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密径》读后感精选

《密径》读后感精选

《密径》是一本由(澳) 威廉·罗伯特 ·加法叶 著 / (澳) 戴安娜·艾弗林·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密径》读后感(一):喜欢植物的朋友,这本书一定能让你叹为观止

喜欢植物的朋友,这本书一定能让你叹为观止。 这不是一本正经的关于植物的书,虽然这本书也收录了大量的植物,但是这本书的架构比较新奇,是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脉络进行梳理的。说起莎士比亚,很多人的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罗密欧和朱丽叶。其实莎士比亚的作品跨越了四个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领我们“打开”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收获一批西方植物的常识,同时还可以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有深层次的了解。 在《密径——莎士比亚》这本书中,作者在书中既讲述了植物的历史,细数了各类植物的品格习性,又结合了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此类植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其文学价值,替作品里所出现的每一种植物立传,见微知著地展现莎士比亚思想。每一篇的信息量都很多,可以说是一本了解植物的工具书。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苹果、杏、大麦、蚕豆、三叶草的分类产地和药性,我们平时比较难接触到的醋粟、黄花九轮草、酸模等非常见植物,在书中也都有详细的解读,像是把一座西方的植物园搬回了家。同时,莎士比亚的作品,又赋予这部书中的植物一种别样的美。书中不仅仅有系统的文字描述,更有精美的植物图片,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笔下的植物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和精神本质——那是一种悄然苏醒的生命力和澎湃奔跑的生命激情。莎士比亚著作中隐藏的各类植物中弥漫着动人的芬芳,让我们最大程度地贴近莎士比亚的艺术灵魂。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只是在简单的枯燥的说植物的习性和科目,而是用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讲述了植物的人文背景,让我们在一草一木中看见莎士比亚的情趣与人文的雅致。即使是原本对植物没有太大喜爱的人,也能被吸引。毕竟,有谁不喜欢莎士比亚呢。 想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的,又或者说想对植物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的,可以看看这本书。一书在手,莎士比亚的花园任你行。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妨读读莎士比亚,不妨看看身边的植物,让自己的生活逐渐地慢下来。

《密径》读后感(二):当你读莎士比亚时,你在读什么?

当你读莎士比亚时,你读的是什么?是莎翁笔下的爱情,还是其背后的历史?你想过另一种读法吗,在《密径》这本书中,它打开了读莎翁的另一扇大门。

上一次看有关植物的书,还是看《文心雕草》,书中也是结合了许多文学作品,十分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此书是探讨莎翁笔下作品中的植物,其实力自然也不容小觑。因为植物太过常见了,以至于我们忽略不计,苹果是苹果,草是草,仅此而已。

本书中,作者先举例出一种植物,然后对其分类、别称、产地、药性进行介绍。然后直接进入主题,从莎翁的作品中摘录一些提及此物的段落,最后大篇幅梳理自己的见解。因为莎翁是西方人的缘故,很多植物都是我们平时不太常见的,读起来很是新奇。不仅可以欣赏莎翁的诸多作品,还能上一堂植物百科课,正所谓一举两得。

能够愿意错开主流的东西,去写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真正的热爱的东西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所以作者不仅对莎翁有着热爱,对这世间万物也同样如此。

从作者的分析中,我们也能发现,莎翁不仅对历史有着批判和反思,对自然现象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璀璨的群星、澄澈的天空、色彩缤纷的花朵。正是热爱,才能将这些引入作品之中。

《密径》读后感(三):《密径》:挖掘身边植物的本领,你会变得热爱生活

《密径》:挖掘身边植物的本领,你会变得热爱生活 2016年夏天,早饭后,我带着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去菜市场买菜。朋友看到有茴香,就先买了,同时跟我说,“吃茴香对肠胃好,我以前经常肠胃胀气,一吃它就好。你不也是胃不好吗?” 吃茴香对肠胃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但当时不以为然。因为平常我家餐桌上是没有茴香这道菜的。 朋友做好了午饭,有茴香汤。我试着喝了一碗,是挺好喝的。到晚上,我明显感觉胃好像是不那么胀。这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从这后,有时不想做早饭,我就出去买点茴香包子吃。 除了做汤,做包子,茴香还有其他什么吃法,我就没继续深入学习了解。尽管有胃疼的毛病。一是自己不喜欢做饭,二是也与不怎么重视健康有关。 茴香, 分类:伞形科 产地:欧洲、东方和北非 药性:芳香、排除肠胃胀气、健胃 茴香是一种有着浓烈香气的植物,古时人们认为它有治愈失明的力量,还可以给战场上的战士带来力量与勇气。 如图: 不看《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这本书,还真不知道茴香居然有这么多本领。除了茴香,书中还有介绍其他植物的本领。 这书名起的也非常有意思。密径,密林的回声在旧文字间奔跑。文字一般在书里,常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在第一次看《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时,没觉得是苦作舟,是字里行间描述植物的自然美,人文美,还有一些植物的药性吸引着我很自然的读下去,不枯燥也没有压力。 说到枯燥和压力,是因为我在2018年第一次接触食疗,包括学习药食同源的知识点时,那些专业性术语和介绍,学的很枯燥,学不下去。通常都是三天晒网两天打鱼。 但《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就不一样了。对于药食同源的植物,不仅可以学习药性,还可以了解其他更多有趣的本领。 如果用中学学校科目给这些植物本领分类,那就是生物课,物理课,地理课,语文,数学,英语,有的植物还涉及到化学和历史。家里有孩子的当做课外书来看,可以选择当做储备知识点和常识,将来上中学时学习新科目不会很陌生。我是有这个长远打算的,虽然孩子才一岁多点。 如果从生活用途给这些植物本领分类,有的是餐桌上的美食,身体不舒服时的食疗首选,比如我开头提到的茴香。用于做家具,还有做酒,香料等。 我第一次读,记下的少点。其实书中提到的植物被珍藏的本领还有很多,需要用心反复品读,把那些本领记录并及时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时爱上大自然,爱上生活。

《密径》读后感(四):莎士比亚:天地万物都入了我的作品

威廉·罗伯特·加法叶,一位“植物猎人”,他对植物如数家珍,是维多利亚时代有名的植物学家。《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是加法叶注意到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里的植物、水果和花卉后所著,在加法叶的文字介绍下,你会看到莎翁不是剧作家,不是诗人,而是植物学家的一面,莎翁也没有直接介绍植物,而是将这些植物全都写入了他的作品,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苹果、梨等水果,还是前所未闻的耧斗花、槲寄生等植物,正如书上所言:

乌头草隶属于毛茛科,这科的所有植物都有或多或少的毒性,乌头草别名“狼毒”,是因为据说在箭矢上涂上它的汁液可以杀死狼。

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第四幕第四场,《亨利四世》主要描写了亨利四世与各个王子和反叛诸侯的斗争,你能看出来在这句台词里乌头草与火药并称,用于形容局势的恶劣。

正是因为乌头草带有毒性,所以莎士比亚在此处这般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得莎翁笔下的文字更加生动,场景画面也更加强烈。

“坏东西”是翻译过来的意思,在原文中写的应该是“毒蘑菇”这句话出自《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蘑菇隶属于真菌,在莎士比亚时代,人们对蘑菇疑虑重重,但是人们仍爱食用蘑菇,即使有专门针对蘑菇中毒而出的治疗方法,其实在当下,人们也会因蘑菇的鲜美而误食毒蘑菇。

所以在文中,莎士比亚用毒蘑菇来形容坏东西是很恰当的。

读完整本书,你会在加法叶的介绍下发现入了莎翁作品中的植物、水果、花卉达一百三十多种,正如开头所介绍,胡萝卜、莴苣在他的笔下出现,春黄菊、百合在他的笔下显得坚韧、优雅而纯洁,月桂、雪松在他的笔下是胜利的象征、庄严雄伟的象征……

我没有读过很多莎翁的作品,但我知道如果阅读到莎翁笔下的植物,我可能并不会理解到它们的象征,加法叶的这本书就像是一部词典,目录列出了每项植物,按年份,按英文字母排序,如果真有疑惑的地方,查阅一番必能了解!

书上写道,加法叶以“一种栽种指导者乃至民族植物学家的风格书写莎翁笔下的植物”,整本书读下来是很轻松愉快的,文字内容简洁明了,用莎翁笔下的文字引出植物,介绍它们的属性,也有涉及部分植物的神话故事,同时配有温馨的插图,氛围很好!

《密径》读后感(五):探索莎翁作品中的植物世界

但凡在某方面非常成功的人,除了天赋和后期的努力,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观察。我想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人。在《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中,作者威廉·罗伯特·加法叶——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植物学家,通过莎翁的剧作中对于各种植物恰当的引用,认为莎士比亚同样可以被称为植物学家,或者说是位由于细心观察和热爱自然万物而对花卉植物极为熟知的人。作为一个园林专业的人,对此我深表赞同。

这本书是按写作时间及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各种莎士比亚剧作中出现过的植物,在向读者进行科普的同时,引述莎士比亚的剧作中相对应的篇章,来展现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不只了解那些可以在“茂草的山坡”、“铺满刍草的平原”、“林木丛生的地亩”和“没有灌枝的丘陵”遇到的平常植物,还识得“忍冬花藤密密纠缠的凉亭”和“枝繁叶茂的果园”中的那些珍奇花果,其内容称作莎士比亚植物志也不为过。

书的内容丰富而简洁,所配的插图均为法国艺术家雅克·勒·木瓦纳手绘的精致水彩画,与文字相得益彰。唯一的缺点是并非所有植物都有配图,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本精致的科普读物。

书中所提到的植物,我们在园林造景中也会大量应用,如白蜡、杏树、白桦、雪松、樱桃、雏菊、三色堇、杜鹃花等,均非常常见。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这些植物的应用则巧妙而又令读者意外。比如:《仲夏夜之梦》中的“爱懒花”——三色堇,它的汁液如果滴在睡着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第一眼看见什么生物,都会发疯似的对它恋爱。报春花在《麦克白》中:我倒很想放进几个各色各样的人来,让他们穿过开满报春花的道路,一直到刀山火焰上去。

于我而言,这本书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三叶草,这是我们大学校园中大面积使用的草坪品种,为了得到代表幸运的四叶草,我们常在休息时蹲在草坪中仔细寻找,而我所找到的那枚四叶草至今仍然封存在《植物学》这本书中,虽然它并未在日落前为我带来真爱。还有耧斗花,虽然名字有点土,却是非常惊艳且抗性极强的一种花,还曾被美国作为国花,记得大学有个舍友的QQ昵称就用了这个花名。栓皮栎,导师带我野外考察认识的第一种植物,因其叶形奇特,所以印象深刻……

在这明媚的夏日,带上这本书,到你家小区的花园,兴许还能去趟郊外,按图索骥,定能学到很多新知识。而莎士比亚的诗句,也会加深你对植物的认知,明白它们存在的意义,远非“美”所能概括。

《密径》读后感(六):他揭秘了莎剧里的这些“最佳配角们”

《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称得上是“个人版的《发现之旅》”,这个个人是植物学家威廉·罗伯特·加法叶,钻研植物学,也是一个植物猎人。其实我原本对“植物猎人”没什么好感,虽然说他们让植物流通起来,让各种植物在全新的地方扎根生长,但是他们没有问过植物到底它愿不愿望去,还有当地的生态群愿不愿意接受它们。往往很多被带去的外来植物会影响到当地的植物生态,成为入侵者。

可是“植物猎人”也有功劳,他们把外来的植物带到新的领土上,让当地的人们能够近距离欣赏更多漂亮的植物,也享受到新来植物带来的福利,比如可以食用或是药用等,也因此可能繁衍出更多品种的植物。而“植物猎人”为了工作的需要,必定也是在植物研究上颇下一番工夫的,所以,像加法叶这样,他虽然在墨尔本工作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出版一部关于澳大利亚植物著作的人,可见他每到一处,对当地的植物的研究也是很深入的。

今天,读到的这本《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是威廉·罗伯特·加法叶将自己的植物学理论知识与莎士比亚文学完美融合的一部植物科普随笔。身为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园长的加法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几代祖先在园艺方面都享有盛名,而他本人,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和牧师的鼓励下,钻研植物学。他笔耕不辍,乐于将自己的研究与他人分享。所以,也才会有读者们看到的这本《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

不得不说,莎士比亚是个热爱植物的剧作家,各式各产的的植物在他的作品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有的只是为了渲染戏剧气氛,有的是象征人物的身份、性格,有的则带着特定的文化内涵,隐喻着某些文化。

有人说:如果莎士比亚没有成为剧作家,那应该会是一位不错的园丁或植物学家。

虽然之前对莎翁作品里常写到植物有所耳闻,但是并没有那么仔细地记录过。只是在读过加法叶的《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之后,才了解到原来莎翁作品里的植物是这么的多。光是“樱桃”,就在莎士比亚作品中七次写到。《亨利八世》中有一段:“她跟您长得再像不过,就像两颗樱桃一样。”《仲夏夜之梦》里“我们这样生长在一起,正如并蒂的樱桃,看似两个,其实却连生在一起。”虽然樱桃不是并蒂果,但是它们并蒂的机率很高。

植物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 n俨然是最佳配角了。

不知道加法叶对莎翁的作品研读有多深,但是他对把莎剧中的这些植物逐一罗列,实属不易。《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编写有一点很得我心,就是他把莎剧里的这些植物按英文首字母依次排序,可便于读者查阅。

他没有分析这些植物在莎剧中的隐喻,但是站在植物学家专业的角度,把每种植物的分类归属、特征、产地、药性等分别做了说明。结合艺术家的手绘插画,还原了莎剧中的这些配角们的真实面貌。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里有一句骂人的话,用了“满肚子臭水的胖葫芦(pumpkin)”,也有翻译为胖南瓜,南瓜也属于葫芦科,所以,二者都行吧。头脑里浮现它们的样子,胖胖憨憨的,怪不得被用作骂人的语言。而且pumpkin(南瓜、西葫芦)读起来和bumpkin(乡巴佬)的音也很相似。怪不得,用作贬义。加法叶在文中介绍葫芦“有一些品种的果实大到可以供人盛水擦澡“,这不正是我们古代中国用葫芦做水瓢的情形吗?

加法叶把莎剧里的这些配角们找出来,让读者认识它们、欣赏它们,也有助于读者理解莎翁写它们的用意。

《密径》读后感(七):《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揭秘莎翁笔下那充满灵性的植物

说起莎士比亚(全名:威廉·莎士比亚),会想到其流传后世的佳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阅读时,很多人都对里面用植物、花卉、水果作比喻的句子,印象非常深刻。

揭秘莎翁笔下那充满灵性的植物

起初,是非常喜欢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那些对话,如:即使是两个掘墓人,也能知道最坚牢的物体便是坟墓,因为它是生生世世永不改变的。后来,越来越喜欢莎翁笔下的比喻句,如:一方绣着草莓图案的手帕,令苔丝狄蒙娜被诬陷出轨——草莓既代表纯洁天真,也代表性感嫉妒;当紫杉出现时,预示着有人要中毒……。再后来,则越来越爱莎翁笔下那些充满灵性的植物、花卉和水果,如:少女和迷迭香、雏菊和三色堇、紫罗兰和毛茛花、荨麻和风信子。这一句句、一段段,夹杂着植物、花卉、水果的描写,在莎翁的笔下,自然万物皆可跨越自然界,给各个作品注入独特气息,它们融入角色、推动剧情,让文字焕发出奇特的光彩。

当时读来只觉得用植物、花卉、水果作比喻是特色,从没想过它们会是如何的非凡和无可取代。那么,你是否好奇,植物、花卉、水果是如何融入角色、推动剧情,让文字焕发出奇特的光彩的?

这样尽管将来不免会有恶毒的谗言倾注进去,

和火药或者乌头草一样猛烈,

你们骨肉的血液也可以永远汇合在一起,

毫无渗漏。

——《亨利四世》第四幕第四场

《亨利四世》第四幕第四场提到了植物乌头草。也许你在一些影视剧中也听到过乌头草,可是,你知道乌头草的作用是什么吗?也许你会说,可从字里行间猜到一些其含义,没错,但是,如果是这样的比喻呢?你还猜得到吗?——

难道这就是那放高利贷的元老院替将士伤口敷上的香脂膏吗?

——《雅典的泰门》第三幕第五场

很难,是不是!!

我想,你可以于晴空万里的闲暇时分,泡一壶热茶,独坐窗下,细细品读这本《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书籍,好好领略一下作者对莎翁笔下那些植物、花卉和水果的阐释,助你解开莎翁笔下的那一个个的谜题。

《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威廉·罗伯特·加法叶著。加法叶为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园长,他将每年的年度报告作的都格外的细致而精确。与此同时,受维多利亚时代精神氛围影响,作者又将注意力投向了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中的植物、花卉和水果。因为,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植物、花卉和水果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而博闻强识的莎士比亚(作者喜欢称之为植物学家)则是一位细心观察和热爱自然万物的人,且对花卉植物异常熟知,因此,莎士比亚剧中和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植物、花卉和水果(涉及170多种)。

在《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书中,作者以一种栽种指导者乃至民族植物学家的风格,如数家珍的书写了莎翁笔下的植物、花卉和水果,揭秘着莎士比亚剧作角落中隐藏的百余种植物、花卉和水果。

《密径》读后感(八):原来莎翁笔下的植物如此精彩 |

“王炸”组合:

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园长、植物学家威廉·罗伯特·加法叶著

节选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植物笔记

著名植物学家巴西利厄斯·贝斯勒尔及法国艺术家雅克·勒·穆瓦纳手绘水彩插图

出版:中国工人出版社

一:植物的多样性,让人感受世界的辽阔

书中加法叶关于莎翁笔下的植物的阐释,

从1899年六月开始,以植物的首字母排序,一直到1901年六月结束

共计139种植物

这本书中,加法叶与威廉·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中的植物、水果和花卉相遇,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加法叶对于莎士比亚惺惺相惜之感

作者灵活取用了亨利·伊拉康的《莎士比亚的植物知识》,参考西德尼·贝斯利的《莎士比亚花园》,通过简单和通俗的语言进行阐释。

书中植物虽然多选用的是澳大利亚和欧洲较为常见的花卉植物,但有些植物的分布范围很广,许多植物在亚洲也很常见,所以可通看并且会让读者学习到更多的植物多样性

二:对于植物非常挚爱之人,闪闪发光

加法叶生活在一个园艺世家,他对于植物如数家珍,家人对于他的所爱非常支持,他也把这种爱带到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

他是“植物猎人”,28岁时在环太平洋岛屿收集植物,追寻自己的梦想

并且在自己的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建树

虽然相对于全文,关于他,这位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的介绍只有薄薄几页,但我却被他深深吸引

喜爱大自然的人,总是在闪闪发光

三:植物被赋予的含义,让它们可可爱爱

众所周知,玫瑰象征爱情,并且不同种类不同颜色被赋予不同含义。

毕竟,当一个植物被赋予一定的意义,我们再去看它时,它会显得格外可爱同时会拉进我们与它的距离。

好比一个仅见过几次面的人对你说:“我喜欢你”,我们或许会不以为然,但当他说,:“你看书时认真的样子真好看。”好感度立刻拉满。

所以,好感度不仅仅存在于在人类社会,在人与植物的国度依旧通用

在莎士比亚的写作的经典中,他把感受赋予各种植物,用植物的特征来表达感情

“奥西诺公爵:女人正像是娇艳的玫瑰,花开才不久便转眼枯萎。

薇奥拉:是啊,可叹她刹那的光荣,早枝头零落留不住东风。”

——《第十二夜》第二幕第四场

加法叶将玫瑰称为“花中女王”,将莎士比亚称为植物家,这139种植物出现在不同的剧中,拥有不同的含义,当看完书再去看身边熟悉的植物,一切都精彩至极

四:浅了解植物,为生活增添乐趣

看完这本书,除了能与莎翁的文字近距离接触,学习到植物的知识。

我们还能简单的学以致用

书中植物有些有药xing的说明

(仅浅了解,有问题还是要谨遵医嘱)

橙子:止痉挛、安眠;桃子:镇静;牛至:刺激、开胃

茴香:排除肠胃胀气、健胃

而茴香又寓意给战士带来力量与勇气

我是不禁好奇,在一些重要事件中,人们总会讨些好彩头

比如高考时,父母会穿旗袍、送向日葵、特意做顿有寓意的饭等等

那么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用茴香来祝福高考生

给予他们力量与勇气,祝愿他们凯旋而归

.

如果你是植物爱好者/研究者、热爱大自然的人或者想要探索和发现莎士比亚,这本书会成为心头好

《密径》读后感(九):《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植物与文学相遇,科学与故事相逢

我是被书名吸引的:密径、莎士比亚、植物、花园,这几个关键词都轻易就拨动了我的心。

密径与植物、花园,有我心心向往的生活,莎士比亚是我原以为很难懂实际上却非常贴近生活,让人一读就会爱上的作品。这些词汇使我与这本书相遇,也使我又一次被各种各样的美好包围。

一 了解书

《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见下图。

1

作者: (澳) 威廉·罗伯特 ·加法叶 著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品方: 尺寸编辑部

译者: 解村

出版年: 2022-8-1

页数: 400

定价: 88

装帧: 平装

二 作者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威廉·罗伯特 ·加法叶,出生于英国,著名植物学家,稽征皇家植物园园长,墨尔本皇家园林设计师。

下图为作者及妻子和儿子在一起。加法叶,1840年出生,他是父母十五个孩子的长子,1889年结婚,有一子。1912年作者去世。

2

加法叶这个姓氏起源于法国,几代祖先都在园艺方面享有盛名,父亲也是如此。威廉·罗伯特 ·加法叶从小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还是父亲的助手,25岁时投入种植园建设。1873年成为总督府辖墨尔本植物园的见习园长。他的年度园长报告写得细致而精确,后投入到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关于植物的研究。

莎士比亚(1564-1616年),他的戏剧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植物学家加法叶从作品中出现的植物作为研究方向入手,是一个新颖的角度。对于既喜爱莎士比亚又喜欢植物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有趣的探密之旅。

读过本书后,我忍不住翻出莎士比亚,去字里行间寻找植物的影子,这也是我们阅读的又一次互相影响的效果。

三 本书的目录

3

植物的名字光是看一看都会觉得美好。

四 书的内页

45

大致就是如图所示:内文中有如下一些内容,植物名,分类,产地,莎士比亚书中关于植物的引用,以及关于植物的来历、传说、生长、用处等。

这本书非常好读,在于作者没有把植物介绍只变成一本枯燥的科普书,而是整合了关于植物的各种知识,将文学与科学、知识与趣味结合在一起,读起来非常通俗,也更易引起读者对于植物的兴趣。

我在阅读本书时,做了很多勾画与笔记。边读此书,边翻出自己那本很厚的植物图鉴以及查阅手机,三才结合,使我对很多身边刚刚发现还没有研究透彻的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我们身边引进了很多新植物,我发现自己被陷入了植物森林的知识圈中,最近恰好在不断地研究过程中,可是植物图鉴有点儿枯燥,我总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用心研究。现在读了加法叶的这本《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也促使我开始仔细地翻阅那本图鉴,实在是一件不错的事。

我觉得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加法叶的这本《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带有很强的故事性,他不是单写植物本身,而是在讲关于植物的故事,而故事总是能轻易带走读者的心。

6

另外必须要提及本书的译者解村,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北大文学博士,鲁迅文学院首届翻译家高研班学员。

我认为要想翻译好这样一本书,那就既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也需要有足够的植物知识,否则那些看起来明明都差不多的植物名称,不可能达到这么准确。

这本书真的特别棒,读完后我几乎用光了一枝满满的水笔。我喜欢的书就会写很多东西在上面。

《密径》读后感(十):关心植物爱自己

岳父在乡下房前载了许多果木,没怎么照顾,却也能茁壮成长。

最早栽的是几棵核桃,树并不高,大概修剪过,不到一人高的地方生出枝丫,夏天挂满了果,果皮青绿,圆滚滚,胖乎乎,如果只见过街面上的核桃,不会想到皱巴巴的核桃在树上是这么一番模样。

后来不知道哪来的几棵无花果和一藤葡萄,每年果子结的好,满树满架都是,只可惜回去的少,时间总不合适,果子不是过于青涩,就是早早熟透了被邻里亲朋摘了去。

生活在城市日久,大片青绿倒是见得少。且城市生活不易,大抵早上匆匆出门,晚上匆匆回家,极少关注身边的植物。

实际上城市里的植物也不少,身边常见的就有几十种,大部分叫不上名字来。

大人不像孩子有余力去看植物,如果能把心态放慢一点,兴许能有些不一样。

小区门口有一颗柚子树,结满了青柚,沉甸甸地坠着,还是孩子告诉我才注意到。

从此注意起细节来,雨后草坪上往往会有伞菇顶着小伞冒出来,郊区的万寿菊比城里的更艳丽,榕树种子会在夏夜里噼里啪啦的掉下来,像落雨。

没有投入关注的事物,往往是习惯了,园林植物一直默默地融入城市的生活里,非特别注意一般想不起。

十多年前到过一座北方城市,冬季,植物极少,街道两旁只有梧桐,掉光了叶子,除此,看不到其他植物。至此,才发觉生活的地方植物是极丰富的。

万事万物,都应有被珍藏的本领,植物也不例外。

发过奇想,想要将身边的植物记录下来,目前还在想象阶段。

威廉·罗伯特·加法叶,墨尔本植物园园长,在博物学黄金时代,在1897至1901几年间,完成两本博物学著作。一本是《乐园:欧洲园林之旅》,在1897年这一年他踏上了周游欧洲园林的旅途。此行,加法叶足迹遍布意大利、瑞士、英国、法国等地,记录了欧洲有名的庄园、园林。

紧接着,他把注意力放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上,这位植物学家注意到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提到了众多的植物。他将这些作品分类整理,把提到同一植物的条目放在一起,用植物学的方式进行注释,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典故,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

《密径:莎士比亚的植物花园》是典型的博物学作品,与现在植物学的区别是,博物学的内容多来自于记录和观察,也就是宏观角度的叙述。

现在的植物学严谨地记录植物生长历程,精确描述植物根、茎、叶、花、果的性状。精确的记录适应于严谨的科学,却破坏了普通读者对于植物罗曼蒂克的想象。

由于对于植物的热爱,当年28岁的加法叶,装备着十二个沃德箱,在太平洋岛屿上四处寻觅收集植物,这种痴迷的状态使其被称为“植物猎人”。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是西方博物学发展的重要过程,十六世纪的博物学家致力于编写博物志,遵循的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传统;十七世纪是一个过渡的世纪,开始使用显微镜,研究化石;十八世纪则关注自然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林奈和布丰;而十九世纪是博物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学科分化特征明显,植物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杨柳·浅谈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发展)。

林奈为植物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了植物分类法,依据纲、目、属、种对植物进行分类,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创造性的建立了统一的拉丁语双命名法。

分类法和命名法给植物学发展带来质变,使博物学家们能够准确、统一的描述收集到的植物。

总的来说,西方植物学遵循百科全书传统,主要目的为记录、认识植物,对植物的客观性状描述较多。

中国并不缺乏博物学传统,博物并不是一个外来词,早在《左传·昭公元年》就有博物一词,“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博物与多识范畴叠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中提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为中国式博物著作铺垫了极为特色的传承方式。

似乎中国很多学问一旦被纳入儒学,或者被儒家提倡,就会发展出对人、道、理的密切关注,而减少对与人非相关性的,比如说对客观性状的关注,这是一种特有的实用主义。

这种实用主义指导下的博物学,呈现以认识为目的,大量引用文化意义和象征的特点。

贯穿历史的本草类又是以医疗为目的,在此不纳入博物的探讨范围。

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中,特别是子部图书中,有大量的此类著作,如《花镜》、《荔枝谱》、《毛诗名物考》等,恰巧手中有一部以传统方式编撰的《中国文字学故事大辞典》,可以一窥风貌。

关于“粟”:

首先作字音解释:音速

然后识物:粟即俗称的小米,为我国北方食量的大宗,叶颇似玉蜀黍,穗有芒。

紧接着述产地。

然后解字。

最后大量引用古文。

古文内容往往只是提到这个字,内容与植物本身并无关系。

博物学的本质还是收集、认识各类物品,无论东西方在想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的形式也许不一样,但识物的本质不变,基本的内容就有统一性。

《密境》这本植物学著作就是代表。

与单纯的植物学不一样,这本书主要以莎士比亚作品为纲目。

既然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出现的植物,那么加法叶首要的任务就是解释作品中植物与现实中那种植物对应。

加法叶深受林奈的影响,每种植物列明了林奈的命名。

这本植物笔记,回归了百科全书式写作,简单介绍植物物理性状后,使用了很大篇幅引用其他作品对植物的描述。

并且由于他身份的关系,很注重介绍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园林价值。

例如对于苹果的介,不仅仅介绍了苹果,还介绍了apple一次的历史:

“苹果”(apple)之名最初并不限于特定的水果,而是对水果的统称,正如菠萝(pineapple)、番茄(love apple)都包含“apple”一词。今日所谓的香橼、榅桲等也被归入其类。

《密境》中还有大量的插图,为法国艺术家雅克·勒·穆瓦纳手绘。手绘是博物著作非常精彩的部分,;相比于摄影,手绘更能突出植物的特点,并且能把自然界中很难见到的生态完整情况绘制出来。

叔本华认为人生总是虚无,人们把“现在”看得非常短暂,而且只将它视为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回顾自己的生活时,才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只是暂时活着;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了解到被自己轻轻放过不屑一顾的东西正是自己的生命,正是自己所期求的东西时,会感到惊愕。

叔本华也认为,一本书一旦写成,就成为了陈旧的历史,不再值得去读。我们现在去读一本19世纪的“植物学”作品,以现在更为科学的观点来看,很多知识确实可以放置到历史里。

然而,我们缺少的不是某一种知识,而是重燃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仅是对植物、动物,更是关注现在、关注当下,好好地去爱生活,好好地去爱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