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迈向思辨实在论》读后感精选

《迈向思辨实在论》读后感精选

《迈向思辨实在论》是一本由[美]格拉汉姆·哈曼著作,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迈向思辨实在论》读后感(一):泛灵论替代偶因论的动力学解释

从海德格尔的“工具存在”激进推演,进而“内向超越”海氏的真理观(真理就是去蔽),任何去蔽都不可能达至真理,因为无论理论、实践(使用)或去蔽活动本身都是对至暗“物”世界的扭曲。因此哈曼回到胡塞尔遗产中的unthought-of element,打捞起胡塞尔从布伦塔诺及其弟子理论中的伟大发现:意向性对象。至此哈曼才吸收了海氏坚固且幽隐的物世界以及胡氏融解且显现的意向对象,避免了局限于此在导致无限回退的困境。

人作为物的一种不再具有优先性(Latour行动者网络),两物发生关系全然在第三物内部(因为哈曼预设存在物可以不依任何关系而存在),物的柔软内部因此被称为物的火山芯,并且关系的发生不再具有对称。通过第一释放时间(意向性对象vs偶然状态)、第二释放空间(物的实在vs扭曲的意向图像(关系))、推理得出的第三释放本质(物vs属性),以及可能的第四释放eidos(图像vs属性),哈曼建立起庞大的以物为导向的哲学的基座,回应了20世纪科学和哲学留下的理论困境。

在谈到物的关系学说的“动力因”问题时,哈曼指出一种唯名论的鬼魂诱惑,意向性行为只应是一种称谓行为(Husserl),因为“凭借名字,我们不仅超越了偶然的东西,甚至还超越了本质性属性,召唤出某种鬼魂般的东西,居于世界之中,且不能被定义”。以物为导向的“导向”,恰恰就是鬼魂的召唤/allure,“当一个物成为一种鬼魅般的力,超越了所有我们能够列举的关于它的属性,它就具有了引诱性,这种力凭借某种恶魔般的能量,从内部让物具有活力”。因此物的引诱指明了并非感觉的属性先在于意向性对象(经验主义),而是正相反,哈曼将这种引诱进一步提升为因果本身,而不仅是一种新的因果行为,因此就解释了理论的动力问题,也因此(在我看来,尽管哈曼极力澄清)走向一种泛灵论的底色。

《迈向思辨实在论》读后感(二):一个反驳

我想反驳的是OOO里的一个核心推论:如果“关系外在于项”;那么“项本身不会出现在关系中”。这个推论其实远没有看上去那样明显,它用词暧昧。现在我们试着给这个推论作一个论证:

p1:当我们说“关系外在于项”时,我们说的是“关系处于这个项本身之外”;

p2:如果关系处在项本身之外,那么项本身处在关系之外(“A处在B之外”在这里是对称的)

那么,C:项本身不出现在关系中

p2需要额外说明。“A处在B之外”这个这个关系在空间上有非常多的设想方式,在某些条件下它们才是对称的:比如,A包围了B,那么A处在B之外,B却处在A之内,这个关系不是对称的。我们得选取一个严苛的方式即,A与B是两个彼此相互分离的对象,这么一来,这个关系才是对称的。

我对这个论证的反驳是这样的:上述论证依赖于在p1中的读法,但这个读法是误导性的。我建议另一个读法:

q1:当我们说“关系外在于项”时,我们说的是“一个项本身存在与否,不依赖于某些关系存在与否”

q2:项本身=不论项的关系属性存在与否,都存在于项身上的那些属性

q3:项外围=如果关系不存在,那么也就不复存在的项身上的关系属性

C1:当关系存在,那么项外围存在

C2: 如果项本身存在,那么项本身存在。

仅此而已。这个读法的结论是,项本身和关系压根没有必然的互斥关系。“关系外在于项”应该被读成“项本身存在不依赖于关系存在”。

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采取我这个读法而不是他的读法?

如下说法是有用的:没有谁能自然接受一个默认不和外界接触的核心,这个预设参与进推理之后,这个推理就变成了乞题的。把“关系外在于项”读成“关系处在项本身之外”是乞题的。因为p1的读法里预设了一个体现在p2里的对内外关系的严苛读法:项本身与关系分离,属于关系的不属于项本身,“项本身在关系之外”

但我们满可以合理地接受这个理解:“关系外在于项”说的就是“项本身存在与否不依赖于关系存在与否”。这个解读没有限制项本身是不是要在关系里出现。项本身可以出现在关系里,也可以不

《迈向思辨实在论》读后感(三):笔记碎片若干

之所以想起还有这么一篇笔记,只是因为下午在读拉图尔,想起来哈曼在本书里对拉图尔的一些个奇怪言论(什么“作为拉图尔的粉丝”、“网络之王”、“你删了我来发(希望是我写的)”云云)非常离谱。但不得不说他对拉图尔的引介和解读还算认真,并且二人的思路也有相近之处,更别提他俩都热衷于那种十足讨巧、话术拉满、拽一些故作玄虚东拉西扯的比喻并且有些油腔滑调的行文风格。(真的,哈曼说希望是他写的那段拉图尔的话,纯粹就是这个风格,毫不夸张,可参见121页。)

哈曼通篇想要强调,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不应被局限于技术和生产实践行为的解释,而是彻彻底底地走向一种有关物本身的本体论,这是他自己的形而上学新尝试。

1. 用具理论本身并不关切于人类实践,锤子的上手性首先不在社会文化层面和技术层面,而是本体论,或者说“暗藏着诚恳的实在论”(2020:73)。此外,“工具”分析也并不仅仅是那些五金商店的货物,这必然包含所有的物。

2.上手性与在手性之间的普遍二元结构,是物绝对不可调和的两个面向(双面性):物本身潜在的、不可见的实在性以及“一系列在与我们的遭遇中生成的现象表面”。任何一个从不可见的领域被解放出来而被注意到的物都可以变为“破损的工具”,并“被看作”是其所是。哈曼认为,海德格尔的时间理论无非只是相关于“投射”与“未来性”,即工具与破损工具间的关系。

3. 有关“被看作”的真正意涵:存在物总是以某个特定的方式或者朝向/角度遭遇另一个物,揭示出后者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这并不仅仅与人类相关,更是与无生命的实在相关。

4. 海德格尔将每个特别的事物都浓缩到一个强大的本体论基础上:“基础本体论/存在论”

拉图尔并不在“自然真实”与“社会生产”之间作区分,而是强调世界是一场众多真实的、分离的存在物之间的斗争(2020: 92),这样的一场场斗争是《我们从未现代过》的核心关注:“杂交现实”(hybrid realities)。现代性还具有另一幅面孔:它不仅仅制造杂交物,还对他们进行“智性的纯化”(2020:101)。

“世界在每种情况中都是意见、政治机构、化学元素、湖泊和书写文本的网络。试图让其中一个优先于其他某个、想要去凭空想象他者,这便是在重复现代性所企图的纯化工作。” (2020:102)

拉图尔暗含的本体论观点:所有存在物都同时既存在于一个文化的/功能性的,或者是具有特定视角的意义系统当中,又具有能制约人类生命的、不可否认的实在性。(网络本体论)

哈曼指出当代哲学的两大教条:反实在论和整体论。首先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实在物本身(他强调了怀特海的所起到的作用),向前康德的形而上学回返;其次,他坚称整体论的洞见不能取消存在物真实的独立性,海德格尔所追求的单一世界体系(他认为整个用具的网络才是实在的)是无法被接受的,物与物的互相反馈、撞击、结对和遭遇应该在一个巨大的杂交关系网络中被安置。(2020:115-116)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仍然将人类自己留在了哲学世界的中心位置之上,无生命的世界依然被忽视,所有有关物的领域的讨论都避而不谈。哈曼想追问的是:能否发展一门以物为核心导向的哲学,以便能够勾勒出这些物引诱或摧毁人类与非人类的方式?

工具分析坚定的反实在论特征:物没有独立的客观现实/实在性,而是仅仅从人类意义的整体系统当中涌现出来(尤其体现在“工具”一词的选择上)。工具分析也代表了整体论(holism)的极端形式。所以哈曼反复强调工具并不是“被使用的”,而是“是其所是”,一切对工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关系,都奠基于它本身是实在的。

对海德格尔的三个激进化方向:

1. 无论使用还是观察一个物,都无法与它深不可测的实在性建立高度亲密的关系;胡塞尔关于“侧显”的描述即是如此,物作为一种外在超越不能被我们的观察所穷尽。

2. 不仅仅是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普遍关系性)的相遇也无法触及对方的全部实在性,物对彼此隐退了。

3. 意向性对象。意向性对象与实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后者(例如火)可以烧灼、沸腾、爆燃,但是意向对象的“火”只能统一一系列变动不居的侧显和表面。此外,实在物会隐退,但是意向对象永远不隐退,它总是完全显现,即使其感性内容有待充实:这也就意味着,和实在物互相抵牾、孤立和排斥不同,意向对象能在某种意义上“逐渐进入”另一个对象(哈曼的例子是纺织物上的颜料)。哈曼十分狡猾地以此来解决困扰实在论已久的问题——偶因论。更进一步,哈曼认为意向对象并不仅仅属于人类意识领域了,任何两物之间的互相接触都是把对方作为意向对象(2020:203)。所以,比起意向对象,我们并不算“主动”一方,我们恰恰被动、恰恰被“引诱”(allure)进一个新的空间:共存于“实在物融化的内部核心”之中(2020:169)。所以他认为的世界只有两种组成:物和物的内部(interiors),其中遍布意向对象。在后文中谈到德兰达的社会集群理论理论时,他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即关系总是内含了一个新的集群的诞生(2020: 251)。而这也发展出他重要的观点:所有关系都是平等的。哈曼的非主流解读的确如他在本章最后所言,现象学已经变得像形而上学了,或者至少是“带来了令人惊讶的形而上学后果”(2020:259)。

核心:空间和时间如何从物的结构中涌现出来。

首先哈曼定义的物,在传统的“实体”的基础上扩大,可惜他依然不说清楚(至少没说清楚)什么是物。将现象学解读为某种以物为导向的学说。他认为胡塞尔根本不是只在重复前人的观念论者,他的思想中有某种奇怪的实在论特征——意向对象的顽固任性(意向对象和它释放出的属性之间的张力),所以胡塞尔贡献在于对物的崭新探究。(学界也确实认同胡塞尔在诺耶玛问题上有全然不同于先前任何一种观念论的贡献)。

因此,胡塞尔指出了从意向对象和其释放出的属性之间的张力,这是第一种释放;哈曼自己指出了介于一个实在物和其释放的呈现样态(即意向领域的某个侧显)之间的张力,这是第二种释放(2020:205)。 于是,哈曼的观点是,第一种释放(意向对象释放出偶然状态)是时间,描述物与偶然状态的差别;第二种释放(实在物中释放出意向性)是空间,描述物与关系的差别。

思辨特性的显露,比如哈曼强调,空间根本不是被直观到的,而是被推断出来的(2020:212)。

1. 实在论问题。

2. 每种存在物都是一个集群,不存在无缝的整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