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餐馆》读后感精选

《餐馆》读后感精选

《餐馆》是一本由[英]威廉·席特维尔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餐馆》读后感(一):专制是美味进化的大敌

★★★★★ 最近阅读到的最有趣味的一本书。美食与制度的联系,大于经济。当然,制度好的地方,经济一般也不会差。制度对美食的改变1、资本主义,把家庭从生产主体变成消费主体,从而使美食摆脱了单纯点卡路里摄入,具有无限可能性。2、革命瓦解了贵族社会,从而使贵族私享的美味进入到社会普罗大众,由一种讨好变成一种市场竞争,从而创新频出。3、资本主义带来了大流通,使世界美食能够摆脱地理的限制,成为全球化的物质先锋。4、专制只会压抑美食,因为美食必然与社交相伴。而社交的流言碎语,是专制的大敌。

《餐馆》读后感(二):餐馆的历史,但又不仅仅是餐馆的历史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历史丰富,笔调轻盈,纵横交错,宏观和细节相结合。

人类外出用餐的文明进程不仅仅是只是饮食和饮食场所本身,而是经济,政治,科技,人文交融等等的因素共同促成了餐馆和饮食文化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这部餐馆的历史侧重点在于欧洲和北美。法英两国的餐馆发展历史交替叙述,让我以为我正在看另一场餐饮界的“英法战争”。

在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背后,也有那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让人觉得应该对今天的餐馆倍加珍惜。

《餐馆》读后感(三):享受多半是非必须的

早些年喜欢看饮食文化,那时写饮食的书还比较少。迷过一个叫“七七”的人写的书,书名好像是叫“煮妇日记”。二三十年前财务自由的家庭主妇很少见的,写她可以懒慵慵的趴在咖啡馆(那年月,国内的咖啡馆也是稀罕物)看一上午人家做意大利面。想象中应该是一个圆脸的南方小妹。还在老舍的书里翻过吃饼,后来搜罗过蔡澜、汪曾祺,记得有过一本写国宴皇室的书,每人都是一几而且是非对称排列,不加桌布桌面上的纹路有固定的说法,原本以为是蔡澜写的,这翻过没找到这篇。

这是应景读的书,本是想找一本书回答为什么解封后最想做的事情是外出吃饭,虽然你突然意识到很多过去的平常事现是那样的珍贵,比如吃碗冷面吃叠煎饼(因为梅河的蔬菜盲盒里有这两样,因而网上一片感激之声),但排下最想做的事列第一的是出去吃个烧烤喝个小酒吃个堂食(这词也是疫情后学会的)。

当时在架子上随手一翻:“关于外出就餐的许多故事都基于这板上钉钉的事实:一种压根没必要的消遣。”当时便选了它,我们早就过了满足口舌之欲的年代,也过了满足交友会客的年代,只是为了那份非必要的。。。享受。

书写的一般,不是那种讨论外出就食的文化基因,而是饭店的发展史,从意大利的庞贝说起,一直中东到英法,主要应该是英法的饭店史。因为每一章内容都不多,可以做为对域外饮食的一种了解,很一般的书。喜欢饮食类的人可以读,闲着没事儿的人可以读。

还记得二三年前,每个中午总有仨俩个小妹来寻,多数的食物很简单,面条、馄饨、偶尔的烤肉,交友会客也不是,家里闲话也不是,单位那点烂事更不是,只是为了那份消遣,打发那点落日的辉光(大中午的哪里来的落日,但说落日的话好听),斑驳影子透过树上的叶片,把灰暗的墙角涂了一些泥泞,但生活的丝滑却像风吹过指缝一般,在这外出的吃饭过程中熨烫心里的褶皱,很是舒服。

曾有人问我们出让的那些还会回来吗,我说你曾经拥有过吗?当年小友们都说要挺二三个月,我还说哪会那么长时间,没想到一挺二三年。往昔那些平淡的生活现在想来真的好幸福,特别是那些平平常常的外出就餐是多么的幸福。不必说那说踏入河流之类的哲学语言,只求回到二三年前的那种生活了,永远。相当多的人会说,2019,那一年我们很幸福!

好在,当你老了,你有足够的资本吹牛:想当年,我们孤寂的生活过,但我们挺过来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