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2世纪文艺复兴读后感摘抄

12世纪文艺复兴读后感摘抄

《12世纪文艺复兴》是一本由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4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2世纪文艺复兴》读后感(一):黑夜中的光

在大家一般的认知中,中世纪是一个思维禁锢僵化,文化艺术发展全面陷入停滞的黑暗时代。然而,中世纪是一个长达十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其间也经历了文化艺术和学术的兴衰起落,自然也有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峰,而十二世纪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本书是哈佛历史学者查尔斯哈斯金斯的代表作,从知识中心、拉丁文化、科学哲学等多个视角为大家呈现了鲜为人知的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之所以被称为复兴,自然是由于中世纪相对的文艺失落。中世纪是神权至高无上,教会如日中天的时代。宗教迷信笼罩着大地,掐灭了理性的火花,相较于之前古典时代的繁荣,和之后近现代欧洲的迅速发展,中世纪的文化的发展速度似乎陷入了停滞,即使存在着以十二世纪为代表的小规模的文化艺术科学的复兴也难以被人注意到。然而,本书告诉我们,之所以我们会对中世纪产生这样的固有印象,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我们能看到表面,也需探究背后的实质。这些认识背后存在许多的误区。

首先,中世纪确实由于天主教的禁锢而难以发展,然而促使知识传递,文艺复兴的那点微光又恰恰来自于死板的教会。在中世纪教会一度成为了知识的中心,承载了传承知识和发展智识的重要作用。教会往往同时兼任了地方图书馆,即使那个时代普遍没有太多的图书。而修道士大多数得到了系统的教育,并将自己地知识传递给平民。一些修道士甚至在神学研究之外进行其他的世俗化的学术研究,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中世纪科学家的角色。其次,中世纪或者说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缺乏像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一样的领军人物,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其他方面都缺乏像文艺复兴三杰一样的知名大师。但一方面,中世界的文化发展更像是集团作业,另一方面中世纪其实也不乏具有才能的人,但只是相对于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更低调,更不为人所知。

中世纪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前接了辉煌璀璨的古罗马帝国,后启了近代欧洲,其间的文化发展自然也深受前者影响,而同时给后者带去了刻印。众所周知,古罗马帝国繁荣时期的文学艺术法律等多个方面均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受到最直接影响的无疑就是紧随其后的中世纪。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是拉丁文化的鼎盛时期,而十二世纪文艺复兴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围绕拉丁语的系统研究和文艺创作,本书足足用了三个章节来阐述这个时代拉丁语文化的瞩目成就,而在中世纪结束之后,法语就作为最优雅的语言取代了拉丁语在欧洲地区的地位。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历史学,哲学和科学在这个时代都有显著的萌芽,起到了很好地奠基作用。此外,学术机构也开始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就诞生于这个时代。有别大家所知,中世纪并非一潭死水而是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湖泊。

《12世纪文艺复兴》读后感(二):暗夜追光

自由是相对的,如果人们不认为受到束缚,那么他们实际上就是自由的。

19世纪的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伯克哈特定义了“文艺复兴”这个词,到现在提起来总让人想起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其实在此之前,也有类似的运动。尽管影响不如15世纪,但加洛林文艺复兴、奥托文艺复兴、12世纪文艺复兴,也有其重要地位。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那样黑暗和停滞,文艺复兴也不是那么光明和突然。

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比加洛林王朝或奥托文艺复兴要彻底得多,不同于前两次神罗高层的社会化尝试,第三次是从社会中涌现出来的真正复兴。十二世纪是一个动态增长的时期,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出现,政治制度的稳定,维京人和阿拉伯人入侵威胁也在减少,长期和平导致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社会新鲜而充满活力,农业、城镇、贸易、经济、教会还有作者最喜欢的大学均有了长足发展。罗马式艺术发展到高潮,哥特式艺术刚刚起步。可以讨论的方面非常多,本书作者哈斯金斯为了不分散主题,只集中总结了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的文化史。

这里的12世纪时间是从1050年至1250年,共二百年时间。地理上主要核心为法国,中心就是巴黎。起点是主教堂学院的兴旺,结束是第一批大学的产生。一开始时社会上兴盛的还是自由七艺,到结束时罗马法与教会法、新哲学与新科学都流行了。

罗马法复兴后开始与一直延续的教会法争夺地盘。历史著作迅速世俗化和大众化,出现了编年史、年代记、圣徒传,亚里士多德、塔希坨和李维尽人皆知,而凯撒和柏拉图却影响甚小。

西欧文化的晴雨表拉丁古典文化正在与逻辑斗争,争夺着人们的学习时间和自身的地位。逻辑虽然取胜了,但是古典文化也借此而兴盛。自那时起,没有任何重要的古典著作丢失过。

“一个没有图书馆的修道院,就像没有军械库的城堡。”此时的图书馆可以理解为衣柜或书橱,最早的可能只有20多本书,而那时一本书可换一幢房子或一块葡萄园。

拉丁语与方言分道扬镳,国际诗歌登峰造极,其繁杂与广泛甚至无法像《加洛林时代的拉丁诗歌》那样编成合集,可见拉丁文学生命力之强。

都说欧洲文学与科学的源头在希腊,但在12世纪阿拉伯的科学,包括医学、数学、天文学、占星学、炼金术等完全盖过了希腊科学的光芒。新类型的知识中心的发展是文艺复兴最富有特色的一面。早期知识中心是修道院,后为主教座堂和宫廷,直至五所早期大学的出现。尤其独特的是巴黎大学,凭借自身科学之母、大学之母的魅力吸引学生,直接影响了英国和德国后来的大学。只是中世纪欧洲的科学精神,即使在鼎盛时期也没有从对权威的尊重中解放出来,这是当时时代特征,无法强求。

本书虽然出版于1927年,现在看来很老,但是考虑到书中的研究对象是七八百年前的时代现象,仍不失为很好的入门书。

历史学家作为解释者的职能不仅存在于国家之内,也存在于国家之间。作为美国历史学家,欧洲文明中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哈斯金斯能够以第三者的客观眼光追溯其历史,而他的欧洲同胞则无法完全摆脱自身民族偏见。在他眼中,查理曼大帝既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法国人,只是欧洲人。

十二世纪没有众多的回忆录与通信,画像也少的可怜。哈斯金斯是在一片模糊地带中把文艺复兴的维度给定位出来的,不带偏见提供史实之后,还要让他的观点自己证明自己,这样做的基础是对史料的大量占有与充分理解。作者运用辩证的思维动摇了“中世纪黑暗说”,给中世纪黑色的画布注入颜色,呈现了多彩的历史画卷。

哈斯金斯提出的12世纪文艺复兴研究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断有学者加入研究,将地理范围与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并指出关键点,以致今日形成了教完善的理论架构,而且现在还出现了将此概念泛化的倾向。

拒绝传统对中世纪的黑暗定义,眼里有光,便会越来越亮。作者就是这样的人,无论他的眼睛是不是黑色,都要用来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12世纪文艺复兴》读后感(三):创造现代世界

《12世纪文艺复兴》首次出版于1927年,作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中世纪史历史学家。而他的这本著作也被学界公认为重新理性认识中世纪的经典著作。

哈斯金斯首要的贡献在于将“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推入了大众视野,后续对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所有研究与挖掘都是基于此展开的。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个名词并不是哈斯金斯提出的,根据本书的介绍,早在1840年,一些法国学者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彼时它也只是个名词而已,直到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的出版,才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

在具体研究12世纪文艺复兴内涵之前,我们有必要解开普通读者的一个疑惑:文艺复兴难道不是发生在15世纪的意大利吗?为什么会有12世纪文艺复兴的说法?

这一疑问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人对欧洲中世纪史的观点,甚至直到哈斯金斯著作发表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这样认为。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前同样如是。

但在《12世纪文艺复兴》的开头,哈斯金斯就抛出了他的观点:中世纪并非曾经想象的那样黑暗和静止,文艺复兴也不是那么光明和突然。

哈斯金斯的这一观点直接动摇了长久以来的“中世纪黑暗说”,即认为从5世纪罗马文明毁灭到15世纪人文主义文明兴起之间的千年视为西方文明史上的空白时期,是黑暗时代。

哈斯金斯敏锐地发现了上述观点的漏洞:历史的连续性否认前后相连的时代间存在如此明显、强烈的反差。也就是说,中世纪不可能一下子由蒙昧的黑暗时代迈入光明的人文主义。期间必定还发生有多次早期复兴。而哈斯金斯将“12世纪文艺复兴”视为早期复兴中最重要的一次。

引出这个名词之后,我们还需要对其加以解释,并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区分开来。

首先哈斯金斯告诉我们,上述名词中“世纪”一词的使用必须得非常宽松,以便不仅正好覆盖12世纪,而且覆盖前后紧密相连的年份。

因此,具体而言,本书的“12世纪文艺复兴”其实涵盖的不单单是12世纪的100年,而是包括从1050年到1250年的200年时间。

其次,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被准确地限定在意大利的范围内,但本书讲述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它的开始并不归功于单独一个国家”,不过法国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

基于上述内容,哈斯金斯在学界掀起了一场针对“12世纪文艺复兴”研究的热潮,这一热潮自本书发表的1927年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随着对12世纪的研究愈发深入,“该世纪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就愈明显”,甚至有学者会认为,12世纪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就拿哈斯金斯在书中论述的12世纪“科学的复兴”来说。现代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科学的发展。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12世纪的科学显然有些小儿科,甚至在某些方面等同于愚昧。然而任谁都无法否认,现代世界的科学正是从那个时期走来的,而那个时期的科学也与先前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别。

根据哈斯金斯的观点,1100年的西欧,还仅仅局限与使用伊西多尔、比德的知识汇编,还有罗马文化的零散的残简短篇;然而到1200年之后,西欧已经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并因此接受了大部分希腊文化。

在这一百年间,欧几里得、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纷纷走进西欧,哈斯金斯因此认为,当时肯定存在着一个科学文艺复兴,而且他大胆地断定,12世纪智识复兴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如在科学领域那么明显。

诚如上面所说,12世纪欧洲的科学文艺复兴得益于阿拉伯人和希腊的文化。这也阐述了这场文艺复兴的两个重要源泉:一是已在拉丁西方显现的知识和思想,一是从东方流入的新学问和文献。

哈斯金斯认为,15世纪文艺复兴的外部源泉仅限于希腊,而12世纪文艺复兴的源泉还有阿拉伯。

本书最后一部分论述的是早期大学的诞生,这也是12世纪文艺复兴创造现代世界的另一明证,对现代世界影响至深的大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

而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大学的诞生并不是古代模式的复兴,因为这完全是一项新鲜事物,即便在繁荣的希腊罗马世界也并没有诞生现代意义的大学。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大学的诞生与12世纪文艺复兴没有关联呢?事实并非如此,即便大学的诞生是12世纪对文明的一大贡献,但其出现的契机却是伴随着彼时发生的学术复兴的。

哈斯金斯在书中说,随着这一时期知识的增长,大学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知识革命和机构革命是同时发生的。

12世纪的学术复兴创造了一种更高级的教育方式,早期大学正是其最显著的成果。而大学的出现,意味着高等教育制度化成为了可能,我们很难完全概括这一转变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可以想见的是,此后欧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都将从中受益。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12世纪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程中的自由七艺,还增加了新逻辑、新数学和新天文学,与此同时还形成了法律、医学和神学三种专业机构。

从这些新增设的教育课程中,我们不难窥见12世纪文艺复兴对后续世界的影响。站在这一角度,说12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并非没有道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