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情绪自救读后感摘抄

情绪自救读后感摘抄

《情绪自救》是一本由卢子慧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自救》读后感(一):好书必读

经朋友推荐,最近在读《情绪自救》这本书。原以为这本书是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写的,但阅读第一章后发现是为众生写的。因为所有人都可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遇到意想不到的不如意的事情,有些事情可能会使你的情绪低落,甚至抑郁。书中以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告诉你如何走出低落的情绪,简单易懂,操作性强,很实用!

《情绪自救》读后感(二):力争做掌控好自己情绪的那个人

在我们的人生履历中,难免会历经无数次各式各样的情绪,有的人也会因一些负面情绪而苦恼郁闷。而通过不断地觉察、接纳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才会将情绪这头大象娴熟地驾驭在自己的手中,让其为己服务,力争做掌控好自己情绪的那个人。这就是我开始细细阅读子慧《情绪自救 掌控日常情绪的教练思维模式》一书后,初步品味出的一点体会。

《情绪自救》读后感(三):【来自作者】情绪的结,自己来解:《情绪自救》新书推荐

2020年3月,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美国整个社会几乎停摆,人们居家隔离,孩子们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网课。在这段近乎静止的时光中,我却并非全无收获,而是写了这本书——《情绪自救:掌控日常情绪的教练思维模式》。

这本书的初稿历时半年完成。那半年来,几乎每天早晨我都6点半起床,不洗脸不刷牙,先坐在书桌前码两个小时的字,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带娃。那时候老二只有一岁多,早上醒得早,幸好爸妈那时在我们身边,全靠他们带着宝宝,才可以让我不受打扰地专心写作。所以,这本书也承载着他们满满的爱和功劳!

中国大学MOOC(慕课)课程封面

写这本书,源于我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教课的经历。2019年6月,我的第一门专栏“21天情绪自救指南”上线了。让我惊讶的是,这门课上线以来,每天都有好多学生在下面留长长的言,倾诉他们情绪上的困扰。我这才意识到,对于情绪这个人人都有的东西,很多人是那么陌生。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情绪这个概念确实很少被父母提起,学校里更是不教。当我感到生气、孤单或难过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我所体验的正是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第一次对情绪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是在高中的时候。班上流行这样一个词:“迷茫”。那时的我们都是半大的孩子,经历着青春期,想来确实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吧,我们就这样似懂非懂地用“迷茫”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大学时,同学间又流行一个在那时挺时髦的词:“焦虑”。比如说:“哎呀,期末考试快到了,我好焦虑。”“作业还没写,焦虑死我了!”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踏入社会后,还有数不清的、更大的焦虑源等着我们……

后来,我选择心理学作为专业,出国一路读到了博士。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教练,专门和人聊天的那种。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无论是在理论、体感还是工作实践中,我都对情绪多了很多认识。我开始试着用我对情绪的了解来帮助他人。

如果正在看本文的你在工作中需要和人打交道,或是一位助人者(例如,教练、心理咨询师、HR、社工),那么请允许我分享一个我认为非常有用的原则,那就是先关注人,再关注事,而情绪就是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一个人的情绪,仅仅想从“事”的层面解决问题,那么往往会徒劳无获。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你会看到:

我们中国人的情绪往往比较内敛和含蓄。朋友见面一般问“吃了没?”,而不是“你好吗?”;接孩子放学后,父母第一句话往往是“在学校学了啥?”,而不是“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这样的文化和成长经历让我们不擅长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更不懂得表达。

一位四十多岁的妈妈就曾经告诉我:她仿佛患上了“情绪失语症”,心中明明难受得要死,可那种感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只能硬生生堵在那里。更糟糕的是,她也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情绪,这正是她寻求改变的直接原因。

所以,如果我的这本关于情绪的书能够丰富你的“情绪词汇量”,让你更加自如地谈论和掌控情绪,那么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来好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不太相信这本书能真正出版。当法制出版社的编辑邀请我写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声音是:“写书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何德何能?”当同事们为我写书的消息欢呼雀跃时,我却远没有她们想象得那么激动,因为心底总是担心某个环节了出错了怎么办。甚至当我把初稿交给编辑后,仍想象不出书面世之后的样子。直至第一轮审校结束,编辑给我发来了排版后的样稿,我才真正意识到:“噢,原来我真的写出了一本书。这也太棒了吧!”

读到这里,你可能看出来了,自信是我的人生课题之一。

在这本书中,我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谈论自信,因为这些年的教练经验告诉我,无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来说,自卑都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情绪,对于女性尤其如此。

我曾经在同一天教练过两个不同的客户。第一个人刚刚入职第二天,就开始思考如何申请更高一级的职位。而第二个人的能力明明已远远超过了岗位的要求,却仍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主动要求更好的职位和薪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感觉好魔幻,深切地体会到了自信的重要。

在书中,我介绍了自信的真正定义。真正的自信是一个人愿意为了达成期待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即使面对逆境也在所不惜。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不取决于你优秀与否,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积极情绪。换句话说,自信是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而提升的。我把这个概念总结成了一个自信公式,那就是自信 = 自我接纳 + 情绪管理 + 积极行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也就是某个需要很努力才能改变的点。改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了质的飞跃。有人的人生课题是自信;有人是减少嫉妒和比较之心;有人是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人是更脚踏实地的行动……我真心觉得明白自己的人生课题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这代表着自我觉察,也就是改变的前提。

这本书里,融入了我教练过的很多人的人生课题,书中的每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故事(当然,用的都是化名)。因为例子很多,所以书虽然很厚,但读起来却不难。

你看到的,就是这些人生课题串起来的一本书,我把它们总结成了五大教练思维模式,六种常见负面情绪,以及四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不能免俗,还是想谈谈我为什么希望你读这本书。

简单来讲,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情绪教练。

昨天,一位以前的客户向我诉苦。她最近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心情总是不好,睡眠也不太好。有时候陪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很容易就失控了。尤其是当孩子不太听话、哭闹的时候,她就总是发疯一样地吼孩子,有好几次都吓着他了。她的内心很痛苦,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

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的孩子其实很乖。我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工作上的焦虑,项目进展不顺,同时夫妻关系也不太好。

我告诉她:“工作、夫妻关系中都有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焦虑,所以你才更想从孩子身上找补,找到一点控制感。解决方法就是先意识到自己的焦虑,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进,或者改变不了的话就选择接纳。要意识到你对孩子的愤怒来源于你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其实和孩子练钢琴没有任何关系。”

她问:“接纳和安于现状是一样的吗?”

我说:“也不完全一样。接纳是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对自己更有同理心,即使做不到,并不觉得自己很差。但同时可以继续寻找解决办法。接纳了之后心情放松,反而更容易找到办法。”

听了这些,她恍然大悟。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话,在书中都有。这本书汇集了我过去这些年来的教练精华心得,书中提到的不少教练工具和练习,如“情绪日记”、“找到核心价值观”、“直升机愿景练习”、“倒推法”等,都是我在教练工作中每天每天都在使用的,经受住了很多次实践的考验,能给人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改变。

教练工具:情绪日记

教练工具:周计划

这本书的名字叫《情绪自救》。它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成功学,而是一本很实用的自我成长指南。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学会书中的教练式思维方法,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难题,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教授及博导张西超老师、以及“旭势教练”的MCC大师级教练何巧老师为本书做序。他们是我的两位恩师,是我前行路上的灯塔。有两位前辈对本书的支持,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感恩!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有一些与书的内容有关的推送和直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推送(子慧生活教练:zihuicoach),获得最新信息。

《情绪自救》读后感(四):【来自作者】情绪的结,自己来解:《情绪自救》新书推荐

《情绪自救》封面

2020年3月,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美国整个社会几乎停摆,人们居家隔离,孩子们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网课。在这段近乎静止的时光中,我却并非全无收获,而是写了这本书——《情绪自救:掌控日常情绪的教练思维模式》。

这本书的初稿历时半年完成。那半年来,几乎每天早晨我都6点半起床,不洗脸不刷牙,先坐在书桌前码两个小时的字,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带娃。那时候老二只有一岁多,早上醒得早,幸好爸妈那时在我们身边,全靠他们带着宝宝,才可以让我不受打扰地专心写作。所以,这本书也承载着他们满满的爱和功劳!

中国大学MOOC(慕课)课程封面

写这本书,源于我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教课的经历。2019年6月,我的第一门专栏“21天情绪自救指南”上线了。让我惊讶的是,这门课上线以来,每天都有好多学生在下面留长长的言,倾诉他们情绪上的困扰。我这才意识到,对于情绪这个人人都有的东西,很多人是那么陌生。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情绪这个概念确实很少被父母提起,学校里更是不教。当我感到生气、孤单或难过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我所体验的正是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第一次对情绪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是在高中的时候。班上流行这样一个词:“迷茫”。那时的我们都是半大的孩子,经历着青春期,想来确实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吧,我们就这样似懂非懂地用“迷茫”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大学时,同学间又流行一个在那时挺时髦的词:“焦虑”。比如说:“哎呀,期末考试快到了,我好焦虑。”“作业还没写,焦虑死我了!”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踏入社会后,还有数不清的、更大的焦虑源等着我们……

后来,我选择心理学作为专业,出国一路读到了博士。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教练,专门和人聊天的那种。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无论是在理论、体感还是工作实践中,我都对情绪多了很多认识。我开始试着用我对情绪的了解来帮助他人。

如果正在看本文的你在工作中需要和人打交道,或是一位助人者(例如,教练、心理咨询师、HR、社工),那么请允许我分享一个我认为非常有用的原则,那就是先关注人,再关注事,而情绪就是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一个人的情绪,仅仅想从“事”的层面解决问题,那么往往会徒劳无获。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你会看到:

我们中国人的情绪往往比较内敛和含蓄。朋友见面一般问“吃了没?”,而不是“你好吗?”;接孩子放学后,父母第一句话往往是“在学校学了啥?”,而不是“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这样的文化和成长经历让我们不擅长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更不懂得表达。

一位四十多岁的妈妈就曾经告诉我:她仿佛患上了“情绪失语症”,心中明明难受得要死,可那种感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只能硬生生堵在那里。更糟糕的是,她也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情绪,这正是她寻求改变的直接原因。

所以,如果我的这本关于情绪的书能够丰富你的“情绪词汇量”,让你更加自如地谈论和掌控情绪,那么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来好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不太相信这本书能真正出版。当法制出版社的编辑邀请我写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声音是:“写书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何德何能?”当同事们为我写书的消息欢呼雀跃时,我却远没有她们想象得那么激动,因为心底总是担心某个环节了出错了怎么办。甚至当我把初稿交给编辑后,仍想象不出书面世之后的样子。直至第一轮审校结束,编辑给我发来了排版后的样稿,我才真正意识到:“噢,原来我真的写出了一本书。这也太棒了吧!”

读到这里,你可能看出来了,自信是我的人生课题之一。

在这本书中,我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谈论自信,因为这些年的教练经验告诉我,无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来说,自卑都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情绪,对于女性尤其如此。

我曾经在同一天教练过两个不同的客户。第一个人刚刚入职第二天,就开始思考如何申请更高一级的职位。而第二个人的能力明明已远远超过了岗位的要求,却仍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主动要求更好的职位和薪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感觉好魔幻,深切地体会到了自信的重要。

在书中,我介绍了自信的真正定义。真正的自信是一个人愿意为了达成期待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即使面对逆境也在所不惜。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不取决于你优秀与否,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积极情绪。换句话说,自信是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而提升的。我把这个概念总结成了一个自信公式,那就是自信 = 自我接纳 + 情绪管理 + 积极行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也就是某个需要很努力才能改变的点。改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了质的飞跃。有人的人生课题是自信;有人是减少嫉妒和比较之心;有人是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人是更脚踏实地的行动……我真心觉得明白自己的人生课题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这代表着自我觉察,也就是改变的前提。

这本书里,融入了我教练过的很多人的人生课题,书中的每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故事(当然,用的都是化名)。因为例子很多,所以书虽然很厚,但读起来却不难。

你看到的,就是这些人生课题串起来的一本书,我把它们总结成了五大教练思维模式,六种常见负面情绪,以及四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不能免俗,还是想谈谈我为什么希望你读这本书。

简单来讲,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情绪教练。

昨天,一位以前的客户向我诉苦。她最近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心情总是不好,睡眠也不太好。有时候陪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很容易就失控了。尤其是当孩子不太听话、哭闹的时候,她就总是发疯一样地吼孩子,有好几次都吓着他了。她的内心很痛苦,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

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的孩子其实很乖。我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工作上的焦虑,项目进展不顺,同时夫妻关系也不太好。

我告诉她:“工作、夫妻关系中都有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焦虑,所以你才更想从孩子身上找补,找到一点控制感。解决方法就是先意识到自己的焦虑,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进,或者改变不了的话就选择接纳。要意识到你对孩子的愤怒来源于你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其实和孩子练钢琴没有任何关系。”

她问:“接纳和安于现状是一样的吗?”

我说:“也不完全一样。接纳是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对自己更有同理心,即使做不到,并不觉得自己很差。但同时可以继续寻找解决办法。接纳了之后心情放松,反而更容易找到办法。”

听了这些,她恍然大悟。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话,在书中都有。这本书汇集了我过去这些年来的教练精华心得,书中提到的不少教练工具和练习,如“情绪日记”、“找到核心价值观”、“直升机愿景练习”、“倒推法”等,都是我在教练工作中每天每天都在使用的,经受住了很多次实践的考验,能给人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改变。

教练工具:情绪日记

教练工具:周计划

这本书的名字叫《情绪自救》。它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成功学,而是一本很实用的自我成长指南。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学会书中的教练式思维方法,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难题,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教授及博导张西超老师、以及“旭势教练”的MCC大师级教练何巧老师为本书做序。他们是我的两位恩师,是我前行路上的灯塔。有两位前辈对本书的支持,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感恩!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有一些与书的内容有关的推送和直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推送(子慧生活教练:zihuicoach),获得最新信息。

作者公众号二维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