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摘抄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摘抄

《不变与万变》是一本由葛剑雄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一):中国历史主题史,非编年史

不是市面上常规的编年史,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题史,算是以主题带出读历史考虑的框架和思路,从疆域的骨架,人的血肉,精神的中枢理解历史的不变与万变。个人感觉缺少讲了中国历史的思想或哲学发展脉络,当然也可能是作者本来就没打算描述的,就给了思想史或哲学史家,其实这部分内容更是中国历史不变和万变的脉络吧。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二):中学生历史读物

这本书是在书店闲逛,翻到其中一页,看到葛教授对中国这个词涵义的阐释时产生了兴趣。

他从政治,民族,地理,文化等维度进行了分析,说出了新意,深以为然。

但是,整本书的最高点也就到这里了,后面基本沦为中学历史科普读物,观点、史料没有太多新意,也没有太多惊喜。

该书从地理结构,到人的变迁再到关键政治制度等三个方面,挑选了一些当前一些热点史料进行了分析,甚至批驳。

总体上还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伟大的中华文明感到自豪,但不能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客观的看待历史。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三):第三编第九章第三节

这个故事我引一下

刘邦登基后尊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他发现太上皇住在宫殿里经常闷闷不乐,是因为听不到乡音,享受不到故乡的市井生活。于是他下令将故乡沛郡丰邑整体搬迁关中,移民终身享受免役的优待。新城的全部建筑完全依照丰县的样子,连鸡舍狗窝都一模一样。移民迁出时把鸡、狗都带上,到了以后将鸡、狗放下,它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窝。太上皇住在那里,就像在家乡一样。太上皇死后就葬在这座新城附近,新城正式命名为“新丰”。

这个故事让我很自然的想起小时候看金庸的《射雕》,完颜洪烈给包惜弱在皇宫附近建“牛家村”的故事,金庸的素材大致肇端于此!

我每次开车到西安都要从“新丰”立交桥下,以前只知道诗里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可这依然是遥远而又飘渺的陌生感,今天看到“新丰”地名的由来,一下子联想到小时候爱看的《射雕》,瞬间对新丰新增了亲切的情感。读书所能得到的快乐之一在于让琐碎的,飘零的情感可以融合。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四):此生华夏永恒久

2022#29 相比《宫崎市定中国史》站在亚洲大趋势大脉络发展的讲述,本书葛教授从里子讲解更加通俗易懂。 大家思想在于包容,客观审视历史发展的合理性,深入浅出介绍其精华。

1 何谓变与不变:变化的是朝代/疆域/制度等,不变的是中华文明历史主体。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同时导致日本开始转变主体立场。 从“中国”这一名称出现至今三千一百余年间,它所代表的疆域逐渐扩大和稳定,也有过分裂、缩小和局部的丧失; 它所容纳的民族与文化越来越多样和丰富,总的趋势是共存和融合,也有过冲突和变异; 它所形成的制度日渐系统完善,也受到过破坏,出现过倒退;但无论如何,中国是始终延续的,从未中断。

2 从骨架(疆域/首都发展/运河驰道驿站等)和人口(移民/籍贯/户籍等)可看出中华疆域大,治理难度上升,政策制度不断完善迭代,观念不断变化(贞洁/治史观念演变等)

3 国家之大/生产因素限制/农耕主导文化影响等,形成了区别西方海权主义思维的陆权思维,与周边国家形成“朝贡体系”(“开而不放,传而不播”),与马丁雅克 提及的观念不谋而合。

4 皇帝及相关野史间接不断推动各种制度的完善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五):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细节

一本高水平的史学入门书。书中的几个观点颠覆了之前的固有印象。

运河的弊端。京杭大运河自明朝开通以来,在沟通南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大运河贯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人为干扰严重,导致五大水系紊乱,水患频发,河道淤塞。且大运河经过山东丘陵地带,海拔较高,水量不足,为保障运河通畅,沿途地区的水源优先供给运河,导致农业灌溉得不到充足的水源,农田荒芜,居民逃往,苦了周边百姓。大运河并不像传统印象中描绘的那么好。万事万物很少有十全十美的,多半是有利有弊,能做到兴利除弊,则善莫大焉。

改革的风险。为惩治腐败、节约开支,崇祯皇帝大规模整顿驿站、裁撤冗卒,李自成就是成千上万被裁撤的驿卒之一,被逼无奈加入农民起义军,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虽然历史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但一些细节可能会影响全局。改革往往是系统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不谋划深远并预先部署配套的应对措施,而是贸然施行,必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其结果可能是致命的。改革往往利弊并存,帕累托改进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改革需要相机抉择、利害相权,一旦时移世易,则需要改弦更张。

贞节的缘由。宋朝以来的贞节观念越来越强烈,成为束缚妇女人身自由的一道紧箍咒。这种现象往往被归咎于礼教的束缚,认为是“存天理、灭人欲”惹的祸。但这实际上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唐朝人口少,即使在大唐盛世,也不到1亿人,为发展生产、抵御外敌,唐朝政府鼓励寡妇再嫁,目的是促进生育。宋朝人口开始超过1亿并总体上持续增长,人对于自然的攫取已经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自宋朝开始,官方有意限制人口增长,鼓励寡妇守节,则可阻止其生育,减缓人口增速。分析一种现象,需要考察其产生的特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而不能仅仅从文化精神层面去分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