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慰藉之书》读后感摘抄

《慰藉之书》读后感摘抄

《慰藉之书》是一本由【英】大卫·惠特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慰藉之书》读后感(一):我想挽救那些因过度使用而变得过于熟悉的词

词语也是可以修复的吗?这些年看着越来越多的词语崩坏,中文的美变得越来越罕见,自己的词汇也贫乏到令人难过的境地,除了无可奈何,只剩下无可奈何。因此看到大卫·惠特说想重新修复那些词的时候,几乎是心里一震。

“我想挽救那些因过度使用而变得过于熟悉的词,提醒人们它们珍贵却被遗忘的真义。很多日常中被大量使用的词,我们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它们,没有尽力或者不辞辛苦地去实现它们可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意义。”

孤独、疼痛、勇气、命运、宽恕、感激、心碎、渴望……这些词语多么熟悉,可是从什么时候起变得那么陌生了呢?我几乎想不起有多久没有体验过心碎,又有多久没有真正感激过谁了。跟着诗人忽然深入这些日常的词语之下,回忆起上一次心碎的时刻,眼泪忽然涌了上来,彼时的一切竟还历历在目,如此鲜明。

大卫说:“记忆是通向个人自由的活的链接。”而他试图挽救的这些词语,某种程度上也挽救了我的记忆和感受。是谁写下了腰封上的那句话呢?“你怎样理解这些词,就度过怎样的人生。”这样一本52个词组成的《慰藉之书》,让人不想一下看完,也许留着每周读一篇,每次重新认识一个词语更合适。52个礼拜后,这些词串联起来,或许会编织成一个慰藉之年。

会吗?我不知道。但愿我也能够挽救自己使用的词,也能挽救自己。

《慰藉之书》读后感(二):不止是慰藉,更饱含希望

要理解这本小书,先要理解书名的意思,Consolation的含义不只是“慰藉”,Wikipedia显示,在医学领域,consolation通常被如此形容:

Consolation is a gift.

Consolation comforts when loss occurs or is inevitable. This comfort may be one person's render loss more bearable by inviting some shift in belief about the point of living a life that includes suffering. Thus consolation implies a period of transition: a preparation for a time when the present suffering will have turned. Consolation promises that turning.

它是一份礼物,暗示着痛苦只是一段过渡时期:为现在的痛苦将要过去而进行的准备。

对孤独、美、自知、勇气、失望、害羞、愤怒、疼痛……这些日常词语的延展和深思,并没有给它们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而是直面不可避免的苦难,以无比的诚实态度告诉读者,它们都是生而为人的本质,但是通过与更深阔的可能性相连,我们有获得安慰与治愈的可能。

《慰藉之书》读后感(三):仔细听,书中有海风、海浪、和一个燃烧的灵魂

读大卫的文字,我经常会有一种 “战栗”,因为你的灵魂即将无处可躲。在认识大卫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诗歌也可以成为一种武器,在你想防御也无法防御的时刻,裹着灵魂向你直啸而来。在大卫的文字触摸到你的瞬间,你会理解什么叫俘虏,什么是心灵最深处的亲密。

大卫的文字是一种真挚的邀请。在那里,你会与位诗人和哲学家的号角相遇;一个爱着的、孤独的、有温暖、有厚度的朋友,邀你进入对生命最本质的对话和思索。一如大海里的水手,邀请你进入他永不停息的航行。

在大卫 •惠特之前,诗人不会被邀请进世界各大五百强公司,用诗歌来呼唤管理者们关注人类对意义的重新构建,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 与世界,和人类彼此间最永恒的归属与关联。最早邀请他的波音公司,应该也不会想到大卫就此成为领导力发展领域用诗歌开路的先锋。

所以大卫 •惠特是一个传奇。他在全世界穿行着用诗歌演讲,在《财富》的董事会上,在欧洲的神圣殿堂。他也会在太平洋西北部岛上的家里,和他祖籍中国的夫人烤着火炉,想念他出生成长的英国约克郡,他深爱的爱尔兰。在大学里学习海洋学的大卫,经历过出海的风暴,曾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担任向导,也曾带领旅行队前往喜马拉雅山。

所以读大卫的文字时,如果我们仔细倾听,能听到那来自遥远海边的海风与海浪;听到一个在大风大浪里燃烧的灵魂,带着犀利的温柔与勇气,与你进行着最直击心灵的对话。

对于同样热爱着文字和大海的我,认识并成为大卫的朋友是一份值得感恩的缘分。感谢青豆书坊发现了大卫这个宝藏,将这份文字的光芒带回我梦里萦绕的东方大地,和我的故乡北京。

祝福所有热爱着灵魂的生命。

陈燕

于温哥华岛

《慰藉之书》读后感(四):重新认识词语,去寻找背后的源动力

看序言的时候,看到词语被滥用的时候,立马想到了PUA,本来释义是社交技能,褒义,而现在,被用来形容精神控制… 在作者的带领下重新去认识常用词,追源,不对,应该是回归词语本来的含义与表达… 很喜欢这个书,字,词语,话语,除了本身的意义,还有背后存在或者发生的环境,不存在褒贬,只有,情景再设… 感性词,用理论解释…从词语原意出发,到理论支持,回到接下来的实践…还有,颠覆了我对他的猜测预想,本来觉得是一个无聊理论,没到的根本不是,文风不无聊,还略带诗意……大赞!!! 在本意不那么好的词里去发现,去找到,存在于它背后的积极意义,动力,隐藏的希望,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而不是过分放大某个词,渲染更大的氛围,让自己困惑…

这几个是看完以后,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词:

绝望,最后的庇护所,希望最后的壁垒,也诞生新的希望,它仅是季节性过度的一个中转… 闹鬼(原文haunted),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迷信,这个词,一直给人的印象是,都可以意会,但是没有谁能去解释这个词……这个作者,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从客观,回到迷信,最关键的是,即使有迷信成分,也很好的给了这个词该有的出口… 心碎,生而为人存在的本质,都想避免,却是,美丽讽刺性的孩子气… 快乐,就去感受,完全且自由,完全慷慨的全然接纳…是我们与死亡的关系,向死而生的衡量,也是被践行的慷慨,快乐也有它的弱点,即将失去…当下,现在,马上… 成熟,连接过去,未来,现在的状态,不是只有一个或者两个…成熟,是一种尽情生活的能力…也是放弃与放手 朝圣者,这个词的浪漫之处在于,把自己奉献给终点,终点于启示世界…信仰,难以言表的事,朝圣者,让它保持真实仍然可能…

《慰藉之书》读后感(五):词语是有生命的:让最普通的词语复活

“词语彼此拥有。”在弗吉尼亚 · 伍尔芙仅存的录音里,她嗓音沙哑地说。

的确,词语是我们的造物,但我们不要被自己对它们皮格马利翁式的爱蒙蔽了——它们不属于我们,因为它们不是能被我们占有的静止想法,也不是能交易的工艺品。它们是活的有机体,弹性而多孔,富有野性,不断进化。它们占有我们,甚于我们占有它们。它们滋养我们,甚于我们滋养它们。

词语彼此拥有,且我们属于它们。然而,我们词典中那些最普通的词,那些承担使命、传递人类基本真理与经验的词,它们的意义渐渐被损坏了:被误用、被滥用、被过度权衡或轻视,维度凋零,微妙失色。

你怎样理解这些词,就度过怎样的人生

在《慰藉之书》中,大卫· 惠特通过让词语回归自身,带我们重回语言之地,更因此让我们回归自己——作为寻求意义的造物,语言是我们最强大的能力,通过它我们探索世界这个古老的迷宫。对所选择的每一个词,怀特的写作更多的是复活它,而不是重新定义;更多是蒙田式的,而非考德雷式的。他的短章包含巨大的善意与慷慨的精神,让每一词语及其携带的意义恢复本来面目,不仅仅是人的,更是人道的。

“友谊是存在的一面镜子,是宽恕的证明。”他如此写道。在社交媒体时代,“朋友”这个词已经变得空洞,我们的文化已习惯于刻薄的冷嘲热讽与袖手旁观。怀特在他富于诗意想象、有魔力的织布机上,重新修补了这些老旧、被磨损得衣衫褴褛的词语,将它们变成富有思想与感觉的灿烂织锦。由此浮现的是存在的至高礼物——对词语内涵的更深领受。以此献给词语, 也献给我们自己

献给美丽的词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