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裸猿》的读后感大全

《裸猿》的读后感大全

《裸猿》是一本由[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裸猿》读后感(一):做一只会思考的裸猿

这本书很好看!我说的好看一是指内容有意思,二是指可读性很强。就像作者在序言里说的那样,“我用最简单明快的语言书写,宛如与人交谈,而不是给人上课。”如何针对复杂的人类学做简单的讨论?作者在绪论的末尾有提到,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他抛开了人类技术和语言的细节,集中讨论人类生活中与其他物种有明显可比性的一些方面,比如摄食、梳理、睡眠、争斗、交配、育儿等活动,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对比突出了人类的独特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类的生物属性,而这一生物属性,也是书名所要传达的讯息,不管人类有多么恢宏的思想,社会科技如何飞跃发展,人类仍然只是简单的生物现象,同样受制于动物行为的一切基本规律,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

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却不像其他猿猴那样一身长毛,作者认为比较站得住脚的一种解释是:体毛脱落是为了适应狂奔追捕猎物的生活,因为体表汗腺的增加可以有效降温。人类从原始的食虫类演化而来,最终变成食肉动物,直立行走,猎杀动物,制造武器,守护领地,幼态持续,大脑发达,赤身裸体,这一系列的转变让人类成为独特的动物,而在这漫长的转变过程中,有6个重大变化构成了人类性行为的要素。一,猎食;二,大脑较其他动物更加发达;三,有较长的童年期以便让大脑更聪明;四,男性出猎,女性居家照顾幼儿;五,出猎时需要合作;六,直立行走,用上肢使用武器。

有趣的是,作者把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行为视为动物自带的探索和游戏行为的延伸发展,因此,这些艺术探索并不算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动物也有探索行为,只是没有到达人类探索的程度而已。顺着这个思路,人类的微笑和语言就是动物梳毛行为的延伸,也就是人类所谓的社交。而人类的社交至今依然遵守着一个基本生物规律:人类的行为设计只适合小部落群体的生活,在大约100以内个人的小群体中,等级系统的形成和稳定会比较容易。

作者认为,人类作为动物的生物属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社会结构,而不是人类文明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人类的生物属性。作者试图通过人类和动物的一些对比提醒人类,我们仍然是卑微的动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并顺从作为生物的一些局限性,使自己理智的机会主义的进步与基本的行为要求相吻合,我们需要提高人口素质,而不只是增加人口数量,否则,受到压抑的生物冲动会积蓄起来,精致的生命世界会被生物冲动的洪水一扫而光。作者写在最后的几句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在不断探索生命,自然,宇宙的过程中,除了沉浸在自己的成就中,也应该停下来思考,反省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生命,自然,宇宙,甚至人类本身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技术文化发展和基本生物特性之间的冲突。我想这是作者想通过本书抛给全人类的一个问题。

《裸猿》读后感(二):破神之旅

人类用了几千年把自己塑造成了神,《裸猿》用了几个月把人还原为了动物本身。

看过《人类简史》《物种起源》以后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关于人类的进化谈的不够深,但是作者作为动物学家出发,从动物学家的角度来看人个动物,还是从疏离的位置,模拟外部的视角给了另一种深刻的体验。

我们人类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很多时候是出于掌控和恐惧。掌控自己一切能掌控的,对我们认知范围内的动物生老病死进行类比后感到恐惧。人类于地球是孤独的,因为除了人类,没有其他动物可以与之竞争,除了内部竞争,构成竞争压力的动物都被我们驯化和消灭掉了。所以整个星球上,最没有安全感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最恐惧的,是我们自己的死亡。所以我们把我们和动物区别开,赋予生活独特的意义,赋予死后的意义。

我们不断探究未知的事物与领域,我们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反而越来越自我与自私,我们发展神学相信重生和来世。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可以脱离宇宙的束缚,可以不在五行三界之中。

《裸猿》无疑给我们自己人类泼了一盆冷水。有时我也在思考,人这辈子到底为了什么去生活,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存在的本质又是什么。《裸猿》讲,其实还是繁衍。

我们一生永远摆脱不了性对我们的束缚。性不仅仅是make love ,它衍生出对感情的需求,衍生出对孤独的不喜欢,衍生出了嫉妒、攀比、竞争、奉献。人类一切物质、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是性需求及衍生品不断累积起来高楼巨塔吧。最开始比较简单,慢慢积累和演化,变得复杂,变异出更多的品种,以至我们都开始认不清它本来的样子。

我们总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几十年真正的意义也不就在于培育了下一代?我们精神文明世界塑造的工作成就,生活幸福,在个体消亡后,实际又有何意义?我们说的当下行乐,乐又为何?现在又有多少人能一个人乐而不把乐炫耀性发布出去,美其名曰“分享美好”。

动物具有的等级制度,在人类身上永远没有消亡,虽然我们存在在这个星球上很久,但是随时都会迷失,随时容易看不清事实,随时容易被操控,随时都会怀疑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我们乐意去接纳一个领袖,社会也在每个行业,每个角落给我们树立榜样,给我们灌输领袖意识。我们同时也喜欢给自己编织梦想,给我们群体编织梦想,因为领袖也好,社会也好,需要引导我们去寻找意义,如果自己寻找不到,那就给你一个吧。动物的是体型和力量的竞争,我们是权力、金钱和智商的竞争。我们总是在强调我们与其他动物的不同,我们总是在塑造我们与人类个体的不同,我们总是跑出了很远最后兜兜转转回到起点,因为我们编织的,塑造的,笃定的,很多无解。

不知道我们人类中有多少人离开这世界以前,或是在即将离开时,接受了我们真的就是动物的事实。

《裸猿》这本书对性的描写和分析真的是很精彩,这里就不讨论了,完全不带一点黄的味道看完。整本书看完确实也让人挺绝望的,我们总有一部分人,愿意去接受这个观点,用另一种方式看待我们的族群,审视我们自己。

不认清现实,毁灭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裸猿》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是人类还是裸猿?

文/舒念

科学的含义大概就是总有些人会想些普通人不会去想的事情,比如人类的和动物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德斯蒙德·莫利斯就在自己的著作《裸猿》中讲述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早已承认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基本都承认人类是由猿类演化而来,但是当真的有这样一本书,系统地用研究动物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甚至直接将人类命名为“裸猿”,这无疑是对大众认知领域的一场冲击。

如果用《动物世界》的视角去看人类社会的演进,我们大概更容易配合着这本书的内容,想象出赵忠祥那慢悠悠的配音——“裸猿是一种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从原始的食虫类演化而来。这类早期的哺乳类体型不大,微不足道,它们在森林的庇护下紧张地奔走……”

从人类的起源直到性行为、配偶制度、育儿、领地意识、信息整理、觅食、进食、社交行为和与其它物种的关系,在这种研究动物的视角去看人类的时候,有时候会产生阅读的疏离感,时而觉得这本书讨论就是猿猴,时而又能明显意识到这本书讨论的就是当代的文明人,这就是《裸猿》区别于一般的人类学著作或动物学著作之处。

莫利斯的研究着眼于最为普遍存在的人类群体,却抛开了那些文明的外衣,让人类呈现出一种原始感,这样的视角也让我们更加能够理解人类群体的某种行为选择,甚至可以理解一些理论上的完美构想为何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究其根本,人类依旧保持着作为动物的行为选择,也有着一定的物种限制。但这种动物性的本能在另一方面也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生存的追求与一定的竞争与探索精神,都是改变生活的开始,就这些层面而言,人类既相似又有别于其它物种,在到一定程度上,这本书依旧是展示了作为人类的优越感。

虽然《裸猿》最早出版于1967年,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轰动,有些观点即使放在现在也有一定的冲击力,在那个时代,所有人都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傲的时代,突然有人提出人类也不过是灵长类动物,甚至在日常行为中还是无法脱离动物的本能,这无疑是令许多人不同领域的人都感受到了冒犯,不仅是人类学家感受到了威胁,宗教信仰者也奋起反击,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裸猿》的走红。书里的观点看似新颖又看似熟悉,在一种带有矛盾感的阅读中,我们得以用新的视角去观察人类行为,而这种行为历经半个世纪都没有明显的改变,也让这本书在多年后依旧值得阅读。

《裸猿》读后感(四):保持清醒,善待万物

本书主要探讨的内容是“不考虑人类技术和语言的细节,只集中研究人类生活中与其他物种有明显可比基础的那些方面,诸如摄食、梳理、睡眠、争斗、交配、育儿等活动。面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裸猿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反应与猴类和猿类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他在哪方面有独特之处?他的奇特之处与他的演化过程有何关系?”

本书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1)关于人类过去的信息,即古生物学家发掘的信息,以及凭借人类远祖的化石及其他遗存所了解到的信息;(2)比较个体生态学家研究动物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即通过详细观察许多不同的动物,尤其是与人类最接近的猴类和猿类所获取的信息;(3)有关裸猿自身的信息。通过简明、直接地观察当代主要文化中成功的主流标本,了解其最基本的、最广泛的相同的行为模式,如此所能搜集到的有关裸猿的信息。

关于本书的价值,译者在序中做了详细的解释,摘抄如下:

这套书描绘人与己、人与人、现代人与裸猿祖先的关系,在我看来,全书作者想表示的中心思想在于,作者想告诉人类,即“裸猿”,人类相比灵长类其他动物,并没有特别的特殊之处,人类只是万千动物中比较特殊的那一种,但无论是成长、生育还是觅食等,我们行为与其他动物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作者在书中也说道“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分寸且知道天高地厚,保持头脑清醒,以便去思考生命表层之下的运行机制”。因此,对我们来说,我们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动物,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动物、人与万物的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万物命运共同体”。

《裸猿》读后感(五):人类自我认知指南[遗传学版]

人类向来对自身充满好奇,我们一直在尝试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各种角度认识自己,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些来自动物学家、试图剥离文化的观点。在大多数科研活动中,动物学家们都能够秉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将动物当作动物来研究,然而一旦研究对象换成了人,他们也难免带着高其他物种一等的骄傲和身而为人的主观感情。而莫利斯想让我们认识到的正与此相反:与其它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的变化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是故谓之“裸猿”。

作者首先讨论了裸猿的起源演化问题,从解剖学变化着手,通过与其它物种的比较,分析了在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以利于生存繁衍为首要目的,从树栖猿到地居猿,再演化为狩猎猿、领地猿,直至由定居裸猿演变为创造文化的裸猿的过程,并概述了这种演化对人类一系列行为模式的影响。

这些行为包括性行为、育儿、探索、争斗、觅食与进食、梳理与安抚等等,作者没有花费精力歌颂其中的文化意义,而是从生物特性角度阐释了人类行为的生物学本质和原始形式之上的细微变化。

譬如旺盛的欲望并非现代文明腐败没落的产物,恋爱的能力和高潮报偿机制是为了建立更稳定的配偶关系,红唇香水是换汤不换药的视觉与嗅觉刺激,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的性行为仍旧建立在根深蒂固的生物学基础之上。

譬如人类许多引以为豪的文化和科学成果都来源于哺乳类与生俱来的探索冲动,其发展过程也并未脱离生物普遍的游戏规则:研究不熟悉的东西使之变为熟悉,将熟悉的东西作规律重复,在重复过程中做出变异,选择最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发挥与组合。

譬如对于心理学家,微动作是宣泄紧张情绪的通道,而在动物学家眼里,这与黑猩猩“挠痒”的原始野性一脉相承。在作者提及之前,我们大概也尚未意识到布置工位的行为竟然像极了标记领地,而控制人口的必然要求来源于对等级和领地的自然意识带来的争斗性。

作者意在与一般读者对话,所举的许多例子都相当日常。喜甜是灵长类动物典型的嗜好,正餐间的零食则是祖先分散进食模式的一种行为,我们无法拒绝甜品的诱惑,一如猿猴们对成熟果实的强烈渴望(有理有据的“茶歇甜品时间”学到了)。我们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而正如书中所说,尽管获取营养的形式有了戏剧性的变化,食物的内容与昔日祖先还是基本相同的。

另一个例子是作者将咳嗽、感冒、头痛、皮疹等轻微的感染和不适概括为“与梳理性邀请有关的小恙”,其特点为病情不重但有碍健康,有理由得到社交同伴更多的关注。在医院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某一床有个胃肠不适的,左邻右舍马上也会不甘落后地诉恶心、腹痛,不适症状常呈病房聚集性分布,值班医生遇到半夜打铃的,只要立即起床去看一看问一问,疼痛即时减轻80%,疗效堪比灵丹妙药。于是不论治愈和帮助做到了多少,“总是在安慰”大家都学得不错。

本书的最后,作者在裸猿的自身行为外补充了人与其它动物的种际行为,尽管可以用经济性概况人与动物的几乎全部关系,其本质仍然是被猎、共生、竞争、寄生和猎杀,而无情的事实是,如果人类本身不做出控制和改变,无论它们在象征意义、科学意义和审美意义上对人类如何宝贵,经济形势的变化终会让它们再无立足之地。

身为动物学家,莫利斯先后研究过鱼类、鸟类、哺乳类,又长期研究黑猩猩,最后转而研究人类,他写这本书,并非哗众取宠,无意贬低人类群体,在他眼中,人类天然的动物品性亦是非凡的品性,我们作为动物的生物属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社会结构。他用动物学语言强调这些生物特征,是希望人们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无法跳脱生物规律的局限,冷静严肃地面对关乎物种存亡的问题,谦卑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其它动物的关系。这是人类的自救。

p.s. 搭配《第三种黑猩猩》食用更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