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茧》读后感摘抄

《茧》读后感摘抄

《茧》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0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茧》读后感(一):民族工业现代化之多艰

留学生大多梦想留洋,抑或自以为是地照搬西洋制度改造中国,能找到一个付诸实践用现代制度改进传统民族产业的留洋人才已是凤毛麟角。其中又有面临多方阻力,传统性别秩序的男尊女卑,垄断压榨的封建旧商户和高利贷地头蛇的狼狈为奸,唯利是图的上海财阀的虎视眈眈,民族振兴,求富求强是一切精神自由的前提,而故事里寥寥无几的有志之士尽心竭力所拯救的民族工厂和一切理想,在日军铁鹰的炮火下,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报纸上,嘘的一声消失了。

在家园稳定富强以前,所有的梦想都不堪一击。所以两百年前“求富求强”的口号今日仍在被履行。而为之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来不及被告解。

《茧》读后感(二):如茧

好像是与小时候看的《子夜》不同的左翼文学,虽然故事很短,但详实,关于爱情,也关乎国家。还有一点感触就是,费老其实是明白自己的问题的,他知道他忽视了江村经济忽视了阶级的冲突,他的功能主义忽视了人的情感,从这本小说可以具体地看到这些我们经常批评费老的问题,但其实他早在博士时就似乎门清了这些存在的矛盾。

当社会学家写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家重点关注的是情节和张力,与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剧情中的社会学道理,藏在日常生活中,费老也用文学性的方式给点出来了,突然来个一两句甚是有意思,不禁点点头。

每个人的因何而变?他们所受的冲击,他们的恐惧。各个角色所关注的东西是什么,他们满眼都是Ta所爱之人和自己,他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大众如何被谣言轻易地鼓动。费老似乎是不信任大众的,但是他依然肯定大众是可以走向好的道路的,需要有人去引领。

在故事中,似乎只有宝珠、李、吴想着为更大的理想奋斗,而这理想又不似报纸上歌颂蒋氏那样的飘在空中的称赞,而是真正地投入到建设中去,为唤醒人们的想法而做出努力的一群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限制,甚至每个家庭都有它的限制,到每个人的行动,包括我自己,时常感受到被限制,被制住,如在茧中,我们不仅需要认清这个周围世界的茧,还要挣脱出这个茧。走在迷宫里虽然容易误入歧途,停留也是常态,但也下决定要开出一条路来,要破茧而出。

ps:一直在想书中的人物有没有费老自己的投射,是吴还是李呢?如果故事继续写下去,费老会如何安排这两个人的结局呢?

关于爱情,什么是爱?是相互无可替代的纽带。

“人生而战斗,难以想象一个人没有敌人如何生存。敌人愈是迫近,生活愈是仁慈。”—— P49

《茧》读后感(三):读费孝通先生《茧》

根据本书编校者介绍,本书由费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LSE图书馆的“Firth Papers”中。在2016年,被国内学者发现(王铭铭老师的学生孙静),翻译出来成书,在今年1月出版。

全书不长,可以看作《江村经济》核心部分(关于丝织业)的文学版。主题内容为1930年代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由家庭手工业转向工厂加工业的过程中,人们生产生活与心态观念的矛盾与适应。这本小说的各处细节均可见到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隔阂。例如,村庄人们看到镇上升起的黑烟囱,普遍相信它会破坏小镇的风水进而带来灾祸,并且相信只有扔进一个孩子才能使这个烟囱停止;一位农村老妇到镇上工厂搬运处寻人时,不小心打断了工人流水线式的搬运工作,而老妇对此的愧疚与讶异则体现出工业时间与传统农业时间的鸿沟;女工在丝厂发现了作为女性也具有的自身价值,这对她在父权制农村传统下被灌输的依附人格构成了强烈冲击,不仅开始重塑女工的自我价值认知,还引发了家庭内部关系的危机与调整。本书中这些微小情节背后都展现出当时宏观社会变迁的张力,它们也都在提醒读者,这本小说是一位社会学家写就的。

同为社会学家写成的小说,本书让人难免让读者将之与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作比较。两本书从阅读体验来说,《茧》更加有文学上的生趣,情节更为紧凑而跌宕起伏。但由于故事设定在几周内发生的事情,因而较为精炼,不具备《金翼》在行文安排上的长时段视野;但这让《茧》能够成为以小见大的优秀作品。从学术方面,两本书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茧》虽然只有几万字,但如果不是对当时江南丝织业变迁有足够的洞察,是难以组织起来这样兼具文学趣味与社会学观察的故事的。

最后,据说这是费先生在等候博士论文答辩期间写成的一本小说。再次慨叹前辈的智慧与学术功力。

《茧》读后感(四):《茧》

《茧》中通先生用平缓的文字把人物形象与家国关系刻画得唯妙唯俏,乡村部分人非理性的情节发展更是恰到好处,身边人活化在小说里。除此外更喜欢小说中通先生观察到的事物——城乡对比的旁白,字字平常而又诛心。 附录的江村通讯同样耐人寻味,不经发出同阅读《乡土中国》时的感叹:原来十年如一日的乡村生活,换个角度看后,在笔墨中也可以写得这么专业出神有意思。

《茧》读后感(五):《茧》

《茧》中通先生用平缓的文字把人物形象与家国关系刻画得唯妙唯俏,乡村部分人非理性的情节发展更是恰到好处,身边人活化在小说里。除此外更喜欢小说中通先生观察到的事物——城乡对比的旁白,字字平常而又诛心。 附录的江村通讯同样耐人寻味,不经发出同阅读《乡土中国》时的感叹:原来十年如一日的乡村生活,换个角度看后,在笔墨中也可以写得这么专业出神有意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