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猴儿与少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猴儿与少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猴儿与少年》是一本由王蒙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猴儿与少年》读后感(一):《猴儿与少年》之杂想

整本书热气腾腾,散发着温度,哪里是一位近九十岁老人的笔风(甚至网络用语都用得麻溜)。可是回头一想,生命充满激情的人不都是这样吗?这生命有了长度,又有了宽度,反而熊熊燃烧起来。

《猴儿与少年》的书名灵感来源于西北民歌花儿与少年。小说讲述九十岁的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回忆自1958年始在大核桃树峪那段艰苦时日里的往事,那些伤痛、温暖和放下。

书里有位叫王蒙的作家一直在和施炳炎对话,可是我怎么看都觉得此王蒙就是彼王蒙呢?也许是王蒙先生借施老之口抒自己胸臆?不得而知,“回溯起八九十年的往昔与今朝,老王蒙开写,要写比他更高龄一点点的施炳炎和后来也已年过古稀的核桃少年侯长友”。个人命运被捆绑在那个大时代之下,如小船遇风暴,岌岌飘摇。但人与人之间的奇妙缘分让青年施炳炎结识了淳朴善良有灵气的少年侯长友以及他的猴儿,慰藉了他惶恐不安的心灵,信念也随之被支撑。

施炳炎平反后一路上扬,越来越忙,他“专心于业务教学与著书立说,专心于海外文化交流,专心于本省的参政议政,专心于培养本领域的青年オ俊”。有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大核桃树峪与长友的记忆渐渐淡化。

可是人的记忆很是神奇,年岁越长,回忆越倒退,仿佛穿透岁月的重重迷雾直达你想停留的地方。

如此这般,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长终于续起来了,终于要写一写了。在这看起来仿若昨天的故事里,苦难皆过往,留存下来的只有原谅和温暖。对举报过他的人,他说就相逢一笑泯恩仇吧,这世界上谁不是渐渐成长起来的?对故友、对那叫“三少爷”猴儿那是一定要去再找寻下落的。施炳炎说:“反正我不会忘记核桃少年长友了,他即使因斗殴坐了班房,我也要去探望安慰。在我最不幸的年代,这个少年给了我鼓励和温暖。我永世不忘。”

故人团聚,结局圆满,接着各人往能看得到头的那个节点走下去。“后来,后来的后来,再后来,那么多后来变成了从前,变成了往事,变成了故人回首,变成了似水流年”。

只不过我希望当我们逐渐老去,带着伤痛和美好,我们的身体仍然保守着一部分是少年。

《猴儿与少年》读后感(二):老革命家的回忆录

这本书是讲述九十岁的老革命家施炳炎回忆六十多年前他在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山村中的生活经历,其中三少爷等人物成为故事的核心人物。

说到革命时期,对于王蒙而言,似乎是逃不开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他创作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像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创造了东北高密乡一样,革命时期的中国对于王蒙而言也就是这样关键的一个存在。这是孕育他作品的温床与土壤。

即便他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依旧脱离不开这个温床,很大原因就在于他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如果是熟悉王蒙的读者,都会知道他早年亲身经历的革命时期的生活写照。所以在这里想对比一下早年的王蒙与现在的王蒙的变化。

早年读王蒙代表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还记得当时被这个故事搞得内心五味杂陈。和这本新书一样,也是一个革命时期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二十几岁的青年,被调派到组织部工作。初来乍到的他,像所有刚刚踏入工作的年轻人一样,怀着对工作无限的热情,发奋要把工作做到最好,将自己的责任发挥出来,对于工作与自身,都有着极其认真、正面的希望。部里人物各色,尤其是部长和他的上级,一个是油腔滑调冠冕堂皇的老油条,一个是看似满嘴正义雷厉风行实则是钻进歪门邪道中偷奸耍滑的表面做派。在与他们的共同工作中,青年渐渐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艰难而危险的处境。一个例子是,工厂出了问题,要找老板问责,但在上级和领导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打哈哈下,事情得不到解决,只能不了了之。青年意识到组织部里对问题的态度,从来不是正面去解决,而是任由其腐败,导致组织部的工作从根本上变性。这种无法解决的困境,让青年满怀的激情与希望遭受极大的打击,他的心也渐渐开始动摇。最后,青年不得不考虑是否应该向上级提交离开这里的请求。

这个故事写于革命时期,是王蒙年轻时的作品,也是王蒙的成名作。不得不说,这个作品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非常到位,甚至把这个故事中的青年放到今天的社会,依旧是大部分身处党政机关中的年轻人的写照。或者说,即便在社会上的公司里,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这样的情况。当一个正值的年轻人身处工作关系中时,就会发现个故事中可以说一模一样的困境。

王蒙没有在故事中说到底要如何去解决这种困局,所以故事看完后给人无限的悲观。他可能觉得,自己也没有办法去解决这种困局,而应去解决或者说能够去解决的,是管理这块的公职人员。但到底说来,这样的情况能不能解决都是个问题。

再回到这本新书,可以明显感觉到王蒙对于年老的切身体会,不像那篇早年作品,的确就是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这本新书里,却相反地看到他对于时光飞逝的感慨,就像他说,意识到物质是带不走的。

另外,王蒙的讽刺功力依旧了得,他喜欢用非常多的排比和夸张的手法来讽刺,这样让讽刺对象更加凸显一种强烈的扭曲感。其次,他的语言也相比起早期,更显得具有时代的特征,这本书中因为涉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语言也散发一种强烈的革命时期的口号气质,充满了口号式的铿锵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其实与其说是虚构,不如说是王蒙自身对早期的怀想,所以可以说这本书就是王蒙的回忆录。

《猴儿与少年》读后感(三):《猴儿与少年》——生命中最珍贵的亮度和温度

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事,喜乐的、悲伤的、振奋的、挫败的,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都渐渐模糊,但,总有一些记忆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平常的日子里被我们妥善收藏,在特殊的日子里,被我们寻找出来细细品味,那些记忆是独特的,因为,它们蕴含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亮度和温度。 《猴儿与少年》是“人民艺术家”王蒙的全新长篇小说,为了我们讲述了九十一岁的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老人的人生往事。这往事与青春有关,与成长有关,与挫折和振奋有关,当我们跟随着老人的回忆重温那段旧日时光,我们也在感受这位老人平凡又不平凡的经历,感悟那些时光赐予的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开头写着这样一句话“能够回忆成小说的人,也用小说来期待与追远”,如果一个人的回忆可以变成一部小说,我想这个人的身上一定发生了很特别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注定还没有结束,每一次的诉说都是一种追忆,而同样也是一种期许,因为未来就在目光能够抵达的地方,未来的故事也许会更加精彩。

这个故事很远,因为要从63年前开始讲起。1958年,二十五岁施炳炎扛着25公斤的行李与妻子告别,远离城市,走过43公里的山路,来到北青山区镇罗营乡大核桃树峪村,在这里开始他人生新的征程,在这里他投入火热的劳动,投入一种全新的生活。 老人说“寿则多感,老则多忆”。是的,正是这位91岁的老先生的回忆,将我们带回了那个不同的年代。在大核桃树峪村锻炼的12个月里,他学骑马、背石料、上山打柴采草药、打土坯、浇田地、忙秋收、修路造林,他将火热的青春投入火热的劳动之中,用热情和信念点亮自己的生命。 在这里,施炳炎遇到了核桃少年侯长友和那只聪明的猴儿“三少爷”,施炳炎和少年一起上山爬树,或者说是28岁的施老师向15岁的可爱少年学爬树。这些看似幼稚的活动,仿佛成为他那段时间里最可爱的回忆,因为在这里他获得了尊重、信任和期待。

当这些所有的经历都变成了往事、变成了过去、变成了从前,变成了那些难忘的似水流年。尽管他在后来的后来去过很多地方,伦敦的大本钟、巴黎的圣母院、印度的泰姬陵,可在他的心中,颜色最鲜艳的,还是那一年的花儿与猴儿、和那个阳光的少年,那些照亮他生命的珍贵的亮度和温度,给了青年的他温暖的力量,让他面对未来更加从容,也更加坚定。 总有些回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因为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里充满了追思和依恋。

《猴儿与少年》读后感(四):活着就能看得见

活着就能看得见

——读《猴儿与少年》

文/苇眉儿

2019年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在此之前,有此殊荣的我只知道老舍先生。

说起王蒙,一下子就想起了他那部反映社会中存在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那是多少人心头永远的记忆啊!今天,王蒙,这位国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以其笔耕近70年的功底,再一次呈献给读者一部12万字的长篇小说,于2022年1月花城出版社新鲜出炉,可谓新年第一书奉献给读者宝贵的精神食粮。

这部贯通过去和未来的智慧之书,王蒙说要把这本书献给它——刻骨铭心的猴儿。而书的主题和时代一起冒着腾腾热气,这是青春万岁的回声。我直到阅读完此书,才在书的《后记 回忆创造猴子》一文中深刻理解了王蒙老爷子的心声:“能够回忆成小说的人,也用小说来期待与追远,你不羡慕小说人的福气吗?”书中的猴儿“三少爷”,是青春的定格瞬间,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和鲜活的物象代表,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过客,我们也都是主人公和见证者。

在我看来,王蒙老爷子新书《猴儿与少年》一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自己也融入了小说之中。九十高龄的老施——施炳炎,和小王——王蒙,两人在对话中回忆施炳炎六十多年前在北青山区镇罗营乡大核桃树峪村的一段火热蓬勃、青春正旺的农村劳动生活。那里,有震天动地的劳动号子;那里,有天真可爱的少年挚友候长友;那里,有永远都无法忘怀的聪明活泼小猴子“三少爷”……重温那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大时代下人的命运该何去何从?所有的人与事,所有的景和物,依旧鲜活和难忘,永远震撼和刻骨。施炳炎老爷子在对岁月的追溯中,有他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单纯的欢乐,有他和劳动人民一起忘我的劳动奉献,更有他拼命干活身影湿透的一个个白天夜晚……是的,那是在二0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小王吃着元宵听老施讲述他的沧桑故事,书中这样感慨道:“回忆生回忆,回忆何其多;我欲不回忆,忆忆君奈何?几番回忆罢,雄心未萧索。犹有少年志,犹有少时歌;几场鏖战后,千株花万朵。回忆随它去,写下更鲜活。鲜活如猴儿,鲜活如小哥,鲜活如花儿……人生需尽兴,琼浆细细喝。”施老说过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活着就能看得见”,这也是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一句台词。当前路迷茫当旅途坎坷当身陷泥淖,这句话不妨用来鼓励自己,无论生活怎样折磨和历练你,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向施老致敬,向王蒙致敬,向过去的岁月致敬。青春永不老,往事不如烟。生活壮美,青春万岁。

另:

《猴儿与少年》一书第3页第5行中“注上了汉语拼音tāo diè”中的“tāo diè”,应为:tāo tiè。

《猴儿与少年》读后感(五):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八十七岁的王蒙在新作《猴儿与少年》中刻画了一位九十岁高龄的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老人。无论是写作人还是书中人,在历经沧桑岁月之后,都透露出一种充满智慧的遐思。

小说从63年前的回忆开始写起,1958年,施炳炎被下放到北青山区镇大核桃树峪村,参与修路、挖渠、造林等劳作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施炳炎结识了少年侯长友以及猴子“三少爷”。此后施炳炎离开大核桃树峪村,猴子也不知所踪,但施炳炎和“猴儿与少年”的牵绊始终没有隔断。最终在63年后,施炳炎告知了小说家王蒙当年种种,以此完成了这本《猴儿与少年》。

在本书开头写着这样一句话,能够回忆成小说的人,也用小说来期待与追远。

《猴儿与少年》以回忆写成,在回忆中,施炳炎老人不仅在追溯往事,同样也在期待未来。这种期待与追远贯穿了整个故事,联系起了回忆与现在。

王蒙在书里写,世界上有一种获得即是失去的悲哀。说的正是年龄,91岁的施炳炎老人对年龄和岁月深有感慨。

九十岁这一年纪被称为鲐背,时间在不动声色间剥夺了施老汉须发的黑色,揉皱了少年的皮肤,呆木了如水的眼神,改变了施老汉的活法。

但当时间篡改一切之际,它也让施老汉有了更多的感悟。诚如书中所言,寿则多感,老则多忆。鲐背之年的施老汉能够以一种更智慧的眼光,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以看戏观众的方式观察自我,观察他我的非我与大千世界”。

因此本书虽然以回忆写成,但在回忆中也充满了经年后的喟叹与感慨。在这一过程中,施炳炎老人与往事和解,理解了时间与经历,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观与历史观,以一种更豁达开朗的智慧来看待过往的磨难经历。

在这种豁达而智慧的书写下,历史与时代给个人带来的沉重感被逐渐消弭,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到的并非哀怜与抱怨,反而充满了写作人的幽默与戏谑。

这种幽默直观地体现在了小说的语言当中,“仰不愧天,内不愧心,忆不愧宏伟岁月,其可以含笑清爽,洗涤干净”,“记账非君子,情缠不丈夫!花儿与猴儿,少年大丈夫!”

小说中充满了这种俏皮话,读来仿佛不是小说,而是一首诗一样。

这种诗意而轻松的语言消减了书中情节的沉重,在小说中,猴子“三少爷”最终意外身亡,核桃少年侯长友在老年之际被送进精神病院。

得知这一切的施炳炎老人无疑会勾起无限伤心,但小说并没有停留在这种伤感之内,91岁的鲐背老人表现出了比青年人更大的乐观与豁达。这份乐观与豁达成了《猴儿与少年》的基调,让施炳炎老人从跌宕往事中汲取到了力量,也让我们读者领略到了岁月涤荡后带来的智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