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投档线读后感锦集

投档线读后感锦集

《投档线》是一本由张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档线》读后感(一):谈谈高考那些事儿

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报志愿也被提上日程,不得不说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各类短视频和直播软件的志愿帮助填报风格类视频也是不断涌现,俗话说考得好不如报的好,但既然已经知道了分数,那么报志愿更是一件大事儿,甚至被称作是“第二次高考”。 高考以及志愿填报、大学招生每年都是让人格外关注的热点话题,当然每年也都有各所大学为了争抢优秀生源曝出的各种逸文闻和趣事,经常听到分数达到清北分数线的同学都会接到来自招生办的电话,争前恐后地把人才招揽到自己的学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学霸,《投档线》中的每个招生老师也都是各个都身怀长技,之间斗智斗勇,不管是考试动员,还是招生宣传,整个过程都是明争暗抢,处处都是挑战,文风轻松幽默,实在精彩纷呈。 以前鲜少见到关于高考和高考志愿填报的小说,张生老师创作的《投档线》,从这个幽默荒诞的故事里,也能葱现实里面找寻到一些依稀可见的影子。比如土木工程很强的德华大学不禁让人联想到原型是同济大学,北飞让人觉得可能指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科技大学联想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陵大学又有可能是南京大学的化身等等,还有个别老师和同学们的相处和为报考与招生所做的努力,这些元素不但让我们觉得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在非虚构中的虚构部分也似乎很容易分辨清楚。 高考主要看的是考生最终的分数,但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很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背景,接受了不一样的学校教育,这些又都是影响成绩的可能因素。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小步,也可以说是一个开始,以后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为个人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谋发展,都是新一代青年们所要肩负的任务。 正如鲁迅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尼采说: “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

《投档线》读后感(二):123,准备向新征程出发!

高考结束,就真的结束了吗?没有。报志愿也是重中之重! 高考,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不亚于一场改变命运之轮的选择。

高考后,应该怎样去了解相关问题呢?比如大家了解投档线吗?又或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会说:考得好不如报的好?报志愿堪称“第二次高考”?

张生老师小说《投档线》以几个高校真实的高考招生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一次紧张荒诞、跌宕起伏的招生之旅!呈现一部各出奇招、精彩纷呈的沙漠喜剧!

张生,作家、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著有长篇小说《白云千里万里》、《忽快忽慢的旅程》、《个别的心》等,专著《通向巴塔耶》,译有布罗茨基《水印》等。

本书故事讲的是:上海德华大学的招生“老将”老张带着“小跟班”李果来到敦煌,将要展开紧张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老张从到达敦煌开始,就把自己招生的经验和李果说的明明白白:为了凸显学校,不能住快捷酒店,即使离学校很近。要提前联系学校负责领导以便参观了解。要和本校兰州招生组老师提前与省招生办联系方便有第一手资料。还提前联系了一位在当地工作小有名气的校友以便有所帮助。

虽然在招生的紧张时刻,大家也没忘记敦煌莫高窟体验一把:像是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大道等等美景真是一一欣赏,至于敦煌美食更是必不可少,像是烤全羊、杏皮水、胡杨焖饼、飞天茅台等等更是一一浅尝。

咱们故事的主角在招生的整个过程,简直是从头到尾忙的喘口气的时间都是挤着用的,一边与“北飞”这个冤家对头团队展开较量。一边提防冒出来的“之大、工大、金大、政大... ...”

各路英雄齐汇,在招生这个舞台上各校老师真是各怀绝技、斗智斗勇,从学校动员、招生宣讲、到电话家访,全程明战暗强,过程简直精彩绝伦。

直到遇到“小二”,老张和李果跳出高校思维,上门了解考生真正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为考生推荐更合适的专业和学校。

招生录取尘埃落定,各校老师卸下武装,交流当代高效的教育理念。各校虽然有竞争,但也是为培养人才而竞争。故事的最后,老张带着李果,圆满的完成任务回归!

这本小说直击不为人知的招生“内幕”,手把手教你报志愿,告诉大家:每一位招生老师都是优秀的谈判专家!

《投档线》读后感(三):招生过程也是高手过招吖。

我的大女儿刚刚中考完,我看到了这本书立马入手,为三年后的填志愿探探路。

第一次看高考招生这个题材的小说,本来以为是填报指南类的文章呢,结尾出乎意料,很新颖,一口气看完,笑点十足,泪点也很足。

上海德华大学也是一所985,但去年在敦煌被北飞“剃了个光头”,学校拿出势在必得的气势请出老张带队去做今年的招生工作。老张带上了刚工作没多久的“青椒”(大学青年教师的戏称)李果踏上了去敦煌的路,李果是抱着还能去吃吃敦煌的美食逛逛莫高窟的旅游之心去的,结果短短的几天时间,他的经历精彩到飞起。

在敦煌飞天宾馆的自助早餐上,就与各路招生人马狭路相逢了,吃饭之余李果用“心”观察了四周,把一圈的各大高校吐槽个遍。

结果等到他们拿出自己的工作服,都傻眼了,猪肝色、胸前印满了字,背后的校徽中间交叉的瓦刀像个大大的X,两个人还傻傻的拿了一件小号,老张套上以后,盖不信腰。

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张的斗志,对目标学校的领导阿谀逢迎,对目标考生和家长口若悬河、八面玲珑,对于认定的事不放弃,不惜闹到警局。在最后一次的专访中,老张被成熟懂事的“小二”打动,真心地为他推荐了合适的专业,甚至是对手学校。

全文揭露了一个招生的全过程,从招生出发前的动员到招生宣讲再到电话专访,各大学校明争暗抢,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招生前的宾馆餐厅里,个个都剑拔弩张的,招生后的宾馆,各路人马都卸下了防备,谈笑风生,大有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所幸,老张和李果圆满而归。虽然放弃了小二,但就像老张说的,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

填报志愿相当于第二次高考,所以考生们应该慎重又慎重,做为考生的家长,我觉得还是要坚定自己,尊重孩子的喜好,对于谈判专家(招生老师)的话,保持警惕。

最后再说一个有趣的事,女儿中考分数出来之后,她的一些同学就收到了职高的招生电话,就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接到了省里一个汽修学院的招生电话,问我孩子考得怎么样,我说达到了普高线,她就礼貌的挂了电话。所以,成绩好的是抢手生源,成绩差的也很抢手。反而是这中间的无人问津了。哈哈哈~

《投档线》读后感(四):《投档线》-很多事情,别人看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是两回事

高考,对于中国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是一道很重要的分水岭,他们为了这件事情付出了太多。其中包括夜以继日的学习,各种辅导班的学费和时间,还有精神压力和物理压力的双重攻击。可是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结束了,接下来猜到了高考这件事情的重头戏—填报志愿,即便考得很好,志愿没填好也是会影响一生的。我原本以为,会为此焦头烂额的只有学生和家长,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各大高校的招生办也是忙忙碌碌。

每个学校的招生办都希望能够在考生中争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能让自己学校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好。并且,人们都是有趋同效应存在的,如果你所在的高中,从来没有人包裹一所大学,那么你大概率也不会选择这所学校。本书中讲述的就是关于上海德华大学的两位老师,他们前往敦煌同其他大学以及自己的“冤家对头”北飞斗智斗勇。

两位德华的老师,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张,一位是初出茅庐的李果,两人在敦煌等到分数线出来的一刻,就已经在名单上规划哪些学生是可以争取的。随后二人开始逐一打电话宣传学校的意向,以便之后能在宣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接触。在这段时间里,每一所高校的招生办老师都在进行着同样的动作,他们试图吸纳更多考生的关注,希望他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学校。

随着宣讲的进行,他们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探听每一位考生的专业方向,看自己学校是否有可以拿得出手吸引对方的地方。而后德化和北飞更是进入了明争暗斗的“抢人”环节,警察也被他们引入其中。不过我没有想到的是,老张竟然在最后放弃了一位考生,并推荐他去往了另一所高校,仅仅是因为那一所高校给出的奖学金会让他的家庭更加轻松。

高考投递志愿,关乎的不仅仅是考生的未来,还有一个家庭的未来,虽然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利益关系和勾心斗角,但是最后还是有人善良地帮助了他人。每个学校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能够为考生提供实际的帮助才是他们最想达到的目标。

《投档线》读后感(五):《投档线》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经历了数十个高考的年头。今天的高考竞争无论是从参加考试的人数还是考试难度都已经比多年前的竞争要激烈几倍、甚至几十倍。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高考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充满火药味。

十二年寒窗,为了考试这三日的决战。高考,成了中国人每年都要经历的一场年度战争,但参与到这场年度大战之中的人,不光只有广大莘莘学子们,还有各大高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一到考试结束成绩公布后,常常会听到周围家有高考生的亲戚朋友或工作同事吐槽,每天都会被很多来自不同高校招生办的电话轮番轰炸,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招生老师们想要争取优/秀考生来自己的学校就读。

就如同刚看完的这本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投档线》书中所讲的故事一样,作者张生是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以自己亲身参与的招生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一次发生在敦煌的招生之旅。将我们不了解的这场各大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大战”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招生工作背后的故事不再神秘和遥远。这篇小说也填补了文学作品中专门书写高校招生这个题材的空白。

故事从书中两位主角的对话开始,有着多年一线招生工作实战经验的老张和刚进校没几年的青年教师李果,都是来自上海“985”德华大学的招生老师。两人带着学校新一季的招生任务来到了敦煌的阳关中学,与来自北京、浙江、南京等地各大高校的招生老师们斗智斗勇。为了吸引you秀生源到他们学校来,从招生宣讲到电话家访,老师们也是各出奇招,费尽心思。有邀请学生参加无人机体验活动的;有给填报本校的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的;还有为了营造氛围精心准备的手磨咖啡和“气势蛋糕”等等,竞争就这么白热化地展开了。

紧张荒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轻松幽默的文字风格,不时出现的搞笑桥段,还有穿插其中的敦煌的名胜古迹和特色美食,都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

书中还写到了几个很典型的目标考生角色,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家庭情况和性格,也很能代表现实中不同的考生类型。他们和各自家人在填报志愿过程中所提到的顾虑,向招生老师咨询时得到的中肯的建议和对专业的利弊分析,也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书籍封底上印着的这几句话,不知道你看到时是被戳中内心,还是得到一些启迪。

《投档线》读后感(六):乾坤未定!

德华大学是上海一所名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近年来,在甘肃的招生中,德华大学却被北飞大学稳稳压住,甚至颗粒无收。为了挽救德华大学的名声,在与北飞的博弈中胜出,德华大学的派出资深招生专家老张与青年教师李果前往甘肃招生。校领导格外重视此次招生行动,特意召开了招生誓师大会,校长和书记在会上慷慨陈词,鼓励各位招生老师“不择手段”争取优质生源。老张和李果深感压力山大,重任在肩。

老张不愧是招生专家,对招生的门路掌握得一清二楚:住的酒店不能是快捷酒店,要是四星级宾馆,哪怕离目的学校更远;提前与目的学校的领导打好招呼,提前去目的院校参观;要求德华大学兰州招生组的老师与省招办联系,力求获取一手成绩资料;与当地的校友联系,求取帮助……老张待人处事的方式得体大方,精明中透着狡黠。

在阳关学校招生宣讲的过程中,事故频发,令人啼笑皆非。先是老张和李果按时提前去学校宣讲,竟然发现其他学校远比自己先到;然后又发现自己招生宣讲的场地被“死对头”北飞大学占用,北飞大学甚至不惜使出“美人计”,派出美女老师;侥幸联络到了几个有意愿的优生,老张订好了咖啡厅、买好了蛋糕等待与他们交流,却发现无一人应约,最后发现北飞大学竟然把这些学生及家长“拐”到了鸣沙山。老张气不打一处来,当即拦下的士,与李果前往鸣沙山,发誓要将这些学生抢过来。到了鸣沙山,眼见北飞大学的老师用无人机吸引了学生极大兴趣,老张一怒之下竟然报警了……

为了招到优质生源,老张自相矛盾、胡编乱造,一度让李果都难以为情。但是,如果就此把老张认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老师的话,也并不全面。老张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取专业,放弃了成绩极其优异的学生——因该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建议其去了有高额奖金的学校。这些例子也体现了老张作为一名真正教师的一面,尽管他也会为了招生“机关算尽”。

在高考之前,焦虑的是各位高考生;在考场上,考生的对手是其他考生。 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焦虑的是各个高校的招生老师;在招生路上,招生老师的对手是其他高校的招生老师。

都说高考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高校招生也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啊。

《投档线》读后感(七):有生之年狭路相逢,可能只是因为一场招生大战

又是“高考季”,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起。高考是第一关,填报志愿是第二关。 目标直指清北的好学生自然是不愁的,然而稍弱些的学生,一样可以在985院校里自由选择报考,他们也就成了招生学校争抢的对象。 《投档线》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写的是上海德华大学的招生“老将”老张带着“新人”李果来到敦煌,与冤家对头“北飞”团队狭路相逢,引发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招生之战。

因为去年德华在敦煌被北飞剃了光头,学院领导担心给校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出动了多年从事一线招生、曾挖来省理科探花的秘密武器老张。 第一天入住就让李果长了见识,老张选了较豪华的飞天宾馆,一是名字听起来就有好兆头,二是招生宾馆的档次也代表学校的形象。 最有意思的是,对手北飞老师居然住在他们对门,随着开门关门进进出出,周围空气都感觉紧张起来。 时间就是先机,老张带着李果去拜访阳关中学教导主任,打算高考分数一出就开始宣讲,先声夺人。却发现处处被对手北飞抢占先机。 为了生源,老师们不惜变成“叫卖者”,从招生宣讲、到电话家访,全程斗智斗勇、明争暗抢起来。

锁定目标女生的家人,想让孩子去上海读会计,可德华没有这专业;北飞有会计专业,家人又不想女孩去北京。 几个目标学生犹豫不决中,都被北飞的老师“骗”去鸣沙山玩无人机,给用尽智谋打造“攻心”现场的老张和小李唱了一出“空城计”。 气急败坏的老张追到鸣沙山,又晒到中暑也没靠近学生,一气之下报警说学生被人拐骗。 警察闻讯而至,最后以北飞女老师狼狈落水,无人机毁于一旦,结束了这场荒唐抢夺战。 两人第二天又驱车赶到阳关,上门家访考生小二。老张苦口婆心给小二做了各种分析和动员,却在临走时看到小二瘫痪的父亲,陷入了沉默。

招生录取尘埃落定,老师们卸下武装、同桌聊天,其实大家争抢一场,也都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殊途同归。 老张和李果是否成功争取到目标女生?小二为什么去了被爆“重金挖人”的之大?北飞又得到了什么好苗子?一切答案,都在《投档线》。

《投档线》读后感(八):人生赛道,谁与争先

高考对于莘莘学子的重要性,和它会以多大程度的冲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一个人从交友到事业的人生中的方方面面之选择,想必已经无需多言了吧(当然如果您当真不走寻常路,那也没必要在这篇书评和这本书上浪费时间啦~)。

而我作为一个没有参加过高考招生的人(提前录取)(绝对不是为了来凡尔赛),这本小说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很多我对这个过程的想象的空白(虽然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至少,咱得有个开始不是?)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作者使用的生动、愉快的语言,以及安插的很多调皮、戏剧的情节……等一系列既有利又有力的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为想象的生动性的加分过程,实现了很多添色的成效。

书的封面,是一位徒步者在写着“123”的赛道上的刚刚启程的背影。可想而知,这也正是广大考生在高考、在填报志愿时的生动写照——

一目了然的封面

从这个赛道出发,他们将继续你追我赶,冲向新的未知之路;

从这个赛道出发,他们将因为一个个至关重要的选择,分道扬镳;

从这个赛道出发,他们将在前所未闻的道路上,欣赏到颠覆想象的风景;

从这个赛道出发,他们将开始缓慢地脱离原生家庭,并开展属于自己的新人生;

从这个赛道出发,他们将在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的探索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

而在这个赛道开启之前,舞台先交给招生老师——

这场定位在敦煌的喜剧,既有紧张荒诞,又有跌宕起伏,既有各出奇招,又有精彩纷呈。

德华的两位大汉,是我们本书的“主角”,而他们又是上吐下泻、又是报警、又是反监视,着实是从头到尾忙得不亦乐乎,把招生抢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北飞使用美女利器,不仅迷了招生老师的眼,也扰了考生家长的睛;

之大打出奖学金招牌抢生意,结果落得教育部点名批评,但是也总算没有颗粒无收(甚至连“让人”都显得充满了人文关怀);

工大一边抢人一边被抢,和各学校的老师一边互噎一边暗刀,虽独身一人出战,却也一点没闲着;

还有低调的金大、半路杀出的港大、以及充满搞笑意味的政(正)经大学……

“大家都是想招几个好学生”

“抢来抢去,也就是为了学生彼此之间差的那个两三分,甚至一两分”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当然,敦煌不能白来,老师们也想体验和欣赏一下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大道等名胜美景,至于飞天茅台、杏皮水、烤全羊、胡羊焖饼等美酒美食,更是一一尝来、不容错过(以至于我都有一点点种草了……)。

总之,这本小说用一种亦真亦假的荒诞,生动再现了高考招生工作的台前幕后,而每一位有血有肉的招生老师的背后,每一个出身不同、分数不同、追求不同的家庭背后,每一次决定未来之路的选择背后,那短暂的几日,乃至那几日背后更多的苦读时光,也都拥有了更多发人深省的启迪。

《投档线》读后感(九):一本别开生面的名牌大学推介小说

说到中国家长最大的焦虑,那肯定是子女的学习,这种焦虑远比子女的就业和婚姻对家长造成的焦虑程度要高得多。而学习焦虑最大的体现就是在读哪一所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甚至连学前班、幼儿园也在一部分家长的焦虑范围之内。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学历型社会造成的焦虑,在家长心中,高考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子女能够上哪一所大学,进而影响接下去的人生路途,和今后的就业甚至婚姻都挂上了钩。

我不想在本文中讨论中国家长的这种焦虑,因为这和本书《投档线》所说的故事基本没有关联,只是我突然之间的有感而发罢了。我想参加了高考的学生,不管家长焦不焦虑,没有哪一个不希望能够上自己心仪的学校或者专业,而现在高考填报志愿经过多次的改革,已经变得异常复杂,甚至可以说对学生、家长乃至老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成绩仅仅超出一本线不多的学生,那更是考验填报技巧。当然,这是从学生方面来说的,在学生凭借自己的考试成绩在挑选学校的时候,大学也同样在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这选拔。

书腰和本体

本书《投档线》说的就是各大高校在对于高考成绩特别优秀的那一批尖子生进行招录时的故事。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本书的营销还算不错的,其出版时间正好在2022年高考结束之后,而且故事也是围绕着大学招生这个很少有作者触及的内容展开,对广大已经高考填报志愿或者以后要高考填报志愿的学生和家长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毕竟大家都想从大学这个角度看看他们是如何招生的,也希望能够从中吸取一些自己填报志愿的经验总结。

小说中,作者以同济大学为原型的德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到敦煌招生为主线,把各大学之间对于尖子生的你争我夺作为主要内容,期间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巧取豪夺、威逼利诱,各所大学的老师仿佛化身星探,对自己看中的学生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只为获得一个好的生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的招生策略、学生和家长的价值判断、高中老师在选学校时占有的作用都被作者写到了小说中。而小说从始至终贯穿着的幽默的笔调和滑稽的故事,则像是看了一场上海滑稽戏一样,让读者在笑声之中轻松地接受了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东西。

在书中关于争夺尖子生各高校心怀鬼胎各出奇招的这一部分的内容看似非常不现实,也好似对各所高校有着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如果读者真的认真的看了这本小说,会发现作者大智若愚的一面。他借用了幽默喜剧的形式,在小说中不断地述说着德华大学的特点和优点,着实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介会。

书中所有登场的大学都是有着自己现实中的原型,甚至夸张一点的说,作者在写作时是直接用现实中的大学校名来写的,只是在出版时为了避嫌,用了“替换”按钮把所有大学校名改成了现实中不存在的学校。但这并不影响读者自己将书中出现的这些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对号入座,况且这还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读者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了解到现实中这些名校的长处和不足,为自己选择学校提供一条新鲜的了解通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作者本身就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在作品中对各所高校不可避免的会有亲疏之别,也造成了读者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强烈的宣传德华大学的倾向。无论是在书中述及的德华大学成立之初与德国的关系,当代德华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德华大学优秀的专业以及德华大学与其他同类型学校的比较,作者都借着本书主角在招生时所说的内容一股脑儿灌输给了读者。而其他到敦煌招生的学校,作者虽然也让他们的招生老师介绍了相应的情况,但都仅仅是浮于表面,甚至还让几家大学在故事中唱起了黑脸。

当然,回过头来看,有倾向是无可厚非的。同时,作者也在作品中对于德华大学的招生策略以及现实的位置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再加上作者也多次提到了专业的重要性,相比起进入一所名校不好的专业还不如选择专业好但排名稍弱一点的学校。这种稍微客观的描写更加值得家长读者们参考,也让本书对学生填报大学志愿真的有一些启示作用。

当然,即使不是家长或者考生,在大热天看一本轻松幽默且真的能让人发笑的小说,也是一种享受,不是吗?

《投档线》读后感(十):高考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唯努力,不青春

十年寒窗,一朝高考。有人蟾宫折桂,欣喜不已;有人龙门点额,黯然伤神;个中滋味,唯有当事人最明了。

对于即将走向高考的孩子来说,应该珍惜高考的机会,让青春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所谓“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更待何时”?

可以说,高考本就是一场拼搏,也是检验莘莘学子多年苦读的成果,更是人生旅途上重大的转折点。

如果成功,便意味着人生要跨入更广阔的天地,即将开启新的起点;如果失败,则意味着人生要面临另一个抉择,是重新征战下一次高考,还是“另辟蹊径”寻找出路。

因此,高考也是考验人生的一道课题。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人人皆在“棋局”中,想要突围,高考算是“妙法”之一。

但高考对于有些考生来说,又是波诡云谲的事情——即使考好了,也不一定能“成功上岸”。这是什么原因?

常言道,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填报志愿,尤为重要,堪称是“第二次高考”。

巧遇《投档线》一书,其中内容,可谓直击不为人知的招生“内幕”。各个高校招生老师为争夺考生,奇招频出。

当然,只要考生和家长懂得权衡利弊,就能掌握填报志愿的关键环节,从而抓住“第二次高考”的机会。

作者张生,作家,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就读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7年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分别在2006年、2012年于UCSD、UCSB任访问学者。

书中以众多高校真实的高考招生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一次跌宕起伏的招生之旅。上演了一场,高校老师各出奇招,开启“抢人大战”,“逐鹿”沙漠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亦真亦假的戏剧方式,书写了高考招生工作的台前幕后,在密集紧张的竞争冲突中,重新认识高校教育对于考生、家庭的深远影响,发人深省,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一、优势专业,才是高校招生的杀手锏

想要抓住“第二次高考”机遇,填报志愿的关键因素在于考生选择什么专业?选择哪些高校来匹配自己对专业的要求?

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最终结果。

一是考生志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未来可期的专业,最终决定了填报志愿的结果。

二是高校招生:有什么优势专业,符不符合考生对专业的要求,最终决定了该校是否能招收到这名考生。

举个例子,书中的老张和李果,是全国排名前十的上海德华大学负责甘肃招生的老师,他们在招生宣传中,如此形容自己学校的专业特点——“上海工大的土木工程和德华比起来差太多,有点像幼儿园和大学比”,“我们德华的医学可是从古到今都很好啊”,“特别是德华的王牌专业建筑学”……

可以看出,这些老师都是极尽努力的宣传自己,从本质上来说,各个高校的专业优势,才是抢到好生源的杀手锏。

也就是讲,每一所大学都有不同的特点,所设专业也有不同的逻辑。目的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根据人的差异,使学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专业不同,特质不同;可见专业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上海德华大学的老张和李果,以及其他高校的老师都深知此理。

因此,各大高校的老师都极尽全力,从专业上入手,上演了一出激烈的抢人大战。

比如,当北飞(北京飞航大学)的老师抢了他们约好现场咨询的学生;老张了解到原因,北飞的老师正是从专业上突破的,让家长和考生放弃德华的咨询活动,转而去参加北飞的招生活动。

对此,老张十分懊恼,也无可奈何。

他生气地对考生家长说:“什么,北飞的人说他们的专业比德华好?什么,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美国制造中国的大学里北飞的专业最多?这说明北飞的这些专业水平很高?怎么可能?好好好,就算北飞的人说的是真的,可你想想,孩子大学毕业后要是想去美国留学,那岂不是麻烦了?!我们德华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啊,毕业了你想去美国就去美国,不行的话还可以去德国,德国的科技实力也很发达的啊。喂喂喂?电话怎么挂了?”

由此可见,高校招生竞争有多么的激烈,专业之于招生来说,如同”王炸”一般,“威力巨大”。

二、高校招生的竞争真相,反映了高校教育的残酷事实

从高校的不同情况来说,各有特色;但是,同等水平的竞争,为了抢夺2-3分之差的生源,各出奇招,甚至是丑态百出。

这也反映了高校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事实,令高校老师、家长和考生深陷在这场“大戏”之中。

仔细想想,这似乎是一场“劳命伤财”,浪费资源,令人忧心的竞争。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样的竞争意义何在?

书中在最后的部分,就很清晰地描写了这样的担忧。

比如,北飞老师说:“其实,我们这么抢来抢去没什么意思。北大、清华是抢状元,好歹还有点新闻效应,可以吸引眼球。我们这么累得半死,谁知道呢?而且,抢来抢去,也就为了学生彼此之间的那个两三分,甚至一两分,你说学生差这么几分有什么区别呢?进了大学还不是都差不多,其实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点学生不知道,家长不知道,难道我们还装不知道吗?!”

不难看出,此中“奥妙”,每一位招生老师都心知肚明;但是,每年却依然继续上演这样的招生大戏。

具体是什么原因?恐怕不是你我所了解的,当然,也不是这些招生老师一两句话可以明了的。

这种竞争,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作者在书中没有明说,只是表达了如此煞费苦心地争抢一两个考生,产生了诸多感慨。

这,的确值得人们深思——高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再看北飞的另一位老师的话,“不要迷信北大、清华,我看他们也是在乱搞,真的就像你讲的,主要还是为了吸引一下眼球。其实,他们和我们相比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你说高考比别的学校的多个一二十分又能怎样?我就是北大毕业的,还是我们省的状元,可你看看,我现在不也是这么回事,我也没觉得比当年北飞毕业的同学强多少。”

从这位老师的话中,我们是否又获知了一些新的信息?

是非对错,不作定义;只是把书中的内容呈现一些出来,让考生和家长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思考,足矣!

三、高考之于考生,影响一生,何其重要

聊完了高校老师的抢人大战,视野该放回到考生和家长的身上。

高考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依然要谈。因为,高考年年进行时,考生年年面对之。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高校竞争的生源,都是针对达到了高考分数线的考生进行的争抢。这也表明了一点,现实很残酷,不是所有考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也就是说,想要参与这场抢人大战,考生必须具备分数达标的资格。

例如,李果和老张在阳关中学忙了一个下午的招生活动,基本上是无用功,为什么?因为,他们接待的很多学生,分数都距离德华预估的录取分数线太远。

虽然,这些学生都依依不舍地围着他们咨询,家长们也觉得他们可以网开一面;但是,分数不够,他们没有任何办法解决。

更何况,他们来这里的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可能让那些高分考生报德华,而非拯救那些在录取分数线边缘挣扎的考生。

通过这个例子,可见高考的真相:很现实,也很公平,这场竞争会让人生方向发生重大转变。

也许,我们要等到高考后很多年才会明白,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高考抱有殷切的希望。

那么,如何理解高考是“最公平的竞争”?

高考,不论出身、长相、爹妈、背景,成败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分数;特别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高考,可以实现人生的跨越。

假如你想要去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对不起,录用标准就是,985、211本科以上的学历,这就是门槛;就算研究生考到了985,可很多企业依然会追究本科的出身。

又或者说,还有很多人人都向往的就业之地,都在招聘栏中清清楚楚地标示着——毕业于国内高水平学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国内985院校等等

种种现实案例,不胜枚举;只为证明一点,高考是一场最公平的竞争。

四、结语

《投档线》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高考对于考生、家庭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招生“内幕”。

或许,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可以从中获得一点点启发,能在填报志愿时,做对选择,找对方向。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也可窥见一个事实:想要人生逆袭,高考便是突围之策。

总而言之,高考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唯努力,不青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