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倦怠心理学》是一本由罗伯特·博格 / 特里·博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一):你的能动性取决于你看待结果的方式

现在的我们很难说谁没有或多或少经历过这种倦怠的状态,对工作的倦怠,对家庭生活的倦怠,对学业的倦怠等,正在经历倦怠的人会感到空虚,不管做什么事情去分散还是转移注意力,都只能暂时掩盖这种感觉,只有正视它,了解它,才能更好的摆脱这种状态。倦怠心理学可能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书通俗易懂,对于下适当了解一下倦怠心理学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读物。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二):治愈倦怠,再微小的个体也有价值

最近几年,大多数人的生活因疫情等原因,在工作或生活方面,感觉越来越疲惫,在内卷下,选择逃避式“躺平”,如何才能改变这样倦怠式的心理问题,过上高质量的幸福人生呢?

这本《倦怠心理学》值得你阅读,书中提供了诊断倦怠的方法,还教给你一套可以消除倦怠的模型和技能,让你在工作上更高效,人生更满意。

书中每一章的篇幅写得非常的短,大概4~6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章的内容,给你带来轻松的阅读体验和获得感。

当你觉得工作不顺,提不起劲时,你可以去找让你觉得舒服的人在一起,就像是在养生一样,滋养的内心提升你的心力,让你充满能量继续拼搏。

愿你能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望你过的生活。 当你觉得人生很失败,非常痛苦时,你应该学会尊重失败而不是害怕失败,失败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就连聪明的爱迪生在制作灯泡时,也是经历了一万次的尝试后才找到正确的方法的。

失败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重要的是接纳失败,认识自己,找到自我价值。

或许你影响不了整个世界,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

正如孤勇者里面唱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再微小的个体也有价值,希望你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治愈好倦怠心理。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三):倦怠期要如何度过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时间都被工作或其他事情占据,可是在偶尔停下来思考时,总是陷入茫然之中,不知道自己每天忙碌的意义在何处。 当满怀热情,想要完成某些事情时,可是却总觉得力不从心。 遇到这些状态时,要如何改善呢? 让我们来看看罗伯特•博格和特里•博格夫妇在研究改善工作场所,管理组织变革和发展人才时,就如何预防和消除倦怠这个主题,在《倦怠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产生倦怠的原因是什么呢? 伍琦诗在无声告白中写道:“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而在群体中,总是会希望从别人的期待中获得好的反馈,或夸奖赞扬或行动奖励,我们把别人对待自己的这类信号当成自己行为的结果,把别人的态度当成事情的反馈。 期待效应中,人们总是会想要按照别人如何希望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而去成为一个那样的人。而,我们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别人的期待中,做别人期待的样子,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快感,可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往往会迷失真正的自己。当别人期待的自己和想要找回真正的自己,这两种想法发生冲突时,你会如何选择,是逃避,还是二者选其一呢?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都很容易造成内耗,导致你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平,爱咋咋地吧。 群居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陷入攀比中,和身边的人比工作,比家庭,比孩子。人们极力想要通过比较,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有价值。想通过比较,获得别人的称赞和羡慕,向外抓取意义和价值。这是在群体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陷入的行为倾向。而这种意义感和自我价值感不向内求,反而向外求,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呢?依旧是倦怠,人们生活的合适节奏是松紧恰当的一种状态,而不断和别人比较的话,会一直处在紧绷状态下,人们都是得陇望蜀的,当超过了自己前面的那个人后,又会生出更大的野心,还能和更前面的人比较,这样何时才能松弛下来呢?如同一根完好无损的橡皮筋,如果绷紧的太久,它一旦松弛下来,就会变得松松垮垮或是一直绷紧,假如它达到了弹力的极限,直至断裂。,不复初时的紧致好看了。人亦是如此,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下,那根神经断裂之后,就容易陷入奔溃,抑或是,一旦松弛下来,就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导致什么也不想干,或是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干。 在倦怠心理下,影响人们某些行动的状态就被称为倦怠期。 那么,我们要如何度过这种倦怠时期呢 在倦怠时,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倦怠,其实是内心中两种自我,一种是社会自我,一种是内心自我,在反复拉扯,你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是依附于他人而做选择,还是选择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就干脆不做了,逃避这种拉扯。 那么在这种时候,我们要去开阔视野,去尝试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新事物,在体验中,感知自己的想法,觉察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看看自己的身体会因为什么而欢呼雀跃,在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给那个在和社会自我拉扯的内心自我注入新的力量。关注自我的身心,是自知的最好方法,我们脑海中的想法太多,可能无法筛选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可是身体的反应不会骗人,它会如实地告诉我们它想要什么,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它,在它喊累的时候,停下来休息一下,在它高兴的时候,静静感受那种快乐。而这个方法说起来简单,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外界转向内部,建立自己的觉察能力。 快来试试觉察你的身体吧,它会告诉你,你是疲倦了,还是想要消极怠工了呀。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四):消除倦怠,开发人生可能性

你是不是没有钱花就懒得去挣?你是不是什么都能看进去,除了诱惑?你是不是过着睡着吃然后再睡的生活,你是不是觉得只要不上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想做?最大的能耐就是躺着不动,年纪轻轻就想着能够提前退休……

翻到书页上这一连串的问题,这难道说的不就是我的躺平状态吗?顿时对这本书有了极大的兴趣,我第一感觉是《倦怠心理学》这本书会是市面上的一些心灵鸡汤书籍,但是读了一部分之后发现,其中一些心理学知识,作者用简单的语言来阐述,而且每章节后面都会留有小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和行动。我觉得可以把这本书定义为一本技能书,或者是心理知识科普的书籍。

《倦怠心理学》

1.消除倦怠,首先要了解倦怠

什么是倦怠,就像作者所说的一样,要想防止倦怠,消除或者远离倦怠,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是倦怠,先把它搞清楚。

“倦怠是一种精疲力竭,愤世嫉俗和自我效能丧失的状态。”这是关于倦怠的经典定义。

但是对于外行人来说看起来并不是很懂,但是如果把“倦怠”看作一栋被大火烧毁的建筑,各个结构还在,可能从外部看,仅仅有一点被烟熏过的痕迹,甚至有时候不会有任何的损坏,但是其实里面已经完全烧成了废墟。

一个处于倦怠的人也可能跟这个被烧毁的建筑物一样,可能表面上非常的健康正常,但是在心理上总会觉得有有一种空虚感,或者哪方面不太对劲,但是又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这种感觉会让我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因此也不愿去做出任何努力的尝试,处于一种摆烂的心态。

2.如何消灭倦怠?

为了走出或者预防这种摆烂状态,这本书中介绍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浴缸模型。

理解浴缸模型首先要有一个认知,就是要明白什么是个体能动性,个体能动性就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它既能衡量我们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也能衡量我们用来完成任务时的生理和情绪能力。我个人的理解有点像一个机器的工作效能。

浴缸模式

这个模型中,浴缸就是我们的个体能动性,进水口是:感知结果,获得支持和自我关怀。我们可以认为这些都是个体能动性的来源。

而出水口就是消耗我们个体能动性的各种要求,就是我们生活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

感知是对结果的一种感知,对结果感知的不同,直接会影响我们个体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客观的看待我们的成果,即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

关于对个体能动性的感知,首先要明白一点,“只要你感觉自己还拥有个体能动性,就说明你还没有倦怠。”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非常有趣的,这就有点像,我只要自己认为能量满满,我就还能继续嗨起来。

当然也会出现,实际上我们本身是能量满满的,也就是说个体能动性是很高的,但是由于自己的感知出现了扭曲或者失真,就会认为自己能动性很低,进而导致一种倦怠的假象,所以说对个体能动性的感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个体能动性,它并不像一种实质的能量,而是一种精神或者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关于消除或者远离倦怠的的技能,比如说我们如何去看待个人的价值,如何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我形象在消除倦怠中产生的作用,以及如何去面对失败,面对压力~

这本书将这些章节写的简短有力,通俗易懂,读起来很有趣。

但是可能读完之后的时候不能产生非常大的效用,为了产生更好的效果,我建议在读后面章节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停下来想一想,问问自己,我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些书里面的知识或者是技能;其次是如果遇到有用的建议的时候,可以再做一下标记,并于以后能够高效地翻阅到~

最后

总而言之就像作者所说的一样,这本书能够教我们一套消除倦怠的模型和技能,但是这种技能并不是看一遍书就能够掌握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倦怠的时候或者将要倦怠的时候加以实践,这样才能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的应用书中的技能,激发个体能动性。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五):今天用命挣钱,明天用钱挣命,真的值吗?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往往今天用命挣钱,明天用钱挣命,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倦怠感,那么什么是倦怠感呢?

倦怠是一种精疲力竭、愤世嫉俗和自我效能感丧失的状态。倦怠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主要聚焦于研究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情绪耗竭、动机丧失、身体疲惫等一系列的负性症状,也就是工作倦怠或职业倦怠。工业革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造成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因为劳动者成为了一个个位置、功能不同的模块或者零部件,在被赋予了工具理性的同时却泯灭了很多的人性与自由精神。

《倦怠心理学》

《倦怠心理学》的作者罗伯特·博格和特里·博格夫妇长期致力于改善工作场所、管理组织变革和发展人才方面的研究,就如何预防和消除倦怠提出了浴缸模型和感知模型,以及实操性极强的策略与技巧,如膳食合理的4条准则、改善睡眠的3条建议、保持水分平衡的4则技巧、缓解压力的5条应对策略、压力管理的3个技巧等。

01 身体能量足了,心理能量才会足

你的身体需要一定的睡眠时间,睡眠既能帮你恢复活力,还可以减少你使用个体能动性的时间,有时候你的身体可能会因为缺乏睡眠或压力过高而报复你,这时候你就有可能生病,在你从疾病中恢复之前,你的个人能力必然会下降,对休息的需求也会增加。

只有身体能量足了,心理能量才会足,我们会发现那些爱运动的人,往往体力都很好,每天做事的状态也很棒,身体是你的生产资料,只有身体素质好,才有可能做很多事情都完成的好。

02 心理上的疲倦才是最后压倒你的稻草

虽然身体(生理)方面的要求会导致心理方面的要求,但有些要求直接就写心理方面的。这些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理性的和感性的。

理性要求是指每天我们要完成的脑力劳动、思考及加工处理过程,这些理性要求可能会同时导致身体方面的要求,但也可能仅仅是理性方面的。

罗伯特曾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现在仍然会不时地开发软件。从他每天所做的工作以及做事过程中受到干扰的情况,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心流状态尽管这是非常富有成效的一种状态,但也会令人难以置信地疲惫。保持心流的要求很高,回报也很高。有研究显示,长期而言,在经历恢复期之后,无论是在特定的技能发展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心流都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个体能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完成繁重的认知任务后,个体的能力会暂时受损。大脑能消耗的能量就那么多,它能做的也就那么多。当大脑全神贯注于解决问题、组织信息或完成其他执行功能时,它处理和过滤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即使是相对直接和逻辑性的任务要求其心理处理过程都会暂时地减少你剩余的个体能动性。

感性方面的要求有多种形式,包括日常花费在人际关系和相互理解上的精力。其他时候,感性要求可能来自困难或意外,这种情况会迅速耗尽我们的个体能动性。

任何经历过情感困扰的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有多大。这种感觉就仿佛个体能动性浴缸底部的洞比浴缸本身还要大,即使周围都是支持你的人,你仍然会觉得不足。

03 你努力的回报是否超出了你付出的代价

人们应该如何决定满足哪些要求,忽略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划定边界,让我们既能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又能使我们的个体能动性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上?

假设我们要包饺子作为晚饭,如果在除夕一起包饺子是家人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且是每个人都珍视和享受的传统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收益是大于成本的。反之,如果有人是为了满足外部或者自身的期待,而熬夜包饺子的话,第二天早上他会疲惫不堪,因为并没有人会在意饺子是自己包的还是速冻的,这样做的成本就会大于其积极影响,同样的需求(包饺子)对于动作发出者有不同的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收益大于成本,在第二种情况下,成本大于收益。

要确定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成本,应该结合它给别人和给我们自己带来的价值来进行权衡,这是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重要一步。

“想要做某事”和“你感觉必须做某事”通常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视角。

无论倦怠来自工作、家庭还是来自社会,想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投入,只要跟着本书所传授的策略、技能与方法,就能够一步步减少倦怠感,更多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倦怠并不仅仅与工作有关,同样会发生在能够给予人们价值和意义感的所有领域中,如婚姻倦怠、学业倦怠、养育倦怠、社交媒体倦怠,等等。

有倦怠感的人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这是抑郁症的两个主要症状。严重的工作倦怠会导致个人与客户、顾客、同事甚至最终与家人分离,并由此产生孤立感。人处于倦怠状态,易于患上抑郁症,并产生厌世的负面情绪。所以当我们忙着挣钱的时候,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拿命挣钱之后再拿钱挣命是非常不值得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