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读后感大全

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读后感大全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本由路遥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一):很真诚的分享!原来路遥也会有秃头的时候!

路遥在这本书里很真挚地分享了他写作的经历以及自己人生的历程。看完真的有被感动到!没有想到茅盾文学奖作家也会有这么多纠结的时刻!看到他写《平凡的世界》写不出来的焦虑,真的联想到自己写论文那会儿抓耳挠腮的样子!我自己也是从准备材料开始一步步完成的论文,实在是太像了!感同身受!原来路遥也会有头秃的时候呢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二):个人拙见

在这本《早晨从中午开始》以前,我一本路遥写的书我都没看过。像这种杂记一样总汇的书,也能看出他的文字功底是挺不错的。当你的书看多了,你除了想要看内容的精彩度、流畅度,你还会想要知道作家写的每一个字,他使用的形容词,是否恰当。以后跟别人交流,是不是能用上更合适的词汇?就第一篇《早晨从中午开始》,不论他对别的作家和自己的态度,他的用词真的很不错。他对新中国的文学是有追求的吧,带着理想主义尽自己的努力给大家最好的作品。我很喜欢他在P20写的那一句:“既然我一直不畏惧迎风而立,那么,我又将面对的孤立作者说将要惊醒的挑战,就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根据他的描述,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已经演绎着“工匠精神”。

在《答陕西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问》的章节,问题出得很好,路遥也给出模板般的理想答案,身为父母的读者看到这个章节相信也是获益良多。他把自己和小孩放在同等的地位,而不是站在自己一米多的高度看着小孩和教导他们,这个尊重与交流的亲密度怕是许多家长都未能做到。

总的来说,他在这本书展现的人生观都挺正面,对工作兢兢业业,下次有机会一定要看看看他笔下的作品是否有他自己所说的如此真诚。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三):人生不易,坚持当头

这本书从3月中旬开始读,到现在才读完,不算厚,除去因工作变动、身体不适等原因耽搁的时间,却也读了一月有余。为避免再有事情耽搁,就趁热打铁将自己的一点感悟写下来。

全书以作者写《平凡的世界》的心理路程为主,另收录了一些在访谈或杂志上发表的随笔,大都围绕作者对作品创作背景、人物设定、写作过程及写作方法等问题展开。就内容而言,是很具有文学性质的,对于有文学兴趣和学习文学写作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作者在创作时不为人知的一面,门外汉也能窥见写作的不易、超越自我的那份勇气和韧劲。

书中关于写作的几点我印象深刻。第一,积累素材不是记具体的故事,是积累当时的那种情感经历。文学作品中大多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是你故事背后反映的情感决不能虚构,读者是很聪明的,一眼就能看出,绝不能糊弄读者,更不能糊弄自己。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多思考,增强对事物和人的共情能力,并将那种情感深深记在心中。只要你有了关于那种真情实意的情感,艺术呈现就有了多种形式,文章和文字也会更加真挚。第二,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行文中,作者反复提及自己是农村出生、农村长大,是农民的儿子,我想一方面是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爱,另一方面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本,不忘初心。多篇文章中提及写作要向劳动人民学习这样一种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的劳动。第三,在做小事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得大一些。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要自信一些,不要认为我们是小人物-我们确实是小人物,要把所写、所感放到整个中国整个社会背景下,甚至是世界整个社会背景下,看是否恰当,是否有代表性。刚开始,写的一团糟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思维,将此作为习惯,这样你的文章才不会过于狭隘、偏见。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慨就是事形于不易,抛弃一切荣誉从新开始的勇气,创作《平凡的世界》6年类似于牢狱般的煎熬,对自我心智和身体的双重消耗,对文字和人物情节的精益求精,其中任何一条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万事皆不易,唯有用心与坚持。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四):我迷信地这么认为路遥

【总概】 关于写作,路遥的观念放在现在也不见得过时,而路遥的毅力在当今甚或任何一个时代、任何地域都实属罕见。苦行僧的写作路,好像是上天替路遥选好了的。贾平凹评价其是追日的夸父,渴死路上。 我迷信地认为,若然不叫路遥,也许他不会那么早离我们而去; 我迷信地认为,若没有被寄养若没有穷透天苦透地的经历,路遥成为不了路遥; 我迷信地认为,对于一般人,路可以测量马力,而对于路遥,马力可以测量路——从路遥的写作,我仿佛看到了青藏铁路的修筑过程。 【内容】 第一部分是最好看的,占了全书五分之二的篇幅,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写作和成长路,特别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之如何诞生。 路遥, 着重强调写作就像农作; 着重强调写作不能分好人坏人; 着重强调意志品质、情绪调动和感受能力等精神力于写作的作用及运用。 他还强调田野调查、个人经历和见闻于写作中的发挥,但是不主张为了调查而调查,为了经历而经历,为了感受而感受,而主张调查应重点解决技术问题(比如百科式记录。可怜他那时没有网络),体验只对感受负责。 他继承的是柳青和托尔斯泰的衣钵,把自己活成了一部作品,所以他的书写就像抄录了一份自己的人生,带有极强而不易让人察觉的自传性。但他自己说孙少平的原型是他的弟弟王天乐,并把《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包含50节)献给了他。 【性情】 他似乎在与全世界为敌,写出的《平凡的世界》,大胆采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完成作品,这在当时不受待见,面临花了极大精力写将出来,可能连发表都发表不了的“噩耗”。他给自己编了个孤城,把自己锁在里面,蒙头硬写,抽大量的烟。这是他的任性,也是他的坚持。 他的任性和固执被许多人所不理解,也带来了非议,比如她的女儿,作为正常的孩子,怎能理解一个很难见到面的父亲?但是从一次采访中看出,最终她理解了父亲。 还有一个细节:他半夜在屋外不远转圈,冥思苦想,被人当做神经病等危险分子或“寻无常的”的人而被举报,为此当地县委特别指示,“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 能想见,这是多大的温情。 他是文学界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仿佛不置己身于孤地,就不可完成某些超人之举。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要想获取自我完整,又被人理解,以最危险求得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坚持自我。第一,不被理解多了,慢慢自己有了免疫;第二,不被理解,才能更顽强生活;第三,不被小理解本身,就是生发大理解的土壤。 路遥,他面对世界感受,背对世界写作,把两个自己极度分剥,因而作品会对得起他。被他极度吝啬使用的生命,没有浪费一分。时光之屋,光彩熠熠,他登堂入室,却不做偷盗者。他天生自带强者气质。 而他对生活的爱,让被爱的都退避三舍,因之注孤生,直接连累了亲情和爱情。而这是必要还是非必要的牺牲?留给他人评说。 【演绎】 我同意有些人的观点,路遥是被严重低估的作家,特别是被所谓官方文学界。但他终究以其力道极大,极其用心和刻苦的写作赢得了读者,影响了一批文学追随者和普通人,甚至影响了像潘石屹,马云等一批知名企业家。 正如他的老友老贾所言,他是个大气磅礴的人。而他的《平凡的世界》,则是一首对生活的赞歌,里面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旁白】 下面是我的一些批评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五):路遥的文学课

语言的应用是最基本的交流技能,因此写作成了几乎没有门槛的工种,不论好坏,一支笔就能随意创作出一部作品。正如诺兰导演借《追随》中游手好闲的青年所言,“一个二十几岁,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多半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作家。”

简单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一部好的作品流传至今犹如从无边无际的沙堆中淘出金灿灿的光泽,它可赋予这贫乏的土地难以估量的价值,例如《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即便是名声如雷贯耳的作家路遥,写作也不是信手拈来。晚上夜深人静,思绪都沉淀下来,路遥才提笔写作,待天际泛起微弱的鱼肚白才钻进被窝补充一天的睡眠,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的成名序幕是由《人生》拉开的,故事背景放在飞速变革的年代,主人公高加林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人生》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高加林是当下社会青年的缩影,为了理想而奋斗却被现实所桎梏,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高加林也没有力挽狂澜,他从农村出来,摸滚打爬之后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农村。这部作品并没有给读者希冀,用当下的话来说甚至可以称为“负能量”,但这种揭露伤疤式的写作才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人,他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种种局限。作家立足于当下去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冲破时代的束缚去追求“大团圆”,而是通过共鸣去告诉读者“你不仅仅是一个人”。

回到创作本身,仅仅靠日复一日的写作,而不去读其他书籍,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答案是不行。“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一个截取他人只言片语当作自身观点的人,外人是无法说服他的,他的思想被禁锢在狭小的范围之内,他不能跳出这个框架去思考,进而否定框架之外所有的事物,甚至会萌生出“我是有独立思考的人,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狭隘所带来的满足感最易让人执迷不悟。

说到框架,小说最大的忌讳便是在框架之内的创作,若是写工厂,对人物的刻画仅仅在四堵墙以内,那么文章会显得尤为淡薄,读者只会感受到机器的轰鸣对人物的影响,而不会联想到社会大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例如老舍的《茶馆》,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短短几万字,他只用一个“茶馆”便表现出来了,把人物从四堵墙里面拉出来,和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作品将会是截然不同的风貌。

创作最高的境界是什么?用路遥的话说便是“让读者沉浸于‘受骗’的过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情感的积累是编不出来的,必须要创作者自己感觉、体验,而且在感情层次里积累得很深”,创作者若能抓住生活中某个深刻思考的点,进而穿针引线,读者便可感同身受。导演或者作家应注重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发掘诗情画意,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让读者或观众“延长三倍生命”。“在生活中要感觉、发现什么真正冲击了自己的东西,这样你写出来的就会和大家的不一样。”

写作没有捷径,但也不是一望无际的坎坷之路,某些巨大的东西或许藏在日常的细碎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