的微观生活

曾经,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单反和三脚架旅行穿越了大半个东南亚,也很羡慕别人在旅行路上的轻装简行,但当看到相机里满意的照片时,那些辛苦就算不了什么了。

同为摄影爱好者,翻开这套唐老师的自然摄影集,看他背着镜头脚架穿梭于高山深林,为了一张好照片甚至不惜趴在泥地里,心中既有崇高的钦佩也有欣然的理解,那种为一张好照片不惜一切辛苦的心情万分感同身受!

当看到唐老师冒雨拍摄时全然不担心自己,反而担心相机被雨淋湿,当自己摔倒不怕摔坏自己,反而全心护着镜头时,仿佛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有一次跌倒,顾不上流血的膝盖,抱着相机庆幸还好镜头没碎的开心,像个傻子。这种热爱有时真的是深入骨子里的无怨无悔,这也是为何当我翻开这套摄影集后会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吧,字里行间那些关于摄影人的细节仿佛将我拉回了曾经冒着傻气、满脑子拍出好照片的时光。

这套摄影集一套三本《陆上水中》《万物生》《虫语》,分门别类讲述了自然万物有关生命的故事,作者唐志远通过精彩的摄影、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而又热闹非凡的自然大观,每一页中都充满了“敬畏、热爱、神奇、美丽”演绎的故事,万物生生不息,唯有心怀敬畏。

拍摄野生动物,最难之处在于模特是动态的,不会按照摄影师的意愿摆POSE,摄影师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精彩将之定格,有时,为等待一个好镜头,常常要保持很不舒服的姿势屏气凝神地等待几小时。但也正因如此艰难,得到一张好照片时才更欣喜异常。

唐老师最过人之处不仅在于精湛的摄影技术,更在于他对动物的共情力以及观察力,遇到一只小动物时,他常常会先观察动物的习性,再通过习性预判动物的下一步动作,然后在预判的位置早早摆好镜头,只等小动物自己送上门,这样拍出的照片不仅自然,而且充满生机。唐老师不仅知道这些动物从哪儿来,更知道它们要走哪儿去,例如一张肚子下面堆满了螃蟹卵的螃蟹妈妈,匆匆穿过马路,唐老师给它拍完照,它就匆匆走进了一个水塘,唐老师感叹到:“原来它是急着将自己的孩子们放进水塘中。”就这样赋予了每一章照片生动的故事性。

摄影作品展现的是摄影师眼中的世界。印象深刻的是唐老师曾写到自己拍一棵树就拍了一天。在他眼中,一棵树堪比一个王国,树上住满了各种昆虫和小动物,每一个生命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不禁感叹在唐老师眼中,这个世界该有多热闹多丰富多彩啊,仿佛透过他的双眼看到了一棵树上磅礴动物世界的烟火气。

怕虫蛇似乎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恐惧,但在唐老师的镜头和文字里,竟会觉得蛇虫也有亿点点可爱。感觉到它们其实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每天都在努力地活着,喜欢晒太阳,喜欢吃好吃的,为了生存还会根据需要进化出独特的身体结构。例如有些蛇因为喜欢吃蜗牛,就根据蜗牛壳的左旋右旋进化出了左右长短不同的牙齿,有些蛇还有强迫症,一定要将自己盘得一丝不苟才满意。

其实大部分蛇都是胆小鬼,见到人都怕怕地赶快逃走,比起人类对蛇的伤害,人类对蛇的伤害其实要多得多,因为在马路上晒太阳而被汽车压死的蛇难以计数,许多还是极其珍贵的珍惜物种。

拍摄中,唐老师一直注重呈现动植物最本真的自然状态,尽可能少地打扰生物的正常作息,因此,看他的摄影有种将摄影机直接装在小动物家的感觉,仿佛直接窥见到了小动物们最放松的状态。

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也赶不上最简单生物体的复杂。在微观镜头之下,常常呈现出一般视角很难注意到的细节,就连晶莹剔透的蛙卵中似乎都藏着星空宇宙,美丽得让人惊叹。

最惊艳的是蜥蜴的眼睛,最灿烂的宝石也比不上的精巧灿烂,红色、绿色的底纹中黑色、白色的斑点洒落,再配上强光之下变成一条细线的瞳孔,仿佛来自恶魔路西法的凝视!

唐老师的摄影常常呈现出平常难得一见的视角,更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精彩,例如在一张照片中,一只蚂蚁向上攀爬,而在蚂蚁的头胸衔接处,竟呈现出来自太阳的星芒,“逆境攀爬、追逐星芒”的意境呼之欲出。

不仅是精彩的照片,书中还充满了拍摄过程中的小细节。为将一株低矮的花丛拍出平视的效果,唐老师就在花丛边挖坑,将相机放在坑里,还不忘给自己挖一个小平台用来放下巴颏让自己更舒服点,真是太可爱了!

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唐老师对摄影深入骨子里的热爱。抓住每一次出差的机会去拍摄,有机会去非洲采风时的快乐透过文字都能感觉到的开心,又一次因为“行程码”原因让他耽搁在了西双版纳的雨林中不能回家,没想到这可把他乐坏了!为尽可能利用每分每秒,甚至不惜牺牲午休和睡眠去拍摄。

累吗?真累!快乐吗?太快乐了!想起爱睡懒觉的自己曾起了很多大早,骑着自行车顶着快40℃的大太阳穿梭在泰国大城的历史遗迹中,只为抵达一个路途遥远的神庙,当与神庙中的壁画来了一个穿越千年的面对面时,一切都值得了。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怕累,而是怕没有为自己所爱而累,害怕在身心俱疲后依然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尽管作者没有尽述,但我知道书中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充满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疲惫,幸福的是,这些累往往伴随的是“拍到了满意的照片,我太开心了”的幸福与满足,仿佛能够看到作者满心欢喜地吹着口哨踏歌而归的身影。

那一天,结束一天的拍摄,我一个人坐在黄昏日落的大城神庙废墟中,一只百足虫匆匆而过,抱着相机,知道里面装满了满意的照片,心满意足!这本书唤起了我很多年前的记忆。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这些照片是怎样拍摄的,还很详细地分享了许多作者独家的摄影技巧,摄影爱好者可以偷师学艺。

但读过才发现,摄影中最难的并不是这些拍摄技巧,而是作者翻山越岭的艰辛、细致入微的观察、切身体验的共情是学也学不来的,吃苦、天分、耐心、热爱,一个都少不了!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趴在全是蚂蟥的泥地里一动不动,屏气凝神等待一只蛙的鸣叫呢?而唐老师却这样趴了很久很久,当我们惊叹于那张拍出水波随蛙鸣声纹振动荡漾的照片时,这背后的艰辛值得我们给予更高的敬意。

攀上一座座高山,仰望星辰宇宙;走入一片片深林,探问生灵尘埃;沉浸一片片深海,追逐异域沉鱼……自然从未有过只言片语,只有以心为耳,才能读懂自然的倾诉,叹服世界广大、自然喧嚣、万物有灵,千万次敬畏自然的呼唤,也抵不过书中一张照片所传递出的发自热爱的崇敬,也许这才是这套书,最重要的传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