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的读后感大全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的读后感大全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是一本由[日]神山典士著作,未读·文艺家·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一):《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观其如何将日本艺术带向世界

如若不是看《重寻巨浪》这本书,我恐怕永远不会知道原来cosplay是源自于日本,曾经以往,总觉得这种装扮特别的做作,很是让人不适应,可是看到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过玩耍的经历,我也不免产生好奇。原来那种女仆装扮,是一种艺术的体验感,当全世界的年轻人为日本这种文化痴迷疯狂时,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我也很是困惑,然而在了解了北斋先生的系列事件后,终究明白了艺术力量的魅惑力。 日本民族,如何能成为亚洲唯一发达国家,除却在二战期间集聚的财富力量,还有文化的渲染,古往今来,中日文化都有相互兼容之处,然而在取我精华后,友国日本也在蜕变。曾经我并非能够理解日本文化艺术的熏陶力量,然而自从看过川端康成,渡边淳一等作家的作品后,我就深刻明白那种细致到深入骨髓的影响。北斋先生更是将绘画中的柔美虚幻意境美传播到全世界。我们众所周知,世界上像达芬奇梵高等画家,将抽象美阐释到极致,或许是认知程度不一致,曾经我也看不懂化作里面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可是,当经历了世俗人情过后,我才明白有些意难境只能用几笔线条来勾勒。 北斋将浮世绘化作传播到欧洲,让这种风格风靡全球,兴许他从未想过会有此等效果,可是偏偏文化的影响就如此深渊,通过曾经以往我看过的日本文艺作品,以及这本《重寻巨浪》一书,让我更是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钦佩至极,并非崇洋媚外,多年前的仇恨也无法抵挡我们所有国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虽然对待艺术的思索,是少数人的专能,可是日本人那种专注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所有人效仿。浮世绘的传播实则跟我国古董的传播类似,起初浮世绘在日本价值低廉,可是经过漂洋过海之后,欧洲人的大肆渲染,浮世绘就被供上了神坛,恰如当年中国古董,大量价值昂贵的古董流落他国,只因为在本国被误认为是废铁。这也让我们普通人揣摩出伯乐的力度,就算自身的能力再过强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发现美的眼睛,那也很是壮志难酬,《重寻巨浪》北斋先生的一切都只是艺术世界的传奇,可是更多的也会是文化的力量引发人们的思索,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可能太过遥远,但是我也了解了些许日本的文化,对日本这个国家佩服更加浓重!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二):假他人之眼

很难想象名气如日中天的北斋也曾被人遗忘在故纸堆里,也没想到他的作品直到1997年才被认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可以说,浮世绘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西方艺术的回应。

浮世绘进入欧洲主要依靠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长崎县出岛的荷兰商馆馆长甲必丹、医生等作为收藏品带回自己的国家。第二种是得益于日本的唐津烧、有田烧等陶瓷器受到欧洲人的青睐,而浮世绘作为陶瓷器的缓冲材料被带入欧洲。直到1867年,明治维新时期举办的巴黎世博会才使得浮世绘以及日本主义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世界美术界。(6-7)

作者在谈及浮世绘所引发的日本主义时,认为日本主义并不是西方对日本艺术的憧憬,而是“西方收藏主义”的表现之一(94)。他引述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西方社会的本质在于从各国掠夺有价值的资源,经由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重新体系化,从而将全世界占为己有,并以此夸耀自己地位和力量的优越;西方文明就这样把熟练地把资本主义和收藏主义分别用在表和里(43-44)。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收藏主义现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是将艺术的主流不自觉地置于西方体系中,是西方中心论史观的表现(94)。这一点我表示赞同。

由于职业的关系,书中关于日本报社主办美术展的内容尤其吸引我。日本报社主办美术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51年读卖新闻主办马蒂斯作品展。在此之前一般都是由美术馆自主举办,然而从这一时期开始,既拥有雄厚资金又在外交场合具备交涉能力的报社开始在举办展览上崭露头角。对报社而言,举办美术展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发放免费入场券的方式可以增加长期订阅读者的数量。与此同时,百货商店也嗅到了以美术为策略的机遇。用百货商店顶楼的展馆举办美术展,可以增加客流量。来观众的顾客在欣赏过展览后会产生淋浴效果,分散到下面楼层的各个卖场。到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碎,百货商店内开设的美术馆纷纷撤退,但在当年,百货商店绝对是美术界的重量级选手。(229-233)

当时西欧国家的美术馆已悉数被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拿下,因此日经报社瞄准了苏联以及还没有和日本建交的东德,与对方国家负责文化工作的部长或官员建立起了人脉关系。日经通过在1956年成功举办“人类大家庭摄影展”,在美术界一举成名。之后便有了一系列展览,包括1964年3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苏联珍宝展”。苏联展出了一些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珍贵文物,展览的成功举办加深了日苏双方的信任关系。(225)原来,在两国未建交时互相举办展览的行为并不新鲜,不竟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在尚未建交的美国举办的“出土文物展”。

总的来说,本书239页之前的内容值得一读。之后就没什么干货了,像小布施和墨田区的旅游宣传册。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三):艺术的浪花在人间翻腾,终化作最美的北斋风景

去年的热播剧《三十而已》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幕是:12楼的顾佳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上附近最好的幼儿园,亲手提着自做的蛋糕到顶层的王太太家巴结关系,却发现王太太虽然土豪却也土的掉渣,连莫奈的名作《睡莲》是否是真迹都分不清,就花重金购买来挂在客厅。 当时顾佳的内心是鄙夷的,作为一个拥有一定艺术修养却没有太多金钱豹身的文艺女人而言,这简直是一种对艺术的莫大亵渎跟耻辱。 或许一般人只是在意的是,柴米油盐中的普通和日常生活中的鸡零狗碎。但顾佳不一样,她那一瞬间的落寞,恐怕也牵动了万千文艺青年的心。 有人会说艺术真的那么重要吗?艺术能当饭吃吗?艺术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关于这些问题确实不太好定性。但毋庸置疑的是,艺术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绝对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跟意义。 有时候一幅画寄托了作者本人深邃的思想,也隐藏了其卓然的智慧,是两者相互结合的双重结晶。他们或明朗,或婉约,或深沉,或卷动心灵。在呈现给他人时,突然而然就会带给人一种震撼。 近年来流行的“北斋热”何尝不是如此? 从十九世纪北斋初登世界舞台,将它风靡欧洲的日本主义发扬到欧洲世界的各个角落,那股印象派的卓然不群与自带光芒的力量,就如同巨浪般搅动着世界的风云。北斋和梵高,就顺理成章地首次涌现在大众视野的面前。 在之后是一段沉寂,但全球贸易商人却做了艺术界的传道士,林中正成了北斋和梵高的艺术迷弟,在自身的喜好与沉迷中,又奋力将北斋介绍给了世界。他所作出的贡献,终于使北斋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并接受。 其实北斋本人在50岁时候画了《北斋漫画》还不被看好,直到70岁的时候画了《富岳三十六景》才逐渐被世人认可,每一个画家的出名之路可能都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在这充满坎坷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机遇与贵人的帮助。 晚年的北斋不但继续作画,而且艺术成就更加精进。80岁时他去了小布施之后,他的肉笔画更是愈发出色。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里,他保持着对艺术一以贯之的喜好与忠诚,将自己的绘画技艺推向新的高峰。 不过,北斋真正的出名却是因为异国他乡。也是在那北斋的艺术价值,也获得了重生。早前在20世纪60年代时,北斋的画作其实价格低廉,甚至连小学生都可以买得起。 可1966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在苏联主办了一个大型北斋作品展后,竟引发与众不同的反响。不但累计有三十三万人次到场参观,而且很多观众都是从很遥远的地方专程赶来的。北斋的作品,着实震撼了他们。 北斋的画作重新被认可,北斋画作的艺术价值也因此重生。北斋的作品重新被赋予生机,以昂扬的姿态,再次信手迈向未来。 在这本《重寻巨浪》中,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认识了那位不为人知的葛寨北饰,认识了那位让莫奈梵高都为之推崇的伟大艺术家。也见识了这位浮世绘的代表性画家,是如何崛起,如何被遗忘,又如何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 那翻滚的浪花,既是艺术生命的凝结,也是艺术价值的凝聚。在这本书封皮的插画上,那幅巨浪以翻滚之姿昂首向上,带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感与心灵震撼。如果你刚好有闲暇时间,如果你也恰好喜欢艺术,不妨翻看翻看这本书,与我一起《重寻巨浪》。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四):北斋与印象派、小布施及其它

这本书以非虚构写作的手法使用葛饰北斋这个人物串联起文化品的传播与影响,以及文化标志如何成为地方开发的助推剂这两两个主题。包括序和后记一共六个章节,以二、三章之间分隔分别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

第一章着重于浮世绘与“日本主义”与印象派以及其它一些近代欧洲艺术的关系。我作为艺术小白,之前只是听说过一些浮世绘和梵高的轶事,但没有想到“日本主义”当年对整个欧洲艺术界的影响有这么大。而在第二章中聚焦到这一影响背后的推手林忠正。书中描述的林忠正在海外的广泛影响力和在日本国内的不良风评,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稍晚于他在巴黎大放异彩的中国古董商——卢芹斋。直至今日,卢芹斋在中国也没有脱掉倒卖国宝的文物贩子这顶帽子,即使他一再以自己对中国革命与抗战的支持来为自己辩护。林忠正与卢芹斋都生活在一个自己母国出现秩序混乱的大变革时期,又面对了西方社会对东方文明的好奇日甚的趋势(神山典士称之为收藏欲)。在这情势下,就算不是他们两人,也会有别人最后坐到他们的位子上,并势将承担他们如今所承担的毁誉。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中间人是否在扮演掮客的角色为自己赚取大批财富之余能同时充当文化的推广大使,使美术品/文物的受众除了满足猎奇的收藏欲之外还能认识与理解文化品背后代表的这套思维方式与文化思想。按照神山的描述,显然他认为林忠正当时做到了这点,尽管这一努力在林去世之后随着国际情势的变化而功亏一篑。但之后无论是印象派的发展还是直至今天西方社会对日本的亲近应该还是保留了当时这一努力的影响。当然这种“理解”有多大程度是真正的理解,有多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化品乃至其创作人本身经历的再解读,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实神山在文中已经提到了当时巴黎文化圈对浮世绘的接受,到后来苏联开始宣传北斋都是基于自己立场的发挥的观点,只是并没有展开。

反观卢芹斋与同期古董商在输出中国艺术品与文物时虽然造就了西方社会对这些文化品的追捧,但其文化影响还是割裂地局限于对古中国的认识与研究,而对继承发展它的近代中国始终存在隔阂,并且这份隔阂延续至今,令人唏嘘。

另外这一部分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神山写这本书的时候追寻的脚步主要停留在欧洲与日本国内的东京、小布施。他提及了弗里尔与其他那一时期美国人对东亚艺术品的搜集与输出,但并未详述其影响。根据Podcast“路书”节目之前的分享,美国有许多博物馆都有丰富的东亚艺术品收藏,并且这些博物馆设立的初衷就是向大众普及艺术认识,那日本艺术在美国是否有类似它在欧陆那么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值得发掘其它资料来继续学习。

本书的后半部分从北斋那已被遗忘的晚年创作为发端,引出在他这部分创作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小布施,接下去的部分似乎与北斋及其艺术关系若有若无了,主要探讨的是文化符号对地方开发的影响。虽然神山描述了一个非常正面的故事,但在如今日本整体负增长,许多乡村极速衰退的大背景下这种努力所造就的景气到底能否维持下去,捧着书的我是捏了一把汗的。就像之前读过的《再造魅力故乡》,同样讲述了日本传统社区的保护与开发,身处其中的活动家的投入让人为之动容,但当历史大潮袭来之时,许多微观层面上的努力最后还是徒劳。

不过这一部分最后的墨田北斋美术馆的故事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在官方影响力衰退的时候,是众筹的力量将其实现。虽然其实这一过程中,墨田区役所还是发挥了官方的组织与协调的作用,但是这次尝试还是让人思考去中心化的模式是否能在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美术馆/博物馆,或者是公园和休闲设施,甚至是保育养老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这样的模式是否会反过来冲击现有的社会组织形式?

回到书本身,神山对于全书的主题划分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虽然全书以北斋这一人物串联,并且作者也反复强调他在追寻“北斋热”的由来这一成书的中心,但是读起来还是感觉前后两部分有很重的割裂感,是勉强塞入同一本书中。另外每一章之中的小节切分得非常细,导致有时前面陈述过的内容在后面另一小节中又再次出现,显得文字有些累赘。所以本书的许多观点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有收获,但是阅读感让人并不十分满意。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五):别管什么前浪后浪了,一股和风巨浪已经席卷了全世界!

今年的B站跨年晚会,满屏都是“爷青回”,而去年成功让B站走进更多人视线的年度热词“后浪”也没被落下,何冰作为主持人一上场,就cue到了自己在演讲中的那句:“奔涌吧,后浪!”

那则刷屏的《后浪》视频贡献了很多金句,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它不懂年轻人,反映的只是前浪眼中的后浪。其实在奔涌的过程中,关键点不应该是简单划分年龄的不同,而是生命力。

你能想象吗,在艺术史上,有一股巨浪从100多年前一直奔涌到现在,不知跨过了多少前浪后浪,生命力无敌,它就是在西方与达 · 芬奇齐名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艺术巨浪,正是这股巨浪,改变了艺术史。

北斋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几乎已成为日本浮世绘的代名词

你或许看过《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也知道浮世绘和葛饰北斋,但极有可能不太了解北斋在欧美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力。19世纪,欧洲以巴黎为中心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文化狂热浪潮,被称为“日本主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名字,就是葛饰北斋。

在绘画博主@葛饰北斋 的粉丝列表里,随便说出个名字,都是世界级的。

粉丝1号@梵高

绝对的重量级粉丝一枚,经常在日记中提到北斋。赞赏北斋的人不在少数,但梵高比任何人都更早懂得了北斋的艺术价值。对于《神奈川冲浪里》,1888年9月7日,梵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这样说:“你看了北斋的画,在信上写道‘波浪是利爪,紧紧地将船抓住了。’北斋与你一样,也在大声地呼喊着。当然,北斋是通过线条和画面来表现他的心情的。如果用惯常的色彩和构图来画,那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引起共鸣。”梵高认为北斋使用的颜色具有象征性,另外北斋画面上有着凌驾一切的视觉魅力,即使是对巨浪,“他也像描绘动物一般”。

不仅对北斋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梵高还收藏了约五百幅浮世绘,在描绘蒙马特尔画商的《唐吉老爹》中,人物身后的背景就包含北斋的浮世绘。

《唐吉老爹》

《星夜》中,旋涡状的星云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

两幅画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粉丝2号@莫奈

就像追星的我们在墙上贴海报一样,在莫奈故居的二楼,有一整面都挂着浮世绘画作的墙,其中有不少都是北斋的作品。

而莫奈晚年的《睡莲》系列作品中所描绘的池塘,就真实存在于他的故居附近,也充满了浓浓的日本风情,如池塘周围的竹林,还有半圆拱桥和桥上的藤架等,都是莫奈特意选择的。他栽种在池塘内的睡莲和周围的牡丹、菖蒲等,也是日本画商林忠正从日本带去根茎,赠送给他的。许多艺术评论家和学者都针对“浮世绘与印象派的关联性”展开过论述,莫奈从浮世绘中学习色彩和色调,他的《睡莲》以及部分其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日本主义审美和北斋的影响。

《日本桥与睡莲》,1899年

此外在画家队伍里,塞尚、德加、马奈、高更等也被北斋圈粉,他们震惊于浮世绘的与自然一体化、不对称性、鲜艳的着色等,并憧憬不已,也竞相将这些技法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而深受北斋影响的远不止如此,雕刻家、工艺美术家和音乐家等等也纷纷加入了北斋粉丝群。因为北斋的画经常以鸟、鱼、昆虫、波浪为素材,蒂芙尼创始人之子、装饰艺术家路易斯 · 康福特 · 蒂芙尼,就以北斋画中的昆虫为原型,制作了“蜻蜓台灯”。

北斋在音乐界收割的“头号迷弟”是作曲家德彪西,在看到《神奈川冲浪里》后,他表示灵魂受到了强烈冲击,于是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印象乐派最具代表的交响乐之一——《大海》,通过音乐呈现大海中的各种画面,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海的印象与幻想,被称为“交响素描”。在初版的唱片封面上,《大海》还使用了《神奈川冲浪里》的画面。

而挪威的爱德华 · 蒙克、奥地利的古斯塔夫 · 克里姆特、丹麦斯卡恩画派的画家们、美国的建筑家弗兰克 · 劳埃德 · 赖特等,也都受到了以北斋为代表的日本主义浪潮的影响,留下了很多相关的作品。顺便提一句,我们的大文豪鲁迅也很喜欢北斋,收藏了很多他的浮世绘作品,还曾说:“关于日本的浮世绘,我年轻时喜欢北斋,适合中国一般人眼光的,我认为还是北斋。”

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了“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名单,唯一入选的日本人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企业家,而是葛饰北斋。北斋的艺术巨浪仿佛越奔涌越有生命力,在他去世170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仍作为二次创作的素材不停地发挥着魔力,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2007年,迪奥设计师约翰 · 加利亚诺,发布了以《神奈川冲浪里》为灵感的春夏高级定制系列:

日本玩具商“海洋堂”推出了葛饰北斋浮世绘立体图鉴扭蛋,包括《神奈川冲浪里》、《河童》、《自画像》、《お岩さん》(大岩幽灵)、《雪中虎图》5款:

2018年,优衣库推出“北斋蓝”系列,把北斋的作品印在了T恤上,图案大部分来自于北斋作品《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的人气景色,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2020年2月,日本发布了新版日本国民护照,内页也收录了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和风韵味十足:

据说将于2024年发行的新版1000日圆纸币,背面图案也将采用《神奈川冲浪里》:

日本广告中也常出现《神奈川冲浪里》的身影,比如松下冰箱海报中的生菜浪花和茄子富士山:

还有一些其他脑洞作品,比如就连超级英雄们都在乘风破浪:

2014年开始,巴黎、伦敦、波士顿、柏林、罗马、米兰等地,都开始不约而同地举办北斋主题的大型展览,此外和北斋有关的节目、电视剧、话剧、电影等也层出不穷,2017年的纽约拍卖会上,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拍得了一亿日元!这个价格在浮世绘中从未出现过。

可以说在当今世界美术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北斋无疑都已成为了一大潮流。

宫崎葵和松田龙平主演的电影《眩:北斋之女》

但你知道吗,尽管19世纪北斋的人气在欧美一路飙升,但对此没有察觉的日本,长久时间对北斋的认知就只是“街上画广告的人”,而对于浮世绘,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而且因为是批量生产,所以价格便宜,是老百姓用一碗面钱就能买到的廉价装饰品。北斋作品中最早一幅被认定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都已经是1997年6月的事了。

墙里开花墙外香,当时并不被日本人自己当回事的浮世绘,又是怎么被欧美的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发现的呢?

原来,日本的陶瓷器那时候非常受欧洲人的青睐,被随便拿来当包装纸的浮世绘就这样漂洋过海到了西方。1856年,铜版画家、卢浮宫陶绘师费利克斯 · 布拉克蒙在朋友家的陶瓷器的包装盒中,偶然发现了画着形形色色人物以及他们生活场景的浮世绘。这种精巧的绘画技艺令他震撼不已,据后来考证,这就是被誉为日本现代漫画创作鼻祖的《北斋漫画》。

但要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欧洲美术爱好者的追捧,输出过去的数量必须足够多,这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个叫林忠正的北斋“背后的男人”。他在日本低价收购大量浮世绘卖给西方人,并在各种场合将日本美术系统地讲解给西方世界,在日本主义的热潮中,也是他强有力地包装和推广了北斋,其成果与今日的全球性北斋热潮息息相关。

此外,浮世绘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并非日本主义能在欧洲受到热烈追捧的唯一原因,你想知道这份热爱的背后,还有着怎样的“周密的盘算”在驱动吗?

曾舍弃北斋作品的日本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香”的?出于什么契机,被遗忘的北斋的名字再次回到了大众视线中?

以北斋为代表的日本主义浪潮对西方艺术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浮世绘画家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是北斋获得了如今这样高的地位和评价?

传记作家神山典士走访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的美术史专家、亲历者后代,获取一手资料,写了一本叫作《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的书,这本书并不是关于北斋的个人传记,而旨在揭秘北斋的“艺术巨浪”是如何从日本市井席卷至全世界的!

如果你喜欢浮世绘、喜欢葛饰北斋,想了解一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更全面立体地了解浮世绘,这本书将带你层层揭秘,纪录片式的写作,比小说还好看。

读懂了葛饰北斋,你就读懂了浮世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