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大象读后感精选

最后的大象读后感精选

《最后的大象》是一本由[南非]唐•皮诺克 编 / [南非]科林•贝尔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裸背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4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大象》读后感(一):不要让大象成为最后的大象

读了《最后的大象》,只想再次呼吁:不要让大象成为最后的大象!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很心痛。大象的危机不仅仅是大象z的危机,我们身边有不少物种在慢慢消失,可是这代人没有意识到的危机,也许惩罚会落在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身上。万加瑞·马塔伊说:“破坏环境的一代不是付出代价的一代,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因为这,所以破坏环境的一代总也意识不到自己犯的错。

可是当我们读了这本《最后的大象》,或许会有所警醒。

它让我们认识大象

这是一本大象科普书。虽然很多人见过大象,但是对大象却知之甚少。《最后的大象》里,非洲顶级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了375幅震撼高清大图,记录和呈现了大象的形态、行为、习性以及它们生活的状态和生存的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像,带我们认识了森林象、草原象、沙漠象等等。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长牙象。它们的牙齿很长。

这是一部文字记录片,记录了大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告诉我们大象为何重要。因为它们和任何其他野生动物一样,它们的生命都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大象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在其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是关键物种,像它们这样的庞然大物对人类和地球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象证意义。

如果像它这样既聪明又庞大的物种都面临着灭绝的危机,除去自然灾害的原因外,人类不是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和自己的同类吗?

未完

《最后的大象》读后感(二):最后的大象,揭开人与象的恩怨纠葛,只有守护才是对它们最大尊重

“在非洲,每月、每周、每天,每15分钟到20分钟,就有一只大象被偷猎!”面对精确度如此高的概率,闻者都会为之动容。

据2016年大象普查,其数量已经不足45万只。然而,在100多年前大象的数量则高达300万到500万只。那么,在这100多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居然使大象的数量锐减到这种程度?

在《最后的大象》一书中,编者唐·皮诺克和科林·贝尔通过40多名研究人员、作家、动物保护主义者、诗人和护林员等专业人士的视角,深入地呈现了非洲大象的艰难处境。

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厚重的身体,没有哪一种动物拥有大象这般惊人的面貌。作为自然界神秘而又智慧的生命,大象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不过,随着大象进入人类的视野,它们的象牙却在无意中引发了某一部分人的贪婪和罪恶。当大象的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其他野生动物的命运可想而知。

正如伊安·麦卡勒姆博士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能保护这么庞大的动物,我们又怎么能保护地球上那些体形更小、魅力更小的物种呢?”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伴随着真实的大象故事,书中还有很多来自不同地域的照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象的可爱,也能窥见那些触目惊心的杀戮现场。

在大象群体中,领头象通常是具有统筹能力的成年母象,其他大象之间虽然偶有争执,但对外总是相当团结。其中,年幼的小象,则能够得到整个象群的呵护。

从这点来看,大象和人类一样,拥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当莎伦·平科特在获得那头被其称作淑女的大象的信任时,才会觉得那么快乐。

可是,这样人象相处的案例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大象被偷猎者射杀,只为生生撕裂大象的脸,得到他们想要的象牙。

另外,人类的扩张,致使大面积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这时,很多大象无家可归,甚至不得不踏入人类的生活场所获取食物,随之而来的矛盾自然愈演愈烈。

在偷猎者眼中,象牙是发家致富的快捷方式;在当地人眼中,大象是破坏庄稼和田地的祸首;在资本家眼中,大象是招揽游客的一种方式……

是的,大象已经失去了本身拥有的权利。这实在是一个种族的悲哀,不免让人怀疑它们是否还有未来。一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会出现“最后的大象”这样的终极命运吗?

不,这种命运是可以避免的。当看到有那么多少人曾为保护大象而倾其所有,且至今仍有那么多少人为保护大象而付出努力,希望就还在。

大象是属于草地的,是属于森林的,是属于自然的。它们应该在蓝天下自由奔跑、嬉戏、打盹,而不是面对人为制造的绝望。

愿大象喜乐,愿人间无祸,愿万物自由绵长!

《最后的大象》读后感(三):典藏级别的《最后的大象》,是一部值得放在书架上的精美纪录片

这是一部放在书架上的精美纪录片

如果说起大象,我想,最近最能引动人们的事情,无疑是云南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的事情了。暮色苍茫的元江水奔腾在古老而茂密的原始森林里,14头亚洲象缓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一开始惊讶而好奇地走过人类的界限,再到本性的趋势下前往人类居住的聚集地,他们缓缓走过老213国道的元江桥上,蹒跚的步伐消失在元江南岸的丛林中……这是广为人知的一幕,被我们视为自然生态复苏征兆的一幕。由南非学者唐·皮诺克、科林·贝尔编撰的《最后的大象》也留存了类似的动人场景。只不过《最后的大象》里是真实记录,是大象最后的栖息所和迁徙地的惨淡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展示了这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在人们围猎下的艰难处境。美丽与辛酸,在这里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剪影。

和寻常的观察不同,也和我们普通人的视角不同,《最后的大象》呈现的,无论是严谨的科研资料,还是一幕幕简要的摄影,都是通过40多名对大象的生存问题有过深入研究的研究人员所提供的,同时在收录资料的时候,普通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们给研究人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象群从一开始的繁衍,到现在逐渐开始稀疏,甚至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领土。而这里,还有护林员在多少年与树木共存时不断与之一起与大地抗争的故事,草原的枯竭,资源的消耗,乃至无奈落寞的讲述,配上这里375张精选的精美纪实照片。非洲象群,与此次云南一样的迁徙象群,他们有着共同的先祖,但是当下的真实现状确实完全不同的一幕。

从大象的分类中看,非洲象是此次西双版纳迁徙的亚洲象的远亲,他们的一举一动,通过通过互联网迅速进入了每一个国人的视野,几乎参与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这些可爱的庞然大物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大象,大象睡觉的样子原来这么可爱,跑到人家后院里“偷”东西时展望的样子是那么天真无邪,也许,这一幕和《最后的大象》一样,其实,可以传递给读者的,是“爱”,能够热爱自然,我们才更有机会去热爱我们自己。

拿着这本书,看到大象的可爱和智慧,为我们所熟知的这一面,无疑是让人类喜悦的,毕竟,象群其实也有着像人类一样的情绪,也懂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类拥有的智慧其实较之大象并没有高出多少。但是这本厚重的书,却也让我读了之后,心情相当沉重。就在我们熟悉的非洲大陆,这里的象牙偷猎,树木砍伐,非法野生动物偷猎和黑市里的贸易,仍然是非洲大象必须要面临的严重威胁,甚至,他们的生命也随时在这些恶劣环境之下的威胁。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粮食其实已经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条件之一,但是非洲人口的迅速膨胀却激化了人与大象在土地资源的争夺。这一些,读得让人心酸,这么可爱的动物,为什么最终连生存下去的领地,都必须要面临着人类的威胁?

不得不说,这个是一个尖锐无比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掌握在全人类的手里,我们其实还有希望。《最后的大象》里最让人惊叹的无疑就是高清和精美的图案,你可以像翻阅杂志一样翻阅,你也可以细细去看每一帧高清的途径,而且采用的是裸脊的装潢,方便将全部的内容完全展开,也可以让我们在文字里见到更多真实的大象的生存场面。真诚期待这些留存的镜头,可以让我们让大象长牙、长寿、健康、温驯,让这美丽的动物,与我们一起生存,见证着蔚蓝星球的未来。

《最后的大象》读后感(四):这不应该是大象最后一本书

大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动物。但我们想要见到它们,要么在动物园,要么在马戏团,或者电视上、书籍里。在记录和介绍岭南的古文献中,也曾提到岭南曾经有不少大象,至今已看不见这般壮观景象。若不是2020年3月开始,游荡在人居环境里的象群突然出现在大众视线,或许我们都以为,大象只剩下被圈养在动物园里的那些了。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大象明明是地球上最强生物,现在却面临生存危机,且情况十分严峻。南非学者唐•皮诺克与科林•贝尔合编的《最后的大象》(The Last Elephants)关注非洲草原上正在被非法猎杀的象群,可否能想象——平均每小时有3只草原象被杀死,若加上森林象被猎杀的数量,则是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只大象被射杀。

野生大象为何重要?它们与人类共享90%以上的基因组,它们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份子,它们也反映着人类与动物相处的状态……《最后的大象》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此庞大的生物被大规模猎杀,如此庞大的动物我们都保护不了,又如何保护其他更小、更少魅力的生物?

仅口头呼吁保护大象自然不够。《最后的大象》其实也是一本很棒的大象科普书。它梳理了大象的历史,大象的不同行为代表的意思,也介绍大象被屠杀的惨状与原因,包括在非洲保护大象的组织的工作现况与国际保护组织的态度等等,部分文字表述带有情绪化,但翻阅完整本书,了解大象的生存现状,再联想日常生活中,仍有人不知道关注大象为什么,或者嚷嚷看云南大象迁徙是一种很傻的行为……也就能理解,文中的作者们,为何会表现得如此愤怒、无力甚至绝望。

我们确实应有所行动。正如中国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所说,云南象群迁徙全过程获得大家的关注,恰好是一次普及野生大象,提高国民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宣传教育。《最后的大象》也如此。除了曝光非洲生存的象群被猎杀情况,他们也介绍了不少相关的改进项目,这些项目都以平衡野生大象、生态环境与当地居民三者的利益为基础,合作与共享也是项目策划者提出的概念。

保护基金会也是一个阻止当地居民猎杀大象的有效方式。肯尼亚的一些社区共同成立了北部牧场保护基金会(NRT),西门保护区是北部牧场保护基金会初创的保护区之一,现在西门保护区偷猎大象的案件几乎为零,消失几十年的狮子和长颈鹿也出现在这个保护区里。

在非洲保护野生大象,与偷猎者对抗其实十分危险。有可能赔上自己性命。非洲各地不少护林员和反偷猎人员都在保护野生动物(不独是大象)时,被刺杀。为何偷猎者如此猖獗?这又不得不联想到我们十分熟悉的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偷猎者的动力完全来自金钱。象牙的收益有时候相当于一条村庄的收入,只要有市场,他们就会继续激进的冒险。

我们能做什么?除了看完这本书,原来我们也能为大象出一份力。书中提到了不少方法,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些不切实际,但是,保持关注、了解更多是我们可以现在就做到的。

《最后的大象》读后感(五):大象慢慢地转过身来,太阳照耀着非洲大地

.

大象慢慢地转过身来,晚霞照在巨大的胁腹上,就像峭壁上的铁板,一动不动,背负着众多古老的谎言,和传奇世纪的负担,依然流露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布特莱尔,津巴布韦诗人)

.

《最后的大象》

作者: [南非]唐·皮诺克 编 / 科林·贝尔 编

出品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恍然想起去年北迁的云南大象,很久没有关注了,不知道现在怎样?搜了一下,历时十七个月,它们已经回家了。

.

对于其它生物的关心,大多数人可能都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而且这种热情往往仅止于好奇和觉得动物萌萌哒的浅浅的喜欢,而生.态保护学家的职责,是努力深化公众的热情,把这种热情转化为恒久的关心和深切的环保意识。

.

这部作品就是这项工作的杰出成果。全书铜版纸印刷,典藏级,呈现非洲野象生活的方方面面,沉甸甸、厚敦敦,仿佛一种使命感被交付在我们手中。

.

在非洲

每月、每周、每天

每15分钟到20分钟就有一只大象被偷猎

.

全书凸显大象保护的紧迫感。大象为何重要?

大象的生命在生物学上和历史上都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大象与人类共享了90%以上的基..因组。大象在其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是关键物种,大象特别具有象征意义,选择大象,并不是说其它物种的消失就不重要,只是因为它们格外引人瞩目,大象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

375幅高清大图。每一帧都美如诗画,假如这样的风景不再,谁该为之惋叹?如果没有了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只有人类,我们又何以生存?

.

该书资料翔实,对于非洲各地大象的现存数量、生存状况、保护策略、偷猎途径等都有详细叙述,专..业扎实。大象的凄惨命运,肇因于人类对象牙的痴迷,作者点名批评了亚洲和中国,很惭愧,真的希望大家的消费观念改一改。栖居地不断缩小,资源耗竭,也很严峻,大象正在失去它们的家园。

.

全书以科普为主题,并非泛泛介绍,穿插了许多诗意的文学段落。人与大象的相处非常动人,这些大象通人性,温和聪明,拥有敏锐的情感和同理心,就像珍·古道尔和她的黑猩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

想起梅尔维尔的《白鲸》。那头垂死的抹香鲸转呀转,把自己转向太阳——转得好慢,但是很坚定。这个古老的生命满怀忠诚地头朝着太阳死去。

太阳照耀着非洲大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