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查理一世》读后感锦集

《查理一世》读后感锦集

《查理一世》是一本由[英]琳达·德莱尔(Leanda de Lisle)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理一世》读后感(一):这个读书笔记为什么总是发不上去?

267,受平等派影响,士兵发布《军队事业》,认为协议不是为了保护议会权利而是为了保护天赋权利,下级军官和士兵发布《人民公约》,认为除了生命权还有其他的天赋权利,如选举权。

再加几句话,我们传统的叙述方式是法国为自平博的策动源头,其实在一百多年前英国已经有了这样的学说与行动,但我们传统叙事中,英国是资本主义的,是我们要反对的,但在走出封建体制方面法国其实是英国的学徒,当然英国又受到了尼德兰的影响,瑞士则又给了尼德兰莫大的勇气,而瑞士应该是威尼西亚,伦巴第地区的学徒,威尼西亚和伦巴第地区则应该是西罗马的残留,那么东罗马和伊斯兰到底在从476到文艺复兴这近1000年里起了什么作用,或者就是希腊的残留,就要再学习了。另外重要的是下议院的权力来源不再是上帝或者国王,而是人民赋予,所以他们拥有最高权力。而这套人民赋予的这套逻辑其实来源于尼德兰,七个行省人家早就没国王了,只有执政,而且执政的权力必须每个省单独开议会赋予。

还有就是本来刺杀了国王就得了,但非要法律审判,很有意思

《查理一世》读后感(二):看,叛国者的头

在查理25岁继位的时候,他继承的不仅是王位,而且是一个积累了大量隐患的王国。父亲詹姆士一世在位时对待金钱挥霍无度,与英格兰议会龃龉、与西班牙联姻失之交臂、民众信仰未能整合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得王室财政状况岌岌可危,英格兰与西班牙的和平受到欧洲大陆新冲突的威胁。这些情形似乎也预示着面对查理一世的将是一场场不平凡的暴风雨。 身为一个有缺陷的王子,他努力与他的缺陷作斗争;他阅读大量的军事书籍,热爱艺术;他不像父亲那样轻视女性,并从父亲的经历中得到许多启示,如整顿宫廷风气,建立宫廷秩序,也尝试将自己的形象塑造得不亚于欧洲同时代国王的形象,面对改革的反对者,他没有却步,而是扩大改革范围,采取了增强英国国教权威等激进措施;他希望被看作英雄的君主,试图强行统一宗教仪式,完成三个王国统一。但与此同时,他又设计出更多繁复的仪式来强化自己,在战争中采取了一些不得人心的措施,使得在欧洲的事业变得越来越糟糕。查理一直对自己在压力之下的情绪控制能力感到骄傲,但他在位的后期却逐渐失去人民的爱戴,他的统治跌落谷底。他未能改变英国社会的面貌,对英格兰的掌控权也逐渐滑走。最终,查理一世被自己臣民处死,在英格兰历史上被划入了失败者的一类,他的罪名则是被指控“恶意图谋颠覆国家的基本法和自由,并代之以专制和残暴的统治。”

“国王的存在就是保证和平、繁荣和公正,为全体国民治国,超越狭隘的派系利益之争。”

对于每一段历史,各种史料的记载可能会带有滤镜或者存在偏差的情况。经历时代的变迁,甚至会被杜撰或衍生出更多的版本。我们所能做的或许是尽可能地从各类不同资料中客观地去评价一个人,以及从推断和考究之中,接近还原一个人的真实本性和面貌。 在《查理一世》这本书当中,我们能看到人们记忆中陨落的国王有着严以律己、勇敢无畏的一面,也看到一个王国充满了可怕的内战,经历着王权变更,存在着教会与宫廷之间的一种权势纷争的一面。

《查理一世》读后感(三):不妨“再”认识一下查理一世这位英国国王

在看到由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领域的知名作者琳达·德·莱尔创作的这本《查理一世》之前,对于这位不幸成为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最大的印象其实是来自于历史教材——这个名字当时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仿佛是在说,正因为查理一世企图压制和阻碍了英国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所以才成为“敌人”,所以才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走上了断头台!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显然,琳达·德·莱尔不怎么认同。在《查理一世》这本书中,看起来,查理一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他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而他的死,也许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而是与当时英国国内混乱已久的宗教冲突有关,以致于很多英国人对他不那么信任,所谓的“保王党人”势力也表现不佳,因而,阴谋形成了。当查理一世与国会之间爆发英国内战时,他制定的一系列宗教政策加剧、加速了他的失败。所以,第二次英国内战查理一世的败局已经证明,他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虽然,查理一世不那么幸运地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他的名字还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很显然,他那个时候未必会想到更多——他想的更多的,恐怕除了他的权力、威望,就是想以自己的力量在英国宗教改革上写下自己的一笔,他未必会反对殖民!而他的敌人,比如国民誓约派,比如上院的沃里克、下院的皮姆,只是想清除查理一世而已,他们也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高尚!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定论——胜者王侯败者寇!但不管是《查理一世》中所记录下的一切,还是如今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所能看到的那些,综合“描绘”出来的查理一世,显得越来越“丰满”,或许也越来越接近历史上的那个英国国王!

毕竟,换个角度细细看一下,查理一世的优秀品质还是挺多的。他的个人品质并没有那么坏,他对自己的家庭——王后和孩子,也还可以称之为忠诚可爱;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艺术审美还是可以的,也愿意支持艺术事业——他的肖像画还是不少的!他的失败以致于失去性命,或许只是在于他站在了那么一个不幸运的关口。他希望赢取战争并重新获得自己的绝对权威,为此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但他的“敌人”却是复杂而又复杂:苏格兰的长老派、英国的圣公会、英格兰的天主教徒以及议会军的清教徒领袖。当查理一世逐渐丧失了所有人的信任时,他的最终命运也就被被注定了。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查理一世知道自己虽然必死无疑,但英国国王却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影响不小,他的心里又会翻腾起一番怎样的波澜呢?

《查理一世》读后感(四):从历史课本中走出来的查理一世

我依然记得高中时代的历史卷子上有这么一道题,如果不是查理一世,英国内战还会爆发吗?我模糊地记得答题的套路,便是内战的爆发是议会与王权争斗、时代潮流演变的历史必然,不管是谁,都无法扭转。换句话说,不是查理一世,换个人也是如此,只是这戏剧性的命运刚刚好降临到他身上罢了。身为国王,不知是上帝的慈悲,还是上帝的残忍。我们不是他本人,好像很难感同身受他是如何从万人之上的宝座走向了断头台的。他传奇的一生到了四百年以后的今天,只变成了高中历史课本中短短的一句话。他光荣地成为英国唯一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国王和欧洲第一个登上断头台的君主。

由于意犹未尽,我便开始读《查理一世》这本书。想要通过别人碎片化的回忆来构建某种真相是不可靠的,没有人会把握事实的全部。世人总是带着刻板印象看世界,每个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陈旧的偏见,而这本书可喜的是它所描述的查理一世有别于那个带着暴君面具的历史形象,查理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视。毕竟站在今天以上帝视角看历史是不可取的,这本书的叙述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时代查理一世的身边。

整本书回顾了白国王的一生,尽管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对过程充满好奇。书中更是增添了女性视角,从查理备受争议的妻子角度让我们从几封信中看到完全与世人眼中不一样的她。

书中附带了英国斯图亚特家族与相关人物的画像与宗谱,帮助我们清晰地呈现与理解这一段历史与历史潮流中既渺小又伟岸的查理一世。著名作家方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而查理一世偏偏处在那样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

《查理一世》读后感(五):查理一世:王权斗争的牺牲品

查理一世,最为人所熟知的即是他的死,他是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处死的国王。作为王权的掌握者以这样屈辱的方式死去,不能不让人想要深究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查理一世》通过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还原这位悲情君王的一生,他既不是人们口中的殉道者,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暴君,而是王权斗争和宗教改革的牺牲品。放下一切偏见,让我们来重新认识这位悲情君王的一生,你会发现个人是时代背景下的小小微尘,君王亦如此。

我在看查理一世的一生时,脑海中不时的闪回中国的一位帝王的影子。按理说这两位帝王一中一西,所生年代也各不相同,但不知道为什么,两人身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这位帝王就是明朝末代君王明思宗朱由检,即我们所说的崇祯皇帝。这两人都不是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且最后都死于非命。相似的巧合还有很多,他们都接手了一个烂摊子,查理一世接手的是詹姆士一世留下的国库空虚,宗教改革不彻底,隐患颇多的王朝,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危如累卵,内忧外困的帝国,两相比较,两人真可谓是难兄难弟,且两人都有着性格的缺陷,这缺陷也导致了他们悲剧般的命运,查理一世没有老练的政治手腕,坚持原则不懂变通,而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性格偏激。两人和大臣的关系也是势同水火,针尖对麦芒般激烈。崇祯皇帝最后留下“大臣皆可杀”的遗言,体现出他内心的不甘,而查理一世则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多次解散议会,王权斗争达到白热化的地步。如此奇妙的缘分不得不叹一声历史是如此神奇。

在《查理一世》中,对于宗教的讨论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点。主要围绕的是新教和天主教,新教又分为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宗教之间的矛盾引发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范围内的很多战争都可以被打上宗教战争的烙印。书中对新教和天主教两者之间的矛盾描述的非常清晰,即使之前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的我,也从第一章顺利的理出头绪。宗教战争也可以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战争,在当时的英格兰,信奉新教的人占多数,所以君王对于宗教的态度就至关重要,宗教甚至可以左右王位继承人的废立,查理一世的老爸推行宗教改革,实行教皇制,却没有根本上解决宗教问题,还为查理一世埋下了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宗教和皇权位次的根本矛盾被议会利用,左右臣民的情绪,挑动臣民和国王的对立,来达到掌控王权,架空国王,成为国家真正的掌控者。查理一世作为君王,不想屈从于议会,成为被操控的傀儡,唯有起来斗争,正是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后人往往以成败来论英雄,而通过史实和查理一世的亲笔书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崇尚秩序和高尚的思想,重视个人荣誉的君王,他的失败只是因为他没有敌人残酷,再次重现这段历史,我认识了他,也丰富了我的历史观,即想要了解一个人,只有真正和他站在一起,看他看过的风景,见他见过的人,过他过过的生活,如此便可说我认识了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